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和四斑月瓢虫对龙眼角颊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其对相同虫态下的龙眼角颊木虱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对不同虫态下猎物的日捕食量和寻找效率随虫龄的增加而降低,处置时间均延长;四斑月瓢虫对相同虫态和密度的龙眼角颊木虱的日捕食量和寻找效率大于龟纹瓢虫,而处置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
杀虫剂对龙眼角颊木虱与天敌瓢虫的毒力及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10种杀虫剂对龙眼角颊木虱及其捕食性天敌瓢虫的毒力和选择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噻虫嗪对龙眼角颊木虱与天敌瓢虫的选择性最高,对龟纹瓢虫选择指数分别为11.10、10.36,对四斑月瓢虫的选择指数分别为10.05、7.06;氟虫腈、阿维菌素对天敌瓢虫的选择性均较高;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以高效氯氰菊酯对天敌瓢虫的选择性最高,对龟纹瓢虫和四斑月瓢虫的选择指数分别为1.83和1.43,三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对龙眼角颊木虱的毒力最高,但对天敌瓢虫的选择性较低;毒死蜱对2种天敌瓢虫的选择性最低,选择指数分别为0.42和0.34.  相似文献   

3.
天敌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着多种可能,为了研究两种天敌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在捕食棉蚜时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对棉蚜的捕食作用,以优势天敌昆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为对象,以棉蚜为猎物,在温室中利用盆栽棉花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单种瓢虫和两种瓢虫互作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属HollingⅡ型,对猎物的捕食量(Na)都是随着猎物密度(N)的增加而增加;在既定猎物密度下,异色瓢虫的捕食量显著大于龟纹瓢虫;在蚜虫低密度时,两种瓢虫共存的捕食量小于单种瓢虫捕食量相加之和,说明低猎物密度情况下两种瓢虫没有表现出协同捕食的作用;在猎物高密度时,两种瓢虫互作对蚜虫的捕食量显著大于单种瓢虫捕食量的单纯相加,呈现出协同捕食棉蚜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温度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各虫态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能力的影响,设定18、23、28、33℃四个温度处理,测定不同虫态(龄)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在不同猎物密度条件下对桃蚜的捕食量,并分析其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在18—33℃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量逐渐增加。在33℃条件下,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a∕Th)最强,理论最大捕食量(1∕Th)最高。同一温度下,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理论最大捕食量均表现为4龄幼虫>成虫> 3龄幼虫> 2龄幼虫> 1龄幼虫。4龄异色瓢虫幼虫在4个温度处理下对桃蚜的理论最大捕食量(1∕Th)分别为90.909、 200.000、 333.333、 500.000头。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日最大捕食量和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异色瓢虫成虫对3种蚜虫捕食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异色瓢虫成虫对不同密度下和不同虫龄的菜蚜、麦蚜、苹果瘤蚜的捕食量,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3种蚜虫成虫与幼虫的捕食量与其密度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异色瓢虫对菜蚜和麦蚜成、若虫均有较好的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黄斑盘瓢虫(Coelophora stucia Mulsant)捕食功能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斑盘瓢虫不同虫期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渐趋稳定。试验数据所拟合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其不同虫期的捕食功能方程为:Na(L_1)=0.1371N/1+0.0089N,Na(L_2)=0.116N/1+0.0071N,Na(L_3)=0.2428N/1+0.0106N,Na(L_4)=1.3472N/1+0.0107N,Na(A)=1.4215N/1+0.0168N。黄斑盘瓢虫一生的捕食量中成虫约占92%,因此该虫对田间蚜虫种群的控制作用主要取决于成虫。成虫的捕食效应方程为E(A)=1.4215P/1+0.0168N。该方程为合理地估计黄斑盘瓢虫在田间的捕食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异色瓢虫成虫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成虫对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 Motschulsky)卵的控制效能,开展了异色瓢虫成虫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异色瓢虫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χ2适合性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在相同温度下,异色瓢虫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供试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异色瓢虫成虫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量增加;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随异色瓢虫成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捕食作用率(E)与异色瓢虫成虫密度(P)的关系为E=23.648 6P-0.220 9。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Linnzeus)]成虫对枸杞蚜虫(Aphissp.)的捕食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雌虫为Na=0.688 4N/(1 0.002 6 4N),雄虫为Na=0.568 2N/(1 0.003 22N);瓢虫成虫对枸杞蚜虫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捕食率随天敌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作用愈明显。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降低。通过HollingⅢ新模型得出功能反应的模型:雌虫Na=102.822.exp(-53.823/Nt),雄虫Na=80.802.exp(-53.015/Nt),1头十三星瓢虫捕食枸杞蚜虫的最大捕食量雌虫为103头,雄虫81头。最佳寻找密度雌虫为53.823头,雄虫53.015头。在利用十三星瓢虫成虫防治枸杞蚜虫时,可将益害比1∶50作为参考值。  相似文献   

9.
