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7,(5):217-217
知道了鲁迅先生也去茶馆喝茶,感到很新鲜!在我过去印象中,鲁迅先生应该是个永远的留着整齐的胡子、永远的严肃、永远的“横眉冷对”着一切的伟人!他也会食人间烟火么?去,而且不止一次地出入北方的茶馆、南方的茶楼吗?也会坐在茶馆或茶楼里,同民众一起,同他的朋友们一起,喝茶、吃茶点、聊天?是的,鲁迅先生也去茶馆、茶楼!翻开鲁迅先生日记。1912年5月离南京北上,5月5日抵京,寓居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内的藤花馆,从即日起开始记日记。没过几日,就开始了他在北京不断去茶馆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的生活。请看日记。1912年5月26日记云:…  相似文献   

2.
摆放在我面前的是一套载负着厚重历史积淀又透露着清新的时代气息的《中华茶文化丛书》。十本精美的新书,仿佛为我们筑起了一座雄伟的中国茶文化大厦。在这座大厦里,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茶典逸况”、“茶具清雅”、“茶艺风情”,分享到“茶品悠韵”、“茶馆闲情”,而且在“茶路历程”个领悟到“茶哲睿智”、“茶道玄幽”。十本书,一册连着一册,仿佛要组成一曲雄浑的乐章,“既有店堂的清音雅乐,又有民间山歌野曲。”主编者的巧妙设计和作者们的美伦美奂的文采,让读者心甘情愿地随着他们去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流向,去探索数千年来中国…  相似文献   

3.
胡平 《农业考古》2001,(2):66-70
一、与茶结缘我和茶结缘 ,可从儿时说起。那时 ,我住在江南小镇 ,大人给我一个铜板 ,吩咐我去老炉灶打一瓶开水。老炉灶就设在茶馆里。熙熙攘攘的客人正在泡茶。旁边是点心店 ,热气腾腾的糕团正在上市。晚间也可以看到评弹、说书演员在演出。以上正是江南小镇茶文化的典型写照 ,也是茶文化对我童心的初次熏陶。我的家乡是江南平原地区 ,从来没有见过茶树。直到青年时期到苏州求学 ,在太湖边上 ,第一次走近茶园 ,绿油油的煞是好看 ,对茶有了新的认识。真正与茶为友 ,是在而立之年以后。那时 ,工作繁忙 ,茶是唯一的好伙伴。茶叶需自备 ,开会时…  相似文献   

4.
古城飘雪     
刘晓航 《农业考古》2006,(5):140-141
2006年4月在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上,我结识了保定飘雪茶艺馆董事长赵赛雪女士。听说她在那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经营着3家茶馆,生意兴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今天在大江南北的茶馆成了打麻将、餐饮的场所,而赛雪的茶馆恪守着中国茶艺清、静、和的精神,把浮躁、铜臭的世风拒之门外,因此对她产生一种敬意。茶会结束,我们在庐山下分手,赛雪女士邀请我去保定看看。  相似文献   

5.
漫话常熟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熟人爱好品茗,俗称“吃茶”,在生活中已形成一种风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雅人俗士,都喜欢到茶馆里去吃茶。在民间,甚至把那些不上茶馆吃茶的人,说成是不象个男子汉,不上台盘的人。因为吃茶人多,茶馆业十分发达,生意兴隆。常熟人吃茶讲究清静、幽雅、舒适、享受,很有自身的特色。茶馆的选址与命名常熟茶馆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在清朝中叶就有茶馆的开设。在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常熟指南》上说,常熟城里有茶馆六十行。就是一个小镇,也有四、五爿;较大的集镇,有十余爿之多。茶馆能否开得兴旺,与馆址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方面,茶馆老板是动了脑筋的。纵观常熟茶馆,在  相似文献   

6.
茶馆情深     
茶馆情深四川宣宾刘盛龙场口上那家小茶馆,不知有多少年了。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时,就天天从那里经过,每次都看见一些行人过客光顾那里。老板是个女的,有三十多岁,她端着茶碗,提着炊壶,笑嘻嘻地为客人送茶渗水,忙来忙去。人们乐滋滋的一边饮茶一边谈话,茶馆里总洋溢...  相似文献   

7.
李凤 《中国农垦》2023,(4):84-85
<正>每逢佳节倍思亲。五一节小长假就要到了,孩子们筹划着去哪里游玩,而我更加怀念与父母、姐妹相聚在父亲那一亩三分地的时光。上个世纪90年代,每到五一节小长假,我们一家和姐姐一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奔向父母家。此时,母亲削好了土豆种子,父亲也把种地的家什都倒腾出来,似乎我们的到来早在他们意料之中。我们看到院子门口摆放的农具,就都习惯性地拎起铁锹,扛起镐头、锄头和耙子,说说笑笑地跟着父母奔向离家300多米以外的一亩三分地里。所谓的“一亩三分地”原来是一片荒草地,  相似文献   

