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6种常见沉水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方法]利用苦草、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菹草、轮叶黑藻、伊乐藻6种常见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分析不同沉水植物对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和动态规律。[结果]6种沉水植物均能够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且均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与其他几种沉水植物相比,苦草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4+-N)浓度;试验结束时,苦草组植物生物量最大,但均集中于水体底部。[结论]6种沉水植物中,苦草更适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动植物组合对衡水湖水体的净化效果。[方法]以空心菜、木耳菜两种植物和鲫鱼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动植物组合及单一植物对衡水湖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的净化效果。[结果]空心菜+鲫鱼组合对衡水湖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最好,试验进行15 d时,空心菜+鲫鱼组合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58%、42.86%;木耳菜+鲫鱼组合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88%、37.14%;两组单一植物组净化效果相对较差,空心菜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48%、28.57%;木耳菜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84%、20.0%。[结论]该研究为衡水湖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挺水植物石菖蒲在不同生长周期中对微污染水体中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程度,以期为微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山学院水西河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密度石菖蒲对微污染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行为。[结果]30 d内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4.3%和50.7%,不同密度植物的净化能力为:高密度组低密度组对照组。石菖蒲不同部位氮、磷富集量为:根茎叶。[结论]设置适宜的种植密度,定期收割茎叶可有效去除微污染水体中的氮、磷含量。  相似文献   

4.
大通湖主要营养盐类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通湖水质中营养盐类的月变化特征以及各营养盐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2015年6~9月对大通湖3个区域湖水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可溶性磷酸盐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大通湖水体各营养盐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大通湖湖水氨氮和可溶性磷含量在6月最低,9月最高;硝酸氮含量在6月最低,7月最高;亚硝酸氮含量在7月最低。氨氮与可溶性磷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硝酸氮含量呈递增趋势,亚硝酸氮含量较为稳定。[结论]该研究为大通湖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沉水植物金鱼藻是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常用的植物之一,其栽植密度直接影响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净化效果。因此,探究金鱼藻栽植密度对进行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加快水下森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通过模拟栽植不同密度的金鱼藻对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变化影响过程,分析6种栽植密度梯度(36、50、75、100、110、120 株/m2)金鱼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并结合经济效益分析,筛选出最佳栽植密度,确定金鱼藻疏伐、收割时间。  结果  结果表明,100 株/m2密度配置对应的植株成活率最高(95.65%),总氮去除率可达62.86%、总磷去除率可达74.32%,对氮磷等污染物吸收效果最佳,是金鱼藻在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最佳种植密度。另外,金鱼藻在栽植后15 d内,其栽植密度越大,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有机污染物等的去除效果越好,且溶解氧浓度越高;栽种50 d后,水体中各污染物含量均有回升,此时栽植密度越大,随植物衰败而释放到水体的氮、磷、有机物含量越高,溶解氧含量下降越迅速。  结论  因此,利用金鱼藻开展水体修复时需要考虑最佳净化时效,及时收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3种浮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盐的去除能力。[方法]选择采自鄱阳湖3种不同的浮水植物(凤眼莲、水浮莲和槐叶萍),利用软隔离小区试验研究了它们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效果。[结果]浮水植物处理进行150 d时,3种浮水植物对水体中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槐叶萍(70%)>凤眼莲(67%)>浮水莲(61%);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凤眼莲(56%)>水浮莲(53%)>槐叶萍(49%)。凤眼莲和槐叶萍处理围区的水质净化效果较好,这与植物自身吸收同化污染水体中氮素、磷素的能力大小及植物根系微生物的作用都有关。凤眼莲和槐叶萍在提高水体透明度方面效果也较好。[结论]凤眼莲和槐叶萍的长势最佳,生长周期长,对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对其他水质指标的改善效果也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羽毛藻作为养殖池塘生物过滤器对海水养殖废水的净化作用。[方法]通过在石斑鱼养殖废水中接种适量羽毛藻藻体,测定其对养殖废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吸收效果。