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临海市1985—2004年农田鼠情监测情况,阐述了农田鼠类种群结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农田鼠类运行的四个阶段特征以及长期运动规律,创建了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Logistic模型:Y(t)=22.8818/(1 0.1038e0.2219X)、X={1,2,3,……,n}。提出了以农田生态调节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天敌为重点、推广群众性测报防治为关键、改进药物灭鼠技术和因地制宜分类做好防治为保障的持续控制技术。2000—2004年推广应用面积8.04万hm2,将农田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将农田鼠害率持续控制在0.5%以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广东典型农田区域鼠情发生情况及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为广 东农田鼠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在粤北地区的韶关南雄和珠三角地区的江门新会 2 个监测点开 展连续 3 年的农田鼠情监测,量化分析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及群落生物量结构等现状,并比较不同栖息环境的 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结果】3 年总捕获率为 6.37%,836 只捕获个体分属 5 种鼠类。其中黄毛鼠捕获数 (589 只)和生物量(322.34 g/ 百夹夜)皆占据优势。监测点农田鼠类基本群落结构可概括为“黄毛鼠 + 板 齿鼠 + 卡氏小鼠 + 褐家鼠 + 黄胸鼠”。鼠类种群数量逐月动态呈双峰型,每年有 2 个高峰期(1 月和 11 月) 和 2 个低谷期(4 月和 7 月)。冬季鼠类种群密度最高,平均捕获率为 7.17(±2.49)%;春季最低,平均捕获率 为 4.86(±2.21)%。南雄监测点鼠类种群密度和生物量(8.38%±5.05%,727.92 g/ 百夹夜)显著高于新会监测点 (4.88%±4.28%,472.52 g/ 百夹夜),2 个监测点在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及群落生物量结构上亦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皆存在明显差异。需提高农田鼠类监测及早期预 警的准确度,并根据种植结构、栖息地条件的变化调整防控策略,以实现新形势下鼠害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3.
大方县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农区鼠害防治对策,对贵州省大方县1996-2008年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的鼠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方县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有7种,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四川短尾鼩、锡金小家鼠.其中,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73.33%;高山姬鼠、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62.32%、19.56%;锡金小家鼠为稀有种;褐家鼠、高山姬鼠、黑线姬鼠是大方县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4-5月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混合鼠种每年均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建立了住宅区、农田区混合鼠种数量峰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方程分别为:y1=1.3535x1+0.7009,y2=1.3043x2+1.0540,可以提前2个月预报混合鼠种高峰期种群数量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4.
林来金 《福建农业学报》2014,(11):1127-1131
2002-2011年云霄农田鼠情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黄毛鼠是云霄县农田优势种,占84.5%,其种群消长动态呈现明显季节性波动,月平均捕获率为5.4%~9.2%,年内出现2次高峰,除个别年份外,年度间种群消长动态较为平稳.调查数据显示,黄毛鼠雌雄总性比为1.5∶1,每年的1~12月份均能捕到怀孕鼠,不存在12、1、2月为偶然繁殖期,平均月怀孕率为45.9%,繁殖指数为160.6%,说明黄毛鼠在云霄乃至闽南农区具有较强繁殖能力,成为影响农田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笔者根据黄毛鼠种群消长规律分析,提出了可持续防控农田鼠害的策略,为农田科学灭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杭州效区结球甘蓝和小白菜上萝卜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做了定量分析。两类蔬菜上萝卜蚜种群终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11月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低-高,夏秋季一直较高秋冬季又为高-低-高,冬春季从低向高持续上升,最后对萝卜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计  相似文献   

6.
1985年4月至1992年12月,作采用铗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臭Qu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1985 ̄1989年鼠Qu种群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 ̄1992年数量下降,但室内外种群的数量年变化存在差异;不同数量状态下臭Qu种群数量季节消长规律存在差异;种群数量年变动受种群优势度、种间关系和柄息地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85年4月至1992年12月,作者采用铗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臭鼠句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1985~1989年臭鼠句种群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1992年数量下降,但室内外种群的数量年变化存在差异;不同数量状态下臭鼠句种群数量季节消长规律存在差异;种群数量年变动受种群优势度、种间关系和栖息地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莫氏田鼠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1993年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库都尔林业局岩山林场野外设置8块样地和1块标志流放区,对莫氏田鼠(Microtusmaximowiczii)的种群数量动态、繁殖和巢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1年为当地莫氏田鼠的数量高峰年,其种群数量最高月7、8月的捕获率在8种生境中平均为13.34%和‘21.89%,1992年为其数量低峰年,7月各个样方平均捕获率仅为L42%,与高峰年相差10倍一17倍。莫氏田鼠的最适生境沼泽地和塔头甸子3年平均捕获率分别为5.89%和3.9%,麦田中莫氏田鼠的数量也很高,3年的捕获率分别达到13.85%、0.78%和30%。莫氏田鼠的繁殖高峰在6月、7月,8月、9月几乎不进行繁殖,3年平均仔数为7.28。莫氏田鼠的巢区面积越冬雄性达1874.46+-539.31m2,越冬雌性达1658.54+-499.98m。  相似文献   

9.
农田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形成是土地农业利用和开发的“副产品”,农业生产格局、作物布局和各种农业措施等都会对鼠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不科学的灭鼠不仅不能控制害鼠,而且还会刺激鼠类数量的增长。制定农田鼠类管理措施,除了需要掌握鼠类本身的发生规律、种群动态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外,应关注农业生产格局对鼠类群落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对鼠类群落种群发生发展的作用。同时,还应注意人类的经济建设活动对鼠类群落的影响,必须认识到鼠害治理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  相似文献   

