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目的】探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的捕食功能反应,为田间应用七星瓢虫防治豌豆修尾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虫态七星瓢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七星瓢虫成虫种内干扰反应和同比例种内干扰反应,以及不同温度和空间大小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雌雄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效能(a'/Th)从高到低排序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幼虫捕食量随龄期增加而增加,4龄幼虫最高,雌成虫高于雄成虫。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七星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影响符合Hassell模型。七星瓢虫成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七星瓢虫种内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0.7954P-0.882。在不同空间豌豆修尾蚜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七星瓢虫捕食量随空间增大而减小,表明空间增大影响七星瓢虫搜寻猎物。在光照、湿度等条件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七星瓢虫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增加,超过32℃后则下降,但其在38℃时仍保持较高的捕食能力。【结论】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温度适应性广泛,空间大小对捕食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对不同密度下的桃粉蚜的捕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对桃粉蚜的日捕食量有差异。2种瓢虫的捕食量随蚜虫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率随天敌密度的加大而下降,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相互之间存在干扰;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相互间干扰符合hasseⅡ模型。2种瓢虫对桃粉蚜均具有较高的控制能力,该研究对七星瓢虫、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田间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龄期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控制作用。[方法]研究不同龄期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结果]2种瓢虫的日均实际捕食量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从龄期看,在烟蚜密度相同时,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均为成虫对烟蚜的捕食量最大,其次依次为4龄幼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通过比较功能反应中的各参数可知,2种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随着龄期的增加而提高,七星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从1龄幼虫的0.562 0增加到成虫的1.174 1,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从1龄幼虫的0.595 1增加到成虫的1.170 5;2种瓢虫相比,幼虫时期,七星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小于异色瓢虫,而成虫则相反。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对烟蚜的寻找效应是随着猎物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试验结果为烟蚜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烟盲蝽对斜纹夜蛾捕食功能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严格的室内试验,测定了烟盲蝽雌虫、雌成虫和5龄若虫对斜纹夜蛾卵、1龄卵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烟盲蝽对猎物的功能反应的HollingⅡ型。烟盲蝽2种虫态对猎物捕食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雌成虫〉5龄若虫〉雄成虫。烟盲蝽雌成虫对猎物1龄幼虫的捕食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有一定影响。随着捕食者和猎物密度的增加,干扰作用增强,雌成虫对1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显著下降,用H  相似文献   

5.
七星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宁夏银川十字花科菜田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的天敌优势种之一.在实验室自然温度条件下,对七星瓢虫捕食桃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属Holling Ⅱ型,M=0.9851Nt/(1 0.004267Nt).随着桃蚜密度的增大,七星瓢虫的捕食量也逐渐增加,每头瓢虫的捕食上限为777.5头.每捕食1头桃蚜所需时间Th为0.001286d,瞬时的猎物发现率(攻击率)a′为0.9851.而且七星瓢虫对桃蚜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受其自身的密度制约,相互间存在干扰.  相似文献   

6.
棉田优势天敌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蚜捕食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 日最大捕食量为172.6头棉蚜,捕食一头棉蚜需要3.34 min,功能系数为1.575;多异瓢虫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的影响可以用E=0.979 5P-1.016模拟;多异瓢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A= 103.55P-0.630 5模拟.  相似文献   

7.
微小花蝽对梨瘿蚊的室内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各虫态微小花蝽(Orius minutes L.)对梨瘿蚊(Dasumeira pyri Bouch)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微小花蝽1~5龄若虫及雌成虫捕食梨瘿蚊3~4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寻找效应、种内干扰及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微小花蝽1~5龄若虫及雌成虫对梨瘿蚊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寻找效应(S)随猎物密度(N)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线性相关关系,微小花蝽1~5龄若虫及雌成虫的最佳寻找密度(b)分别为8.916 4、11.944 5、20.935 7、23.316 0、29.846 1、25.898 4头。随自身密度(P)的增加,微小花蝽1~5龄若虫及雌成虫对梨瘿蚊幼虫捕食作用率逐渐减小,干扰和竞争均增大,干扰系数(m)分别为0.584 1、0.642 5、0.590 8、0.549 7、0.577 2、0.612 7,分摊竞争强度(I)与自身密度的常用对数(lgP)呈正线性相关关系。说明微小花蝽对梨瘿蚊幼虫具有良好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8.
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测定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表明,供试温度下,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对西花蓟马若虫、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捕食上限分别为163.9头/d和51.3头/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龟纹瓢虫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的捕食作用,为应用龟纹瓢虫防控棕榈蓟马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试验研究龟纹瓢虫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龟纹瓢虫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龟纹瓢虫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量逐渐增加,搜寻效应逐渐降低。龟纹瓢虫2龄若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上限分别为41.2、69.9头/d。[结论]龟纹瓢虫幼虫对棕榈蓟马有较强的捕食效能。  相似文献   

10.
黑缘红瓢虫对扁平球坚蚧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缘红瓢虫成虫对扁平球坚蚧若虫捕食的功能反应、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Ⅱ型,寻找效应与自身密度的关系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捕述。黑缘红瓢虫对扁平球坚蚧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口最大捕食量为51.57头。黑缘红瓢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成虫存在着种内干扰,其捕食率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模拟后的各方程经X^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人工接种方法,对我国西北地区普遍发生的赖草(Leymus secalinus)条锈病和麦(艹宾)草(Elymus tangutorum)条锈病的病菌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发现,赖草条锈病菌和麦(艹宾)草条锈病菌均不能侵染所有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及感病品种,它们和小麦条锈菌各有不同的寄主范围和主要寄主,在孢子尺度、夏孢子芽孔数目、有无一室冬孢子等方面的一些差异尚不足以达到变种级别。因此,赖草条锈病菌和麦(艹宾)草条锈病菌应分别属于条形柄锈菌的两个新专化型,即赖草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West.f.sp.leymi)和披碱草专化型(P.striiformis West.f.sp.elymi)。  相似文献   

