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对辽宁省盘锦地区2014年出现的大规模死亡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展开病原研究,对死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析鉴定,提取病虾鳃组织DNA/RNA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通过16S r DNA测序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对分离菌株Q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病虾的鳃、胃、肝胰腺和附肢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对虾WSSV和TSV检测呈阳性;菌株QD1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使健康凡纳滨对虾致病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虾鳃及胃组织出现大量WSSV特征性的病变核,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严重萎缩,肝胰腺管腔变大,部分肝细胞坏死,肝胰腺管之间结缔组织中血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此次凡纳滨对虾大量死亡为WSSV和TSV两种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为对辽宁省盘锦地区2014年出现的大规模死亡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展开病原研究,对死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析鉴定,提取病虾鳃组织DNA/RNA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通过16S r DNA测序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对分离菌株Q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病虾的鳃、胃、肝胰腺和附肢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对虾WSSV和TSV检测呈阳性;菌株QD1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使健康凡纳滨对虾致病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虾鳃及胃组织出现大量WSSV特征性的病变核,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严重萎缩,肝胰腺管腔变大,部分肝细胞坏死,肝胰腺管之间结缔组织中血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此次凡纳滨对虾大量死亡为WSSV和TSV两种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从江苏射阳某对虾养殖场采集患白斑综合征的病死对虾,以对虾组织镁浆液接种克氏原螯虾并传至2代。结果螯虾全部发病死亡。用斑点杂交和单抗ELISA检测对虾和2代螯虾,均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阳性,将此WSSV命名为射阳株,进一步用斑点杂交和单抗ELISA检测射阳株在肌注和口服感染螯虾体内的动态分布,并与青岛株的动态分布相比较。口服和肌注螯虾在感染后12h,病毒首先在血淋巴中检出,然后减少,36h后又明显检出,并增加至高峰然后减少;肠上皮、心脏、肌肉中的病毒在口服和肌注感染后36h同时出现并呈总体递增分布;此外,病毒在胃上皮、真皮和结缔组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感染死亡螯虾各主要组织器官均可检出病毒;电镜观察死亡螯虾鳃、心脏、肝胰腺、直皮、卵巢等器官的超薄切片,均可见到典型的病毒粒子,显示死亡螯虾内病毒已形成周血感染。WSSV射阳株与青岛株在螯虾的动态分布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提取了95%酒精保存的病虾组织(鳃、肌肉、表皮、附肢和复眼)的基因组总DNA,并进行了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PCR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病虾组织(鳃、肌肉、表皮、附肢和复眼)有轻微的跑带现象,鳃和肌肉比表皮、附肢和复眼的基因组总DNA电泳条带亮。PCR检测结果发现,对虾不同组织的阳性检出率高低顺序如下:鳃肌肉=表皮附肢复眼。研究结果说明,鳃和肌肉可作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PCR检测的合适部位。  相似文献   

5.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是一种能快速繁殖并且传播的致死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威胁虾蟹的生存.它感染的宿主范围很广,不仅侵染各种野生及养殖对虾,而且侵染其他水生甲壳类如蟹类、螯虾和龙虾等.VP28、VP26是WSSV病毒粒子的2个主要囊膜蛋白.本试验成功构建了其原核表达体系,制备了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防治措施的免疫试验提供抗体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白斑综合征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在从南京采集的患病养殖克氏原螯虾样品超薄切片中发现大量类似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颗粒,结合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工回感实验及PCR检测结果确定导致此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WSSV。利用建立的特异性引物PCR方法,在江苏省内扬州邵伯湖、淮安白马湖、盱眙、南京禄口等多处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均检测到该病毒,且在鳃、心肌、神经、肝脏、肠道、肌肉等多处组织中被检出;未检测到另外两种常见对虾病毒: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大,克氏原螯虾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却深受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的威胁。本次研究主要调查浙江省4个地区克氏原螯虾的WSSV携带情况和WSSV阳性感染率与季节温度变化的相关性。本研究检测了4—8月浙江省4个地区螯虾WSSV阳性感染率和阳性螯虾的血淋巴、鳃、肠的病毒拷贝数。综合4个地区每月实验数据,发现在2026 ℃时,4个地区的螯虾WSSV阳性率都可达60%以上,4—6月为WSSV发病的高危时期,到8月随着水温超过26 ℃螯虾WSSV阳性率显著下降。检测发现在鳌虾的血淋巴、鳃、肠中病毒最低的拷贝数为103,最高的拷贝数为1010,这说明病毒会长期潜伏感染,等待温度及其他条件合适时再大量复制。本研究将为在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防治WSSV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对2012-2014年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珠海、江门、中山三地养殖体系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携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白斑综合征在珠三角凡纳滨对虾主产区的不同地方和不同养殖月份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仔虾阶段WSSV携带率显著高于幼虾和成虾(P0.05)。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方法,对2008年取自3个斑节对虾主产地(中国、泰国、非洲)的野生斑节对虾亲虾进行主要病毒病筛查。在所检测的210例野生亲虾样本中,均发现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或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的阳性样本,其中泰国来源的斑节对虾亲虾WSSV携带率最高,达到89.8%,而中国来源的斑节对虾亲虾IHHNV携带率最高,为8.8%。12例样本同时检测出WSSV和IHHNV(阳性率为5.7%)。该结果揭示3种来源的斑节对虾亲虾普遍携带WSSV和IHHNV,其中WSSV仍然是感染斑节对虾的主要病原。调查结果增进了对斑节对虾主产区野生亲虾健康状况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WSSV感染的新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中国对虾与日本对虾对白斑综合征病毒的耐受力,为WSSV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盐度30‰和(24±2)℃下,将体长约8~9 cm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与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停食48 h后,投喂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死亡对虾,观察其摄食及感染情况,比较这2种虾的对WSSV耐受力。[结果]中国对虾的平均死亡率为63.33%,发病高峰期为4~5 d,而日本对虾的平均死亡率为54.44%,发病高峰期为5~7 d,中国对虾的发病率于日本对虾,发病时间也较日本对虾早。[结论]中国对虾对WSSV的耐受能力要强于日本对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