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34)元·张雨《湖州竹枝词》临湖门外是依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贞居先生诗集》卷6按:张雨(1277-1348?),元诗人。一名张天雨,旧名泽之,又名嗣真;字伯雨,号贞居子,又号句曲外史。钱塘(治个浙江杭州)人。少年时即博览群书,性捐介,青年时代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遂弃家为道士,登茅山。赵孟顺誉之为陶弘景。晚年与倪瓒、杨维桢、顾瑛等大家交游。年及古稀,又与刘基相交。撰有《句曲外史集》,备诗词文赋诸体,《四库提要》称其‘诗文豪迈洒落,体格遒上。”还撰有《玄品录…  相似文献   

2.
洪尧彬 《农业考古》2002,(4):345-346
在闻名遐迩的黄山之南 ,毗邻有一座雄奇灵秀的大山———三天子都 (亦称鄣山 )。此山纵横百里 ,气势磅礴 ,主峰擂鼓峰海拔超过庐山 ,达到 1 6 30米 ,如利剑插云。一座座千米高峰 ,旋转顿跌起伏 ,犹如旌旗刀戟 ,岿然分兵阵势。历来有“钟灵发脉之地”之说和“与尼山比灵”之誉。因其“山脉来龙 ,胎毓钟灵” ,而有“婺邑文运昌盛 ,人才间出” ,及至“秦岱钟灵 ,孔子万世师表 ;鄣山毓秀 ,文公百代经师。”《山海经》为何称此山为“三天子都”呢 ?相传 ,公元 2 6 5年 ,四川峨眉山道教大宗师广成子来到婺源 ,在此山隐姓埋名 ,采药炼丹 ,自诩鄣公…  相似文献   

3.
徐云峰 《农业考古》2002,(1):275-279
《甲骨文编·附录上》收一篆三体,编号4831 作待问字。以《佚》656为例:此篆外形似龟,但不相同。第一,龟头鼻端伸出成尖状;此篆头部俯视近圆。第二,龟之四肢几近等长伸出;此篆身躯两侧以弧线示两长肢贴身。第三,龟肢往往有爪形示意;此篆不见肢端有分歧之爪。第四,龟有短尾伸出甲外明显;此篆尾部作两足相邻平行而无尾。由于形状奇独,是为何物,历来无人译破。仅有人释为“员”字,行家以为“不确”。《甲骨文字典》第1439页亦云:“所象形不明。”而“释义”以为:“人名或神祗名。”作者寻思良久,认为此篆实为玳瑁…  相似文献   

4.
龙井,是地名,泉名,又是茶名。美丽的杭州西湖,素有“三面云山一面城”之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春题湖上》诗曰:“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里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在西湖面面的群山之中凤篁岭上,就是杭州旅游胜地之一──龙井。这里泉水淙淙,久旱不涸;重山叠石,树木葱郁;景色秀丽而清雅。有龙井泉、龙井古刹、龙井茶室等供海内外游客品饮龙井名茶。龙井,作为地名,一名“龙泓”,又名“龙湫”。相传在三国孙吴的赤乌年间(约公元238年…  相似文献   

