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试验按单剂量口服的方法对健康蛋鸡进行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和替米考星溶液中主要组分替米考星的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利用HPLC方法分析不同时间点试验鸡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药物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和替米考星溶液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48)分别为(16.947±0.624)μg/mL.h和(16.020±0.631)μg/mL.h,没有显著差异;二者AUC0-48比值为1.058,Cmax分别为(0.759±0.012)μg/mL和(0.764±0.012)μg/mL,比值为0.993;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和替米考星溶液的t1/2β、C l(s)、t1/2 Ka和V/F(c)均没有显著差异;二者的tmax分别为(1.211±0.036)h和(1.030±0.063)h虽然有显著差异,但并不能以此说明二者生物学的非等效性。试验结果说明,单剂量口服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和替米考星溶液后,替米考星被迅速吸收,消退缓慢,依据生物等效性的重要评判指标,得出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和替米考星溶液在治疗中可以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替米考星纳米乳对鸡毒支原体病的治疗效果,采用替米考星纳米乳(以替米考星计)高(100 mg/L)、中(75 mg/L)、低(50 mg/L)剂量饮水治疗人工感染鸡毒支原体S6菌株的肉仔鸡,同时设替米考星溶液(100 mL∶10 g)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阴性对照组,连续给药5 d。结果表明,替米考星纳米乳各剂量组对鸡毒支原体病的治疗效果均优于替米考星溶液相应剂量组;替米考星纳米乳高、中剂量组的适口性优于替米考星溶液。研究为替米考星纳米乳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槲皮素纳米粒的体外特性,试验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槲皮素纳米粒,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法(XRD)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表明:薄膜分散法制备的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51.5±5.9)nm,平均包封率为(89.13±3.97)%,平均载药量为(2.87±1.91)%;槲皮素以无定型状态或分子状态分散在纳米粒中;槲皮素纳米粒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说明槲皮素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可控,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现代缓释技术,以替米考星为原料药,研制出溶解度较高、疗效强、可减少给药次数的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为该药的批量生产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正交优化法选择最优处方,并对最优处方进行含量测定试验、稳定性试验和药动学试验。[结果]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最佳处方为:替米考星原料药2.5g/100 mL,有机溶媒(1,2-丙二醇:乙醇=9:1)占比65%,润湿剂(吐温-80)0.3%,助悬剂(羟丙甲纤维素)5%,抗氧剂(无水亚硫酸钠)0.03%;含量测定结果为合格;影响因素试验发现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对高温和强光照敏感,对湿度不敏感;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发现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稳定性良好;药动学试验发现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和实验室自制替米考星溶液的AUC分别为43.164 9μg·h·mL~(-1)和26.206 5μg·h·mL~(-1),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4.71%。[结论]本试验制得的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含量合格、稳定性良好、相对生物利用度高,可以批量生产,用于大型养殖场的大规模给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大环内酯类药物替米考星对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本试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为靶细菌,以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为载体细胞,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感染体系,绘制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测定替米考星对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防突变浓度、耐药突变选择窗、抗菌后效应和杀菌曲线。结果显示,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在0~4、4~18、18~24和24~48 h分别处于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防突变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分别为4、8、12.8和4~12.8μg/mL。抗菌后效应和杀菌曲线结果显示,替米考星对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特点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果表明,替米考星对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为治疗由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腺炎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替米考星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替米考星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以及体外释放。方法 以pH梯度法制备替米考星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其制备工艺,观测其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并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多层囊状脂质体,测得三批替米考星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96.93%,平均粒径112.3 nm,平均Zeta电位为+9.9 mV,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释放规律。结论 替米考星脂质体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成型良好,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7.
替米考星淀粉微球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仲谨  杨威  刘艳  赵燕  熊勇 《中国畜牧兽医》2010,37(11):230-234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包埋法制备了替米考星淀粉微球,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载药量和包封率的综合得分为指标,优化了替米考星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分别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扫描电镜和综合热分析仪对载药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4 g、替米考星0.02 g、交联剂0.95 g、乳化剂0.75 g、反应时间1 h;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交联剂的质量>替米考星和淀粉的投料质量比>反应时间>乳化剂的质量;按优化工艺参数制得的载药微球的总载药量2.24%,包封率为89.6%;替米考星载药微球具有一定缓释效果,其制备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替米考星现存制剂不足现状,开发出新型制剂,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研究,试验采用热均质超声法制备替米考星固体脂质纳米乳,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及纳米粒度仪观察、测定其理化特性;通过纳米乳的体外释放及抗菌试验,用细菌生长抑制和菌落计数法评价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效果。结果表明:替米考星固体脂质纳米乳的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系数分别(421.3±26.4)nm、(-10.3±0.3)mv,(0.30±0.09);替米考星固体脂质纳米乳在体外显示良好的缓释效果及持续的抑菌作用。说明替米考星固体脂质纳米乳是一种有前景的新制剂。  相似文献   

9.
