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近年来,二代纵卷叶螟发生早、发生量比较大,三代纵卷叶螟发生期长、峰次多,均是大发生,对水稻壮苗分蘖和高产稳产影响较大。为了探索四氯虫酰胺等多种药剂对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其应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受江苏通联植保公司的委托,我们于8月在通州区平潮镇三港村进行四氯虫酰胺等多种药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田间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 据浙江省农业厅植保总站预测,今年该省单季晚稻病虫有重发趋势,特别是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峰次多、迁入量大,当前田间虫口基数高,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在浙中南部丘陵山区和浙西地区大发生,褐飞虱已具备后期大发生的虫源基数;今年台风活动频繁,多雷阵雨天气,虫害危害期长,加上主治药剂吡虫啉产生抗药性,如不抓好防治,极易造成晚稻中后期水稻病虫的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3.
<正>稻纵卷叶螟是江苏省南通市水稻上中后期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该市连续大发生,由于其迁入峰多、迁入量大,发生代次多,且世代重叠,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加上适期防治时又常常遇阴雨,以及纵卷叶螟对常规药剂又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尽管不少农户用药进行了防治纵卷叶螟,可结果田间残余虫量还较多,造成危害的白叶也不少,严重影响了水稻高产优质。因此,水稻生产上亟需高效、低毒的理想新药剂  相似文献   

4.
<正>4月14日,全国农技中心印发了《当前水稻迁飞性害虫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动态》(植物病虫情报2013年第12期)文件,通报了当前水稻迁飞性害虫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截至目前,国内稻飞虱迁入峰期较上年偏早,迁入范围较广,迁入虫量偏多,海南中南部田间虫量高于上年同期,北部湾周边稻区田间虫量略低于上年同期;稻纵卷叶螟总体发生较轻,广西局部虫量高;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海南、广东雷州已有发现。境外虫源地田间稻飞虱虫量较高,与上年同期相当。  相似文献   

5.
正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是水稻中后期主要害虫,近来,水稻三代稻纵卷叶螟均为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同时,部分地区大螟、二化螟回升迅速,共同为害水稻,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和高产稳产。而稻纵卷叶螟、螟虫的发生期常常比较接近,这为水稻主要害虫开展总体防治提供了便利。如何选用对稻纵卷叶螟、螟虫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又友好的对路药剂,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探索四氯虫酰胺、甲氧虫酰胺等多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是瓮安县水稻种植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2020年,瓮安县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发生程度达五级,第三代、第四代幼虫接连大发生,不但危害高峰期早于往年,危害期也长于往年。本文对2020年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江苏丘陵稻区旱育机插条件下长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种子处理方式,以机插为前提条件,采用20%氯虫苯甲酰胺(CAP)悬浮剂浸种、清水浸种后药剂拌种(湿拌)及干籽拌种(干拌)3种方式处理种子,比较其对水稻的保叶效果和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并结合赶蛾数据分析当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相同用量条件下,对水稻的保叶效果和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均为干拌≥湿拌>浸种处理。在江苏丘陵地区稻纵卷叶螟第3代偏轻至中等发生、第4代中等偏重发生条件下,利用CAP有效用量2.0g/kg浸种处理种子、1.0g/kg湿拌和干拌处理种子均可达到90%以上的保叶和杀虫效果,有效控制时长达111d以上。结合农药利用率及成本因素,在江苏丘陵地区可利用CAP有效用量1.0g/kg拌种,湿拌或干拌种子可预防水稻生长前期偏轻发生、后期中等偏重发生的稻纵卷叶螟,有效减少田间白叶率、活虫数及田间稻纵卷叶螟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8.
<正>稻纵卷叶螟四(2)代出现三次大范围迁入虫峰,发生面积1700万亩,占一季稻面积的63.9%。高峰日田间蛾量每亩都在2000头以上,部分地区达6000至9000头,一般稻区百丛卵量500至800粒,百丛幼虫量300至500头,最高达千头以上,是防治指标的数倍至十几倍。  相似文献   

