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四川“5.12”地震给当地植被和生态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出了地震后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要遵循植被的生态完整性、植被的异质性、物种间的生态交互性和生态系统的排外性的原则,同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灾区开展生态评估、注重自然恢复与生态恢复相结合、采用飞播建设模式、提高科技含量与实行扶持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使山区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系统总结绵竹市灾区森林生态植被恢复技术,以期促进森林恢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与植被生态恢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植被承载力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关系调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生态植被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了土地植被承载力对植被结构的影响,认为在大气降雨量为唯一土壤水分输入量的黄土高原,土地植被承载力决定了植物群落密度,直接影响植被结构.从植被地带和群落适应性原理、缓解土壤干旱、控制植被生产力三个方面探讨了生态恢复与土地植被承载力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必须优先考虑土地植被承载力,根据土地植被承载力进行植被生态恢复建设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我国西南强地震影响区生态恢复重建的背景下,探明植被覆盖率、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变化与6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地震灾区植被恢复的动态过程。方法以汶川地震重灾区典型区汶川县威州镇(干旱河谷气候)和绵竹市汉旺镇(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受损治理样地与未受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气候区受损治理区(Destroyed and treated area,DTA)和未受损区(Undestroyed area,UA)的植被恢复特征和植物不同器官主要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植被恢复率(65.74%)高于干旱河谷气候区(50.68%),其中干旱河谷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DTA的变异系数分别40.44%和23.06%,高于未受损区的14.49%和8.62%;(2)植物不同器官生物量仅茎在两个气候区DTA和UA间表现显著差异(P < 0.05),不同器官碳含量仅叶在干旱河谷气候区表现为DTA显著大于UA(P < 0.05);(3)植物不同器官中元素的含量大小主要为N>K>Ca>Mg>P>Na;(4)通过叶片氮磷比(N:P)发现,干旱河谷气候DTA和UA主要受P限制,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DTA和UA主要受N限制。结论通过上述研究说明,气候可能是影响植被恢复的主导因子,应充分考虑影响植被和土壤恢复的限制养分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地震灾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许积层  唐斌  卢涛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6):4966-4974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方法,利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监测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映秀\汶川段河岸带植被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并结合高程、坡度及坡向数据,分析了植被受损及地震3a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震造成研究区河岸带植被的受损总面积为2736.61hm2,且集中分布在海拔1100-1700m,坡度25-55°之间以及东、东南和西坡;地震3年后,受损植被与震前相比,共恢复了56.20%。  相似文献   

6.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概述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现状,以及指示生物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中的应用.指出应加强对指示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及生态学意义的研究,揭示其与植被恢复、土壤恢复乃至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明确指示生物在生态恢复评价中.的指示意义.同时,通过考察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过程来评价生态恢复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郭帅  赵宏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80-19382
植被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对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应用、植被演替的研究方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启发恢复生态学领域植被演替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大宝山矿因长期采矿等干扰破坏,使原生植被被破坏殆尽,形成了大面积的矿山废弃地,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大宝山矿区现状调查,土壤性质及水土流失是制约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通过客土与土壤改良、水土流失防治、植被恢复以及跟踪监测与评价等步骤为加速大宝山矿区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途径,以期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时农时牧过渡带,植被生态特征是反映区域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分析该区域的植被生态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时间序列MODIS-NDVI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利用均值法、分段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北方农牧交错带2001-2013年间各种植被的生态特征时间变化情况、不同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特征处于缓慢恢复态势,并且近几年植被恢复速度大于前十年;从空间上尺度来看,陕西和黑龙江所在区域是植被恢复面积比率最大、恢复速率最快、植被恢复情况最为明显的区域;青海和河北的植被近年来整体处于恢复的趋势,但是也有相对较大面积的区域植被出现显著的退化趋势;生态脆弱和人类活动变化是导致青海和河北区域植被恢复相对不明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坡向等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用土壤脲酶活性来说明石漠化地区土壤生态恢复的状况。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植被恢复年限、植被类型、坡向有密切的关系,土壤脲酶活性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混交模式的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高于单一植被的土壤,同一采样地点南坡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高于北坡。  相似文献   

