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利用数据库是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的基础,利用3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是当前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的重点,数据库的建设、运行以及充分科学的利用成为了当前更新调查工作的关键。作者结合实际,对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方法与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土地利用转型与管理信息化的关系,提出了促进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包括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由上而下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向开放式管理系统过渡、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调整土地使用结构、规范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3.
以敦煌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为例,探索了应用SPOT影像数据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方法。通过应用研究发现,利用SPOT影像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具有精度高、效率高、实用性强等特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与已有土地详查矢量数据及外业调查数据相结合建立数据库,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库建设的准确性,是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和变更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现状属性库的建立是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也是GIS空间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在建立、更新土地利用现状空间数据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制作1∶5万新疆阿克陶县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图为例,论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环境下空间面状数据属性库建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土地需求日趋旺盛,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存在着耕地迅速减少、格局混乱等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对土地进行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改善策略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持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北京市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之后每年都会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工作。以北京市为例,采用SPOT-5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基于GPS的精确定位功能,结合GIS数据操作、管理、显示等的良好功能以及背景数据知识,对北京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了变更。该方法发挥了航空遥感技术的优势,在GPS实地测量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支持下,用GIS集成数据,从而完成了对北京市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数据库的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7.
福州市区环境和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与预报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率极高的福州市区进行长达20年的环境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实验与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航空和资源卫星遥感获取的图象和资料,进行环境与土地利用类型动态预测与评价其数据可靠,且成本费用低,方法切实可行,分析结果可应用于建立与更新土地管理数据库,为各级制定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方针与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还可对城市规划管理与研究城市演变提  相似文献   

8.
高寿峰  胡张武  杨欣 《农技服务》2011,28(1):112+123-112,123
根据在建设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实践,探讨了建立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过程和方法。阐述对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检查的主要内容和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注意事项,为做好市级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李艳  刘刚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57-259
介绍了“3S”技术及其原理,概述了“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指出了“3S”技术在土地管理方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市的县级市——新民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特征,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耕地明显减少,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需创新理念,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完善土地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土地管理,重视环境污染问题,保持生态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和成果进一步普及和应用,规范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库建设,依据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参考相关标准和规程,结合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业务特点,制定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库标准草案.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渐加快,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加强管控的经济资源之一。同时,土地资源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资源,更是一项不可再生资源。为了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监测和统计需要得到完整真实的数据信息,而应用信息化测绘就成为了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重要手段。鉴于此,本文针对信息化测绘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信息化测绘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瑜宏  马莉  张华平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624-7625,763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该研究以山东省临邑县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为实例,探讨了MapGIS软件在建立县级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该数据库为实现土地利用数据的信息化、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浙江省衢县白水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土壤和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园区1:1万土壤图和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经扫描输入计算机,交替运用ArcView和Are/Info软件,对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了屏幕数字化,建立拓朴关系,经编辑、坐标转换等处理,建立空间数据库。园区34个土壤剖面的测定值和描述性状、51个耕层土样的测定值和调查统计资料由键盘输入计算机,建立了属性数据库。通过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联接,实现土壤和土地资源及其相应属性的互相查询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园区土壤和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获得各类土壤和土地资源的面积。并探讨了GIS在土壤和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和管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东陵区农业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雪丹  杨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782-3784
土地是人类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合理利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数据库设计是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核心设计,为此,笔者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空间数据库设计、属性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功能设计等几个方面就农业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做了较详细地探讨。所建设的应用系统对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以及土地科学管理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俊美  刘晨璇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9):1012-1013,1016
GIS作为一种新的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技术,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山西省武乡县为例,通过对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数据采集、数据编辑、数据库建立、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等分析说明,探讨了ArcGIS,MapGIS以及SuperMap等GIS平台软件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法,以期为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7.
应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率极高的福州市区进行长达20年的环境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实验与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航空和资源卫星遥感获取的图象和资料,进行环境与土地利用类型动态预测与评价其数据可靠,且成本费用低,方法切实可行.分析结果可应用于建立与更新土地管理数据库,为各级制定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方针与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还可对城市规划管理与研究城市演变提供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及驱动因素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基于山西省1995、2005、2015年三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1)山西省土地利用主要为耕地、草地和林地。20年来耕地先增加后略有降低,林地与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草地则表现为降低趋势。(2)1995-2005年,山西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林草地开垦与退耕还林(草)并存、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与土地复垦并存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度高。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换量很小,集中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次为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化。1995-2015年山西省各个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呈增加的趋势。[结论]20年来,山西省经历了气候暖干化,人口尤其是非农业人口快速增长,经济飞速发展。在自然、社会、经济三因素协同作用下,土地利用发生了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19.
黄宝华 《农学学报》2021,11(4):62-67
利用山东省1970s、1980s、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研究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70s—2015年山东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除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外,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耕地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信息熵上升、优势度下降、均衡度上升,说明各土地利用类型规模差异减少、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支配程度下降;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2,属于土地利用极缓慢型。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耕地、林地、草地利用极缓慢,建设用地中的建设用地动态度为7.07,在建设用地动态度中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向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建设用地,水域转向未利用土地。耕地、草地与地区生产总值(X1)、第一产业(X2)、第二产业(X3)、第三产业(X4)有着显著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与X1、X2、X3、X4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未利用土地与X1、X2、X3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对经济平衡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对Landsat 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4期遥感数据进行目视解译,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重心迁移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研究区16 a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草地、林地和耕地呈波动变化,水域面积缓慢增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未利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重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移动,耕地先向南后向北移动,建设用地主要向西北方向扩张,未利用土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2)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5.70%,变化速率较快;锡林浩特市和各苏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为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即建设用地变化最快。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耕地和草地的互相转换以及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4)2030年预测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继续增加,速率有所下降,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林地延续之前变化趋势,稳中有升;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继续减少,且未利用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重心向锡林浩特市中心移动,速度减缓;水域有少量增加。CA-Markov模型与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迁移方向的预测,可以为研究区提高草地退化防治效果、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