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茶史微     
建茶史微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叶学会巩志,姚月明建茶,建州之茶,占有“建溪官茶天下绝①”之赞誉;宋·周绛《西溪丛语》说:“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历唐宋以降数朝千余年来声誉不绝。明末清切,武夷岩茶(乌龙茶类)脱胎于历史上的建茶,从中演化脱颖而诞生...  相似文献   

2.
荣西禅师和茶的再次传来(日)大阪大学名誉教授布目潮 彭华译一、嵯峨·淳和朝以后的饮茶衰退嵯峨·淳和天皇(810-833年)时,唐风文化盛行,饮茶文化深深浸透在以天皇为首的贵族阶层。但是,其后转为国风文化时代,饮茶渐渐衰退,记载饮茶文化的文献罕见,只是...  相似文献   

3.
陆羽的一桩茶事冤案──对《新唐书·陆羽传》“更著毁茶论”一说的质疑中华茶人联谊会王郁风“复著毁茶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约作于八世纪末)①。“更著毁茶论”──北宋·宋祁撰《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1044—1060年)②。所谓陆羽“著毁茶...  相似文献   

4.
肖克之 《农业考古》2001,(1):279-280
《菊谱》著者颇丰,自宋以降延清达十几位。至今存谱约半。笔者知见宋菊谱四存三,明菊谱四存二,清菊谱七存四。存者宋:刘蒙菊谱,史正志菊谱,范成大菊谱;明:黄省曾菊谱,周履靖菊谱;清:叶天培菊谱,秋明主人菊谱,吴升菊谱,爱菊山人菊谱(此本笔者未见据《中国农学遗产文献综录》记载,只有抄本)。佚者宋:马辑菊谱(据《降云楼书目》记载);明:文应鲁菊谱(据《湖南通志,艺文志》记载),吕天遗菊谱(《艺菊志》中提到“钱谦益题吕天遗菊谱”);清柳灏菊谱(光绪《山东通志·艺文志》记载),张汉超菊谱(光绪《山东通志·艺…  相似文献   

5.
福建建安的老百姓,在古代斗茶时应用的冲点茶汤的技艺,如今已被接受而推广用之。据《茶录》记载,点茶的技艺分为“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和“侯汤”、“盏”、“点茶”等七道程序。与如今的饮茶习惯相异的是:宋代福建点茶必须用茶叶粉为原料。具体办法是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所以要求茶罗十分细密,“罗细则茶浮,粗则下沉。”至于“候汤”,就是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键。唐代人煮茶,已经讲究“三沸”:在第一沸时,加入少许食盐;在第二沸时,放入茶末;到第三沸后…  相似文献   

6.
宋徽宗与《大观茶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施由民一、宋徽宗其人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昏庸的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便是个以昏庸和荒诞著称的皇帝,同时又是个以书画名世,以撰“茶论”和精茶艺而著名的皇帝。宋徽宗是北宋的第八个皇帝,当时正是北宋晚期。...  相似文献   

7.
茶史、茶俗与茶叶博物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良中国是茶的故乡,这已为世界所公认,但究竟饮茶始于何时?说法不一。《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地区给周天子的“贡品”中已有茶叶,又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这都是传说。有确切记载的为西汉...  相似文献   

8.
从小壶泡到冷饮茶──转型中的台湾饮茶文化台湾中华茶业联谊会会长刘汉介一、台湾饮茶现况甲、早期(1980以前)一般百姓的生活饮茶:台湾有茶,根据连横(清光绪人)《台湾通史》记载,在清嘉庆年有柯朝者,从福建安溪带来茶籽五斗,植於“台北县金山”,并引进大陆...  相似文献   

9.
北京茗缘阁的茶膳高淑慧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饮茶史,饮茶已成为我们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叶具有保健、药用价值,是早已被证实了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饮茶作为艺术欣赏,吟诗抒情、斗茶比赛、茶宴会友、茶礼酬宾、茶歌舞蹈等,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茶文化。茶膳...  相似文献   

10.
茶,是茶文化的载体;茶业经济,则是茶叶文化的内涵和延伸。本文,就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茶场的十一年演变,联想一点值得当今茶业工作者思考的课题。一东街,距德清县城关镇东北6公里处,有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十二世孙、元朝杰出的书画家和文学家赵孟(兆页)的《斗茶图》,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是中国饮茶史上的珍贵史料,对研究古代斗茶风俗具有重要价值,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七十年代前后,东街人三次种茶,1978年兴建初制茶厂,经过二十多年来的辛勤劳动,如今,174亩免耕密植茶园(1963年春种17.6亩,1973年冬种74.4亩,1977年播24亩,1982年播62亩)郁郁葱葱;产品花色也从以前单一低效到多茶类好效益起步,特别近两年,在前十年茶叶年产值  相似文献   

