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对春油菜区主要害虫发生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品种、受体及当地常规品种在春油菜区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几种主要害虫的发生数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与受体品种之间的差异,而与当地的常规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Ms8Rf3的F2代为试材,以CH05、华杂8号、青油14和中双7号为对照品种,研究了转基因油菜对节肢动物群落及菌核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基因油菜与对照之间群落的结构组成、群落主要参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及时间动态基本无明显差异。可见,转基因油菜对节肢动物群落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在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情况上,转基因油菜在成熟期菌核病发生率较CH05、青油14和中双7号为高,但由于各品种油菜上菌核病的总体发病率都很低,评估品种对菌核病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3.
油菜的转基因育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介绍了油菜基因转移的方法,已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的基因,我国已进入中间试验的转基因油菜品系,国外已育成的油菜转基因品种,加拿大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品种的实践等.并针对油菜转基因育种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油菜对草铵膦的抗性,以转bar基因抗草铵膦杂交油菜“7748”为材料,在2个密度水平和4种除草剂下,以油菜单株鲜重、株高、单株叶面积、净光合速率、SPAD值、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等为指标,研究了草铵膦及其对照药剂对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油菜生长、产量及产量构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铵膦处理后4d之内油菜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极显著低于对照,15d左右内油菜单株鲜重、单株叶面积极显著低于对照,20 d左右内油菜株高极显著低于对照,但药后1个月左右均超过对照.密度间、密度与除草剂交互作用差异显著,密度间以高密度的平均产量最高,除草剂间以草铵膦处理的平均产量最高.草铵膦处理后,油菜全株角果数有所下降,但角粒数、千粒重提高.转基因杂交油菜对草铵膦有较强的抗性,草铵膦对转基因杂交油菜安全并能稳定增加其产量,可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5.
土壤封闭除草是一种有效的油菜田化学除草措施。为评估不同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对油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使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四种常用土壤封闭型除草剂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及精异丙甲草胺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处理会导致油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下降,其中甲草胺处理影响最大;但在除草剂处理一段时间后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逐渐恢复。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处理对油菜土壤中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等影响较大,甲草胺较其他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处理中土壤细菌在门水平上变化最大。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处理60 d后能增加与污染物降解、反硝化、光合作用、抑制病原菌生长、根际促生相关功能细菌的丰度;减少与吸收营养、排泄代谢物相关的功能细菌的丰度。综合研究结果,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对油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处理时间推移,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稻田除草剂残留对油菜生产的风险,筛选不同除草剂耐性的油菜品种,以19个长江流域大面积应用的油菜品种为材料,选择吡嘧磺隆、丙草胺、灭草松、氰氟草酯等4种常用稻田除草剂,通过营养液纸培试验,考查发芽率及幼苗期株高、最大根长、鲜重、干重等性状,以各性状的耐除草剂系数作为衡量指标,对油菜品种进行除草剂的耐性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在稻田除草剂胁迫下,油菜各生长指标反应因基因型而不同,差异显著。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与除草剂对应的耐性相对较强的油菜品种,并认为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更全面更稳定可靠。在稻-油生产模式中,建议根据水稻除草剂种类,选择对应的耐性油菜品种,降低生产风险。  相似文献   

7.
朱莹  苏宏华  杨益众 《玉米科学》2022,30(6):156-164
以转基因抗虫玉米C0030.3.5和对照品系DBN318为材料,2016~2017连续两年采用直接观察法、地面陷阱法、黄板诱虫法对春、夏玉米田的节肢动物进行调查,对相关参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比较两类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016年春、夏玉米田转基因抗虫玉米C0030.3.5 3种调查法的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S、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等群落多样性参数与对照品系DBN318相比无显著差异。2017年的结果与2016年基本一致,相关性达0.98。从种植季节分析,不管哪个季节的转基因抗虫品种C0030.3.5,3种调查法的S、D、H''、J与对照品系DBN318相比,不同品种间群落多样性参数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玉米C0030.3.5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因工程技术与油菜育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油菜脂肪酸代谢的基因工程改造,抗虫、抗病、抗(耐)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及基因工程杂交油菜品种等方面,综述油菜基因工程育种取得的进展,提出在今后的油菜育种中,基因工程技术将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油菜抗旱、抗寒及休眠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转基因油菜品系及3个对照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转基因油菜与非转基因对照苗期的抗旱能力、抗寒能力及其种子在大田土壤中的休眠能力,结果表明转基因油菜与非转基因对照苗期都有较好的抗旱能力、抗寒能力,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埋入土壤表层(3 cm)与深层(20 cm)条件下,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对照种子之间的萌发率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草害是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种植抗除草剂品种,配合化学除草是解决油菜田杂草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筛选适合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搭配使用的除草剂,本研究以非转基因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油菜新种质M342为材料,比较了苯磺隆等11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防除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11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油菜田杂草的鲜重防效均在70%以上,均能显著降低杂草对氮、磷、钾和水分的消耗。啶嘧磺隆对M342有严重药害,喷施后植株腐烂并逐渐坏死。苄嘧磺隆和氟唑磺隆也对M342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分别比人工除草对照减产6.22%和16.59%。其余8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M342的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可应用于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油菜新品种田间杂草的防除。  相似文献   

11.