9.
<正>试验结果和大面积应用结果表明:康宽~R防治水稻纵卷叶螟具有见效快、防效高、持效期长等特点,因此在近年来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严峻态势下,康宽~R在江苏南通地区水稻上防治纵卷叶螟的推广应用面积连年递增。2013年全市推广康宽R防治三代稻纵卷叶螟3.7吨,应用面积达37万亩,推广覆盖率达14.6%,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深受广大农民的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入夏以来,南方暴雨频繁,锋面天气多,6月下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开始大量迁入南方的湖南等稻区,进入虫量较多,发生数量高于上年同期,预示着南方水稻"南迁"害虫大发生的可能性大。目前田间大量发生的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其发生时间相对比较偏早,进入7月、8月以后,晚稻大田这两种外迁害虫几乎年年都是大发生。也就是说晚稻上部遭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下部则被褐稻虱栖息吸食危害,晚稻生产面临最严重的威胁,防治失策晚稻将有大面积死秆倒禾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单季稻“甬优9号”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与本地单季稻当家品种两优培九相比,甬优9号病虫发生有如下特点:①移栽期较迟避过了1代二化螟的为害,因此1代﹑2代螟虫为害较轻,但由于甬优9号生育期较长,穗期3代螟虫虫伤株为害相对较重。②稻纵卷叶螟发生前期四(2)代发生轻于两优培九,中期五(3)代发生重于籼型两优培九。③稻飞虱发生前中期四(2)﹑五(3)代白背飞虱和五(3)代褐稻虱发生较轻,同时茎秆粗壮,耐害性较好,后期六(4)代褐稻虱的发生重于两优培九,由于成熟期较迟还增加了10月份七(5)代的发生为害。④易感稻曲病。针对甬优9号病虫发生特点,在防治策略上调整如下:①放宽甬优9号营养生长阶段的防治指标,发挥甬优9号耐害性强的优点,减少病虫防治次数,保护和利用天敌的生态调控能力。②根据破口期天气情况,做好稻曲病等穗期病害的预防。③抓好穗期3代螟虫﹑褐稻虱的防治,确保丰收。  相似文献   

12.
化州市晚稻稻飞虱主害代发生期及发生程度气象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化州是广东省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稻飞虱是化州市主要的水稻害虫之一。笔者就6代稻飞虱发生期和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气象因子预测稻飞虱的发生与发展,以提高稻飞虱发生期和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性。应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对广东省化州市1996—2011年的晚稻稻飞虱主害代调查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合的气象预报因子,分别建立晚稻稻飞虱主害代成虫高峰期、若虫高峰期、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统计预报模型,用2012年和2013年的资料作为独立样本用于模型效果检验。结果表明,上述预测模型均通过0.01显著性统计检验。将化州市1996—2011年各年度对应的气象观测数据代入各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逐年变化趋势比较吻合,相对准确率分别为87.5%、93.8%、90.9%、94.2%。对建模内预报值和2012、2013年预报应用效果进行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可以为该区稻飞虱预测预报服务。可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化州市晚稻稻飞虱主害代(6代)的发生期及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只要所选择的气象因子与相应的实测值有较高的相关性,就能较准确预测出发生期及发生程度范围;在稻飞虱发生期和发生程度模型建立中,选取的气象因子取了前驱值,所建立的模型更具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摘要:以贺州市为例,利用其近20年来地面气象观测站气候资料及贺州市八步区植保站相应年份水稻病虫害资料,通过回归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相关密切的几大气候因子,分析其历年来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影响。结果表明:冬季最低温度等主要6项气候因子影响贺州市水稻病虫害发展趋势,且6项气候因子的变化均有利于水稻病虫害发展加剧,即随着气候变化,贺州市水稻病虫害有不断加剧严重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000万ha,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生物灾害是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为害虽经防治仍然造成经济损失400-500万t。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是中国水稻生产上为害严重的几种重要的病虫害,2001-2004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8500kha次,其中2003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72。5%。近年来水稻病虫在全国的发生特点表现为:一、大部地区病虫害发生较重,重大病虫暴发强度大。发生危害严重的病虫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发生程度中等以上的有稻飞虱、水稻纹枯病;二、次要病虫上升,为害加重。一些过去偶发性的次要病虫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等,发生面积扩大,发生程度明显上升,已经或正逐渐上升为重要病虫害;三、发生面积较大,波及面广。2004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厄尔尼诺事件将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近年来,随着粮食种植效益的提高,早稻面积将继续回升,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将进一步加大,对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有利;部分地区部分高产、优质但易感稻瘟病的水稻品种种植,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5.
2012年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是近年中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最大、为害程度最重的一年。北方春玉米区玉米螟持续严重为害,东北、华北三代粘虫、大斑病严重发生。总结了2012年玉米螟、粘虫和大斑病等重大病虫发生特点,分析了适宜天气条件、病虫源的逐年和逐代积累、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是导致玉米病虫害重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玉米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提升科学防病治虫水平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旨在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玉米测报工作,指导玉米病虫害防治、有效控制危害、保障玉米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旨在为乐山稻区稻水象甲的检疫防控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和危害规律,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成虫危害程度与幼虫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乐山地区1年发生1代,越冬代成虫迁入稻田时期不一致,且其产卵期长,幼虫发育、化蛹和羽化时期极不整齐,各虫态交叉现象明显。稻水象甲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离稻田10 m范围内的坡地和树荫下0~5 cm浅土中,其中树荫下的越冬虫量最大。开春后平均温度达12℃以上,越冬成虫逐渐复苏并取食周边寄主。调查表明,乐山地区共有5个县(区)发生稻水象甲疫情,涉及乡镇73个,发生面积约8000 hm2。  相似文献   

