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作物和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往往需要人工再现气象环境。例如探讨自然界中少有的灾害性天气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或者精确地探讨气象要素对于作物生态、生理及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植物人工气候环境试验箱将会大大加快研究的进程。本文就植物人工气候箱的发展概况、结构原理及应用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农膜残留污染研究   总被引:67,自引:4,他引:67  
通过科学的模拟试验,研究了土壤中残留农膜对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残留农膜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破坏土壤结构,而且妨碍了作物扎根和对水肥的吸收,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2412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18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区大部分地区≥10℃积温较常年同期偏多50~300℃·d,热量条件好,降水量偏多,土壤墒情适宜。夏季光热充足,利于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开花授粉、灌浆结实以及棉花开花、结铃。总体上秋收作物生育期内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影响偏轻,气象条件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春播期旱情、入汛后部分地区台风和强降雨、中东部地区夏季高温等,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一、基本原理在栽培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一地区大范围数县,甚至数十县作物产量的高低,主要是作物生育期间的各种农业天气作用的结果,而某种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与大气环流形势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环流类型对应各种不同的天气系统,产生不同的天气过程和天气现象,从而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发生影响。因此,用大气环流作农作物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的鉴定和产量预报,比只考虑单一农业气象要素作产量预报更全面、更客观。大气环流可以表征各种  相似文献   

5.
2021年夏季(6−8月),全国农区大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8℃,热量充足;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干旱影响偏轻;平均日照时数较常年和2020年略偏少。夏收夏种期间多晴好天气,夏收夏种进展顺利;大部农区光温较好、日照正常,利于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降水充沛、墒情适宜,利于秋收作物形成丰产群体。主要不利气象条件有,中东部地区暴雨洪涝频发,河南北部和中东部农业受灾严重;东北地区阶段性低温不利作物生长发育和灌浆;西北地区局部农业干旱影响作物产量形成;南方大部及新疆等地高温天气不利作物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国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17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主要生长季内,产区大部≥10℃积温偏多,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农业旱涝范围小、影响轻,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度较高,总体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春播期干旱,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和强降水,秋收期阴雨寡照等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及氮肥运筹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以留残茬为主要方式)具有优良的保水增产作用以及防沙固土的生态效益已多见报道.目前对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有关作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生长发育、蓄水肥田以及土壤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上.多数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可以引起土壤温度降低,微生物数量增加及活性增强;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节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植株残体可以培肥地力,并且长期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环境[1-3].但是其对作物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在研究保护性耕作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开展了其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追施氮肥对玉米组织含氮量的影响和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实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蟹生长的气象条件与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河蟹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幼蟹成活率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气象因子;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蟹的生态活动。影响河蟹产量最主要的气象因子是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平均气温和4至9月份降雨量。运用气象适用技术进行河蟹养殖,可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1994年夏季(6~8)全国农业气象条件简析娄秀荣,太华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日照条件较好,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十分有利。我国南北维持着两条明显的多雨带。华南大部地区多次受台风影响,大雨、暴雨频繁,两广部分地...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产区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和作物发育期资料,计算冬小麦和油菜生长季的气候适宜度和灾害指数等参数,评价该阶段气象条件对夏收粮油作物的利弊影响。结果显示:2021/2022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光热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冻害、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偏轻,气候适宜度高于上年和近5a平均值,气象条件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成熟收获期间多晴好天气,收获进度快、质量高。但北方冬麦区秋播期多雨渍涝,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冬前壮苗比例偏少、分蘖不足。江南和贵州等油菜产区冬季持续阴雨寡照,影响油菜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宋迎波  沙奕卓 《中国农业气象》1996,17(6):51-52,F003
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基本与常年同期接近 ,雨水充沛 ,但暴雨洪涝灾害范围广 ,局部地区受灾严重。东北、西北大部入夏后光热充沛 ,基本上风调雨顺 ,利于各种作物生长发育。华北夏播期气象条件较好 ,但盛夏中后期阴雨寡照及局部地区暴雨洪涝对棉花影响较大。江淮、江汉及江南夏季入梅早 ,梅雨期长 ,局部暴雨、洪涝灾害频繁 ,对早稻收晒、晚稻生长影响较大 ,出梅后天气晴好。华南大部由于早稻生长季节推迟和局部洪涝及台风的影响 ,晚稻栽插偏迟。西南大部除季中期出现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外 ,前、后期气象条件较好 ,利于作物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2.