12.
BTH对小麦产生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化学诱抗剂BTH(benzothiadiazole)分别处理幼苗期和成株期小麦后,再接种小麦白粉病菌,以研究BTH诱发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性抗性的能力。结果表明,用BTH处理幼苗期小麦后,小麦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BTH诱发小麦幼苗对白粉病产生抗性的最佳浓度为0.20~0.25mmol/L,最佳时间间隔应大于6d。对于成株期小麦,在分蘖中期和后期以0.20mmol/LBTH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0.82%,较对照增产16.00%。说明BTH可以诱导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获得抗性,并可用于田间白粉病防治。  相似文献   

13.
病菌孢子的萌发不受寄主专化抗性的影响,在叶面及玻片上均可正常进行;但有些抗源材料可抑制附着胞分瓣的正常分化;附着胞分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接触刺激,否则将导致产生纤细附着胞;病菌附着胞的多分瓣现象是其多次入侵的表现;高抗性小麦品种多在病菌吸器产生前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乳突频率的高低与乳突抗性强弱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星豹蛛对菜蚜的日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 构建了捕食模拟模型。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星豹蛛成蛛与亚成蛛对成熟菜蚜的日捕食量上限为42头/天, 对该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用Holling圆盘方程进行模拟, 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 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Hassell-Varley提出的方程进行拟和。星豹蛛对自身密度与猎物密度的联合反应方程已被构建。经卡方检验, 以上各方程理论值与实际值误差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Stal.)对烟田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若虫的捕食潜力,为田间应用环斑猛猎蝽防控烟蚜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室条件下,在培养皿中设置1头饥饿24 h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1~4龄烟蚜若虫,统计环斑猛猎蝽的捕食量并通过GrapPad Prism 8.0、DPS等软件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明确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以不同密度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烟蚜4龄若虫在不同温度梯度及空间格局条件下,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并构建线性回归方程,明确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种内干扰对捕食率的影响以及自身密度、温度、空间格局对捕食量的影响,评估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4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模型,其种内干扰及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分别符合Hassell模型和Watt模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1~4龄烟蚜若虫中的3龄和4龄若虫捕食具有偏好性,对4龄若虫的捕食量最大,最大日捕食量为55.7头,其次为3龄烟蚜(55.3头)。在空间一定和烟蚜若虫定量条件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系数为1.31,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下降。在不同空间且烟蚜若虫密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空间的增大,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猎物的捕食量减少。在16~32℃的温度梯度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32℃下的日捕食量最大,达23头。【结论】环斑猛猎蝽在烟田中具有防治烟蚜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天敌对龙眼害虫的控制作用,以龙眼角颊木虱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研究红星盘瓢虫和小毛瓢虫对龙眼角颊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2种天敌瓢虫对龙眼角颊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属Holling Ⅱ型,对猎物的捕食量(Na)都是随着猎物密度(N)的增加而增加,而对猎物的捕食量(Na)和寻找效率(a)均随着龙眼角颊木虱虫龄的增加而降低,处理时间(Th)延长;红星盘瓢虫的寻找效率大于小毛瓢虫,处置时间则更短,在同一虫态既定猎物密度下,红星盘瓢虫的捕食量显著大于小毛瓢虫。  相似文献   

17.
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抗条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生物学特性及抗锈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认为,亲本的叶表皮毛密度和气孔密度与侵入前的抗锈性有极高的相关性,而其杂交后代无此种关系,表明亲本的物理抗锈因素没有传递给后代,其抗锈性由其他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8.
红彩真猎蝽对斜纹夜蛾和烟青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红彩真猎蝽雌成虫对斜纹夜蛾和烟青虫2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红彩真猎蝽雌成虫的捕食量随着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幼虫的密度增加而增大,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红彩真猎蝽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4665Nt/(1+0.0036 Nt),对烟青虫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4275Nt/(1+0.0041Nt)。红彩真猎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红彩真猎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C/N对绿球藻生长和细胞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C/N (0∶1、3∶1、6∶1、9∶1、12∶1和15∶1)对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生长和细胞组分的影响,初始接种密度为300×10~4个/mL,实验进行7 d。结果表明:兼养培养能够显著提高绿球藻细胞密度、特定生长率和生物量(P0.05),当C/N为9∶1时,生物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0.36 g/L;兼养条件下,随着C/N的增加,绿球藻蛋白质和总脂质量分数有所降低,C/N为12∶1时,蛋白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33.76%;C/N为15∶1时,总脂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6.67%,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C/N为9∶1时达到最大值30.5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C/N对绿球藻脂肪酸组成和质量分数影响不同,随着C/N的增加,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质量分数提高,在C/N为15∶1时,分别达到最大值20.72%和14.6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质量分数降低,在C/N为15∶1时,达到最小值64.67%。由此可知,C/N为9∶1可以提高绿球藻生物量,随着C/N的增大有利于SFA和MUFA的合成,但不利于PUFA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