采用篮法考察替米考星微囊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的释放特性,并与市售制剂进行比较;进而对替米考星微囊的释药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 h时,市售替米考星微囊中的药物几近释放完全,而自制替米考星微囊样品1、2和3的药物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5%、50%和26%。4 h时,样品1和样品2的药物也已经基本释放完全(约90%);而样品3的药物累积释放率才达到50%。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自制替米考星微囊的体外释药曲线与Ritger-Peppas方程拟合度最好,样品1和样品3的拟合方程分别为lnQ = 0.543 6lnt-0.949 4(R2=0.9991)和lnQ = 0.539 1lnt-1.387 6(R2 =0.997 3)。由此可见,自制的替米考星微囊表现出一定的缓释作用,而且药物释放符合Ritger-Peppas方程。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5,(9):68-71
制备替米考星固体分散体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建立替米考星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熔融法,以Poloxamer188为载体制备替米考星固体分散体,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测定、溶出度测定、吸湿量测定、稳定性考察等评价其质量。替米考星在40~400μ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所制备的替米考星固体分散体,能有效地提高替米考星的溶出速率;但易于吸湿,应置于密闭干燥条件下保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试验旨在制备一种能在局部递送盐酸米诺环素的络合物温敏凝胶。【方法】将盐酸米诺环素与Ca2+形成的络合物装载入泊洛沙姆407(P407)与泊洛沙姆188(P188)制备形成的温敏凝胶中,对其温敏性、表征结构、药物含量、稳定性、体外释放效果及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制备的盐酸米诺环素温敏凝胶,在其组方为每50 mL凝胶中含米诺环素0.25 g、P407 8 g、P188 1.5 g、CaCl2 0.01 g、乙酸调pH至4.0±0.2、其余量为去离子水时,外观性状显示为淡黄色澄清溶液,透明度均匀,无沉淀及药物析出,温敏性能良好(31℃即可发生胶凝);扫描电镜下可见该凝胶形成的网格孔洞结构致密且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1.5 nm,Zeta电位为-3.8 mA;体外释放药物时间长达48 h,与原料药相比明显延长;在抗菌性能检测中,与原料药相比,同浓度盐酸米诺环素络合物温敏凝胶的抑菌能力没有降低,且体外抑菌时间明显延长,抑菌效果良好。【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盐酸米诺环素络合物温敏凝胶,通过模拟体外释放试验及体外抑菌曲线表明该凝胶能显著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药物利用率,可为临床使用盐酸米诺环素提供一种新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对多重耐药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解决猪链球菌的耐药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以5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猪链球菌(S1018、S894、S786、S815和S844)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AgNPs对5株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测定AgNPs作用下细菌的生长速率以及不同浓度AgNPs对猪链球菌的抑制率来评价AgNPs的抗菌活性;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各菌株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和6.25、12.5、25、50 μg/mL AgNPs对5株多重耐药猪链球菌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AgNPs对S1018株的MIC和MBC均为12.5 μg/mL,对其余4株多重耐药猪链球菌的MIC和MBC均为25.0 μg/mL;AgNPs对多重耐药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好,25~100 μg/mL AgNPs对5株菌的抑制率可以达到96.60%~99.70%,在1/2MIC、1MIC和2MIC AgNPs作用下细菌生长速率明显受到抑制。5株多重耐药猪链球菌均能形成生物膜,6.25、12.5、25、50 μg/mL AgNPs对5株多重耐药猪链球菌菌株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为17.98%~45.58%。【结论】 AgNPs对多重耐药猪链球菌的活性和生物膜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广州市某规模化鸽场腹泻病例的病原菌及探讨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集广州市某规模化鸽场腹泻病鸽的粪便,通过分离纯化、染色镜检、16S rRNA基因测序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药敏纸片法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采用PCR技术检测病原菌携带的毒力基因;同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测定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不同浓度(0(空白对照)、125、250、500和1 000 μg/mL)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生长、运动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综合评定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从病料中分离出1株致病菌株,其生物学特性与大肠杆菌基本一致,命名为GG20210604;经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进化树进一步证实,该菌株为大肠杆菌;经检测,GG20210604对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耐药,并携带4种毒力基因:fliCfimHiroNhlyF;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茶多酚对GG20210604的MIC和MBC均为4 000 μ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茶多酚浓度为250、500和1 000 μg/mL时,GG20210604的生长和运动均被显著抑制(P<0.05);250和500 μg/mL茶多酚均显著降低GG20210604的fliCiroNhlyF基因的表达(P<0.05),250 mg/mL茶多酚显著降低fimH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本研究分离得到1株鸽源性大肠杆菌,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耐药并携带fliCfimHiroNhlyF 4种毒力基因。茶多酚对该菌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可以显著抑制其生长、运动和毒力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预防和缓解鸽因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提供新的思路,并且为茶多酚作为植物性抑菌剂在养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7型流行菌株的毒力及耐药情况。【方法】以Hps血清7型参考菌株为对照,对6株Hps血清7型临床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研究。