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水汽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乱流扩散法研究了杉木人工林水汽扩散传输规律,结果表明,水汽一的年变化呈双峰型,峰期在5月和7月,日变化特点是,向上方扩散以日出后至午后13时逐渐增加,13时后逐渐减弱,向下方扩散日变化正好与向上方扩散日变化情形相反;其空间变化情况是,林冠上以下空间,随高度降低,其交换量迅速减少,林冠上表面及其以上空间不汽交换量较大;水流交换后水汽亏盈情况是,冠层空间亏损量大,其次是近地表空间,再次是直空间,而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兴农业技术的开发、扩散与推广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用无人机技术在我国新兴农业技术中有着代表性的意义,在此以其为例,探索新兴农业技术扩散的时空规律。空间维度,建构拟合技术扩散规律的BASS、MI和SWMI模型;时间维度,建构拟合技术发展生命周期的Logistic模型;时空维度,进行新兴农业技术在空间维的分布规律与时间维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兴农业技术的空间扩散机制受到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影响,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率先开展农用无人机技术开发的省市主要是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该技术领域相对薄弱;新兴农业技术在时间维的扩散机制遵循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生命周期规律,而且我国新兴农业技术扩散的生命周期较短。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三点政策建议,对于我国更好地统筹与协调省际间新兴农业技术扩散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汽车排放污染物扩散模式与植物阻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汽车排放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髟响而研究汽车排放污治染物扩散模式,阐述国内外汽车排放物扩散模式及其应用现状,在提出我国地理环境及建筑、风向、风速、日照等因素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对汽车排放物扩散规律的影响及对有害气体的吸附作用——阻散作用.对汽车排放物扩散模式加以完善,从而促进汽车排放物模式及汽车排放物污染防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扩散法是测定土壤中氨态氮的经典化学方法,具有实用、快速、仪器要求不高等特点,在基层实验室中广为采用,但此法由于步骤多,操作不当容易引入较大误差。本文就扩散法的误差来源作一详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和精密度的途径。1扩散法的主要原理扩散法常用的方法是湿烧法[‘j;即用浓硫酸消煮,借催化剂和增温剂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并使有机氮转化为氨进入溶液,将消化液定量的转入扩散皿外室,内室盛有定量的棚酸溶液.加定量的碱液于外室后,立即密封,使氨扩散吸收在内室的棚酸中,最后用酸滴定。采用定氮混合指示剂…  相似文献   

5.
红火蚁局域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红火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类型中的自然传播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在局部区域传入8年后,红火蚁扩散面积约为226hm^2,扩散边界分别为:向河的上游扩散至262m处,向河的下游扩散至3770m处.红火蚁在几种生境类型中的为害程度也不相同,大小依次为田埂〉河堤〉路边〉房屋周围空地〉河床.红火蚁在该区域的扩散速度为187.9m/年,同时,红火蚁蚁巢在扩散过程中向源头有明显的聚集倾向.  相似文献   