10.
桂花上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的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统一观出发,对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的三个组成成分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桂花上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由数量动态和空间动态共同反映出来。当取隶属度F=0.800时,可将4~8月的种群动态聚为3类,即:种群高密度、低聚集的猖獗动态;种群由猖獗向凋落过度的动态;种群低密度、高聚集的凋落动态。  相似文献   

11.
2010—2016年对贵州省关岭县住宅、稻田和旱地3种生境鼠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关岭县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有5种,黄胸鼠、褐家鼠为住宅区和农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65.46%、28.75%和68.87%、27.55%,合计占总鼠数的94.21%和96.42%,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7年平均捕获率为3.57%,明显高于农田、旱地耕作区(1.16%)。住宅区混合鼠种每年5—7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农田区混合鼠种每年7—9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每年5—7月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几种田鼠交配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鼠属啮齿动物的酱行为格局多变,其多样性的起源和功能与种群的社会组织和婚配制度有关。1998年6月-8月。在曲阜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实验室对东方田鼠的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田鼠的交配模式属于#11模式,即无限制、抽动、多次插入和多次射精,但有时射精前无多次插入;  相似文献   

13.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研究菜蚜种群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别描述了杭州郊区秋末冬初季节小白菜上菜蚜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动态的基础上,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研究了菜蚜种群的数量和空间的整体动态,结果表明,桃蚜,萝卜蚜及其混合种群的数量动态呈指数或Logistic曲线变化,它们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而且凝集强度始终从高到低呈持续下降,运用模糊聚类法,可将其种群的整体动态分成4个时期,依次为:苗期(或移栽后的返青期)的迁入期,成株初期的增殖扩散期,成株后生长盛期  相似文献   

14.
1983——1986年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地区用标志重捕方法对布氏田鼠(Microtu s brandti Radde)的分居(窝)、种群组成和生态寿命等种群生态现象进行了野外调查。在累计近13个月的野外调查中,共标志2934只布氏田鼠,捕获4062次。结果发现布氏田鼠幼鼠正常出窝后7——10天开始分居活动,从开始分居到定居新巢约经3——5天。幼鼠新定居的巢穴距母巢一般在30米之内。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5月初全部为越冬的成年个体,6——8月幼体占多数。9月后亚成体占多数。种群的性别组成中,成年组的性比变化较大,总性比接近于1。布氏田鼠的生态寿命约为12——14个月。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2007年暴发成灾的原因剖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东方田鼠种群暴发是其种群数量自然波动到达高峰期的体现。洞庭湖湖泊泥沙淤积导致的沼泽化是其成灾的主要基础;而围湖造田、围湖灭螺和滥捕天敌乃是湖区东方田鼠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严重危害的直接原因;近期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工程又进一步加强了东方田鼠的暴发危害。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东方田鼠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黄毛鼠种群繁殖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1987-1998年在东莞市稻、果、菜混种区研究了黄毛鼠种群的繁殖动态。结果表明,黄毛鼠在12月和1月很少繁殖,2-11月是正常繁殖期,3-10月为繁殖盛期,每年有2个繁殖高峰期;繁殖指数是衡量害鼠繁殖力强弱的综合指标,其季节变动大而年间变动小,因而导致黄毛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很大,而年间数量变动较平稳。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川西地区农田鼠种结构和发生分布规律已发生变化,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等优势鼠种数量逐年下降,而食虫目的四川短尾鼩逐步上升为优势种群,并且出现了春季(3~4月)、夏季(7~8月)和秋季(10~11月)三个高峰。抓住春季和秋季两个关键时期,积极开展农村统一灭鼠,尤其是毒饵站控鼠,可实现农田鼠害的环保、无害化控制。本文作者总结了21世纪以来川西地区农田鼠类的种群结构和发生、分布规律,并探索和研究农业生态控鼠、毒饵站灭鼠和TBS灭鼠等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在分别描述了杭州郊区秋末冬初季节小白菜(Brassicacampestrisssp.chinensis.)上菜蚜种群的数量动态和空间动态的基础上,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研究了菜蚜种群的数量和空间的整体动态。结果表明,桃蚜、萝卜蚜及其混合种群的数量动态均呈指数或Logistic曲线变化,它们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而且聚集强度始终从高到低呈持续下降。运用模糊聚类法,可将其种群的整体动态分成4个时期,依次为:苗期(或移栽后的返青期)的迁入期,成株初期的增殖扩散期,成株后生长盛期的繁殖高峰期,外围叶片明显枯黄时的数量饱和期。作者据此对各个时期的菜蚜种群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桔小实蝇在云南镇康的种群动态特征,制定其防治对策,于2007-2008年在该地区通过性诱剂诱捕,对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象因子及寄主植物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桔小实蝇在镇康全年发生,冬季种群数量较低,夏季种群数量高,且种群增长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6月或7月.相关分析表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最低温度、月降雨量和日照数等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当地寄主种类多,种植面积大,挂果时间长,为桔小实蝇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是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2004—2014年温岭市3个镇(街道)5个村的农田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温岭市农田常见鼠种有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及黄胸鼠5种,种群占比分别为60.13%,25.86%,6.65%,5.04%和1.84%,平均捕获率为3.06%。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混合鼠群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差异。2006年的捕获率最高(5.08%),秋季(9—11月)鼠类活动最为猖獗,捕获率为4.89%(10月最高为5.34%);黑线姬鼠的怀孕率最高,为22.58%,繁殖指数小家鼠最高,黑线姬鼠次之,分别为75%和50.75%,繁殖期以3—4月为主。因此,春秋季节是温岭市农田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