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贵州花江石漠化生态治理示范区为监测点,运用野外调查取样方法和实验室分析,对石漠化治理优势物种花椒进行监测,旨在查明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花椒生长状况,为石漠化治理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强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样地花椒树的总高度、总地径、总冠幅均呈上升趋势,只是上升的幅度有所差异,潜在石漠化样地这些数值则呈下降趋势,这与部分样地被人为毁林开荒有关。强度、轻度石漠化样地草本生物量均呈上升趋势,中度和潜在石漠化样地则呈下降趋势,草本生物量数量依次表现为潜在石漠化样地强度石漠化样地中度石漠化样地轻度石漠化样地。花椒生物量除潜在石漠化样地呈下降趋势外,强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样地均呈上升趋势。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强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样地受人为干扰较少,潜在石漠化样地受人为干扰较大。因此,要加强对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样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样地调查是利用遥感方法进行森林生物量估测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生物量估测精度的基础。通过回顾国内外利用遥感估测森林生物量研究领域中样地调查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可知,调查方法根据不同的遥感数据源、研究区和调查对象而不同,涉及到样地的个数、样地布设、样地形状及大小、样地调查因子和内容等方面。由此提出了样地调查的建议,以期减少今后利用遥感估测森林生物量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测定了芦苇湿地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求取了C/N比值,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芦苇种群地下总的生物量集中在10~40cm土层,粗根在总的生物量中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碳和全氮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50cm以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干旱区盐渍化地区芦苇地下生物量的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3种林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林根系生物量及碳储量分布特征,为沙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提供参考。【方法】以内蒙古敖汉旗风沙土区不同林龄(3,10,18年)的小叶锦鸡儿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3个样地,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测定不同土层、土段的根系生物量、有机碳含量,计算根系碳储量,分析不同林龄小叶锦鸡儿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及根系碳储量分布特征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3年生和10年生小叶锦鸡儿根系生物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18年生小叶锦鸡儿根系生物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10和18年生小叶锦鸡儿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138.6,1 031.84和1 120.33g/株,随着林龄的增加,小叶锦鸡儿根系生物量呈增长趋势。3,10和18年生小叶锦鸡儿根系碳储量为12.32,47.78和198.11g/m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林龄小叶锦鸡儿根系碳储量总体均呈倒锥形分布,并随着林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结论】小叶锦鸡儿作为风沙土区理想的造林树种,其根系具有一定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测定了芦苇湿地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求取了C/N比值,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芦苇种群地下总的生物量集中在10~40 cm土层,粗根在总的生物量中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碳和全氮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5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干旱区盐渍化地区芦苇地下生物量的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方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内森林结构和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乔木层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上升逐渐下降,松科树种生物量比重随海拔梯度的上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各海拔梯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或自然干扰,生物量与干扰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698, P0.01),其中海拔1 100 m以下受到的人为干扰最严重。与相邻地区相比,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偏低,建议经营者制定适当的经营措施,以实现松栎混交林的科学经营。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物量与遥感信息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数据研究森林的生物量,建立遥感信息模型,首先要分析各波段与生物量的相关性.通过建立甘肃省小陇山党川林场中幼林典型样地,并伐树称量,建立模型计算出样地的生物量.对试验区的TM影像进行校正,对应每块样地中心点的GPS测量坐标,获取了样地像元各波段的灰度值,并计算各种植被指数.利用MATLAB软件计算了样地生物量与遥感影像各波段的灰度值、各种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在P<0.05水平上,生物量与TM1、TM2、TM3、TM6成显著的负相关.与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和绿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建立遥感生物量模型应用这些呈显著正、负相关的波段和派生数据.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生物量与植被指数的统计方程,以及生物量与遥感TM影像的各波段灰度值、植被指数的统计方程.但在P<0.05水平上,只有NDVI、RVI两个因子复相关系数不高.  相似文献   

8.
抚育间伐对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12年经3种间伐强度(15%、25%、35%)进行抚育间伐的小兴安岭试验样地及对照样地(间伐强度为0),于2019年测定抚育间伐8 a后试验样地的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物量、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伐强度为0、15%、25%、35%时,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呈"J"型变化。间伐改变了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使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整体增大,在间伐强度为15%、25%、35%时,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先增大再减小;树枝则相反,间伐使树枝生物量整体减小,并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加,树枝生物量所占比例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间伐8 a后,35%间伐强度,林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大于对照样地,且碳密度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15%、25%间伐强度林分生物量,显著小于对照林分、35%间伐强度林分的生物量。间伐8 a后,35%间伐强度样地,树种组成最优,为4色2青3云1冷,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52.25%、47.75%,且林木竞争压力得到释放,中大径级林木比例增大,有利于林分结构优化。说明试验区以35%强度间伐后,树种组成为4色2青3云1冷的小兴安岭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的中大径级林木比例增大;与对照样地相比,林分生物量增加,碳密度不会显著降低,因此生态系统碳储量不会减少,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  相似文献   

