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氰戊菊酯对鲤科鱼类致突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统计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胚胎致畸率,研究了氰戊菊酯对鱼类的致突变效应。结果显示:氰戊菊酯对1龄草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60.62μg/L;1.2μg/L以上的氰戊菊酯能显著提高草鱼的微核率、核异常率以及总核异常率,三者的变化趋势均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先升高,达到峰值后再缓慢下降;微核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表明氰戊菊酯对草鱼染色体畸变有明显影响。在2~32μg/L的氰戊菊酯中,随着浓度的升高,斑马鱼的胚胎死亡率升高、出膜率降低、80%胚胎出膜时间延长,仔鱼畸形率升高,说明氰戊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有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柠檬黄作为诱变剂,研究了其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效应.急性毒性实验测出了柠檬黄对大鳞副泥鳅的24 h半致死浓度是9.931 g/L,48 h半致死浓度是8.670 g/L,48 h安全浓度是1.982 g/L.然后研究了柠檬黄在不同浓度和染毒时间的条件下对大鳞副泥鳅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发现:在较低的浓度下(<0.1239g/L),柠檬黄诱导的微核率与自然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达到一定浓度(>0.2478 g/L)之后所诱导的微核率基本上随着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微核率增高,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诱发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可见在一定剂量范围之内的柠檬黄对大鳞副泥鳅无明显的遗传毒性效应,但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之后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建议食品加工业在使用柠檬黄时,应严格限量使用,以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22℃下研究了不同浓度(2.5、3.0、3.5和4.0mg/L)的孔雀石绿致体质量10~13g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datu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的形成率随孔雀石绿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由对照组的4.194‰增至最高浓度的33.487‰),提示孔雀石绿对水产生物有明显的遗传毒性。这些水产品对人体的安全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百螺敌对泥鳅的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红细胞微核测试的亚毒性试验研究了百螺敌(三苯基乙酸锡)对泥鳅急性及亚毒性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百螺敌在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 分别为1.425、1.215、0.938、0.80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265 mg/L.百螺敌的亚毒性试验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着百螺敌质量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出现正向剂量-效应关系;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核异常率在百螺敌质量浓度为1.4 mg/L时,出现峰值;而微核率高峰出现在1.1 mg/L处.且核异常率远大于微核率.诱变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说明百螺敌对水生生物具有较强的诱变效应,应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Cd2+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泥鳅分别暴露于0.005、0.025、0.05、0.1 mg/L的Cd2+溶液中,常规方法制备血涂片,统计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结果显示,Cd2+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具有质量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随Cd2+质量浓度的增加,红细胞微核率显著上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Cd2+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质量浓度-效应关系.随Cd2+质量浓度增加,红细胞核异常率显著上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0.1 mg/L组核异常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降低-增加的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Cu^2+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泥鳅分别暴露在浓度为0.01、0.05、0.1、0.2、0.4mg/L的Cu^2+溶液中,常规方法制备血涂片。统计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2+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红细胞傲核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其中,部分浓度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Cu^2+浓度和暴露时间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三氯生对红白鲫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为分析评价三氯生对鱼类的生态安全性提供相应的毒理学资料。试验在规格为58 cm×28 cm×36 cm的玻璃水族箱中进行,红白鲫体长6.8~7.5 cm。采用半静态染毒法,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三氯生染毒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96 h的急性毒性试验和14 d的遗传毒性试验,观察记录死亡数,统计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三氯生对红白鲫的96 h LC50为1 111.9μg/L。