11.
客来敬茶的文化现象寻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客来敬茶的文化现象寻觅宜宾市三江茶厂张富森宜宾市茶叶总公司颜泽文四川宜宾刘盛龙(执笔)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天下盖知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新唐书·陆羽传》)“茶之风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风接千载,悄然动容,茶通万里。”(刘勰《文心...  相似文献   

12.
方健 《农业考古》2002,(4):260-270
笔者校证本《中国茶书全集》 ,将并非茶书———如仅数百言的单篇短文 :叶清臣之《述煮茶泉品》、唐庚《斗茶记》等 ;或从一书录出有关茶事的章节 ,如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本朝茶法》 ,旧题陶谷 (方按 :实误 )《清异录》37门之一《茗录》等 ;或书佚而序存如裴汶《茶述·序》者 ,或仅佚存吉光片羽者 ,如宋周绛《补茶经》、丁谓《北苑茶录》佚文等 ;及敦煌文献中之《茶酒论》( 1) 、摩崖石刻中之茶文 ,均编入附录 ,以略存其概。这里先刊布的《百丈清规》是附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顾名思义 ,乃禅刹古规 ,今收入者乃与茶事有关者 ,或许对当…  相似文献   

13.
一、《茶录》撰者蔡襄蔡襄字君谟,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终年56岁。北宋福建仙游人,性忠鲠。他在仁宗、英宗两朝为官,官至端明殿学士,所以又称蔡端明。南宋孝宗帝赐他谥号忠惠,故后世也敬呼他为忠惠先生。他18岁时中了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任翰林学士,后外放福州、泉州、杭州等地任知府,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泉州任内,以建洛阳  相似文献   

14.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4):112-112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 ,又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 ,茶艺名在后。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 ,在庄晚芳先生《茶史散论·乌龙茶史话》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乌龙茶的一个花色品名 ,最早见于 1 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 ,又有‘小种’ ,则以树名为名 ,每株不过数两 ,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在1 753年刘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中国茶之起源,源于古代,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之益智健身功能,中国饮茶已有3000余年历史。晋代郭璞注《尔雅》,明确“茶”的含义。进入唐代,伴随着灿烂的盛唐文明,茶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陆羽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推荐湖州紫笋茶为贡茶;浙江长兴顾渚山建起贡  相似文献   

16.
婺源清代茶商名录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局陈爱中婺源植茶始于南朝,至唐代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绿茶产区,素有“茶乡”之称。历史上由于“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故“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商因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道五境福建省安市茶业局吴家阔中国茶道结缘於晋代,创立於唐代中期。“茶道”一词,最早见於陆羽好友名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君使》诗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到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常有...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我国14所农业高校在1987-1992年间发表的茶学文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学院、安徽农学院三所院校发表的论文数最多,依次为137篇、124篇和89篇。浙江农业大学在茶学研究中的整体力量较强,6年中有60名作者发表了论文;西南农业大学的作者,其个体能力较强,人均论文数名列第一。在论文作者中杨贤强(浙江农业大学)、刘仲华(湖南农学院)、刘祖生(浙江农业大学)发表的论文数最多,依次为13、13、11篇。在研究内容上,我国茶学在这6年间以制茶物理学及化学,茶叶生理、生化及茶树生态为主。我国刊载茶学论文最多的刊物依次为:《茶叶科学》,《福建茶叶》,《茶叶通报》,《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湖南农学院学报》,《茶叶》,《茶叶通讯》,《贵州茶叶》,《茶叶科技》等九种。  相似文献   

19.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姚国坤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达的朝代。当时很多地方饮茶已成风俗,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封氏闻见记》中也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相似文献   

20.
刘清荣 《农业考古》2001,(2):266-270
唐代 ,首开征收茶税之先河。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 ,唐建中三年 (782 )九月 ,判度支赵赞为筹常平钱 ,上奏于诸道津要置吏税商货 ,“每贯税二十文 ,竹、木、茶、漆皆什税一 ,以充常平之本。”宋、明二代沿袭唐代茶政 ,或税茶、或榷茶 ,对茶叶的生产、征收、流通等环节都实施了严密的管理。旨在尽揽茶利以“筹备军饷 ,补赋税不足 ,以充国用。”然而 ,出于追逐茶利的同样目的 ,自唐代开征茶税之日起 ,茶叶私贩活动就与之相生相伴。终唐、宋、明三代 ,茶叶私贩活动与税茶、榷茶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茶政实施一日 ,茶叶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