5.
《农业考古》2004,(2):269-271,281
陆羽唐代著名学者,是茶学的创始人,《茶经》是其代表作。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其姓名是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词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于是他就取姓为陆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大约三岁的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助句、助读、助实字等三方面评述了《马氏文通》对“焉”字的研究。《文通》对“焉”字的研究,批判地继承了古人的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发明,而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方面对朱关田先生《颜真卿〈竹山海氏堂连句〉考辩》一文提出了商榷。作者认为,朱先生对《竹山潘氏堂连句》的书题分析缺少依据;对“茗”、“墅”、“器”三字不合《说文》的分析也明显有误;同时指出“颉行”并非“喜颉颃”之误。从而得出了《竹山潘氏堂连句》为伪迹有唐突之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引用晏同叔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达三次之多,由此可研究王国维评论的情感倾向与特征。结合王国维评论的内容,将“昨夜西风”句与《蒹葭》相比较,知其对于“昨夜西风”的理解是“悲壮”而忧愁的;同时,他将此句作为忧生的例子与人生“三境界”的第一境,可发现王国维钟爱此句的原因在于他自身有难以排遣的忧生之思,这在他自己的诗词创作上体现得也十分明显。可见王国维评论有偏爱情感丰沛的诗词与忧生的文学内容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茶字茶名的茶史学术文章中 ,林鸿荣先生的《茶事探源》(刊《中国农史》1 994年 1 3卷 2期 )堪称一篇佳作 ,值得推荐。在重读论文之后 ,笔者附带提出一点看法以供商榷。1、该文名为《茶事探源》 ,实为茶文献中的茶名茶字探源。取名《茶事探源》 ,未免失之过宽。2、关于《僮约》中“买荼”之荼非“烹荼”之荼。前人也多持此说 ,林文则更从两字所处不同音韵角度发挥论证 ,颇具新意。然而笔者以为也不应忽略郭璞在《尔雅》“木贾 ,苦荼”注释中关于茶叶“可煮作羹饮”的记述。而《僮约》这篇戏文中所设之宴显然是一次上乘宴席 ,有可能用较…  相似文献   

10.
王褒《僮约》中“荼”非茶的考证中国茶叶博物馆周文棠王褒《僮约》一文,由于其中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其”之句,在茶叶历史上曾被认为标志着西汉时代蜀地茶叶已被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和有客来饮茶的习惯,并已有一定的茶叶商品市场。有的还认为当时已有专用的茶具。...  相似文献   

11.
茶的另一别号:葭萌陆羽《茶经》称茶“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四曰茗,五曰。”但茶在古代还有另一别号:葭萌。偶翻西汉扬雄的《方言》,有语曰:“蜀人谓茶曰葭萌。”葭萌,是古四川人对茶的称谓,在汉中、剑阁、广元一带至今还保留此称呼。葭萌,本秦灭蜀后所设的县邑。而这县邑名之由来,可能因当地产葭萌(茶),故有此名,到杨雄时才把当地称茶为“葭萌”记入他的《方言》一书。葭萌县,直到元初始并入照化县,故址在今广元县南。但“葭萌”一名的由来,有另一说法,是因蜀王的弟弟叫葭萌。据《华阳国志》记载,先秦时,末代蜀王…  相似文献   

12.
时下全球疯牛病横行,大有700多年前欧州“黑死病”肆虐时的范围之广、危害之深,令人恐怖万分!为什么中国没有疯牛病的阴霾独有晴空万里,一份份国际订单纷纷落在大陆?养牛发“洋财”真是千载一时之机!而机会来了,你是否抓得住?不妨回头看一年半前长冈主持就隆重推出“新兴产业”项目一、二、三项,至今仍有生命力,还有《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立项增收”促个体养殖成为经济亮点》、《秸秆微生物饲料转化新技术》等等具有导向性的文章,如果当时你按本主持的致富之路去做了,今天你就会有实力成为畜牧产业化的乡镇带头人了!  相似文献   

13.
将《论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隐”理解为“檃栝”之檃,解释为纠正,既没有文字的根据,也不符合早期儒家思想的实际,是不能成立的。破解“父子互隐”章的关键是在“直在其中”一句的“直”字,而不是“隐”字。上博简《内礼》“隐而任之,如从己起”有助于理解在父母不接受谏诤时,儒家化解道义与亲情矛盾的态度。儒家鼓励子女替父母承担过错,但并不主张将其公之于众,使父母蒙羞受辱。研究儒家思想,不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古人。  相似文献   

