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植物学"是高等农林院校许多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植物学"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课时有限,加之该课程原有的成绩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将学生较喜欢的线上慕课学习与线下课堂的面对面教学相结合,开展了混合式教学。对线上教学,通过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提前推送学习指南、建立线上学习效果检测试题库;对线下教学,将教学内容设为知识内容、拓展内容和互动讨论3个层次,开展逐级教学;同时,建立了多元化的成绩考核方法,突出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植物学"课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程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说课"有效推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在深刻理解"说课"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说课"的总体思路:即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手段)—为什么这样教(依据)—同行评价(是否可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技能和效果的目的。以"植物生理学"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植物生长素运输一节的"说课"设计,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不仅加深了教师对"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3.
教学模式创新是长期以来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教学资源和技术选择面窄等问题。为解决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进行了基于慕课的在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慕课+微信群+雨课堂+腾讯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整合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定位,确保了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中多元互动、课后反思分享。从学生角度看,一是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提高,紧跟课堂节奏,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二是学习灵活性增强、思考能力加深,可寻找多种途径求解实际问题。从教师角度看,一是知识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自身知识不断革故鼎新;二是答疑解惑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很好地处理学生遇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三是根据不同知识点,创设小组讨论、相互辩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模式的教学,满足了课堂需要,增强了学生求知的兴趣性。  相似文献   

4.
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在阐述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以草业科学专业的"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提出语言比例模式、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为重"学"为主以及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网络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课前、课堂、课后(PIR)三段式双语授课模式,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开展了与双语教学模式配套的改革探索,包括探索多样化、科学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考核;重视教材建设等,从而为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普及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5.
技术发展会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应运而生,并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具有课程主体面向公众开放、学习者免费学习、授课和交流通过网络进行等特征。其大致可分为2类,即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慕课"(cMOOC)模式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慕课"(xMOOC)模式。"慕课"建设在我国始于2013年,之后发展非常迅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拓展渠道,也为校际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高校开展"慕课"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课程的同质化较为严重、具有特色的优质"慕课"比较少、"慕课"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慕课"平台的建设未能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因此,针对"慕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慕课"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建议措施。一是基础通识类、专业类等不同类型课程的"慕课"建设应有所区别,积极建设具有特色的"慕课",扭转同质化趋势;二是将"慕课"引入课程教学的各阶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状况,加强课前和课后的"教"与"学"的互动;三是将网络和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所在,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性,从而提高"慕课"的体验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模型制作”课为例,对“互动-实践”这一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教学效果表明:经过两学年的教学实践,采用“互动-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取得了双赢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慢慢产生厌倦甚至害怕编程的情绪。为此,提出了"1+2+3"教学模式,课上课下双管齐下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全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编程技能和调试技能。在课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学生课后巩固、复习、查缺、补漏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编程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双语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探索。针对目前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缺少适宜的双语教学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结合近年的教学经验,以教师的视角,提出了"土壤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措施:选取合适的教材、科学调整中英文授课比例、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经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学时少、实验任务固定、学生依赖性强、对课程兴趣度不高等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程中,将原有课程扩展为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课前:教师推送预习材料、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课中:教师辅助指导、学生协作完成实验任务;课后:教师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减轻教师的重复性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是电气类学生的重要基础课。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学生学习状况不佳、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首先确立了"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应吸收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优点,设计开放性题目以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系统性的改革思路;其次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方法。传统的"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授为辅,在学生参与方案论证、设计、制作、测试、分析和汇报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同时设立开放式任务选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献查阅、方案论证、理论分析、实践设计、调试验证与答辩演示等整个过程中;建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是草业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点抽象、概念容易混淆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对"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课前、课堂、课后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适合"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多层次参与教学过程为突破口,通过资料共享,让学生参与课程讲授、实验实习方案的设计、成绩评价、试题制定,同时分享学生的优秀实验实习成果和课件;教师课前、课后指导、研究热点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2.
"森林保护基础概论"是林学专业的基础课。为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及考核机制等方面对"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教学进行了创新和探索。根据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改进考核机制,考核方式要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2008—2012级林学专业的"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成绩的统计表明,实施教学创新后,学生各方面成绩均有较大提高,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实验操作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微课教学模式对高等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视频资源开发建设是微课应用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通过梳理微课教学的概念、特征和呈现方式,提出了适合于高等农林院校"植物学"教学及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微课优化设计方案,设计了微课呈现方式与制作流程的框架图,分析了微课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与发展需求,旨在体现学科特色,构建教学双向互动,便于教学推广,并将微课真正做到"适用、实用、易用",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985工程"后又一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种苗学"课程教学若还采取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仅靠死记硬背和模仿,很难达到"双一流"的教学目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种苗学"课程为例,分析了"种苗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差,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滞后,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从优化、重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讨论式、现场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结合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等方面,对"种苗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种苗学"课程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植物学实验"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验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实验课时少,无法开展综合性和研究性试验;分类部分实验受季节影响大,植物材料缺乏等问题,探索了将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引入到"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途径:首先要制定微课教学大纲;其次,微课设计和制作要符合实验课教学的要求;第三,微课要和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融合。"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引入微课后,节约了课堂时间,丰富了课堂实验内容;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在阐述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以草业科学专业的“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提出语言比例模式、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为重“学”为主以及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网络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课前、课堂、课后(PIR)三段式双语授课模式,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开展了与双语教学模式配套的改革探索,包括探索多样化、科学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考核;重视教材建设等,从而为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普及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园林树木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材内容偏多、课时有限、授课场所固定等问题,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了"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并探讨了实施方法: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将每章节的重点、难点通过课件或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实训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爱玩电子产品的特点,多启发,多引导,多为学生提供花木网站、植物识别QQ群及微信公共平台等网络学习资源。"翻转课堂"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学生园林设计、植物养护的知识和能力,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自然保护区特别是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针对湿地生态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湖沼学”课程.“湖沼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成绩考核等4个方面对“湖沼学”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讨.采用翻转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多种渠道,开展实践教学;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学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湿地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以培养湿地领域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当前,"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课程教学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二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性。基于此,提出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在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预设专题研讨环节,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其次,在加强实习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设课程实验的展示与汇报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最后,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也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了锻炼平台。  相似文献   

20.
"植物免疫学"是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新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知识与应用结合紧密。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以及"植物免疫学"课程内容和发展的特点,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基础知识、前沿进展与实践应用技术互为补充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引入了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案例教学、文献阅读研讨教学、参与式实验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了从课堂、课下、实验、研讨以及考试等多方面的考核体系,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