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少耕直播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光江 《作物研究》2003,17(2):96-96,98
再生稻栽培技术,是一种轻型栽培技术,因其省工省种高效,而深受农民的青睐。1998年道县富塘乡曹家村少耕直播中稻-再生稻0.38hm2,两季产量12130kg/hm2,其中再生稻产量达4500kg/hm2。2002年,全村少耕直播中稻-再生稻面积23.1hm2,占全村稻田面积的92.7%,两季产量12000kg/hm2。2002年,全县此项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000hm2,两季产量11500kg/hm2,其中再生产量3000kg/hm2。1 少耕直播栽培的好处1.1 再生穗多少耕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一次播种,两次收获,不仅节省秧田,而且节约了种子。每公顷用杂交种量18.7~22.5kg,而常规栽培法两季用杂交种量每公…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复种谷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永娟  李晶  勾福山 《杂粮作物》2009,29(2):132-132
台安县小麦种植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全县小麦播种面积已达到1500多hm^2,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小麦产量也由原来的1500kg/hm^2到现在的6000kg/hm^2。前些年下茬一般种植蔬菜、大葱、豌豆等作物。为了稳定粮食作物的面积及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2007年我们在台安县新台镇进行小麦复种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2008年种植面积3.3hm^2。经过两年的研究总结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百合栽培在龙山已有几十年历史,现常年种植面积在3300hm^2以上,是龙山县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于常规栽培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品种老化、连作、施肥不合理、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技术问题,导致百合产量低、商品率不高、收入低,制约着百合生产的发展。2002~2005年,龙山县大力推广应用百合高产栽培技术,采用以繁育优质良种、垄厢栽培、科学配方施肥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栽培技术,平均产量达到15000kg/hm^2,比过去增产3750~4500kg/hm^2,效益显著。现将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苎麻高产优质模式栽培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历时四年对苎麻品种细叶绿高产优质模式栽培进行了调研和总结,找到了细叶绿品种壮(老)龄麻园纤维产量6000kg/hm^2以上,单纤支数1800支以上的生育规律和栽培技术,总结出的苎麻高产优质模式栽培技术经同行专家教授鉴定,在国内处先进技术水平,近年来在我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全市1400hm^2壮龄麻园,最高产量可达3799.5kg/hm^2,并出现了3450kg/hm^2的高产户、高产片,平均产量都在3000kg/hm^2以上。现将推广应用的高产优质模式栽培技术的产量结构、生长发育规律及主要栽培措施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5.
杂交中稻免耕抛栽高桩再生集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杂交中稻免耕抛栽高桩再生栽培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为期2a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集成技术的关键在于:选用优良的再生稻组合;抛栽后撒施1次30%抛秧一次净进行田间除草;适宜的抛栽密度为21万丛/hm^2;在中稻收割前12d施用尿素150kg/hm^2,收割后再立即施用尿素150kg/hm^2;留桩高度以40cm(留倒2节)为宜。运用该集成技术种植,中稻加再生稻产量可达12~13t/hm^2,与双季稻全年产量水平相当,但再生稻米质更优,且省工省成本,可提高经济效益2876,4元/hm^2。  相似文献   