6.
“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中农户知识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农户”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采用率最高的经营模式,它在推动我国农业新技术扩散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在分析“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内涵与过程的基础上,明确农户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角色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界定农户知识行为的内涵与构成,剖析农户知识行为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农户三种知识行为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农业扩散的框架理论、沟通理论、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分析了自然条件决定农业技术扩散内容和方式;历史基础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效果;政治、市场机制对农业技术扩散的起到加速或减缓作用;另外分析了农业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加快构建农业技术扩散新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的目的和价值体现。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正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资源约束型产业向资源、市场双重约束型产业的根本性转变。随着农业结构转型和市场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近年来,尽管人们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上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两种土壤中钙镁磷钾向根系的运移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人工气候室盆栽试验研究了黄绵土和垆土中钙镁磷钾向根系运移中质流和扩散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大豆根-土系统Ca、Mg的运移以质流为主,质流养分量为作物吸收量的数倍至数十倍;P、K的运移以扩散为主,扩散对吸收量的贡献率P通常为90%以上,且此贡献率基本不受作物种类、生育期及土壤水分、大气蒸发力等环境条件的影响;苗期扩散K占吸收量的90%以上,但在土壤含水量高的小麦生长盛期,其扩散贡献率可降低到70%左右,说明作物钾供应质流时常也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乡村要素集聚与扩散规律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世峰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2):105-108,115
本文在分析城市边缘区集聚与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重点从人口和工业两个层面,剖析了城市边缘区发展的集聚扩散规律,并以北京市为例做了实证分析,为北京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在不断推进农村绿色经济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田园综合体等各种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农业开发模式是乡村振兴建设的新途径,驱动农业固碳减排的同时,也带动着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以EOD(Ecology-Oriented-Development,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的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郊野村庄田园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研与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园区内的碳输入和碳输出以及碳在园内各区域间的流动和储积;同时,根据碳源和碳汇清单和估算结果,分析了田园综合体各区的碳平衡特点。结果显示,上海市金山区郊野村庄田园综合体2021年碳平衡表现为净碳汇区,净碳汇量为152.09 tC,其中排放量为588.79 tC,碳固定量为740.88 tC。田园综合体内,作物种植区通过低碳有机种植模式成为净碳汇量最大的区域,净碳汇量185.76 tC;水产养殖区通过高效的水草多级循环利用模式净碳汇量达62.20 tC;高空间利用率的立体农业区因农肥的碳排放量大表现为碳源区,净碳汇量为-10.81 tC;生产生活区是最大的碳源区,净碳汇量达-85.05 tC,人类文旅活动是其中最大的碳排放源。分析结合该田园综合体的碳流动,提出了发展高物质循环利用率、高空间利用率、低碳有机种植模式和农业科学管理四个农业降碳增汇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国内公开发表的生物资源类中文期刊的出版情况进行了分析,分别统计了期刊的基本情况、影响因子、发文量、基金论文比、高频关键词和热点文章以及栏目设置和办刊策略等,以期为生物类期刊编辑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现有的生物资源类中文期刊种类少、影响力偏低、刊发论文数量有限,所涉刊物基本与植物资源相关。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期刊强国战略,每个期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调整办刊策略,为生物资源学科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对更好地了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涡动协方差/涡动相关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技术。讨论了基于该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总结了当前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估算;② CO2通量观测源区/足迹的计算;③ CO2通量动态特征的提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④基于统计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参数的提取;⑤基于机理模型的气候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主要结论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在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观测时需对其通量源区的空间代表性进行检验,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状态受到树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温度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未来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应该集中于提高通量足迹模型计算精度,讨论不同林分对大气CO2的贡献强度。结合气候系统模型和生态生理模型建立植物生理过程参数化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区域-全球尺度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未来将关注多站点通量,气象数据长时间序列的整合分析,讨论CO2通量气候态特征与碳源/汇的空间格局,更好地了解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表1参64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用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缺乏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等问题,从外部因素、时间属性、内在状态等方面诠释了土壤基线水平的内涵特征;从来源、构成等方面构建了农用地土壤基线水平指标体系;从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监测采样、专家咨询等途径分析了农用地土壤基线水平信息的获取方法;从基于时间参比的背景值或本底值、基于空间参比的对照值、基于统一尺度的标准值或基准值、基于生态风险的剂量/强度-效应值和基于头脑风暴的专家判定值等方面比较了5种农用地土壤基线水平值的特点和适用情形,并提出了农用地基线水平优先顺序的确定程序与方法,最后对未来土壤基线水平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Yield and botanical composition of a given dry-land pasture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rainfall distribution, and vary according to topography. Through analyzing these parameters,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pattern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related to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used to improve spatial management of pastur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roject was to assess the role of rainfall, temperature and topography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asture and establish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yield of certain plant species, based on its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over three years, 2004 to 2006, in a dry-land pasture located in Southern Portugal.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to flow lines an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ertain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agronomic information, can be very useful in explain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yield and the botan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asture. The slope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of the variables mentioned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yield and the botanical composition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to flow lines.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can be estimated from the annual rainfall, given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相似文献   

16.
清晰地认识区域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异特征,能够为土壤质量动态监测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重要保障。选择赤峰市敖汉旗作为研究区,在实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敖汉旗在1985-2014年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 1985年和2014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6.91和7.49 g·kg-1,且在空间上均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1985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研究尺度内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过30 a的变化,农、林、草3种土地有机碳含量平均分别增长5.92%、10.22%与8.47%,土壤有机碳的空间自相关距离缩短。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沙地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依据(CMCC),统计分析重庆医科大学1994-2003年国内发表论文情况。统计结果表明,该校被CMCC收录的论文共9794篇,其中一院发表论文4087篇,居首位;儿童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人均发表论文数3.07篇,高于其余单位;一次文献占83%,二、三次文献(含译文)占17%;发文10篇以上的201人,20篇以上32人;刊载论文的期刊690种,其中11种载文100篇以上,占载文期刊的1.6%,占论文总量的41%。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了该校近10年科研情况,为改进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铁犁铧出现以来,特别是秦汉以后,铁犁和牛耕被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推广和广泛使用,犁耕技术向周边及边远的地区发散传播。文章借用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的研究成果和已有的农业考古资料,着重研究“人”这个犁耕技术的传播载体的迁移动向,来全面诠释犁耕技术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为数据源,分析了《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2016年的载文及其被引特征.结果表明,1996—2016年《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存在核心作者和核心论文来源机构;主办单位发文量最多,占总发文量的26.26%.此次检索到的2060篇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8132次,篇均被引3.95次;被引频次前20位的论文,平均被引39次;高被引频次论文相对集中,高质量的综述及方法类论文被引频次较高,但近年来高被引频次论文匮乏.前20种施引期刊中,施引文献占总数的47.75%,关注的期刊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20.
玉米适宜品种选择和播期确定动态知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试图建立一种具有时空动态性的玉米适宜品种选择和播期确定知识模型。【方法】运用知识工程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 通过定量计算玉米品种特征值与生态环境因子和生产需求之间的符合度,建立了玉米适宜品种选择动态知识模型。依据玉米生长发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原理,建立了玉米适宜播期确定知识模型。【结果】模型验证利用北京、济南、沈阳等不同生态点常年气象资料以及8个不同品种数据资料,对所建品种选择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利用河北滦平、山东济南、辽宁沈阳3个不同地区的气象资料和农大108品种资料对播期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论】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