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以甘蓝型油菜茎尖进行快繁培养,获得119个F2无性系株系,研究该群体作为可重复作图群体的效率.田间性状考察发现:该群体后代再生植株在苗期、蕾薹期株系内生长整齐一致,一植株在叶片大小、形状和茎等性状发生变异,并表现为致育;株系内植株花期较一致,10个株系表现为初花期提前.变异系数分析发现:R0代在一次有效枝起点上表现出的差异最大,变异频率为44.54%;主花序长和角果长度的变异最小(变异频率均为0);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和主花序有效长虽有一定变异,但变异的频率都很小;可能受环境和管理的双重影响,F2无性系群体的R0代单株在有效果数、主序有效果数和每果粒数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以甘蓝型油菜茎尖进行快繁培养,获得119个F2无性系株系,研究该群体作为可重复作图群体的效率。田间性状考察发现:该群体后代再生植株在苗期、蕾薹期株系内生长整齐一致,一植株在叶片大小、形状和茎等性状发生变异,并表现为败育;株系内植株花期较一致,10个株系表现为初花期提前。变异系数分析发现:R0代在一次有效枝起点上表现出的差异最大,变异频率为44.54%;主花序长和角果长度的变异最小(变异频率均为0);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和主花序有效长虽有一定变异,但变异的频率都很小;可能受环境和管理的双重影响,F2无性系群体的R0代单株在有效果数、主序有效果数和每果粒数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节瓜始雌花节位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始雌花节位有差异的节瓜品种配制组合K36×G1,对其P1、P2、F1、F2代群体植株始雌花节位进行调查,并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始雌花节位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K36×G1组合的始雌花节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64.299%、多基因遗传率为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为35.701%.说明节瓜始雌花节位是由主基凶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性(较低的始雌花节位)可以通过杂种优势来实现;始雌花节位遗传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群体分离法(Bulksergeantanalysis,BSA)和比较分析方法,以转基因水稻高代材料与非转基因水稻杂交得到的3个F2群体和1个DH群体为材料,分析遗传背景与外源基因对转基因水稻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本的遗传背景对农艺性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消除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F2群体中外源基因对农艺性状变异起到重要作用,并促使农艺性状的分离程度增加。而DH群体中尽管外源基因促进株系变异系数增加,但对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作用不显著。说明组织培养是产生农艺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而外源基因的导入增加了农艺性状变异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51种南瓜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1种南瓜杂交组合(F1)的叶长、叶宽、叶柄长、蔓粗、节间长、第1雌花节位、第1雄花节位、生长势、叶片颜色、叶片形状和嫩果颜色等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期为南瓜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南瓜杂交组合(F1)7个主要数量性状都具有较丰富的变异潜力,其中变异潜力最大的是第1雌花节位和第1雄花节位,变异系数分别为20.1%和22.5%;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其农艺性状大都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利用类平均法在欧氏距离3.72处,供试材料分为4个不同的类型,综合性状最好的是第2类型。  相似文献   

6.