水泥硬壳覆盖对盐渍土水盐运动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水泥硬壳覆盖对盐渍化土壤蒸发、作物蒸腾、土壤盐分变化、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硬壳覆盖能减少农田土壤无效蒸发,调节土壤盐分在土体中的分布,促进春播作物苗全苗壮,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地下滴灌夏玉米的初步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观测地下滴灌夏玉米全生育期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水分、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其生物量、产量等,研究分析了地下滴灌不同的土壤水分处理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夏玉米的根系、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关系,建立了根系吸水模型,并研究其节水机理。阶段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滴灌可以高效地控制灌溉用水量,对作物的根系、产量及生物量产生直接影响;有可能通过土壤水分调控来影响作物能量的协调、平衡关系,达到最优根冠比,合理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肥料及水分是农业生产中影响主产区作物生长状况的重要环境因子,水肥耦合是改善我国粮食主产区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途径。研究在分析水肥耦合概念及原理的基础上,探究了水肥耦合效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水分与肥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耦合作用。基于此,分析了水肥耦合改善我国粮食主产区作物产量与品质的进展,以期为提高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光质(光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颜色聚氯乙烯薄膜大棚对比实验,研究了光质(光谱)对作物和蔬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发病率的影响。黄色聚氯乙烯薄膜大棚内黄瓜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比对照降低36.7%和0.048,产量提高8.2%。  相似文献   

16.
麦类作物粒重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类作物粒重是构成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粒重在年际间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产量的稳定性。根据试验和调查资料,无论是农家品种、系统选育品种、还是杂交育成品种的千粒重在年际间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最大可达10克以上。尤其是近年来,千粒重下降已严重影响到粮食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为此,我们对粒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供生产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6年夏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第一高值,降水南北分布不均,涝灾重于旱灾,气象条件总体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主要特点为南方暴雨频繁,长江中下游入梅后洪涝连发,但影响不及1998年;北方出现区域性强降雨,突发性和极端性强;长江中下游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两段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高温对一季稻影响仅次于2003年和2013年。江淮江汉高温热害和洪涝灾害事件连续,范围重叠,对作物影响偏重;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等地夏伏旱偏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光质(光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不同颜色聚氯乙烯薄膜大棚对比实验,研究了光质(光谱)对作物和蔬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发病率的影响。黄色聚氯乙烯薄膜大棚内黄瓜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比对照降低36.7%和0.048,产量提高8.2%。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主要农区2346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历史同期观测资料,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数等方法,分析了2021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区大部分地区≥10℃积温较常年同期偏多100~250℃·d,热量条件好,大部降水正常,土壤墒情适宜。夏季(6-8月)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利于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开花授粉、灌浆结实以及棉花开花、结铃。总体上秋收作物主要生育期内干旱影响偏轻,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利。但局地暴雨洪涝频发,河南受灾严重,部分农田绝收。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作物生育后期多雨寡照,不利作物灌浆成熟及收获。东北地区阶段性低温、西北地区东北部干旱、南方和新疆高温危害等对局地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98/1999年度全国冬小麦生长状况和产是形成的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冬麦区冬小麦生长期间农业气象要素、气象卫星植被指数,地面观测站网的农情资料,对1998/1999年度冬麦区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98/1999年度冬麦区虽受秋冬季干暖天气气候的严重影响,小麦长势极不均衡,但入春以后小麦着急期的光温水条件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尤以4月份以后的气象条件最为优越,在产量结构中以粒重见长,最终获得了较好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