8.
古镇茶馆     
在江南水乡的小镇,这样的茶馆,到处可见。茶馆是老式的,门面仍是用沿用过去的长条木板铺就。很早,当天边第一缕亮光尚未出现时,开茶馆的这位老伯,便会把店面的门板一块一块地卸下来,然后很有次序地叠在一旁。不远处,黄澄澄的路灯梦幻般幽幽照着,桥下小河里赶早夜行的船,“吱呀、吱呀”地轻摇而过。老伯习惯地朝四周的夜色看看,很静,然后再走进茶馆,张罗着烧水,摆茶壶,沏茶……;把河边的那扇木窗稍启开,一缕清风“挤”了进来,悄悄地拂去老伯头上的微热和细汗。等到他简陋的、被茶客们消磨得锃光油亮而木质感很重的桌凳都抹…  相似文献   

9.
故乡三茶馆     
故乡三茶馆陕西略阳磷肥厂舒义顺故乡黑流渡南岸原是江汉平原汉江边上的一座小镇,也是一个码头。小镇有二百来户人家,沿着河岸一条街,无论单日双日,每天都有集。因得汉江水运交通之便,附近农家的黄豆、棉花、生猪、白菜等多在此集散,外地客商坐镇收购,毕了雇用木船...  相似文献   

10.
李政道和茶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季政道教授,1943年在浙江大学读书时,学校里的条件实在太差,物理实验室设在破庙里,教室和宿舍都在会馆里,连个看书的地方都没有。李政道白天只好到茶馆里去,泡一杯茶,目的是买一个座位,能在那里看上一整天书。一年以后他转到昆明...  相似文献   

11.
商人到小镇去推销鱼缸,尽管鱼缸做工精细、造型精巧,但问津者寥寥。为打破僵局,商人在花鸟市场找了一个卖金鱼的老头,以很低的价格向他订了500尾小金鱼。老头很高兴,因他在小镇卖金鱼多年,生意一直惨淡。商人让挑着金鱼担子的老头和他一起来到穿镇而过的水渠上游,告诉老头:“把这500尾金鱼全都投进去,你只管放,买鱼的钱我一分不少给你。”半天之后,一条消息就传遍了小镇:小渠里不可思议地有了一尾尾漂亮,活泼的小金鱼!镇上的人们争先恐后涌到渠边,许多人还跳到渠里,小心翼翼地寻找和捕捉小金鱼。捕到小金鱼的人,立刻兴高采烈地去买鱼缸,一些…  相似文献   

12.
阿炳拉琴拉了一辈子,喝茶也喝了一辈子。他的拉琴和喝茶,大半都是在茶馆里度过的。只因他在他那潦倒生涯中,不得不靠到大小茶馆去拉琴卖艺,聊以谋生。故而他那悠悠琴韵之中,总是伴着醉醉的茶韵;同样,他那酽酽的茶韵之中,也总是伴着悠悠琴韵。可以说,这也就是阿炳其人特有的一种琴道与茶道罢。阿炳老家本是住在无锡城外的东亭镇上,但他的拉琴和喝茶,则常在城里的几家茶馆轮来轮去。他是没冬没夏,没阴没睛的,终年戴着一副墨镜,肩背着一只粗布褡裢,前边的插袋里装着二胡,后边插袋里装着琵琶,由邻里的一个小童搀着,摸到茶馆去…  相似文献   

13.
翠微茶清     
翠微茶清郑汉明翠微茶馆在这一带很有名。翠微茶馆就坐落在小城西门公路旁,后头倚着一座名胜翠微峰。据说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行至此地,看见这里山峰奇丽葱笼,清泉喷涌,便赐名为翠微峰和金精泉。名山必出好茶。而泉水又清冽甘醇,用它沏茶,汤色晶莹,滋味甘厚,香...  相似文献   