节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始雌花节位性状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节瓜分子遗传图谱,标记始雌花节位性状基因,为建立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克隆雌性相关基因和转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节瓜全雌系K36及弱雌系G4组配得到的115个F2单株为群体,利用AFLP、RAPD和SRAP标记技术构建节瓜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定位始雌花节位性状基因。【结果】该图谱共包含13个连锁群,涉及93个AFLP标记、16个RAPD标记、35个SRAP标记。该图谱覆盖基因组1651.9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47cM。利用QTL Network2.0分析,检测到3个控制始雌花节位的QTL位点:fn1、fn2和fn3,其中fn1位于连锁群LG1上,fn2和fn3位于LG6上。这些QTL位点对雌花节位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62.54%、0.2%、37.39%。【结论】本研究首次构建了节瓜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定位了3个控制始雌花节位性状的QTL位点,为进一步克隆雌性相关基因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西葫芦离体雌核发育胚囊植株当代(R0)及其自交一代(R1)、自交二代(R2)的部分植株为试材,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初步观察.结果显示,各世代胚囊植株的第一雌花节位、雌花节率以及果实性状等有良好的整齐度,并与供体及杂交组合亲本的相关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胚囊植株的育性有一定程度的分离.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DH群体的遗传稳定性及其DH群体内性状分离与同来源的F2群体之间异同,本研究利用辣椒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一个由“羊角椒(97403)×方灯笼甜椒(97410)”的杂交而成的牛角椒组合作为供体的且由103个DH系组成的DH群体,对该DH群体进行单果重等5个主要果实性状的遗传表现进行分析,并与同来源的F2群体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原供体及其双亲的5个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小,三者之间的各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原供体及其双亲的整齐一致性;对DH群体和F2群体各性状的平均值、变异系数及其性状分离区间的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5个果实性状均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由于基因重组无论是DH群体还是F2群体均能产生正向和负向两个方向的超亲基因型。但DH群体与F2群体比较各性状的分离区间明显增大,超亲分离类型明显增加,且获得的各DH系均为稳定遗传的自交系,提高了花培育种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核桃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变异来源,分析了2个群体251份核桃种质资源的9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分化系数及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7.45%、1.86;群体间大多性状及群体内全部性状的F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4个性状的群体间F值较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9.15%,而种群内则为90.85%;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与干周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9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分别表征叶片大小、叶柄、小叶数及叶片形状。核桃叶片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可作为群体划分依据,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会影响树体营养物质的累积,进而影响干周加粗生长。  相似文献   

10.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机械化采收棉花(以下简称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QTL定位.[方法]利用机采棉新陆早33号和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杂交的F2群体,分析出苗-现蕾、现蕾-开花、开花-吐絮天数及生育期等物候性状和株高、果枝始节、第一果枝高度、叶片大小、节间长度等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QTL定位分析.[结果]株高、果枝始节、叶片大小、出苗-现蕾、现蕾-开花与第-果枝高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节间长度、开花-吐絮、生育期与第一果枝高度正负相关不显著.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5个QTL.检测到控制第一果枝高度的QTL 3个,位于在Chr5,可解释表型变异为0.04; ~8.18;;在此染色体还检测到控制果枝始节的1个QTL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0.01;,在LG02连锁群上检测到了控制出苗-现蕾的1个QTL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12.64;.[结论]通过机采棉品种新陆早33号F2群体进行QTL定位共获得了控制3个机采棉性状的5个QTL位点,覆盖的遗传距离为142.05 cM,机采棉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QTL的研究为提高机采棉育种效率提供初步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瓜主要经济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129份中国南瓜F1代品系的10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瓜重关联度最大的为第一雌花节位和蔓粗;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关联度较大的是节间长度、瓜横径、蔓粗;而与第一雌花节位关联度最大的是蔓粗;与果形指数关联度最大的是瓜纵径。最后文章讨论了蔓粗在南瓜目标育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河套地区山楂叶螨以受精雌成螨在树干、主枝翘皮下及根茎附近的缝隙内越冬。越冬雌成螨出蛰高峰在4 月下旬苹果梨花芽开绽期,出蛰时间长达1 个月。一代卵高峰期在5 月中、下旬,一代若螨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从雌成螨数量消长来看,在苹果梨上全年有4 次危害高峰,相应物候期为开花—座果期、新梢生长高峰期、花芽分化期和果实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13.
