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我国目前已开展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工作,系统分类是以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来进行分类的。新疆荒漠区的农耕土壤已经完全脱离了原自然荒漠土壤的诊断特性。主要表现为荒漠土的铁质粘化层,石膏和可溶性盐份的聚积层等在农业耕作土壤中不复存在。所以这些土壤在系统分类中都应该划分到人为土纲中去,作为人为荒漠绿洲土亚纲,它是荒漠地区农耕土壤的一个独立体系。人为土纲再继分为土类:灌淤土,灌耕土(高度熟化),灌漠土(初步耕作熟化)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灌淤人为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灌淤人为土的形成背景、过程和诊断层,论证灌淤土是不同于起源土壤的人为土中的一个独立土类。  相似文献   

3.
在项目主持单位统一指导下,自1991-1994年期间考察了北疆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南疆吐鲁番,鄯善,轮台,训车,新和,阿克苏,乌什1,疏勒等地的灌淤旱耕人为土,加上疏附,莎车,和田等以前的考察资料,基本上可以代表新疆灌进耕人为土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灌淤土——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人为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灌淤土分布于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古老灌区,东起河北省张家口,经内蒙、宁夏、甘肃、青海,西至新疆,包括西藏西部干旱的亚高山河谷。1.灌淤土概念灌淤土这类人为土壤,具有厚度大于50cm的灌淤土层。是在引用含有大量泥砂的水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应用新的电化学方法,原位定期测定了灌淤土主要亚类-普通灌淤土、潮灌淤土和表锈灌淤土的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论述了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划分普通灌淤土、潮灌淤土和表锈灌淤土三个亚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新的电化学方法,原位定期测定了灌淤土主要亚类一普通灌于土、潮灌淤土和表犭灌淤土的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论述了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划分普通灌的土、潮灌淤土和表锈灌淤土三个亚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不原性物质总量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7.
宁夏平罗县几种典型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修正系数是估算一个地区土壤生产潜力的关键。通过小麦盆栽实验,运用最低限制因子律模型对平罗县的盐土、碱土、改良盐碱土和灌淤土进行土壤修正系数的估算,得出盐土、碱土的修正系数分别为0.3045和0.2206,改良盐碱土为0.4806,灌淤土为0.6188。结果表明:灌淤土最适宜于种植,且它的生产潜力最高,改良盐碱土次之,盐土和碱土最小。土壤养分是这四种供试土壤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素;且土壤结构以及土壤盐分也是当地盐土和碱土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可通过适当的改良措施和合理施肥提高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灌耕土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清水灌溉和耕种熟化,演变发育而成的一种农业土壤。据报导,灌耕土在哈密、博乐、伊犁等地的古老绿洲分布较广。笔者以伊犁地区为例,对灌耕土的成土条件和主要特征,作了进一步探讨,现报告如下。一,灌耕土的形成条件伊犁地区东南北三面环山,可北阻干冷气流南下,南挡干热气流入侵,而西部开阔,地  相似文献   

