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可持续发展,以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草海周边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与访谈资料,对农户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5种生计资本进行界定,分析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生计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户生计总体水平较低,各项资本差异大,农户生计资本脆弱。基于此,对农户生计的改善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为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周边农户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慧  文弢 《乡村科技》2019,(3):32-33
贵州省黄平县平溪大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但地势偏远、区内及周边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能力和自养能力低下,当地村民对保护区的依赖度较重。为更好地保护区内物种,提高保护区自养能力,解决当地村民民生问题,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本文对大湾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机制建立进行初步探索。通过设立大湾山自然保护区共管小组、选择社区共管试点乡镇及实施自然资源的管理经营计划等措施,为大湾山自然保护区的共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SWOT分析构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临安市西天目乡人民政府和周边社区不同类型村民代表等主要相关利益者的12个小组访谈,及104个农户和59个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以SWOT为分析框架,阐述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的强势与机会及弱势与挑战。强势与机会有:①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②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③基于非木质资源利用为主的产业结构;④当地居民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⑤社区共管模式雏形的出现;⑥强有力的林业科研力量支撑。弱势与挑战为:①对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②自然保护与社区利益共享机制未完全形成;③社区共管机制尚不健全;④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滞后;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出现退化。提出了构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共享和伙伴合作机制的设想。表4参8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问题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土地权属情况非常复杂,土地权属冲突不断.无偿的强制性限制土地利用的政策使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矛盾,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产生冲突,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和保护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国际上最近发展的税收和补贴政策无法代替现有的限制土地利用政策,因此,需要在现有的限制土地利用政策基础上加以改进,引进生态补偿等方式,提高现有政策的效果;同时,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积极探索社区共管的不同模式,以弥补生态补偿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之一,与当地社区的融合度较高。通过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共管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社区对保护区威胁的因素,并在社区共管已经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护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解决当地农户在亚洲象对保护区周边社区的侵扰和损害的补偿标准同受偿意愿相差过大问题,使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从探查补偿的角度,以亚洲象损害地区为平台,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保护区周边农户对亚洲象损害的受偿意愿(WA)。调查结果显示:69.96%的农户愿意自发保护亚洲象,而不愿意自发保护亚洲象的农户中,90.79%可以通过给予合理补偿让农户满意而支持亚洲象保护工作。如果实行农户支持的亚洲象损害补偿方案,94.1%的农户将支持亚洲象保护工作。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受偿意愿同被调查者家庭人口数以及亚洲象的损害额度成正相关,同被调查者居住地状况以及被调查者家庭种植橡胶数目成负相关。农户家庭对补偿政策的平均受偿意愿为:保护区内居住的1 337.30元/(年.人);保护区边缘居住的1 129.20元/(年.人);保护区外居住的921.11元/(年.人)。  相似文献   

7.
以当地政府、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周边社区居民作为保护区社区共管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其在社区共管项目期满后的行为策略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当地政府帮助居民发展替代生计,社区居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区管理机构积极开展监管工作并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是这场博弈的最优均衡点,有利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保护野生动物最常见的措施是就地建立保护区,但保护区的设立会限制农户使用自然资源,影响生计,从而导致保护区周边部分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产生消极态度。基于此,利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态度"专题调研的249份问卷,研究了区内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具有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但也有极少部分人对当前的工作效果不满意,并针对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省西北部,其荒漠生态系统在整个古地中海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保护区庞大社区人口的生产生活给保护区管护带来极大压力,通过实施社区共管并帮助社区发展,试图从根本上消除社区发展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威胁,总结出了社区共管中存在着资源保护与利用、利益分配、社区自身压力加剧带来不良影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社区共管机制、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引进合作项目、提高社区农民收入教育、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项目建设机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型产业等有关社区共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对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的相关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保护区和社区发展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保护区管理责任关系交叉、社区居民对湿地资源存在较大依赖性、环境变化造成各种经济产出不稳定、湿地资源利益分配不均衡、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等是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提出科学规划功能区、实施社区共管、开展专业培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公众意识等提升保护区管理成效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业标准化经营是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同时又是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基于浙江省安吉、临海2个县(市)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林业标准化项目经营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家庭林地细碎化程度、家庭是否有充足的资金、家庭有无人员接受过林业生产技术培训、所在乡镇有无林产品合作社以及对林业标准化项目未来前景预期等是影响农户参与林业标准化项目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大林业标准化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标准化经营的认知;加大林业标准化配套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农户参与标准化经营意愿;加强林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参与标准化经营积极性;完善林产品合作社建设,提高林产品服务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侯石安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1):4508-4516
【目的】研究农户家庭土地禀赋、人力资源禀赋、财产禀赋的差异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农地流转选择的影响,从而分析农地流转的根本动因。【方法】基于2010年全国8省、1 585个农户的微观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分位数选择模型和贝叶斯估计方法,测算不同初始禀赋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转出和转入农地的选择影响。【结果】各种资源禀赋和政策变量对农户农地流转的选择并不具有稳定的单调关系,而是呈现明显的分位数效应。【结论】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地流转的增收效应存在替代关系,对于初始禀赋处于劣势的农户,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更加显著;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对农户转入农地的激励作用有限;农业补贴政策应与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小额信贷对农地流转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冲突管理实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总结和分析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周围区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冲突的基础上,依据社区情况,对社区能力建设、经济发展、资源共管等方面所作的探索进行了总结,就冲突管理中引申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天日山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通过对天日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天日乡政府、周边社区不同类型村民代表及科技人员等主要相关利益者的12个小组访谈,及104个衣户和59个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天日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主要冲突:①野生竹笋抚育经营受限,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9补偿措施不到位,社区居民预期收益未能兑现;③保护区总体规划滞后,当地项目投资开发受限;④限制采薪烧炭,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不便;⑤旅游开发后.环境质量和社会治安状况变差。并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冲突成因进行了分析:①自然保护区的外部性是客观基础;②保护理念和模式落后是认知原因;③产权交易机制不健全是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施,缓解了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由于管理目标冲突、法律法规约束、体制弊端、经费不足、缺乏激励等问题,限制了共管的实施范围及可持续性。通过构建科学的共管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生态教育等措施,突破共管的制约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户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意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益林政策是否能真正促使当地农民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主动参与到生态公益林建设中仍值得探讨。以浙江省长兴县10个案例村为例,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意愿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应拓展农户非农收入来源,以提高农户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意愿;科学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开展农户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户对于生态环境认知的重要性。表3参17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市5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Probit 模型分析了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意愿的主 要因素,结果表明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对保护区建立目的的认知状况,对保护区内资源的利用情况,保护区野生 动物对居民庄稼的破坏情况,增加工作岗位,提高家庭收入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宣传和教 育,帮助社区发展经济,通过旅游业合作带动社区参与管理健全和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和职能等促进社区居民参 与保护区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山区农户的生计状况,采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西部典型山区宝兴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后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次地震对宝兴县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两方面;2)农为主型生计策略农户的自然资本显著高于非农为主型和非农型农户,但其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显著低于后2种农户,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差异不显著;3)农为主型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后果最差,其陷入贫困的比例最高,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大。但因其拥有较高的自然资本,可以选择特色农业、生计多样化和参加生态补偿等多种生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