单季稻区蜘蛛群落的研究——多样性,优势度,排序和聚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88年对江苏省江浦县和安徽省铜陵市两地单季稻区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蜘蛛群落组成共45种,分属于25属10科。群落主要成分是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um graminicolum、拟水狼蛛Parata subpirapicus、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个体数以食虫沟瘤蛛占优势。冬作田中以油菜田的蜘蛛群落多样性、均匀度较高。从时间上,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值在水稻移栽42 d(6月24日)和92 d(9月21日)分别达到高峰,其值分别是3.68531和3.96823,多样性值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高于前期,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从空间上看,迟栽田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高于早栽田,而优势度则相反:迟栽田的群落稳定性高于早栽田。对两地区蜘蛛群落进行排序和模糊聚类分析,表明群落组成的相似性与水稻移栽期关系密切,总体上看稻田蜘蛛群落组成的异值水平较小,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稻田间蜘蛛群落的差异比同地区相同年份的大。移栽期相同的稻田蜘蛛群落在阈值水平λ很高时就可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的遗传分化及系统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利用HPLC法对284份种子硫代葡萄糖甙组成分析表明,新疆野生油菜依据中特征硫代葡萄糖甙组成可划分为9类,91.2%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羟基苄硫甙,8.8%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丙烯基硫甙,与黑芥和芥菜型油菜特征硫代葡萄糖甙组成一致。RAPD分析将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划分为3簇,表明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距离,相对而言,新疆野生油菜与野芥间的遗传距离较近,与黑芥的遗传距离较远。新疆野生油菜可依据RAPD聚类分析结果划分为4簇,其中第1、2和4簇主要由来源于新疆塔城地区的新疆野生油菜组成,种子主要含丙烯基硫甙,第3簇为新疆巩留及其周边地区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羟基苄硫甙。研究为阐明我国芥菜型油菜起源进化途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茶园间作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Matsuda)的生态调控作用,本研究开展樱花(Cerasus sp.)、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油菜(Brassica napus L.)间作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时序动态,及其天敌功能团组成结构、种群数量时序变化调查,分析间作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群落多样性和益害比。结果显示:樱花-茶、圆叶决明-茶和油菜-茶中小贯小绿叶蝉的时间动态变化趋势与常规茶园无显著差异,但发生量较同期常规茶园显著下降(P=0.034<0.05),全年分别下降25%~225%、20%~82.6%和20%~100%;经调查、鉴定得出,同期茶园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隶属于蜘蛛目、脉翅目和膜翅目,共计9个科、12个种,均为肉食性节肢动物;不同间作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种群的优势种、从属种和偶见种存在差异;与常规茶园相比,樱花-茶、圆叶决明-茶可显著提高蜘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种群数量(P<0.05),油菜-茶可显著提高茶园中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发生量,但对蜘蛛的发生量无显著影响;樱花-茶的小贯小绿叶蝉与天敌功能团益害比显著高于油菜-茶和圆叶决明-茶;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樱花-茶、圆叶决明-茶、油菜-茶的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群落多样性与常规茶园存在显著差异,且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当兰氏距离为4.79时,茶树间作模式分为2类,一类为常规茶园,一类为樱花-茶、油菜-茶和圆叶决明-茶。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樱花、圆叶决明、油菜能有效降低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量,提高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和益害比,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起到明显的生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玉米蛾类害虫的种类及组成, 2017~2020年利用高空探照灯逐日诱集蛾类昆虫并分类,阐明各蛾类种群的动态,对蛾类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鉴定玉米蛾类害虫 4科 16种,优势科为夜蛾科,种数占比达 68.75%。明确各种害虫的虫源结构及危害方式,分析 9种种群数量大、可造成危害的关键害虫的种群动态。蛾类群落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呈波浪式, 7月的群落丰富度、群落多样性都较高, 5月、 10月的群落均匀度相对较高。5月、 7月的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 10月与各月的相似性系数都较低。明确各月优势度指数较高的种类,可为此区域蛾类害虫的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作物外源基因的表达是否会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是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评价中 的重要一环,也关系到作物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为此,本文采用第三代16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转mEP⁃ SPS 基因的甘蓝型油菜甲HX6及其亲本甲9707不同发育阶段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样 品中油菜根际的优势细菌主要有变形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等。在同一发育时期,转基因材料和对 照根际细菌的Alpha多样性分析(如Shannon、Simpson指数),主坐标(PCoA)分析和MRPP分析均显示无显著差异。 此外,还发现转mEPSPS 基因油菜在花期根际中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三个时期中均有少数细菌属的 相对丰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发育时期,油菜根际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尤其是苗期与另两个 时期相比差异显著。总的来看,转mEPSPS 基因甘蓝型油菜的基因转化事件并未对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产生显著 的不利影响。