七星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宁夏银川十字花科菜田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的天敌优势种之一.在实验室自然温度条件下,对七星瓢虫捕食桃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属Holling Ⅱ型,M=0.9851Nt/(1 0.004267Nt).随着桃蚜密度的增大,七星瓢虫的捕食量也逐渐增加,每头瓢虫的捕食上限为777.5头.每捕食1头桃蚜所需时间Th为0.001286d,瞬时的猎物发现率(攻击率)a′为0.9851.而且七星瓢虫对桃蚜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受其自身的密度制约,相互间存在干扰.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释放异色瓢虫防控豌豆蚜,调查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不同密度豌豆蚜的捕食量及捕食效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Ⅰ龄~Ⅳ龄)、雄虫和雌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2.88、46.66、85.88、160.04、198.20、204.75头;捕食功能参数a/Th最大的为雌虫,可达206.75,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分别为196.18和143.79,雌虫对豌豆蚜的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Ⅳ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其他低龄幼虫;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也不断增大,当豌豆蚜超过一定密度后,其捕食量增加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圆盘方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寻找效应随之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豌豆蚜的控害效果较好,可作为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于田间防控.  相似文献   

11.
6种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捕食功能反应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试6种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方法]在室内分别测试了八斑和瓢虫[Harmonia octomaculata(Fabricius)]、粗网巧瓢虫[Denopie chinensis(Weise)]、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Fabriciys)]、红星盘瓢虫[Phrynocaria congener(Billberg)]、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Thunberg)]、狭臀瓢虫[Coccinella transversalis(Fabricius)]6种瓢虫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heraclei Takahashi)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与6种瓢虫各1头成虫对相应密度蚜虫的捕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6种瓢虫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八斑和瓢虫、粗网巧瓢虫、六斑月瓢虫、红星盘瓢虫、龟纹瓢虫、狭臀瓢虫各1头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日最大潜在捕食量分别为159.52、193.53、129.57、140.76、120.20、147.34头,其中以粗网巧瓢虫成虫控制蚜虫的潜力最大。[结论]粗网巧瓢虫成虫可作为捕食蚜虫的瓢虫优势种加以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茉莉花瘿蚊天敌10种,分属3目5科。它们是结颊长盾金小蜂、狭腹长盾金小蜂、黑色长盾金小蜂、蓝绿长盾金小蜂、瘿蚊广腹细蜂,大草蛉、中华草蛉、龟蚊瓢虫、黑背毛瓢虫和黄色小蚂蚁。文中描述了5种寄生性天敌的形态和简单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3.
中华通草蛉幼虫对玉米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室内研究了中华通草蛉幼虫对玉米蚜的功能反应及三龄幼虫的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各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并获得其数学模型。草蛉幼虫食量随龄次的增加而增大,二、三龄幼虫的a′/Th值明显大于一龄幼虫,三龄幼虫寻找效应用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拟合,得出E=0.2814P-0.3911,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减小。Beddington模型拟合后获得:E=0.2753/(0.7703+0.2297P),表明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和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呈双曲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室内观察测定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结果表明,26℃条件下该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量增加,搜寻效应降低,捕食上限分别为625.0头/d和714.3头/d。  相似文献   

15.
