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地区)处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是西北荒漠区的典型代表,是大风的主风道,是重要的风沙策源地,生态比较脆弱。本研究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矩阵转移,分析2005—2020年博州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植被覆盖度及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博州地区的主要地类是沙地、草地、裸地和耕地。沙地面积增加1447 km2,增长率为18%;草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1638 km2。2000—2015年博州地区有大量的沙地、林地、耕地转为草地,建设用地也在微弱增加。(2)2005—2020年博州地区低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相当高,超过了60%,较低植被覆盖度的实际比例均在10%,中覆盖度植被呈现增长的趋势,而较高和高覆盖度的植被呈现出先大幅增加后缓慢减少的趋势,植被的覆盖度伴随坡度的提高先降后升再降。(3)由驱动力的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首要影响因子,其次是道路和GDP,再次是降水和温度,最后是人口密度、水系和坡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河北省退耕还林典型县涉县为研究对象,根据1999年和2007年2期TM影像资料和其它辅助资料,分析了涉县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特征和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河北涉县1999-2007年,因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地和高覆盖草地的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别增长了6.41%和5.61%;耕地和中覆盖草地面积有较大幅度降低,分别减少了7.68%和4.60%;可以看出林地,草地和耕地是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分布较广。到2015年林地和高覆盖草地持续增加,分别增长了2.00%和1.23%;耕地面积持续降低,减少了3.74%;林地,草地和耕地始终为主要的转化类型,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合理利用与保护该区的林地,草地和耕地资源,是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形梯度的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利用2000、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基于地形位梯度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探讨了陕西省土地利用分布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三者土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95%以上;2000—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是耕地面积逐渐降低,大量耕地退耕为草地(3761.33 km2)和林地(1198.61 km2),而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主要源于对耕地(729.66 km2)和草地(225.86 km2)的侵占;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梯度上的变化特征是随着地形位的增高,草地、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分布指数逐渐降低,而林地与之相反。土地利用程度显示,在地形位指数较低的区域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剧烈,而随着地形位指数增高土地利用程度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4.
摘要:利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99年与2007年两期TM影像数据,并结合当地土地部门的统计材料,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进行研究,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前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客观评价安定区退耕前后的生态环境动态走势。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由1999年占总面积的20.24%降低到2007年占总面积的9.76%,林地面积由22.45%提高到38.86%;农田的主要转化类型为林地和草地,林地的主要转化类型为草地,草地的主要转化类型由低覆盖型向高覆盖型转变。本研究初步实现了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旨在为黄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调查及动态监测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因子时空动态变化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建立由13个因子组成的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省、地市、县分析各区各因子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3个农业生态环境因子中除了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率、灾害面积率为东部沿海好于西北部外,大多数因子西北部好于东部沿海。福建省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草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灾害面积率、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呈逐年代变差的趋势。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全镇总耕地面积12333hm^2,2004年,大豆种植面积8933hm^2,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72.4%。2004年,8933hm^2大豆田中都有大豆蚜虫不同程度的发生,达到防治指标的发生面积高达7733hm^2,占大豆种植面积的87%,可以说,2004年大豆蚜虫的发生面积和发生密度是近20年来前所未有的。在发生大豆蚜虫的豆田中,有部分地块发现有红蜘蛛,它们与大豆蚜虫一起危害大豆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白银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白银市土地利用状况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定白银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选择当量因子法评价白银市2009—2017年土地利用状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9—2017年,白银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从56.75亿元下降到56.49亿元,总体呈下降趋势,各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都呈下降趋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549.18万元,减少最多,人口对生态系统负荷呈减轻趋势;(2)白银市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受建设用地增加较多,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影响较大,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从保护生态用地、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方面,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山区属于生态脆弱系统类型,为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有利于城乡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用地规划。