【结果】16S rRNA基因测序及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为100%,菌株1565、1624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均为98.6%。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近;菌株1624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远。6株临床菌株与参考菌株表现为2种毒力基因型,菌株均携带有vta1、vta2、vta3、wzananHcdtAcdtBcdtCespP2毒力基因,其中5株临床菌株还携带ompP2毒力基因。豚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菌株毒力较参考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参考菌株不能感染豚鼠发病,未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临床菌株可感染豚鼠发病,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为0。参考菌株和临床菌株均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呋敏感,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中介,对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耐药,且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结论】Hps血清7型临床菌株有一定的致病性,但毒力较弱,对头孢类药物敏感,有明显的多重耐药现象,临床上应注意对该血清型的防控。本研究为Hps血清7型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为Hps血清7型的临床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泻心汤、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4种清热解毒复方中草药体外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的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传统水煎法对4种复方中草药进行提取, 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对大肠杆菌标准菌ATCC 2592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ATCC 25923的体外抑菌活性; 在测定复方中草药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基础上,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复方中草药对PRRSV的抑制作用。【结果】 泻心汤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最好, 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均为7.81 mg/mL; 三黄虎杖汤和黄连解毒汤次之, 其MIC和MBC为31.25~125 mg/mL; 清瘟败毒散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较差: MIC和MBC均>250 mg/mL,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和三黄虎杖汤非常敏感, 其MIC和MBC为0.24~0.98 mg/mL。在体外抗PRRSV作用的试验中, 泻心汤、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0.49、0.49、3.90和1.95 mg/mL。4种复方中草药对PRRSV的抑制与直接灭活作用较好, 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均在0.98 mg/mL时对PRRSV有阻断作用, 泻心汤和三黄虎杖汤在0.24和0.12 mg/mL时对PRRSV有阻断效果。【结论】 4种复方中草药中泻心汤的体外抑菌及抗PRRSV的效果最好, 其次是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 4种清热解毒复方均有一定的抑菌和抗病毒活性, 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落突变株(S.aureus small colony variants,SASCVs)与正常株对原代培养的乳腺上皮细胞的侵袭情况,并观察对比其对细胞结构的损坏程度和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本试验对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分离的一株SASCV进行体外感染小鼠乳腺上皮细胞试验,将分离出的一株SASCV及质控菌株ATCC 25923分别注入实验室体外培养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内,采用普通光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质控菌株ATCC 25923及SASCVs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定量检测质控菌株ATCC 25923及SASCVs感染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观察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质控菌株ATCC 25923及SASCVs感染小鼠乳腺上皮细胞3 h后,可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发生凋亡,显示为细胞核皱缩,染色质边缘化和细胞浆内空泡增多等典型的凋亡特征。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并且阳性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试验组。结果表明,SASCVs在侵染细胞的过程中达到一定数量不再上升;SASCVs的凋亡率明显的较正常金黄色葡萄球菌低。因此,SASCVs也可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具有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特征。本试验结果为以后预防和控制SASCVs感染奶牛慢性乳房炎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作用,并初步分析其抗病毒作用机制,为PRRSV的防控提供新思路。【方法】 使用0.1875、0.375、0.75、1.5、3、6、12 μg/mL AgNPs处理Marc145细胞,采用CCK-8试剂盒评估AgNPs对Marc145细胞毒性,确定其安全浓度。通过显微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病毒滴度测定、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评估AgNPs体外抗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的效果。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评估AgNPs对PRRSV的直接灭活效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析AgNPs对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 PRRSV (0.0001~0.1)黏附和入侵Marc145细胞的影响,以及PRRSV感染Marc145细胞3、6、12、18和24 h后加入AgNPs对Marc145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AgNPs对Marc145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为1.5 μg/mL,0.375、0.75、1.5 μg/mL AgNPs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PRRSV活性,0.375、0.75、1.5 μg/mL AgNPs均对PRRSV起一定灭活作用。