14.
假日情怀     
进茶馆 ,已成当今休闲娱乐新时尚 ,每逢节假 ,我便也常常独处茶馆“附庸风雅”。我虽不是精制生活的宠儿 ,但却懂得依靠这份沉静和休闲来焕发自己内敛的光辉。漂亮的玻璃杯里飘浮着片片绿叶 ,一如青春岁月的华彩。我喜欢独自坐在幽雅的茶馆里凭窗远望 ,让自己的思绪漫无目的地飘悠。通过这种方式细品生活 ,使得自己和日夜劳作如蚂蚁一般的人们分隔开来。窗外是诱人的繁华和让人眼花缭乱的热浪 ,我独处 ,只想用清澈的目光去读懂这个繁华纷杂的季节。我爱冥想 ,冥想使我得到一天中最惬意的放松。借助茶馆琴声 ,我只想为自己唱一首歌 ,让歌声随…  相似文献   

15.
文龙 《百姓》2005,(1):59-61
古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整个民族都在寻找生存之路.你旦去探访旅游路线之外的地方,就会目睹到一些贫困的状况.古巴全国分布着被称为急救中心的医疗所,不过与美国的普通门诊所相比,医疗药品和设备颇为短缺.大多数古巴人从口粮配额商店中获得食品.这种商店里存放着大米、鸡蛋、面包、豆子以及鞋子、火柴等.甚至在只收美元的商店,其货架上的商品也比美国小镇中"7-11"商店(一种小型食品杂货店)要少.  相似文献   

16.
四十年代末我曾在江南水乡的浙江海宁硖石教书。硖石水陆交通方便,是丝、米、布、茶四大市场之一,被誉称为杭、嘉、湖三角州的鱼米之乡。商贾云集,贸易兴隆,尤其是茶馆,在这个富有古镇风貌的江南集镇上,就有130多家茶馆店,遍布于集镇的大街小巷码头。茶馆生意特别好,门庭若市,孵茶馆已成了当地民俗习惯。住在离集镇较远村庄的农民,天不亮,有的赶路,有的摇着小船到镇上来吃早茶,泡壶茶,喝着听听新闻,或者会会亲友,或者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一边喝茶,一边听着小街上传来卖唱姑娘在愁缠绵的三六琴声和唱曲声,等到太阳出来,才…  相似文献   

17.
阎莉 《农业考古》2003,(2):67-68
我是一个普通女性 ,大西北是我的故乡 ,从小在新疆长大 ,这块热土有我童年的梦 ,后来我在一种很忧愁的心情下离开自己的故乡来到河北打工、读书、学技术、经商、直到开始经营我的茶馆。说到茶馆 ,那是有一次从西湖边走过 ,看到很多的茶馆 ,我很好奇地走进了一个非常简洁明亮的茶馆 ,那种环境、那种气氛让我喜欢 ,平生第一次品尝到工夫茶的味道。茶艺小姐在泡茶的过程中还讲解了茶艺的过程 ,我感觉真是一种享受 ,无论是从精神 ,还是形式上我都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 ,是从来没有过的 ,并且我还偷学了几招 ,回来的时候我就在想 ,有一天我要开一家…  相似文献   

18.
玉琴 《新农村》2012,(8):45
19世纪初,美国一座偏远的小镇里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木材富商,他有个19岁的儿子,叫伯杰。一天晚餐后,伯杰站在窗前欣赏深秋美妙的月色,突然看见窗外的街灯下站着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青年。那青年身着一件破旧的外套,清瘦的身材显得羸弱。于是,他走下楼去,问那青年为何长时间站在这里。青年满怀忧郁地对伯杰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座宁静的公寓,晚饭后能站在窗前欣赏美妙的月色,可是这些对我来说简直太遥远了。"伯杰说:"那么请你告诉我,离你最近的梦想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成都茶馆     
(一)引子到过四川成都的人,都会记得这样的名句:“一去二三里,茶馆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不仅是今天成都花园般城市的风情写照,而且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也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赞誉了。成都人爱花,民间花朝、花市、花灯、花会相沿至今。如今的成都,大街上花坛花榭,锦簇多姿,楼顶阳台,花枝招展,处处洋溢着盎然春意。成都人也爱品茶,花前小坐,一壶香茶,品茗话旧,畅叙情怀。成都的茶馆,也就在成都人爱茶中应运而生,而且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多少年来  相似文献   

20.
遂川出名茶,茶事也盛,可茶馆之盛当属草林镇为最,仅圩场就有二十余家茶馆,且家家生意红火,久盛不衰。草林老表的日常生活中少不了这一句:吃茶会!吃茶去三字让我想起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据《五灯会元》记载:“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日:曾到。师日: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日: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会,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曰:院主!主应师:喏。师日:吃茶去。”草林老表的吃茶与这则排宗公案无涉,草林老表的吃茶与赵州大师的吃茶是不相同的。大师的吃茶是一种玄虚与高妙,透出急智与禅理。就这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