17.
水稻稻秆潜蝇种群发生动态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秆潜蝇为中国南方山区和半山区水稻的主要害虫。通过2000—2005年的调查试验研究,初步探明水稻稻秆潜蝇种群发生规律、影响因子与为害损失,研究提出了以成虫盛发至卵孵盛期为防治适期,秧田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危害率1%以上,大田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危害率3%~5%的防治指标;明确稻秆潜蝇卵为均匀分布,幼虫为聚集型分布,建立了序贯抽样、简易“查定”和GIS监测预警技术,组建了包括数据库管理、逐步回归预测、种群动态模拟的计算机系统;改进稻秆潜蝇测报办法,提出“狠治一代压基数,巧治二代保丰收”的防治新策略及其适用的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技术,初步形成适于中国南方特点的水稻稻秆潜蝇综合防治与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生产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虫情测报灯对茶树鳞翅目(尺蠖蛾科、斑蛾科、鹿蛾科、卷叶蛾科、细蛾科、蓑蛾科、豹蠹蛾科、毒蛾科、剌蛾科、螟蛾科、镰蛾科等)、鞘翅目(金龟甲科、天牛科等)、直翅目(蝗虫科、蝼蛄科、蟋蟀科等)、同翅目(叶蝉科、蛾蜡蝉科)、等翅目具有良好的诱集作用,初步明确了白蚁、金龟甲、卷叶蛾类、茶银尺蠖、茶尺蠖、油桐尺蠖、茶斑蛾、茶鹿蛾、茶白纹螟、黑跗眼天牛、茶天牛、红翅天牛等害虫的灯下年消长规律,其中部分害虫的发生规律和世代数与文献记录存在差异。LED红光杀虫灯对昆虫没有诱集作用,蓝光杀虫灯诱虫能力强于紫光杀虫灯,其中,紫光杀虫灯诱集鳞翅目能力强于蓝光杀虫灯,诱集茶树鞘翅目害虫和天敌的能力也强于蓝光杀虫灯,而蓝光杀虫灯诱集半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蜉蝣目昆虫的能力则比紫光杀虫灯强,频振灯除了诱集中性昆虫(蚊虫和蜉蝣)的能力比蓝光杀虫灯差外,对茶树害虫和天敌的诱集能力均大大优于紫光杀虫灯和蓝光杀虫灯,尤其对天敌有很强的杀伤力。而且,频振灯的诱虫谱比紫光杀虫灯和蓝光杀虫灯更宽。  相似文献   

19.
南郑春季低温及对水稻育秧的危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1966—2003年南郑春季(4—5月)低温发生情况,用<12℃的负有效积温和最低气温划分低温对水稻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南郑春季<12℃的低温都发生在4月份,39%年份无危害,21%年份有轻危害,19%年份有中危害,21%年份有重危害。倒春寒发生频率为21%,集中于5月上中旬。<12℃低温属连阴雨型的是晴冷型的2倍,倒春寒年份常伴有连阴雨型低温。分析了低温对水稻育秧的影响,4月中下旬是秧苗受<12℃低温危害的关键时期,5月上中旬是秧苗受倒春寒危害的关键时期。针对不同类型低温,提出了不同预报服务和田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山东茶树虫害的种类及主要品种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差别,山东茶区虫害发生情况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在大面积调查和观察的基础上,查清了山东茶树虫害的种类有两纲四目十一科十五种害虫,并针对主要害虫种类,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掌握了其在山东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为山东茶叶害虫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