TCS染毒处理14 d后,红白鲫红细胞核异常的情况明显增多,主要是细胞质中有1~2个微核,其他常见核异常为红细胞核质外凸、核质内凹及核内空泡化;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之间核异常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三氯生暴露各浓度组(600.0、690.0、793.5μg/L)核异常比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表明,三氯生对红白鲫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且毒性效应在特定条件下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维生素C对镉导致鲫( Carassius auratus)红细胞微核的干预作用,用0.5 mg/L的镉溶液单一染毒作对照组,设置0.5 mg/L的镉溶液分别添加1、2、3 g/L的维生素C( VC)三组作为实验组。在染毒后的第5、10、15、20天分别取鲫尾部血液制作血涂片,镜检并统计红细胞微核率。结果显示:0.5 mg/L的镉溶液单一染毒对照组,镉诱发鲫红细胞产生微核率与时间呈现线性关系,回归函数为: y=0.1587 x+2.5167( R2=0.9357);实验组随着VC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微核率降低,其中以0.5 mg/L Cd2++3 g/L VC组处理20 d的微核率最低,微核率为仅为0.26‰,与处理20 d的对照组相比,微核抑制率达到95.62%。 T检验分析表明, VC对镉导致鲫鱼红细胞微核干预作用极显著( t>t0.01),干预作用在试验中呈现出随VC浓度增加干预作用增强的趋势。实验表明, VC对镉导致鲫红细胞微核率升高的现象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Cu2+对银鲳幼鱼的致毒效应,采用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开展了Cu2+对银鲳幼鱼的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对银鲳幼鱼外周血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肝脏抗氧化酶(SOD、CAT、GPX)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银鲳幼鱼48和96 h的LC50分别为0.860和0.77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77 mg/L;Cu2+的浓度与银鲳幼鱼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同浓度Cu2+胁迫下,核异常率又普遍高于微核率;不同浓度Cu2+胁迫下银鲳幼鱼肝组织中的SOD、CAT、GPX活性均表现为低浓度被诱导而高浓度受抑制的规律,与Cu2+浓度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认为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与SOD、CAT和GPX活性的变化均可以反映银鲳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并可用作银鲳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其中SOD还可以灵敏地指示低浓度的早期Cu2+污染。  相似文献   

10.
以苏丹红Ⅲ为诱变剂,研究了其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ndatus)的急性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苏丹红Ⅲ在不同浓度和染毒时间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及其肝脏中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试验表明,苏丹红Ⅲ对泥鳅的24h半致死浓度为1.020 g/L,48 h半致死浓度为0.740 g/L,48 h安全浓度为0.117 g/L.染毒一段时间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达最高值后趋于平缓;随着苏丹红Ⅲ浓度的升高,泥鳅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极显著差异的时间相应提前.染毒后各组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达到峰值后趋于平缓;染毒时间越长,酶活下降的幅度越大.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及其肝脏中的GOT和GPT活性均与苏丹红Ⅲ有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苏丹红Ⅲ的危害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1.
镉对鲤遗传毒性和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鲤(Cyprinus carpio)分别暴露于0.16、0.31、0.63、1.26 mg/L Cd2+溶液中,研究Cd2+对鲤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的影响,探讨Cd2+对鲤遗传毒性和外周血细胞数量影响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显示:Cd2+对鲤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影响存在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1.26 mg/L Cd2+组鲤在不同暴露时间的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极显著(P<0.01),核异常率在72 h显著(P<0.05)增加,72 h后表现为极显著(P<0.01)增加。Cd2+对鲤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影响存在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相同Cd2+浓度下,鲤淋巴细胞比例随暴露时间增加先降低后上升,同一暴露时间淋巴细胞比例随Cd2+浓度增加而降低。相同Cd2+浓度下,鲤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随暴露时间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同一暴露时间嗜中性粒细胞比例随Cd2+浓度增加而升高。研究表明,Cd2+对鲤具有遗传毒性效应,且随Cd2+浓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鲦经过稀土元素镧和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单独或联合作用24 h,结果表明:0.01~0.5 mg/L的La3 能显著抑制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不具遗传毒性;但当La3 质量浓度≥1 mg/L及精恶唑禾草灵均能明显诱导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具有遗传毒性。