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粳稻新品种九稻53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以九稻14号为母本.以黑香粘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早代开始米质、抗性同步鉴定与穿梭育种相结合,系谱法育成。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9)。经多年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出生育期适中、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好、稳产性突出等特点。2005年在吉林省优质水稻主产区梅河口种植2万亩,深受稻农和米业商欢迎,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九稻16号系吉林市农科院高新技术所选育出的中早熟水稻新品种。该品种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良,很受稻农欢迎,称赞它为“井稻王”。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宜在建三江地区种植的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系),2011年对建三江地区栽培的31个品种(系)进行叶瘟、穗颈瘟抗性监测并作出鉴定分析。稻瘟病抗病(R)品种(系)有:龙粳28、龙粳29、龙粳30、绥粳10号、龙生01-107、龙生01-028-2共6个品种(系),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9.35%;中抗病(MR)品种(系)有:垦稻12、垦鉴稻5号、龙盾107、龙粳27、龙育03-1789、龙交04-908共6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9.35%;中感(MS)品种有:垦稻19、垦稻20、垦稻21、垦稻22、垦鉴稻6号、莲稻1号、龙交06-192、龙交06-2110、龙粳20、龙粳21、龙粳25、龙粳26、三江1号、绥粳8号共14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45.16%;感病(S)品种有:垦稻17、龙粳31、龙粳32、绥粳3号共4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2.90%;高感病(HS)品种有空育131,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3.23%。并就如何改进稻瘟病抗性鉴定技术提出了见解,讨论了稻瘟病抗性评价在水稻安全生产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铁粳8号(铁9638)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组于1996年以营8433品种为母本,以自选后代组合946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2005年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辽审稻(2005)161号]。经过几年种植,该品种均表现抗性强,活秆成熟,不早衰,产量高,增产显著,栽培面积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5.
优质高产特色水稻品种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国内外引进的 70余份名特优新稻种在咸宁进行品比试验、生产示范、米质分析、抗性鉴定。适合当前本市 (省 )应用的优质高产组合为中稻两优培九、晚稻岳优 6 3,优质常规稻为早稻湘早籼 31号与丹优 96 3、中稻珍优 3号、晚稻丰澳粘 ,饲料稻为早稻浙早 15和中稻华粳籼 74,特色稻为早稻黑宝、中稻紫宝香和红宝 3号等品种 (组合 )。  相似文献   

6.
1种植抗旱优质品种 选择种植吉粳803、通禾832、通院11、通丰8号、通丰9号、通育221、通育223等中晚熟品种和通95—74、丰选三号、丰选四号、九稻39号等中熟品种,优质米水稻品种主要种植吉粳88、通育239、吉粳83等品种。  相似文献   

7.
鸡西稻1号是由鸡西市兴凯湖种子有限公司于1996年经系统选育而成的稻类新品种。1999—2001年在试验田进行小区产量鉴定和异地鉴定,表现出早熟、优质等特点;2002—2003年参加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区域试验,2004年参加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生产试验。在田间表现长势强、植株收敛、分蘖力强、抗倒伏。2008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稻2008。  相似文献   

8.
九稻16号(B354)系吉林市农科院高新技术所选育出的中早熟水稻新品种(出苗至成熟活动积温为2630℃).该品种高产(3年省区试结果比对照长白七号平均增产8.2%,2年省区试验结果比对照平均增产12.5%)、优质、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良,很受稻农欢迎,称赞它为“井稻王”.  相似文献   

