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西汉,是中国农具史上第一次大变革之后的巩固发展时期:从耕耘到收获,都出现了很多新式农具。一些旧的工具也都得到进一步的改革逐渐用于农业。作为田园灌溉的辘轳就是其中的一个。然汉代辘轳到底是什么样的型制?从来无人深究,以至在古农书校注和博物馆陈列方面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有的博物馆抄录元人王祯《农书》上的辘轳,作为汉代辘轳的复原图;有的农史学家以《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图》中的辘轳图,作为校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一书的辘轳图释。我们认为这是有必要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和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有庆  王妮 《古今农业》2003,(2):96-100
与其他领域在进入以信息和数码技术为代表的21世纪的发展相比,博物馆传统的陈列设计理念仍显现出相对的惰性与苍白。上个世纪末以来,多元理念、绿色理论和现代高新技术等逐渐被引入到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实践中来,“更新理念、重建体系”是当今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辉  邹承俊  阎婷 《湖北农业科学》2016,(12):3196-3199
作为数字化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农具进行三维展示是虚拟农业博物馆建设的核心内容。针对当前数字博物馆虚拟展示缺乏动态模拟、低集合层次交互等问题展开研究。以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为原型,采用3d Max和Unity3D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实现了传统农具展品三维模型、结构展示、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的交互式动态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人机交互式控制展品的方法,能有效增强用户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也为重要农耕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古今农业》2008,(2):55-55
2008年4月24日-25日,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召开了改扩建项目设计方案研讨会,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陈列项目的所有参与人员,馆学术委员会成员和陈列办公室成员,王红谊书记、唐珂馆长、董学玉副馆长等。在24日下午的大会上,由张力军副馆长主持并介绍了改扩建项目招投标进展情况,观看了本次招标单位设计图版和多媒体演示。随后各个陈列项目小组成员分别对6个陈列项目的设计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建设“中国农村博物馆”的意义,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农具陈列室”的建设现状,并对即将实施建设的“数字化农村博物馆”提出了构想和规划。  相似文献   

6.
周昕 《农业考古》2001,(3):1-14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2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作为一个杂志,一个学术杂志,能够坚持20年,而且越办越大,越办质量越高,实在是相当的不容易,何况是在人力和财力都十分紧张 的情况下。我是与《农业考古》相伴成长的。回想20年前,为修订《农具史话》到处收集材料的时候,经朱洪涛先生介绍,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参观陈文华、张忠宽先生主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后,与陈文华、张忠宽先生建立了联系,于是我也就成了《农业考古》的第一批 订阅者和受益者。我的《中国农具史纲及图谱》能够在1998年出版,是从《农业考古》…  相似文献   

7.
李震 《古今农业》2010,(4):94-101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是在民俗领域最高水平的国家级大型专业博物馆,是弘扬韩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基地。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自身文化背景、管理体制等特征,决定了它在机构设置、陈列展示、藏品征集、科研管理、志愿者(讲解员)管理、社会教育培训和儿童教育等业务运行方面的独到之处。该馆相对成熟,管理与业务运行的经验及藏品积累较多;有许多亮点。探析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管理体制与业务运行机制,对于发展壮大中国农业博物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闵宗殿、彭治富等同志编写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作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丛书》之一,已于1989年10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它为农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学术性、知识性和资料性的重要参考书。 1986年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了3000平方米的“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陈列”,这项陈列通过收集到的农业文物、史料、图片、绘画以及各种实物标本、模型等,形象地再现了作为农业古国之一的我国近万年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没有现成的土壤整段标本的陈列方法可供参考,根据观察,对比几种常见的陈列方法的优缺点,再依据传统方法的优缺点,和展览、教学的要求,提出1种土壤整段标本的陈列方法,供建立简易土壤整段标本陈列室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现代景观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景观设计大多停留在完全仿照西方国家设计风格或完全局限于传统地域文化风格层面,致使景观设计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考虑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采取优化策略,如设计中引入传统农具,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对帮助提高现代景观设计效果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将对现代景观设计中常德传统农具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明确传统农具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农具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吕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3,32(4):129-133,140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契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农耕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阶段,传承农耕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与弘扬,是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源自于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新时代农民丰收节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对促进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化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紧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弘扬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二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新时代人们对“道法自然”思想的认识;三是紧紧抓住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提升新时代农民丰收节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山西地区农耕文明悠久,地理位置独特.在历史、地理、人文、民间习俗的共同作用下,山西传统耕犁形制多样,适合山西不同地域特点,在中国传统农具大家庭里,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的行动法则主要为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意义。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典型模式,指出文化观赏型向文化体验型的转变是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瓶颈、根源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认为: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瓶颈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就业和保障单一,小农意识浓厚;根源是农地产权不清晰。为了解决小农经济对接大市场的困难,缓解农村人地高度紧张矛盾。文章提出:在目前政府实行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的有利形势下,农业完全可以适时提出集约化规模经营;政府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农地承包经营权方面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市场建设,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养力度,真正实现农民自觉参与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中来,彻底解决当前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有了发展,这就为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关于农业技术科学研究也就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18.
创新工具是中国传统中兽医学科技发展的核心,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应用研究能够为现代中兽医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中兽医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梳理,对工具的创新演变及其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挖掘与分析,并探讨了历史成就对现代中兽医发展的启示。结果表明,作为中间杠杆,创新工具有力的撬动了传统中兽医发展的历史跃迁,其中蕴含的创新思想对现代中兽医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对中国传统中兽医工具创新历史的梳理和研究,彰显了中国中兽医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深刻揭示了创新方法在科学进步中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明明  徐广才 《农学学报》2015,5(12):115-120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重新认识农耕文化的内涵,明确农耕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针对当前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辨析了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核心路径——农民参与主体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特色开发乡土化、产品设计精品化、产业经营品牌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研究为实现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约经营”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现已逐步形成“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特点、生态环境状况和对农产品的需求,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既符合国情又适应经济状况,也易于为广大农民所接受,是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正确道路。建设“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要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生产目标,探索新的“农业生产体系”,不断总结和完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