赤峰地区文冠果开花坐果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峰市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坤都、阿鲁科尔沁旗东山地区文冠果林分为材料,调查其开花坐果性状特点。结果发现:赤峰市文冠果坐果数和坐果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4.04%、78.87%)均非常大,可孕花数的变异系数最小(16.97%)。文冠果群体平均坐果率4.35%。3个地区的开花坐果性状差异显著。可孕花数、坐果数、坐果率、花朵密度都是翁旗最高,花序长则是东山的最长。由产量性状与开花坐果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可孕花数、坐果数、坐果率均与果实和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序长分别与种子和果实产量、种子和果实横纵径、每果种子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花朵密度与果实产量、果实横纵径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种子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对种子产量起决定性作用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坐果数、坐果率、花序长、可孕花数、花朵密度。可孕花数与芽萌动期呈显著负相关、与展叶期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毛花猕猴桃花形态及开花动态等繁育系统相关特征进行研究,同时与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进行杂交授粉,比较杂交果实单果重量、果形指数、糖度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毛花猕猴桃雄花花期略晚于雌花,单花花期6~8 d,种群花期10~12 d;雌花显著大于雄花,雌花开度(47.77±3.14) mm,雄花开度(33.25±1.82) mm;雄花雄蕊显著多于雌花,为雌花的1.67倍;雌花的胚珠数(1 573±118)枚,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以毛花猕猴桃雌株为母本,与美味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杂交授粉后单果重量大于对照组,并且单果重量、果实的糖度、种子数等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以毛花猕猴桃雄株为父本,与中华猕猴桃雌株杂交授粉结实率较高,与美味猕猴桃则不能结实。因此,用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花粉对毛花猕猴桃进行授粉能显著提高的果实重量。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板栗品种物候期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物候期观测的基础上,对湖北省16个板栗品种物候期进行了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个板栗品种可按物候期分为五大类:中熟品种,早雌花晚落叶品种,晚熟品种,长雌花期品种和早花期品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为95.80¥,它们分别说明了雄花期,雌花授粉有效期,幼果开始发育期,果实完全成熟期和物候期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张来  刘宁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7):124-126,137
矮杨梅为我国特有,其植物体中含有大量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其测定方法和积累规律进行考察和探讨。结果表明,对总黄酮测定方法进行考察得出,线性回归方程为Y=8.5257X-0.0184,相关系数r=0.9996;在0~60 min范围内于波长510 nm条件下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RSD=0.34),回收率高(RSD=2.13%)。相同生育期的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为:雌株除营养期外均为根>茎>叶;雄株则为营养期和孕花期茎>叶>根,盛花期和果期根>茎>叶。不同生育期矮杨梅总黄酮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为:雌株根为果期最高,营养期次之,孕花期最小;茎为盛花期>果期>营养期>孕花期;叶为营养期>果期>孕花期>盛花期。雄株根为果期>盛花期>孕花期>营养期;茎和叶为孕花期>果期>营养期>盛花期。  相似文献   

17.
常龙波  于立芝 《农学学报》2023,13(10):23-30
为优化黄瓜DUS测试中符合系数、变异系数、F检验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的应用,明确试验黄瓜品种的特异性和稳定性,观察测量3个黄瓜品种植株、叶片和果实性状,对黄瓜群体目测性状和个体测量性状表达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测试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1个群体目测性状中有14个性状的符合系数为1,生长势、果实棱、刺毛密度和瘤数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雌花节率、果实瓜把长度的变异系数幅度分别为0.18~0.27、0.12~0.19,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F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得出,第一雌花节位、雌花节率、主蔓节间长度、果实纵径、果实纵径/横径、果实棱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利用F检验得出品种间的产量呈现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可以判定,品种1(新改良烟台地黄瓜)和品种2(中农烟地1号)具有特异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黄瓜产量性状的Hayman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黄瓜6个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配制30个杂交组合,用Hayman分析方法估计第一雌花节位、早期产量、总产量、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和株高等产量性状的遗传参数。Wr对Vr的回归分析表明,第一雌花节位、早期产量、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和株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总产量的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Wr Vr与Yr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早期产量、单株结果数、株高呈负相关,说明含有更多显性基因的亲本具有较小的Wr Vr值;第一雌花节位、总产量、单果重呈正相关,说明含有更多显性基因的亲本具有较大的Wr Vr值。遗传参数估算表明,早期产量、单株结果数、单果重的遗传加性效应方差小于显性效应方差;第一雌花节位、株高的遗传是加性效应方差大于显性效应方差;总产量的遗传是显性方差显著的大于加性效应方差,同时还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乙烯利对厚皮甜瓜第一雌花节位、雌花数目、果实性状及幼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能够显著降低厚皮甜瓜第一雌花节位,增加植株8~13节位内雌花数目,一定浓度乙烯利能够使果实明显增大,单瓜重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果实品质提高。处理植株5天后,近生长点抽生的幼嫩叶片内IAA和GA3含量,随乙烯利浓度的增大而降低,ABA含量随乙烯利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