11.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作者认为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 ,它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就森林植被而言 ,它主要研究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恢复可行性评价、恢复技术、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安全以及恢复理论 .其具体理论包括 :植被的发生与气候及气候的变迁耦合或生物的发生与环境耦合理论、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理论、生态演替理论和作为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理论等 .从国内大量的生态恢复重建实践来看 ,森林植被的恢复重建研究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注重探讨森林植被退化的进化与历史决定因素、注意研究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在恢复中的生态学过程、重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中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大尺度的森林植被恢复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采矿废弃地由于具有物理结构不良、重金属含量过高、极端p H值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特点,使得其对环境的危害持久而严重。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方法的分析,以新邵县高家坳金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植被快速恢复的研究试验,并对植被恢复的短期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金矿废弃地及中国南方同类矿山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矿区废弃地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解决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植被恢复来改善土壤质量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最佳策略。从土壤物理特性(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化学特性(氮、磷、钾等)和土壤生物学活性(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动物)方面阐述了土壤特性对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为阐明磷矿废弃地的土壤特性响应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建议:采用土壤动物作为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标准,加强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变化响应机理,以便更好地探索昆阳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与植被关系。  相似文献   

14.
植被是一个地区生态的保障,对于何恢复被破坏的天然植被,使人工植被与现有的生态和谐共存,并保障可以有天然植被相当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地区特别是像壶关县这要环境结构区域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作为干旱少雨的地区,壶关县的地理气候环境恶劣。在这样的背景下,壶关县的生态环境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以及政府科学、系统的规划。本文在介绍植被恢复的科学方案的同时,力图切合本县实际经济状况、生态现状,对植被恢复的发展前景做一些研究和计划。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评价高寒湿地植被生态恢复质量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效果,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评判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选用生态补偿率、截流量、多盖度、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物种多样性、植物生物量、根系抗张强度、群落稳定性、有毒有害物种分盖度、植被恢复速率等12个评价指标,通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进行指标间的计算,采用AHP法对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采用矩阵计算得到人工植被恢复质量评分。评价结果能直观地反映出研究区域植被恢复效果,该评价方法能反映植被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也考虑了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植物生长表征指标,各项指标互相关联,容易获取和计算,可以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从而科学有效客观的达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牛草山破损山体的实际出发,以维持地方生态安全,提高绿化覆盖率,重构山体植被和提升环境生态质量为目标,对牛草山的植被生态恢复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牛草山山地风电场及其他山地风电场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土壤种子库是地表植被恢复的重要参与者,二者互为来源和基础,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在受到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或人为活动扰动而受损的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维持生物种多样性的保障。在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对受环境因素影响、人为活动扰动的区域生态及植被恢复进行分析,说明土壤种子库在其中的运用和作用,为环境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自然恢复对红壤侵蚀区土壤肥力和植被覆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探究侵蚀退化地自然恢复后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了不同退化程度的侵蚀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恢复30年后植被覆盖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当植被覆盖度退化至20%以下时,不能通过自然恢复措施来促进生态恢复;植被覆盖度大于20%时,可以通过自然恢复来改善土壤肥力和生态恢复,植被覆盖度越高,自然恢复的效果越好。因此,今后对于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中,应深入了解其退化程度来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以往我国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作中存在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根据与森林生态恢复工程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科学原理及工程技术方法,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系统集成的概念、技术流程和技术集成体系.技术流程包括:①森林退化的监测与诊断;②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的可行性分析;③集成规划与设计;④集成实施;⑤评估;⑥集成管理体系等.技术集成体系有:①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监测、诊断、发布与预测的集成技术;②不同层次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重构或重组集成技术;③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价值恢复的集成技术;④森林生态系统信息网络重构与延展的集成技术;⑤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管理的系统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各项建设事业也在高效推进着,水利水电工程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其建设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工作开展得更加有条不紊。在关注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必须强化关注,其中就有植被生态恢复方面的问题,该问题如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对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做好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植被生态恢复工作任务繁重。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相关工作实际,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植被生态恢复作为研究主题,首先分析了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对植被生态产生的影响,然后分析了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恢复植被生态的原因和意义,总结了植被生态恢复工作的基本特征及具体内容,最后提出了做好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植被生态恢复工作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