[结果]羽毛藻对氨氮、硝酸盐的去除率作用较强,第5天对氨氮的吸收率可达97.5%,第2天对硝酸盐氮的吸收率可达96.7%,对于磷酸盐的吸收不明显,通过对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吸收作用可以将水体中亚硝酸盐氮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结论]羽毛藻对氨氮、硝酸盐的去除作用较强,可将羽毛藻作为养殖废中水处理接种藻体的一个备选品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求一种适宜城市污染河流的修复方法。[方法]选择苏南某市具有代表性的河流的老城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和净化浮岛3种河流修复方式对污染河流进行净化修复。[结果]浮水植物(圆币草和聚草)相较于挺水植物(黄花鸢尾、花叶芦竹、芦苇、水培冬青、千屈菜)修复效果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37.9%和34.1%,总磷80.1%和73.5%,COD81.1%和74.8%,氨氮80.6%和85.9%,SS59.1%和77.3%;净化浮岛、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3种修复技术中净化浮岛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87.6%,总磷71.3%,氨氮87.6%,COD 97.5%,SS 81.8%;工程段底泥和水样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参照段,分别高出15.4%和21.1%;工程段和非工程段底泥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水样,分别高出26.9%和31.8%;曝气条件下修复植物对总磷、总氮、COD以及SS去除效果好于未曝气条件。[结论]净化浮岛工程对城市污染河流具有显著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海南陵水新村潟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通过实地采样测定新村潟湖水体的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和活性磷酸盐等水质参数,分析了其氮磷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村潟湖的氨氮含量、硝酸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存在时空上的显著差异,仅活性磷酸盐含量的月变化不明显;氨氮含量与无机氮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97,在3种无机氮盐中最大;除5月外,其余月份的DIN/P均大于Redfield;氮磷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取样月份均存在比较明显的氮磷污染;营养指数最高月份为6月,出现地点为南侧码头航道区。分析认为,该潟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存在爆发赤潮的可能;氨氮是该潟湖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其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可能是限制新村潟湖浮游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的主要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10.
采取连续测定方法,研究了金鱼藻对改善水族箱水质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金鱼藻可以显著改善养殖鱼池的水质,在试验设定的投放密度范围内,金鱼藻密度越大,其水体中溶解氧(DO)越高,各试验组在第5天的DO均保持在6mg/L以上;内梅罗水质综合营养指数表明,当金鱼藻培植密度为6g/L的时候其净化水质效果最佳,对总氮(TN)、总磷(TP)、氨氮(TAN)、亚硝氮(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82.16%,75.68%,49.21%,56.67%。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方法]采用室外盆栽方法,研究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asneria asiatica)、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四种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①四种沉水植物均能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良好,并且具有良好的氮磷去除能力。②与对照相比,四种沉水植物对磷的平均去除率依次提高了7.65、8.85、6.97、1.86个百分点,其中以金鱼藻对磷的去除效果最佳。③与对照相比,四种沉水植物对氮的去除率依次提高了7.93、19.38、16.13、16.19个百分点,其中以金鱼藻对氮的去除效果最佳。[结论]可考虑以金鱼藻为先锋种治理东北地区的富营养化水体。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长型植物具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而植物的性状特征又决定了其对不同生境的适应能力。淀山湖是我国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通过对淀山湖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分布现状调查,及其特征性状的测定,分析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性状特征对生境的适应性及其响应机制,探讨了富营养化湖泊逆向演替的驱动因子和未来演替方向。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采取了相异的策略,进而决定了其分布。大眼子菜型植物竹叶眼子菜干物质含量高,因而组织强度高,能在受风浪影响的大水体形成优势群落;小眼子菜型植物黑藻叶面积小、比叶面积大、叶面积/地上干重高且叶片集中于上层水体,在小面积水域具有极高的竞争优势,在湖湾极易形成致密的单种群落;苦草型植物苦草叶面积大,叶生物量主要分布于下层水体,在透明度低的水体中无法获得足够光资源,因而其群落在淀山湖消失。富营养化水体中具生存优势的沉水植物均具有叶面积小、叶片集中分布于上层水体等特征,这均有助于更好地获得上层水体光资源,表明水下可利用光源是水生植被演替的关键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
衣十妹  武鹏  张鹰  曹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07+12408-12307,12408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方法]通过室外盆栽试验,研究4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结果]菖蒲、美人蕉、黄花鸢尾、水葱对水体中TN的去除率分别为83.23%、80.21%、79.68%、89.45%,TP的去除率分别为80.17%、88.00%、78.95%、83.33%,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0.23%、82.71%、88.04%、69.33%。[结论]4种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良好并对水体COD、TN、TP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试验研究水葫芦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态修复应用。