14.
~~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牛匕豚乞刂(郭注:亦割刺之名),糈用禾余。今按,此经起自“洞庭山之首”,中有“澧沅”、“潇湘”诸水,其倒数第二为“柴桑之山”,郭注:“今在浔阳柴桑县南,共庐山相连也。”则此《中次十二经》稻产区当分布于今湖南北部和江西北部。这与上述湘北、赣北史前稻遗存发现地点也是吻合的。史称“三苗之后,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战国策·魏策》)然而,三苗族所创造的文化类型,应属于稻作文化。南方多水稻。今本《海内经》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豆)、膏稻、膏黍(黄米)、膏稷(即粟、谷子)…  相似文献   

15.
括苍山,绚丽多姿,绵亘起伏,延伸数百里。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4米,雄奇秀拔,昂立于群峰之巅。这里,道家文化源远流长,有名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盖竹洞天。著名道教思想家、药物学家陶弘景曾在此结庐炼丹,采药著书。这里,茶文化底蕴深厚,远在汉代葛玄就植茗  相似文献   

16.
瓜与甜瓜     
俞为洁 《农业考古》1990,(1):283-284
先秦文献中往往用一单音词“瓜”。例如《管子》一书记载:“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诗经》言:“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七月食瓜”,《夏小正》则有“五月乃瓜”、“八月剥瓜”的记载。由《管子》一书看,此“瓜”字应是泛指瓜类,但《诗经》和《夏小正》所记之“瓜”是泛指瓜类还是特指某一种瓜,就当审慎思之。从《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和《夏小正》:“八月剥瓜”二条材料看,这种“瓜”是在八月收摘腌藏的。在西汉之前,中国食用瓜类中能腌菹的瓜有可能  相似文献   

17.
工夫茶考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0,(2):137-143
工夫茶流行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是中国茶道的代表。工夫茶源于武夷茶,但其起始于何时?又如何演变的?它与前代的茶艺有何联系?下面试加以考证。 一、武夷茶 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境,明代以前为道教名山,清代以后又成为佛教胜地,同时还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后人曾以“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来形容武夷山独特的文化与自然特征。武夷茶始于晚唐,盛于元,继于明,复兴于清。 (一)唐宋元──武夷茶为蒸青绿团莱 明人徐 《武夷茶考》记:“按《茶录》诸书,闽中所产,以建安北苑第一,壑源诸处次之,而武夷之名,宋季未有闻…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紫砂茶壶在宋代已开始使用,他说在苏拭的诗词中都已提到。在《重阳·定风波》一首词中,就有“与客携壶上翠微”之句,又在《壶在九华卜诗中中,更有“五岭莫愁千蟑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句。这证词引得偏颇了,《重阳》携壶登高,此壶乃是酒壶,岂不见词的下阕有“酩酊但酬佳节了”这句么?再说“九华今在一壶中”的壶,更不知其玄妙,“一壶”是指盛放山石的盆景,苏武比作《神仙传》中的壶公,壶公常悬一壶在屋梁上,每天日落后,他就“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只有道士费长房能看到壶中别有天地山川,看到壶公孤独生活情景。实际…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农业资料选集考辨(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作物(续1988午第2期)2,稷类:45.一期,选自《前》4、39、5……稷……二。过去不少学者对甲骨文中的()、()、()、()诸形的字,不是混而为一,就是误释了。末一字形,商承祚先生就曾误释为噩(或释为丧)。前三字一般又多释为禾或黍。孙诲波在《甲骨文编》中始释为粟。友人袁庭栋从其说,认为:“粟,在卜辞中是‘谷子’之专名”,“因为禾本为谷子,在用为谷类作物之泛称之后,为了使之与作为专名的禾有所别,遂于()字加上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绘画史上,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代表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彻底觉醒。他的“迁想妙得”、“传神阿堵”、“置陈布势”等重要主张,直到今天,仍为艺术创作所沿用。除其《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等人物画影响百代外,他的《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及《论画》等三篇画论,更是奠定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础。其中《画云台山记》(下简称《画记》)主要谈山水画,是一篇构思绘画的设计方案的文章。《画记》所记的这幅图的主题是道教祖师爷张道陵(天师)在云台山上考验他的弟子们,敢不敢去摘涧中之桃,全图以此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