9.
目的灌丛化是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草原区灌丛化必然会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文通过研究灌丛化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对后续治理和控制草原区灌丛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灌丛化样地进行群落生态学调查,依据灌丛特征及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特征,提出典型草原灌丛化指数(TSSEI),并对草原灌丛化等级进行划分,分别定义为轻度灌丛化草原(Ⅰ级)、中度灌丛化草原(Ⅱ级)和重度灌丛化草原(Ⅲ级);对不同灌丛化等级样地内的灌丛特征指标、灌丛间地草本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及草本群落的生物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1)Ⅰ级与Ⅱ级灌丛化样地之间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均显著高于Ⅲ级灌丛化样地,即当灌丛化程度从中度灌丛化向重度灌丛化发展时,灌丛间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显著降低的,重度灌丛化样地灌丛间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低。(2)不同灌丛化等级样地中的灌丛间地地上生物量与灌丛间地枯落物的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灌丛间地地下生物量与灌丛间地总生物量在Ⅱ级灌丛化样地中最低,Ⅲ级灌丛化样地中最高,其中Ⅰ级灌丛化样地的灌丛间地地下生物量和灌丛间地总生物量与Ⅱ级和Ⅲ级灌丛化样地无显著差异。(3)TSSEI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丰富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TSSEI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灌丛间地枯落物及灌丛间地总生物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研究认为,典型草原轻度及中度灌丛化对于灌丛间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并不构成显著影响,重度灌丛化将显著降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典型草原灌丛化对灌丛间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及枯落物质量没有显著影响,重度灌丛化样地的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度灌丛化样地。典型草原灌丛化现象显著影响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而对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生物量的影响较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物量是反映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分析苏南经济发达区域森林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并探讨其驱动因素,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森林经营规划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江苏省的重点林区句容市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2014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和林地变化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别采用克里金、反距离权重、样条函数3种插值模型进行森林生物量估测运算,在此基础上进行时空变化、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插值模型中,克里金模型的性能最高,反距离权重模型次之,样条函数模型的性能最低.2007-2014年,研究区高森林生物量和中森林生物量的林分面积比例呈下降趋势,低森林生物量林分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4年,研究区森林生物量高的林分主要分布在句容市北部、东南部边缘地带以及东北部地区,而森林生物量低的林分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业区.2007-2014年,研究区大部分乡镇森林生物量呈小幅度下降趋势,森林生物量的空间聚集程度呈增强趋势.句容市森林生物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干扰指数的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引起的林地变化.  相似文献   

11.
帽儿山林场森林分类经营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帽儿山实验林场为例,全面论述了建立国营林场森林分类经营体系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林种区划的依据、区划结果,提出了林场各林种的森林经营目标和经营对策。尤其总结了帽儿山林场历经4个森林经理期,42年来认真执行森林经营方案的基本经验与效果,可供当前和今后各林场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森林经营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43年森林经营的实践,四次森林资源清查及100余块样地的复查数据,系统分析了森林经营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提出了森林经营理论依据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依据相关历史资料,初步研究了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地区森林资源的历史变迁,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变迁原因、过程和结果,提出了恢复森林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依靠东北林业大学为科技支撑,建场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通过科学经营,森林面积和林分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帽儿山实验林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科学采伐,把林场建设成为环保、文明、现代化的生态林场,真正实现林业的“双增”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2004年航片和同年森林经理调查数据为基础,在VirtuoZo软件平台上应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与技术,完成了帽儿山航片的空三加密过程,在试验区生成立体像对、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DOM).通过等高线回放目视检查法及检查点法验证了DEM的精度,并在数字测图模块(VirtuoZo IGS)下进行了林分平均高及郁闭度两种林分信息提取的研究,结果显示:林分平均高的精度为83.3%,郁闭度的精度为76.6%.将提取的结果与地面实测数据结合,建立了回归模型,通过计算验证,林分平均高、郁闭度精度都有相应的提高,其值分别为86.5%,87.4%.  相似文献   

16.
东马场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学林 《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3-213,216
总结了东马场林场森林资源的现状,分析其在森林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对策,以期为东马场林场森林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帽儿山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RS和GIS的支持下,以2004年林相分布图、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景观格局分析,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在空间分布上对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用地、基本适宜用地、基本不适宜用地、不适宜用地和不可用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286%,41.256%,27.310%,26.195和2.954%;适宜区域和基本适宜区域用地的百分比为43.542%,占据较大的比例,土地生态适宜性较高;不适宜用地和不可用地占29.149%,占据较小的比例.分析认为对土地的利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87-2007年3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河南省驻马店市薄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87-2007年,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总的碳储量从421304.99 t增加到636843.53 t,林分碳密度从94.09 t/hm2增加至113.51 t/hm2,碳储量增加明显;乔木层平均碳密度在2007年达到33.90 t/hm2,高于河南省整体水平,接近于全国水平;薄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贡献最大的主要是近熟林、成熟林与过熟林,但潜力在于中龄林与近熟林。  相似文献   

19.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为调查对象,以1983年和2004年森林经理调查林相图和森林经理调查小班数据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持,将两期(1983年和2004年)的矢量数据专题图叠置,生成两期森林资源变化图,包括林场区域、林班区域、龄组变化、树种起源变化分布图.进而直观、鲜明地反映出研究区域两个时期间森林类型空间分布上的变化特征,既能反映出前期的森林资源状况,又能显示森林资源现状,为可持续经营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天然次生林中乔木树种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建了局部联结度指数构造模型,构造了一种与密度相关的联结度指数及相应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证明了经典联结度检验统计量是本模型的特例。应用联结度定义研究了帽儿山林场的固定标准地数据10个树种的联结关系,得到了几个有显著联结度的树种关系,并捡测到白桦与山杨间随年龄而变化的联结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