枸杞林内捕食性蝽类生物学特性及主要种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发现在枸杞林内捕食性蝽类共有4种,分别是食虫齿爪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 Pallen、异须微刺盲蝽Campylommadiversicornis Reuter、蒙新原花蝽Anthocori spilosus Jakovlev、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 Linnae-us,它们都捕食枸杞蚜Aphis Jsp.Gossypii、枸杞木虱ParatriozasinicaYangetLi等小型昆虫。其中食虫齿爪育蝽D.punctulatus Fallen数量最多,最常见。这种天敌喜欢潮湿阴凉的环境,室内测定每日能捕食枸杞木虱15头。测定其捕食枸杞木虱的功能反应,数学模型为:Nα=0.6327Nt/1 0.3428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的天敌种类及控害效果.[方法]葡萄园田间定点调查结合室内饲养试验,观察葡萄斑叶蝉不同天敌种类及其捕食量.[结果]纤赤螨Leptus sp,蜘蛛为吐鲁番葡萄斑叶蝉主要天敌.纤赤螨以幼螨体外寄生葡萄斑叶蝉若虫,对1-2低龄若虫有较高的寄生和致死率,但对3龄以后的高龄若虫致死率低;成螨则直接捕食若虫.球腹蛛科、圆蛛科和微蛛科蜘蛛多结网捕食,狼蛛科的丁纹豹蛛Pardosa T-insignita Boes.et Str.和蟹蛛科的种类多直接捕食.蟹蛛科、狼蛛科和球腹蛛科蜘蛛对若虫的捕食量较大,平均3-6头/d.圆蛛科和微蛛科蜘蛛捕食量低于2头/d.草蛉成虫、卵在田间常见,幼虫少见;瓢虫、食蚜蝇和蚁蛉等其它天敌种类仅零星出现.[结论]纤赤螨Leptus SP.是吐鲁番葡萄斑叶蝉的优势天敌,田间寄生率达10;-30;,对葡萄斑叶蝉有较好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草蛉幼虫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行为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估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卵、若虫及伪蛹的搜寻、控害潜能,观察分析其捕食行为。【方法】在室内设置不同密度的烟粉虱卵、若虫及成虫供大草蛉高龄幼虫取食,统计大草蛉3龄幼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的净取食和取食比例,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观察大草蛉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的若干独立行为事件,系统描述其行为事件内容,分析研究各行为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占总捕食过程的比例。【结果】大草蛉3龄幼虫对烟粉虱卵、若虫及伪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同时拟合Holling II及III型方程。在室内条件下,大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瞬间攻击率随烟粉虱虫龄的增加而增大,且处理时间为若虫>伪蛹>卵,最佳寻找密度为若虫最低。对搜寻效应的估计结果表明,大草蛉幼虫对烟粉虱的搜寻效应随烟粉虱虫龄的增加而升高。大草蛉取食卵及若虫时,其行走及搜索行为所占比例相当,而取食伪蛹时搜索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而取食其次。同时,在捕食过程中,各行为事件的发生比例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草蛉高龄幼虫在低密度下对烟粉虱卵、若虫及成虫的捕食能力随密度增长且不受密度制约,其捕食行为事件的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在取食不同类型猎物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龟纹瓢虫对麦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 1 999年试验结果表明 ,龟纹瓢虫 (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对麦长管蚜 (MacrosiphumgranariumKriby)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 ,为Na =0 .63 782N/ 1 +0 .0 1 1 3 8N。捕食麦长管蚜的数量随其密度增加而增加 ,但寻找效应随麦长管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 52 .2头。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 ,其数学模型为E =0 .2 56×P- 1.6 0 70 。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 =0 .7564×P- 2 .2 72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