且精恶唑禾草灵质量浓度为0.01725~0.345 mg/L,微核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0.01、0.1 mg/L的La3 与精恶唑禾草灵联合作用时的微核率明显低于精恶唑禾草灵而高于La3 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而10 mg/L的La3 与精恶唑禾草灵联合作用时的微核率却明显低于二者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二者呈拮抗作用;鲦是研究遗传毒理学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有机污染物三苯基锡对胭脂鱼(Myxocryprinus asiaticus)幼鱼的毒性效应,阐明聚苯乙烯微球是否能够调节三苯基锡对胭脂鱼的短期毒性,以体质量(0.325±0.065)g的胭脂鱼幼鱼为对象,在水温(24.0±1.5)℃、溶氧条件充足下,采用半静态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了三苯基锡对其的急性毒性效应及三苯基锡(0.126 mg/L,0.032 mg/L)单独暴露或与聚苯乙烯微球(0.1、1、10 mg/L)联合暴露对胭脂鱼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苯基锡24 h半致死浓度为0.112 mg/L;48 h半致死浓度为0.053 mg/L;72 h半致死浓度为0.026 mg/L;96 h半致死浓度为0.017 mg/L;其安全浓度为0.003 mg/L。与聚苯乙烯微球联合暴露,100%死亡率时间均有延迟,表明聚苯乙烯对三苯基锡的毒性效应具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稻种植过程中常用除草剂草甘膦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作用,通过48 h半静水法测定草甘膦对中华绒螯蟹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并据此结果设定28 d慢性试验浓度,测定中华绒螯蟹的死亡率、蜕壳率和平均蜕壳天数,以及肝胰腺组织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中,草甘膦12、24、36、48 h对中华绒螯蟹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91、16.67、13.99、12.09 mg/L,安全浓度为1.9 mg/L;慢性毒性试验中,相比对照组,试验组草甘膦浓度达到0.6 mg/L后中华绒螯蟹的死亡率显著升高,草甘膦浓度达到0.3 mg/L时中华绒螯蟹的蜕壳率显著降低,各组间平均蜕壳时间统计学显示无明显差异,但组织学试验表明,中华绒螯蟹长时间暴露于低于安全浓度的草甘膦中依然会造成肝胰腺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诱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除草剂精禾草克、氟乐灵、扫艹弗特,2-甲-4氯钠水剂对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泥鳅在各除草剂试验液中染毒24h,采血制片。结果表明,四种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其中部分浓度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或极显著(P<0 01)。除草剂浓度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显著相关,不表现剂量-效应关系。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变效应,其中扫特的诱变效应要大于其它三种除草剂。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六价铬离子(Cr6+)染毒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采用微核试验法,以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为指标,研究Cr6+对泥鳅的遗传学毒性。结果显示,Cr6+对泥鳅具有一定的毒性;当浓度增加或染毒时间延长,均会引起微核率增加,而且高浓度(160~200 mg/L)和长时间染毒(8 d)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微核率与染毒浓度以及与处理时间之间均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研究表明含铬废水排入环境对水生生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盐度和碱度对克氏原螯虾的联合毒性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寇氏法(Karber法)研究了盐、碱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的急性毒性作用,并采用相加指数法(Mark-ing指数法)研究了盐碱联合作用对克氏原螯虾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克氏原螯虾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74g/L、27.21g/L、26.45g/L、26.09g/L,其安全浓度是6.00g/L。碱度对克氏原螯虾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00g/L、10.64g/L、8.36g/L、7.58g/L,其安全浓度是2.51g/L。盐碱在1:1毒性单位混合后,对克氏原螯虾的作用效果在不同时间段均表现为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受试动物,采用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生理毒性试验,研究了[C8Mim]Cl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8Mim] Cl对泥鳅有一定的毒性,其对泥鳅24h、48 h的LC50分别为324.13 mg/L、262.77mg/L,安全浓度为51.80 mg/L;各处理组的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推移,红细胞微核率都有明显的升高;处理组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离子液浓度升高以及时间的推移而增高;[C8Mim] Cl对泥鳅有显著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受试动物,研究了硫丹对草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草鱼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随硫丹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呈现较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96 h),各暴露组草鱼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均呈现时间一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23±1)℃下,研究辛硫磷、敌百虫和甲苯咪唑等3种常用水产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敌百虫对大型溞24h和48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0.13μg/L和22.96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74μg/L;辛硫磷对大型溞24h和48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93μg/L和0.24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48μg/L;甲苯咪唑对大型溞24h和48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04.31μg/L和27.56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58μg/L。3种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毒性:辛硫磷敌百虫甲苯咪唑,均属于剧毒,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