本研究以韶关市仁化县为例,通过仁化县2000、2010、2020年的Landsat TM影像,运用RS和GIS软件分析仁化县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角度分析仁化县2000—2020年的用地变化对土地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仁化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20年间林地、耕地和草地在研究期内总体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逐年上升,水域面积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2)2000—2020年仁化县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在0.76~0.82之间,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增加,土地利用均衡度在0.47~0.51之间,且逐年增加;(3)仁化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影响了生态服务价值的转变;2000—2020年仁化县整体生态服务价值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实际净增加39440.78万元;(4)在11个二级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功能价值增加趋势明显,从2000年的342416.79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380556.19万元。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区的自然资源保护、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CA-Markov模型的甘州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以黑河流域2000年和张掖市2007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数据集的矢量数据、2014年Landsat 8 OLI_TIRS 8月份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影像为数据源,以Arc GIS10.1、ENVI 4.8和IDRISI 17.00为计算平台,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2014年甘州区LUCC解译数据作对比分析,其Kappa系数为87.87%,表明预测与现实一致性较佳。最后对2021年甘州区土地利用分类进行模拟和预测。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00—2021年间甘州区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未利用地面积呈现较快的减少趋势;林地和水域呈现缓慢地增长趋势;草地面积变化较小。简要分析了其变化原因主要归因于政策、社会经济、人口和科学技术几方面。对2021年甘州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管理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孙芳兰 《种子》2006,25(2):68-69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拔2225~4488m,全县土地总面积2700km^2,耕地面积60066hm^2,种植农作物五大类,其中马铃著种植面积8126hm^2,占耕地面积13.5%,由于受病毒危害,高产品种相对变低产,自从脱毒技术应用于生产后,加强脱毒种薯质量检测工作,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全县马铃薯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流域内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坤  陈志彪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29-334
以朱溪流域为例,将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GIS以及Fragstats软件,探讨红壤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酸性岩侵蚀红壤是朱溪流域的主要土壤类型,其他类型的土壤拥有的面积相对较少,而且分布得比较零散。2)流域西部多是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人文景观;而东部多为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小;整个流域呈现“西农东林”的景象。3)朱溪流域土壤景观的斑块密度小,边界密度变幅大,且斑块形状复杂。4)随着人类干扰的增加,流域内土地利用景观的斑块密度有增加的趋势,边界密度从耕地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逐渐减小,边界形状亦趋于规则,且土地利用景观形状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2.
环太湖地区有效生态用地面积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城市自身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为基础,提出了有效生态用地的概念及测算方法。结果表明:2005年环太湖地区有效生态用地总面积为826127.85 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29.97%。从生态用地类型来看,水域占比由原来的21.82%上升为51.14%;耕地占比由原来的62.16%下降为25.38%。从各市的情况看,差异比较明显,苏州市有效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最高,达40.77%,嘉兴市有效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最低,仅为16.77%。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可以将有效生态用地所占面积比例作为重要的规划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客观揭示青崖寨自然保护区村级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为保护区村域科学管护提供参考案例,本文以保护区实验区内的大会庄村为例,在Agisoft PhotoScan Professional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基于三维电子沙盘,通过参与式访谈的方法,研究村民视角下记忆中的1995、2006、2016年大会庄村历史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通过对大会庄村3个时期景观类型面积的计算,在1995—2016年期间林地、建筑用地、水域景观类型分别增加8.00、1.79、1.95 hm2;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景观类型分别减少9.81、0.37、1.56 hm2。(2)在景观水平上,大会庄村景观连接度下降,但整体内部结构连接紧密,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单一性降低,景观多样性得到恢复。(3)驱动因素中自然因素并不是影响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唯一条件,社会经济水平和政策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证明基于三维电子沙盘的参与式访谈对村域历史景观格局的复原有指导作用,可有效解决与村民直接沟通中存在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土地供给需求不平衡显得尤为明显,因此要合理规划用地。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了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可能会对该区域内的环境造成影响。为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笔者采用生态足迹法对河南省禹州市23个乡镇规划前期、规划中期和规划后期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禹州市的生态承载力由2005年的120062.95 hm~2增加到2009年的120933.45 hm~2,至2020年又增至123070.46 hm~2;(2)人均生态承载力除禹州市区和古城镇人口增长过快的地区下降外,其余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都在规划实施后增加。