6.
两优2186再生生育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兴庆 《杂交水稻》2003,18(1):34-36
两优2186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作再生稻栽培,头季生育期149d,再生季62d,与汕优多系1号相当,但再生能力更强,产量更高;留桩时要掌握“留二保三争四”的原则,留桩高度30cm左右;促芽肥宜作2次施用,第1次于头季稻收割前施尿素加300k/hm^2,第2次于头季稻收后5d施尿素和氯化钾各75kg/hm^2。生产上利用其再生特性栽培再生稻,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再生稻产量和米质。根据其再生特性,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昌宁县2001年结合西部开发,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蔗糖业,改变甘蔗单产和蔗糖分低水平、低效益的落后状况,建设“吨糖田”基地1333.3hm^2,2001-2002年榨季实际完成面积1343.76hm^2;甘蔗有效茎数达113565条/hm^2,茎长227.17cm,单茎重1.08kg,产量122.25t/hm^2,甘蔗含糖分15.1%,实现了667m^2产“吨糖”的目标。本文结合我县蔗区特点,总结甘蔗“吨糖田”的规范化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北方春大豆超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对辽21051、辽豆10号等16个大豆品种(系)的生理形态指标测定和高肥水产量鉴定,制定出了大豆超高产的栽培技术和生理形态指标,筛选出辽21051等2个产量潜力超过4875kg/hm^2的大豆新品系。采用辽21051大豆新品系以上述超高产技术为指导,在0.31hm^2面积上获是了产量4908kg/hm^2的北方春大豆单产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9.
再生稻是一种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对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保障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机收再生稻模式在我国南方稻区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hm2,周年产量可达到15 t/hm2。但是再生稻头季机收环节造成的再生季产量和加工品质下降,限制了机收再生稻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机收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并总结了机收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机收再生稻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对豫南稻区不同施钾处理在水稻、小麦和油菜三种作物上的产量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钾处理增加效果明显,其中稻田和麦田施钾124.5kg/hm^2处理,油菜田施钾186.75kg/hm^2处理与对照相比增产效果最明显。水稻、小麦、油菜分别在施钾146.6kg/hm^2、145.6kg/hm^2、183、6kg/hm^2时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6869.3kg/hm^2、3517.1kg/hm^2、2424.2kg/hm^2。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农技推广中心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使我区水稻产量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平均单产由原来的300kg/667m^2提高到400kg/667m^2,实现了低产变中产。可是由中产到高产就难了,关键在于我区水稻田大多是盐碱土。我区现有水稻面积5340hm^2,而盐碱地就有3134hm^2,制约了我区水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赣北都昌县左里镇棉花超高产栽培示范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在江西省都昌县的逐步推广,为广大棉农带来了看得见的效果,棉花产量普遍大幅提高。左里镇农技站从2003年起,在县棉办专家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探索,从2005年起开始在付桥村建立了3.33hm^2连片棉花超高产栽培示范片,通过3年示范,籽棉单产从示范前的4500k/hm^2快速提高到6000kg/hm^2,不少示范户单产超出7125kg/hm^2,其中示范户万建忠种植的1hm^2棉花,平均单产就达6375kg/hm^2。  相似文献   

13.
对山区马铃薯—再生稻耕作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马铃薯—再生稻耕作制既增产又增收。每667m2马铃薯产量达1 658 kg,再生稻两季产量达877.3 kg,产值达5 021.5元,纯收入达3 887.5元,比单季稻和单种再生稻效益显著提高。文章对其主要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冷浸田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288在冷浸田进行杂交中稻——再生三稻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旱地育秧、2.5叶左右移栽、每蔸插2粒谷苗、移栽密度23.31万穴/hm^2、宽行窄株、起垄栽培、湿润管理、重施有机肥作底肥、适留高桩30~50cm、加强催芽肥和壮苗肥的施用等技术,两季产量可达14.44t/hm^2,其中再生稻产量可达5.71t/hm^2。  相似文献   

15.
超级稻Ⅱ优航2号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用U-32A与恢复系航2号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6017)。2006年在尤溪县进行了百亩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年产量平均达1292.94kg/667m^2;2007年在尤溪县进行了百亩、千亩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年产量分别达1393.20kg/667m^2、1209.80kg/667m^2。现将其作再生稻栽培的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丽粳314是云南省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系谱法培育而成的水稻品种,具有耐寒、早熟、抗病、高产等特点,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552kg/hm^2。2005—2007年在云南省高寒粳稻区累计示范种植5926.67hm^2,平均产量6503.1kg/hm^2,较当地主栽种增产15.16%。2007年1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就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寒地水稻双三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查哈阳农场在“三化”栽培技术基础上,利用“三膜钵育摆栽”技术,结合东北农业大学的“三超”项目内容形成“双三”栽培,1999年示范水稻18hm^2,平均产量12105kg/mh^2,最高产量达到13699.5kg/hm^2.  相似文献   

18.
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栽培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Ⅱ优航1号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用Ⅱ-32A与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超级稻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3003)。2003年在尤溪县进行了百亩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示范,两季平均产量高达1358.7kg/667m^2。现将其作再生稻栽培的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作一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9.
寒地早粳优质新品种龙粳14号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粳14号于2005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审定并推广.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耐寒等特点。同年9月通过国家超级稻专家组验收,8hm^2连片种植,采点实测平均产量10750.5kg/hm^2,实收733秆,产量达到10638.0kg/hm^2,为黑龙江省早粳优质超级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油占8号是广西目前生产上应用面积最大、米价最高的常规优质稻品种,2005年在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进行无公害晚稻“千亩片”高产示范,平均单产达6987kg/hm^2,比常规栽培法增产13.72%,高产的在7689.8kg/hm^2以上。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示范的概况和表现,总结了其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