AgNPs对不同MOI的毒株黏附和入侵Marc145细胞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且不同时间(3、6、12、18、24 h)加入AgNPs对PRRSV增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 AgNPs具有良好的体外抗PRRSV活性,体外抗PRRSV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灭活以及抑制病毒的黏附、入侵和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柠檬苦素(limonin,Lim)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及后续体外受精(IVF)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旨在为体外成熟培养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在小鼠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im(0、10、20、50 μmol/L),成熟培养12 h后统计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极体(PBI)排出率,筛选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Lim的最适浓度;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最适浓度的Lim,以0 μmol/L Lim为对照组,成熟培养12 h,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卵母细胞抗氧化及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将最适Lim组及对照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24 h后进行体外受精,于体外受精24 h和3.5 d分别统计胚胎卵裂率和囊胚率,并用Fluorescein-dUTP和Hoechst 33342染色分别检测囊胚总细胞数及囊胚内凋亡细胞比率。【结果】与0 μmol/L Lim组相比,20 μmol/L Lim组小鼠卵母细胞PBI排出率显著升高(P<0.05),后续试验均用20 μmol/L Lim进行处理。与对照组组相比,20 μmol/L Lim组小鼠卵母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GSH、MMP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抗氧化相关基因(GPx3、CAT和Prdx3)、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促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体外受精胚胎的卵裂率、囊胚率、囊胚总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囊胚内细胞凋亡比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20 μmol/L Lim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增加MMP水平提高小鼠卵母细胞质量,从而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潜力。  相似文献   

19.
郭彬  史晗  封海波  刘群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12):4832-4842
【目的】探究复方双黄连制剂体外抗菌抗病毒活性,为复方双黄连的深度开发及家禽、家畜合理选择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金银花、黄芩、连翘颗粒分别制成浸膏,再将药物浸膏及穿心莲颗粒按照比例制成穿心莲、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1:1:2)和复方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穿心莲=1:1:2:2)口服液,调节pH为7.0,生药浓度为100%。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2个菌株进行细菌敏感性检测,采用牛津杯结合试管二倍稀释法筛选出敏感菌株,根据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探讨其体外抗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稀释药物,培养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合细胞病变(CPE)情况确定3种药物安全浓度,将最大药物安全浓度以二倍稀释法稀释3个梯度,用新城疫病毒、轮状病毒对MA-104和DF-1进行药物+病毒互作、先加药后攻毒和先攻毒后加药3种方式的处理,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结合CPE探讨药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复方双黄连的抗菌效果优于穿心莲和双黄连,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20~1.56、0.20~1.56和0.78~1.56 mg/mL。CPE和细胞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双黄连、穿心莲、复方双黄连对DF-1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分别为0~6.25、0~0.78和0~0.78 mg/mL,对MA-104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分别为0~3.13、0~0.78和0~0.78 mg/mL。新城疫病毒17E株对DF-1细胞的TCID50为10-6.19/100 μL;牦牛轮状病毒G6P[1]型SDA2株对MA-104细胞的TCID50为10-6.24/100 μL。复方双黄连通过直接灭活病毒(药物+病毒互作)、阻断病毒吸附(先加药后攻毒)及干扰病毒复制(先攻毒后加药)途径对新城疫病毒的有效抑制率分别为28.82%、55.92%、42.45%,对轮状病毒的有效抑制率分别为48.84%、26.52%、15.40%。【结论】复方双黄连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均强于双黄连和穿心莲,且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抗菌效果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结果可为复方双黄连在兽医临床应用和深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制牛至油博落回口服液, 并测定其体外抑菌活性及其主要成分的联合抑菌效果, 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预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口服液主要成分含量; 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口服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口服液、5%牛至油溶液及1%博落回溶液对4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对5%牛至油溶液与1%博落回溶液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牛至油博落回口服液最优配方为: 5%牛至油, 1%博落回提取物, 25%增溶剂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0.02%抗氧化剂2, 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余量为水。口服液中香芹酚的含量为42.59 mg/mL, 血根碱含量为6.51 mg/mL。口服液对4种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9、16.4、23.7和17.0 mm, MIC分别为3.125、3.125、1.5625和1.5625 μL/mL, MBC分别为12.5、6.25、3.125和3.125 μL/mL; 5%牛至油溶液对4种菌的MIC分别为25、12.5、6.25和100 μL/mL, MBC分别为100、50、25和>200 μL/mL; 1%博落回溶液对4种菌的MIC分别为6.25、12.5、3.125和6.25 μL/mL, MBC分别为50、25、6.25和25 μL/mL。联合药敏试验表明, 二者联合用药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起相加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作用, 对粪链球菌为协同作用。【结论】 试验制备了牛至油博落回口服溶液剂, 该制剂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链球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