但是,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其是否存在潜在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安全风险,还需要在较长时期内 监测其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盆栽、田间种植及人工残体掩埋,利用BIOLOG EcoplateTM微平板(BIOLOG Inc., USA)结合微生物的平板培养及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分析研究了转ScMV-CP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盆栽和田间种植时,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的细菌总数增加,但差异不明显.转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放线菌总数没有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真菌总数.在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中的脲酶活性显著比非转基因甘蔗的高;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比对照的低,但差异不显著.转基因甘蔗对磷酸单脂酶的活性影响很小.转基因甘蔗残体掩埋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没有影响;BIOLOG Ecoplate接种96h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除了在田间种植时,转基因甘蔗根际细菌生理群分布的均匀度显著下降(p<0.01)外,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Mclntosh指数(DMc)等多样性指数均差异不明显.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均匀度有一定影响,但对其活性和多样性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sowing date, within the period from late May to mid-August, on the DM yield of five leafy forage brassica crops sown to a stand was examined over the period 1976–78. Kale was the crop most sensitive to variation in sowing date and yields declined progressively with later sowings. There was no yield benefit from sowing rapes or stubble turnips earlier than mid- to late-June. Raphanobrassica produced yields as good as rape when sown in June. In 1978, DM yields of rape, kale and Raphanobrassica increased from September to early November, largely as a result of stem growth; kale was slower to accumulate DM than rape in late summer but continued growing longer into the autumn. The DM concentrations of all crops increased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Rape had a higher DM concentration than stubble turnip. Raphanobrassica was 10–25 g kg-1 lower in DM concentration than rape or kale. Raphanobrassica produced 23–59% flowering plants from late-May to early-June sowing. Harvest date affected DM yield and concentration, leaf: stem ratio and flowering percentage.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le on DM concentration were small.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相对优势度、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群落相似性指数等生态学指标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4种作物地杂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农田杂草共有116种,隶属于37个科,其中禾本科和菊科种数较多,分别占总数的21.55%和19.83%;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在各作物园区普遍为害,为常年优势恶性杂草,应重点防控;各作物地杂草的多样性,橡胶地最高,其次为香蕉地,菠萝地和油梨地多样性较低;多样性指数的季相变化规律,4种作物地均表现为夏秋季高于冬春季;杂草群落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菠萝蜜地与油梨地杂草群落相似度最高,其次为香蕉地与菠萝蜜地,再次为香蕉地与油梨地,橡胶地与其他3种作物地相似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种植富含硫氨基酸的转基因大豆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网室栽培条件下,测定了成熟期根际土的有机元素含量,并利用Biolog ECO/GN/GP/FF系统分析了种植转基因大豆(A组:受体为南农88-1,3个转基因株系为OE-8,OE-7和RNAi-3;B组:受体为N2899,3个转基因株系为Gagal 17-4,Gagal 21-8和Gagal 57)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2组转基因大豆后土壤硫元素与各自受体相比均极显著下降(P<0.01),A组中3个转基因大豆株系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表征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和McIntosh等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对照,其中,3个转基因大豆株系根际土革兰氏阴性菌的AWCD值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革兰氏阳性菌的AWCD值和McIntosh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转基因品系OE-8根际土真菌的McIntosh指数也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B组中转基因品系Gaga1 17-4和Gaga1 21-8的革兰氏阳性菌AWCD值显著高于对照,而Gagal 57的革兰氏阳性菌AWCD值显著低于对照(P<0.05)。转基因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在Bi-olog生态板上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试验所用转基因大豆能够显著影响土壤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活性以及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的群落多样性,且这种影响与受体品种的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专一危害桉属植物的害虫.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对海南岛8个气候区内桉树枝瘿姬小蜂数量在3种品(系)桉树上的消长动态进行了12个月的观察,以期为防治桉树枝瘿姬小蜂在海南大规模爆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桉树枝瘿姬小蜂在3种品(种)系桉树上的虫害爆发期均为每年3~10月.通过全年数据对比,尾赤桉与窿缘桉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虫口密度较高,尾巨桉的较低(p<0.01).海南岛内各气候分区虫口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西北部沿海气候区、西南部山区气候区、西南部沿海气候区内的3种品(系)桉树上桉树枝瘿姬小蜂虫口密度相比岛内其它5个气候区更高(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