[方法]以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水槽中投放不同数量的水葫芦,研究水葫芦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态修复应用效果。[结果]在无底泥模拟试验中,不投放水葫芦的对照系统中叶绿素最大浓度为434.6 mg/m3,而投放1、4棵水葫芦的系统中叶绿素浓度最大浓度分别降为285.0和119.0 mg/m3。在有底泥模拟试验中,与无水葫芦的对照组相比,投放4棵水葫芦(覆盖率为51%)的系统中叶绿素浓度削减了58%。可见,水葫芦可以显著抑制富营养化藻类的生长,但存在一定的种植密度阈值(覆盖率达51%),种植密度过小则抑藻效果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典型草型富营养化湖泊——内蒙古乌梁素海设立试验研究基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试验,实施了两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技术措施:沉水植物收割工程与芦苇园田化生态管理工程。以机械化方式收割沉水植物,能够削减湖泊内源性营养物负荷的积累和释放,减少二次污染,抑制生物填平作用,改善水体环境;采用机械化技术控制芦苇蔓延、打开芦苇区通风道和通水道,可以重建湖泊绿色自然景观,提高全湖水流循环速度。研究表明,有计划、合理地运用生态恢复工程不仅可以减轻草型湖泊所面临的巨大生态压力、延缓沼泽化演化进程,而且可以在实施生态工程的同时开发利用水生植物资源,使湖泊环境与湿地综合利用得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静  宋光同  汪翔  佘磊  武松  吴明林  丁凤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08-11709,11842
[目的]弄清螺蛳改良水体的效果,并为虾蟹、甲鱼等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平均水温为22.8℃、曝气的情况下,以富营养化的池塘水作为试验用水,进行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改善水质的研究。[结果]螺蛳对TN、TP没有显著的去除效果;投放10、20、40个铜锈环棱螺及梨形环棱螺氨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35.39%、33.93%、29.57%和38.29%、25.69%、19.39%,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48.67%、36.14%、34.96%和38.93%、35.20%、33.08%。[结论]投放一定密度的铜锈环棱螺及梨形环棱螺有利于水体环境的改善,不同密度螺蛳改善水体环境的效果不同。建议与沉水植物共存,达到螺-草互利作用进而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揣小明  陈小锋  杨柳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07-16310
[目的]制定湖泊总磷基准与控制标准。[方法]采用概率统计与Carlson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呼伦湖、太湖、滇池为例,制定湖泊营养物总磷(TP)基准与控制标准的参考值。[结果]呼伦湖、太湖和滇池水体中营养盐的含量一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呼伦湖属于自然主导型富营养化湖泊,其他2个湖泊属于人为主导型富营养化湖泊。对于3个湖泊水体中TP基准与控制标准的参考值,呼伦湖分别为0.08和0.20 mg/L,太湖分别为0.03和0.06 mg/L,滇池分别为0.06和0.15 mg/L。[结论]制定的3个湖泊营养物总磷的基准和控制标准值为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选择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A)、狐尾藻(Myriophylium spicatum,B)和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C) 3种水生植物,对其单一、2种和3种不同组合进行水培试验,通过实验室模拟富营养化水体,对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 3个水体富营养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各组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和COD的去除率呈递增趋势;至36 d试验结束时,各组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和COD的去除率,ABC组显著大于AB、AC和BC各组,AB、AC和BC各组显著大于A、B和C各组,ABC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64%、98.36%和95.49%。AB和BC与AC组之间TN单位去除能力和COD单位去除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3种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去除富营养化水体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效果高于2种不同水生植物组合,而2种不同水生植物组合比1种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更优。结果为水生植物净化营养化水体中富营养成分提供理论参考和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19.
3种水培蔬菜对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3种水培蔬菜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以期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植物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菜、包菜和油麦菜3种常见蔬菜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培生长试验,通过对氨氮(NH4+-N)、活性磷(SOP)和高锰酸盐指数(IMn)等富营养化指标的测定研究3种蔬菜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菜的生长状况最佳,包菜次之,油麦菜最差,这表明生菜和包菜可以较好地适应富营养化水培生长;对富营养化水体中NH4+-N和IMn去除率最高的是生菜(92%和86%),对SOP去除率最高的是包菜(92%),而油麦菜对这3个指标的去除率均最低。[结论]生菜和包菜对富营化水体的净化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湖泊底泥释氮预测模型及释氮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双龙湖是浅水型城市湖泊,一度为重富营养化湖泊,经综合治理其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内源污染可能成为湖泊营养物主要负荷。采用底泥释氮模拟试验方法,对双龙湖底泥释氮影响显著因子(温度、pH、溶解氧、水动力)进行了分析。经多元回归得到双龙湖底泥平均释氮强度模型r=12.931 0.103[T]-0.36[pH]-0.728[DO] 0.490[K];通过释氮模型可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释氮规律,采取适宜措施抑制氮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