可以得出结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禹州市的环境是有益的,提高了全市的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长春市区建设用地与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影响,为黑土区土地合理利用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本文采用2005年和2019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决策树的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对长春市区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时空变化及建设用地对耕地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长春市区建设用地扩张21163.30 hm2,而耕地面积则减少19011.81 hm2。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8170.84 hm2,为建设用地增加面积的85.33%,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耕地破碎化程度增大;建设用地侵占的耕地多为优质耕地,Ⅰ~Ⅲ级的面积比例达72.17%。研究结果对协调黑土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状况、原因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年净减少量呈扩大之势,2003年净减少量与当年耕地面积之比达2.06%。年净减少量较大的区域有西北区、中部区和西南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9%、22.2%和19.5%。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分别占总增加量的13.1%、17.5%、32.0%、37.4%。在减少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建设用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改园挖塘)分别占总减少量的13.7%、5.3%、59.6%、21.4%。通过实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提高耕地质量, 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利用生态退耕提高土地利用质量等保护耕地措施,确保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250万hm2。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田土壤磷平衡现状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结合GIS平台对1996及2002年我国县域农田土壤磷平衡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农田土壤磷平衡存在很大的时空变异。1996年及2002年县域农田土壤磷盈亏范围分别为-20~425 kg/ha及 -17~450kg/ha。农田土壤磷盈余量在20~50 kg/ha的县市占全国总县市的比例从1996年的34.2%下降到2002年的24.1%,而磷盈余量在50~100kg/ha的县市所占比例从29.3%增加到33.4%,农田土壤磷盈余量在6年间普遍提高了一个等级。区域尺度上,化肥磷投入是影响磷平衡空间分异的直接因素,而有机肥的影响不明显;种植业结构变化是影响磷平衡时空变化的间接因素;农业收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磷肥投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land use information was extrac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Landsat TM images in Shuangliu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from 1992 to 2008, following remote sensing(RS) and GIS. The ESV of the land use change in study area was evaluated by adopting the service value method within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area of paddy field and forest land reduced in the 16 years, total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ded fast on the basis of occupying paddy field and forest land.(2) The regional ESV increased by 4,508.859×104 RMB, but there is different change trend at different times, such as the ESV fell by 10.59% in 1992–2000, increased by 16.024% in 2000–2008.(3) The conversion from forest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caused a decline and negative flow in ESV, the total value was 2,197.233×104 RMB and 5,317.460×104 RMB.(4) All land use types showed that change of the ESV coefficient was less elastic, the relative sensitivity: forest land > cultivated land > water area. In terms of variability of ESV, water area change had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ESV in the study area, and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had relatively smaller impact.  相似文献   

19.
阴山北麓旱作区垄沟集雨种植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改善旱作农田水分状况,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对垄沟集雨栽培措施下食用向日葵和马铃薯的土壤水热及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试验不同处理距地表10 cm地温变化基本上在整个生育期一直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向日葵试验在6月中旬前不同处理距地表10 cm地温表现为:垄膜沟植>垄作>起垄沟植>平作,而到6月下旬至8月上旬起垄沟植处理温度高于垄作,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8月中旬至9月上旬起垄沟植温度最高,表现为:起垄沟植>垄膜沟植>垄作>平作,9月中下旬又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整个生育期,向日葵采用垄膜沟植、垄作和起垄沟植较平作积温分别增加了162.6℃?d、35.8℃?d和80.6℃?d,而马铃薯分别增加了228.7℃?d、48.6℃?d和58.7℃?d。不同作物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向日葵叶面积指数最高值出现在播种后100天左右,马铃薯出现在播种后90天左右,整个生育期向日葵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而马铃薯在播种后90天之前,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平作>垄作,之后垄膜沟植叶面积指数下降明显,在收获前15天左右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垄膜沟植。向日葵和马铃薯增产趋势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向日葵和马铃薯生育期耗水量均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WUE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