9.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区试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优质中籼水稻新品种进行区域试验,以筛选出适合六安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丰优084、皖稻77、天协6号综合经济性状较优,适合在六安地区作优质中籼稻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10.
九稻67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水稻所以早熟、优质、抗寒性极强水稻品种龙粳8号(龙选948)为母本,以大穗、优质、抗病水稻品种通育211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有性杂交,后代穿梭选育,系谱法处理育成的大穗型优质水稻新品种。2009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品种产量、抗性、米质等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并针对品种特性提出了高产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部分水稻主栽品种抗稻瘟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我省稻区的82个稻瘟病菌株接种,分析了吉林省历年种植的水稻品种的抗瘟性。结果表明:近几年新育成的品种抗瘟性已有较大的提高,九稻41、通丰8号和九稻33的抗性优异,抗谱在95%以上,九稻44、吉玉粳、丰选2号、九稻46、九稻42、九稻39、超产1号、超级稻1号和通粘8号等品种的抗谱也较高。同一品种对不同地区菌株的抗谱有较大差异,生产上可根据其在不同地区的抗性表现合理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在云南不同稻区的抗病性和丰产性,为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在云南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3个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多集新6号、南八糯和尤群1号)在云南4个不同生态稻区(德宏、文山、红河和楚雄)开展田间抗病和稳产试验,以云南主栽优质高产品种红优7号为对照;选用3个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多集新6号、南八糯和尤群1号)和4个云南主栽水稻品种(红优7号、宜香优2115、云粳29号和凤稻23)进行室内抗瘟性评价及抗瘟基因型鉴定,以丽江新团黑谷为感病对照.[结果]田间病害调查结果表明,南八糯在文山稻区、尤群1号在德宏稻区、多集新6号在文山稻区的穗颈瘟病情指数分别为5.73、9.80和8.33,均为中等发生,在其余稻区均为轻发生或不发生;尤群1号和多集新6号在楚雄稻区的稻曲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0.21和10.60,为偏重发生,在文山稻区的白叶枯病情指数分别为7.20和5.52,为中等发生,在其他稻区均为轻发生或不发生.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3个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的全生育期为137~178 d;株高变异系数(3.10%~6.91%)较低,群体整齐度较好.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多基因种群品种在红河(籼粳混栽区)和德宏(籼稻区)的产量高于或显著(P<0.05)高于文山(籼稻区)和楚雄(粳稻区);与对照品种相比,多基因型种群品种的产量高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室内抗瘟性评价及抗瘟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多基因型种群品种与云南主栽品种相比含有较多的主效抗性基因.[结论]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的抗性较好,农艺性状一致,具有一定的丰产潜力,在云南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发掘白背飞虱的抗性稻种资源,采用苗期抗性鉴定、分蘖期蜜露量测定和大田抗虫性鉴定的方法评价4个化感水稻品种(系)以及3个非化感水稻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苗期鉴定中化感水稻品种化感稻3号和杂交稻华两优689表现为抗级;化感杂交稻组合化两优3号和华珍优3号表现为中抗;化感杂交稻组合农珍优3号表现为感虫,常规稻品钟象牙占和航美占表现为高感.苗期鉴定的抗性品种(系)中,化感稻3号、化两优3号和华两优689的蜜露分泌量显著低于感虫对照TN1,对白背飞虱的取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感稻3号、化两优3号和华两优689等3个品种(系)的田间发生虫量显著低于感虫对照TN1,对白背飞虱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综合3项测定方法,初步鉴定化感稻3号、化两优3号、华两优689等3个品种(系)对白背飞虱具有一定的抗虫性,具有开发应用价值,为丰富水稻抗虫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九稻18号(九9214)系吉林市农科院水稻所选育出的中晚熟品种,该品种在省区试、生试和近二年大面积示范试种中,表现具有高产、抗逆性强、质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长集镇是一季中稻区,主要栽培模式为"麦-稻"、"油-稻".杂交水稻的优质当家品种主要有丰两优1号、国丰1号.栽培模式与产量水平对霍邱中南部稻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随着水稻优质化工程实施,优质水稻面积不断增加,为筛选适宜的接班品种(组合),及时掌握有关品种(组合)的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苏棉22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苏棉22号(原名盐2006),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于1989年以(中棉12号×泗棉2号)为母本、徐州57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杂交后代在枯萎病圃进行抗性筛选鉴定,又通过多年连续单株选择于1997年育成,2002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江苏省级试验多年多点鉴定及大面积示范种植表明,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早熟、抗病等特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共鉴定了16个粳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温室人工接种结果表明,16个供试品种中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4、3、6和2个;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在两地有一定差异,其中在永修鉴定结果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3、3、6和3个,在修水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3、2、3、7和1个。综合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的结果,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对稻曲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小叶迟熟、浙科优2854、Ⅱ优7954、池优65,但多数甬优系列品种感稻曲病。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西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布局及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稻黑孢霉菌常发病区广东阳江市白沙,对77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抗稻黑孢霉菌自然诱发鉴定,采用病情指数对品种抗性进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的水稻品种(组合)对该病原的抗感性差异显著。高抗、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组合)数分别为0、1、7、17、15、37个。表现为中抗以上的品种如五粤占2号、粤澳占、乡意浓1号、长优736、H两优野占、新两优117等,在田间的病情指数均在20~30;而高感品种在田间的病情指数均在50以上,如鹏稻2号、湛黄占、合莉丝苗、粤标5号、禅增占、圳优21、美优丰占、II优916等,其中鹏稻2号对稻黑孢霉菌表现高度感病,其病情指数达100,产量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菌(RS105)的抗性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重要的植物检疫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是选育抗病品种。本试验用强致病力菌株RS105对武育粳3号、镇稻88等60个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60个水稻品种中有8个高抗品种(占13.3%)、35个中抗品种(占58.3%)。  相似文献   

20.
九稻62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品种间有性杂交,早代开始进行米质与抗性同步跟踪鉴定,系谱法处理育成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水稻新品种.吉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10.8%,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单产1万kg/hm2左右.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以上.2007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吉审稻2007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