9.
针对灌耕风沙土养分贫瘠,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突出问题,采用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炭(CK);(2) 22.5 t·hm-2生物炭(1%BC);(3) 67.5 t·hm-2生物炭(3%BC);(4) 112.5 t·hm-2生物炭(5%BC);(5) 225.0 t·hm-2生物炭(10%BC)。五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能显著降低灌耕风沙土土壤容重降低了2.8%~12.6%;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及阳离子代换量含量,分别增加了7.9%~28.6%、47.2%~148.3%、8.9%~29.6%、6.7~19.8%;生物炭施用玉米产量提高了10.2%~42.1%。研究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改善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提高灌耕风沙土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银川平原为例,分析了荒漠绿洲主要土壤类型即淡灰钙土、灌淤土、风沙土、潮土的地带性分布、机械组成及分维数、肥力特征等异质性表现。各土壤类型的平均分形维数大小顺序是:灌淤土>潮土>淡灰钙土>风沙土;分维数的大小确切地反映了银川平原主要土壤的组成和质地。0-80cm范围内各土壤类型的垂直分维特征表现为:淡灰钙土和风沙土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分维值也随之变大;潮土分维值的垂直分异则表现为0-40cm的分维值较高,土壤深度>40cm后分维值随之下降;灌淤土质地均匀一致,分维值变化很小。灌淤土和潮土的全N含量明显高于淡灰钙土和风沙土,除风沙土外,其它3种土壤类型的全P含量相差不大,荒漠土壤的全K含量都比较高。除风沙土,灌淤土、潮土、淡灰钙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表层向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而且灌淤土和潮土的土层厚。主要土壤类型的形成和发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最后针对土壤的异质性特点,提出土地利用的分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北干旱区土壤的生态特征与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详实的资料,分析了干旱区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及其生态意义,土壤的理化性状、养分特征以及在盐碱化、沙化和灌耕条件下的变化,并论证了这种变化在生态功能上的影响。其结果表明:①干旱土壤分布具明显空间垂直地带性及径向分布规律。极端干旱条件下的暖温带棕漠土的生态功能最差,其他土壤的生态功能排序依次为灰棕漠土< 灰漠土< 灰钙土(棕钙土)< 灌耕土< 草甸土类;②土壤生态性能在灌耕,风沙及盐碱化条件下发生显著变化,耕灌条件下使高生态性能的土壤逐渐退化而低生态性能土壤有所改善;盐碱化和风沙化的结果使土壤贫瘠化和粗质化,生态性能严重退化;干旱区平原土壤的生态特征与变化规律决定了其具有潜在荒漠化倾向。对干旱区土壤和生态特性及其变化的认识,是干旱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绿洲灌淤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灌淤土的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对绿洲灌淤土的形成及分类系统进行了探付,并阐述了灌淤土不同亚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甘肃河西走廓绿洲灌淤土的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对绿洲灌淤土的形成及分类系统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灌淤土不同亚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土壤结构改良剂的改土效果及其使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结构改良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国内外不少专家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为探索土壤改良剂在我国新疆地区农田上的使用效果及最佳使用方法,于1985~1987年间,我们采用田间小区和的盆栽试验方式,以比利时纳博菲公司生产的土壤改良剂(商品名称“HuMOFINA”)对本院实验站灌耕灾漠土和院实习农场灌耕盐化灰漠土进行地表喷施和喷后浅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宁夏银川平原灌淤土壤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实地测产和室内化验分析,提出了土壤盐化程度,灌淤土层厚度和土壤质地剖面构型是确定灌淤土壤大比例尺土壤主调查制图单元的主要依据,并论述的制图因素的空间分布及界限走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某些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的电化学方法原位考察了褐土、灰钙土、棕漠土、黑土、风沙土、灌淤土、盐土、碱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水稻土和旱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综合已有原位测定结果,地带性土壤的电位(Eh)由南向北的空间分异与其水平地带谱相应;亚高山草甸土和灰褐土的氧化还原状况随山体高度和植物群落而呈垂直分异趋势.比较了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和水稻土的电位(Eh)差异和特征,水稻土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远较自然土壤和旱作土壤中者为甚,其强度和速度不逊于南方地区水稻土.新的电化学方法的原位测定贴近于自然.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肃夏玉米农田灌淤土土壤氨挥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间歇密闭室抽气法对不同施肥方式下甘肃农田灌淤土土壤氨挥发,以及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与氮素平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肥与追肥氨挥发分别持续了15 d与11 d,基肥时期氨挥发累积量在2.970~4.123 kg·hm~(-2)之间,占施肥量的0.81%~1.65%;追肥时期累积量在6.240~8.347 kg·hm~(-2)之间,占施肥量的3.1%~4.6%;覆膜+尿素施肥条件下农田氨挥发损失较小,氮肥利用率高,千粒重比常规施肥高出3.6%~11.9%;产量比常规施肥高出24.98%~36.73%;降低氮盈余量40.46~68.67 kg·hm~(-2)。综上所述,覆膜施肥(尿素深施/表施灌水)能降低土壤氨挥发损失,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增加生产效益,农业面源污染小。因此,可以在甘肃灌淤土玉米种植区进行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南泥湾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南泥湾湿地细菌群落类群结构,本研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样品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各样地共检测到细菌类群27门、106纲、163目、306科、534属,主要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主要的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不同退化湿地土壤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各不相同。随着退化程度加深,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南泥湾湿地土壤细菌菌种多样性在不同退化阶段的差异较大。通过典型对应分析发现,土壤p H值、有机质和全钾对南泥湾湿地土壤细菌分布影响较大。人为开垦活动会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退耕还湿措施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研究》2005,22(4):592-596
第1期干旱区水利的生态………………………………………………………………………………………………………观唐数红(1)中国的灌淤人为……………………………………………………………………………………土龚子同,张甘霖,王吉智,等(4)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层次评价———以民勤县为…………………………………………例马金珠,李相虎,贾新颜(11)解冻期覆盖盐渍土地表对土壤盐分和水分的影………………………………………………响纪永福,蔺海明,杨自辉,等(17)河西走廊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  相似文献   

20.
合理改良河套灌区紧邻排干沟盐碱地,能够有效促进灌区盐碱地生态修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描述性统计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紧邻排干沟土壤盐碱化与肥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属于重度氯化物型盐化土;Mg^2+为土壤盐化程度高的关键阳离子,Mg^2+含量过高减缓了Na+的吸收速度,加剧了土壤碱化进程。(2)0~40 cm土层土壤碱化度在13.0%~28.6%之间,土壤碱化度高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CaCO3不能阻止土壤吸附Na+,另一方面是因为土壤中Mg2+不能促进Na+吸附;土壤pH与碱化度、总碱度均存在正相关关系。(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将土壤含盐量、Cl^-、Ca^2+、Mg^2+、pH、总碱度和碱化度作为土壤盐渍化的主要特征因子。(4)研究区土壤钾素含量偏高,其他营养元素含量偏低。紧邻排干沟的土壤属于氯化物盐化土与碱化土复合型盐碱地,导致土壤具有土粒分散、湿时泥泞、不透气、不透水、干时硬结、耕性极差的特点;同时土壤养分偏低,应大量补充除钾素以外的其他土壤营养元素。该研究对于分析河套灌区紧邻排干沟盐碱土、制定合理土地利用政策与生态改良措施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