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旋毛虫属分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已将旋毛虫属分为8个种和3个分类地位尚未定的基因型。文章就不同种和基因型的旋毛虫,分别具有的不同宿主、环境选择因素和世界性分布区域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旋毛形线虫属种分类研究的现状及虫体杂交试验、同工酶酶谱分析、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试验等旋毛虫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国际上已将毛形属分为8个隔离种(即T.spiralis,T1;T.nativa,T2;T.britovi,T3;T.pseudospiralis ,T4;T.murrelli,T5;T.nelsoni,T7;T.papuae,T10:Lzimbabwensis,T11)和3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基因型(即T6、T8和T9)。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寄生虫学方面的应用,国内学者认为黑龙江省旋毛虫有2个种和1个分类地位尚未定的基因型.文章根据黑龙江省旋毛虫形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表现的不同特性,对其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可感染人和150多种动物,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已有人和动物旋毛虫病和旋毛虫感染的报道。有关旋毛虫病免疫预防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并且对旋毛虫各期抗原的分析已成为现今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旋毛虫各期抗原的保护性免疫及生物学诊断技术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旋毛虫的分类及感染性国外现已将旋毛虫分为8个隔离种,其中5个种分别被命名为旋毛形线虫(T.spiralis)、本地毛形线虫(T.nativa)、尼氏毛形线虫(T.nelsoni)、伪旋毛形线虫(T.pseudospiralis)和布氏毛…  相似文献   

5.
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等优点,弥补了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的不足,因此分子水平的分类为棘球属绦虫种、株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文章介绍了线粒体基因(cox1、nad1、cob等)、核糖体基因应用于棘球绦虫分子分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鸡卡氏住白细胞虫是危害养鸡业的一种常见寄生原虫,其感染可引起鸡的贫血、腹泻、全身广泛性出血、产蛋下降、高死亡率.近年来,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严重危害鸡的健康,给养鸡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此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剖检和血液涂片等做出判断.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技术在寄生虫的分类和检测方面已成为一类快速、敏感、高效的新型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的分子分类和分子检测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各隔离种杂交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间杂交是研究旋毛虫分类的重要方法.旋毛虫各隔离种之间的最大差异是由杂交试验所证实的,生殖隔离是命名虫种的最重要的依据[1].为了搞清我国旋毛虫的分类问题,国内学者对此做了一些工作,但结果不尽一致[2,3].本文用单对和多对杂交试验对旋毛虫各隔离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期为虫种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革命对寄生虫学发展的重大影响,本文重点以寄生虫的分子分类、分子免疫和分子药理学的迅速发展阐述生物学革命对寄生虫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子标记技术在寄生虫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与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和生化标记3类遗传标记技术相比,具有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在动物的任何生长阶段都可检测,遍布整个基因组,多态性高,检测手段简单迅速,无基因多效性,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试验重复性好等优点.目前,在寄生虫分类鉴定上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有RFLP,PCR-RFLP,RAPD和AFLP.文章综述了4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优缺点以及在寄生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ITS序列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笔者介绍了ITS序列结构特点,综述了ITS序列在植物病原真菌分类鏊定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介绍并分析RAPD、SSR、AFLP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在柑橘属植物分类与进化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总结了过去十余年中分子技术在柑橘属研究所取得的进展。阐述了柑橘属植物的原生种类及数目、原生种类间进化关系、柑橘属种间进化和分类关系的情况,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种间杂交是研究旋毛虫分类的重要方法。旋毛虫各隔离种之间的最大差异是由杂交试验所证实的 ,生殖隔离是命名虫种的最重要的依据 [1]。为了搞清我国旋毛虫的分类问题 ,国内学者对此做了一些工作 ,但结果不尽一致 [2 ,3 ]。本文用单对和多对杂交试验对旋毛虫各隔离种进行了比较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以期为虫种分类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1 .1 .1 旋毛虫各隔离种 猪旋毛虫 (T.swine,T.sw) :来自黑龙江省海伦县猪体内 ;在小鼠中传代 50次。犬旋毛虫 (T.dog,T.d) :来自黑龙江省五常县犬体内 ;在小鼠中传代 50次。T.spira…  相似文献   

13.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它不但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人类对旋毛虫侵入机体形成包囊的分子水平作用机制知之甚微,因此分离与鉴定旋毛虫幼虫期特异性基因,探求旋毛虫包囊形成的分子作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而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I、脱氧核糖核酸酶II)在包囊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酶活性,具有参与包囊形成的可能。本文就对旋毛虫脱氧核糖核酸酶II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旋毛虫自发现以来,已有180年的历史,研究人员通过对亚洲和欧洲的共110个旋毛虫地理隔离株碱基进行分析发现,欧洲地理隔离株比亚洲地理隔离株的一致性更高,并且发现不同旋毛虫对动物的感染具有一定的异嗜性。随着Trichinella patagoniousis的发现,使得旋毛虫种属已扩大到了9个种和3个分类地位尚不明确的基因型,又进一步扩充了旋毛虫的数据库。不同种旋毛虫宿主和分布范围在不断扩大,已经涉及到55个国家及150多种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感染旋毛虫,诸多因素均表明,旋毛虫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明确旋毛虫的种类、宿主及其地理分布对旋毛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蜱是以吸血为生的体外寄生虫,能传播多种病原体。控制蜱的传统方法是使用杀虫剂,但会产生药物残留等问题。为了找到控制蜱及蜱传病的新方法,必须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蜱的相关生理过程。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是一类抗蛋白酶分子,主要作用于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抑制调控。论文介绍了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的结构和分类,以及在蜱的吸血、血液消化、蜱的先天免疫及对宿主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综述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具有抗寄生虫和抗癌的作用,为全面了解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旋毛虫各隔离种ITSⅡ区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了6个不同旋毛虫隔离种的核糖体RNAITSⅡ区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猪旋毛虫和猫旋毛虫为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犬旋毛虫为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为传统的分类学方法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片形吸虫遗传变异及分子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从染色体分析、同工酶多态性、可溶性蛋白图谱、分子遗传学分析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片形吸虫遗传变异、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用于片形吸虫遗传变异及分子分类研究的几种分子遗传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旋毛虫国际标准种: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为对照,从生物学方面对黑龙江省猪、犬旋毛虫病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个旋毛虫隔离种对兔的感染性存在着明显差异,猪旋毛虫和T.spiralis对兔的感染性较强,其在兔体内的繁殖力指数(RCI)分别为62.29和143.05;而犬旋毛虫和T.nativa对兔易感性差,其在兔体内的RCI分别是10.65和12.19。  相似文献   

19.
旋毛虫ITSⅡ区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克隆了6个不同旋毛虫隔离种的核糖体RNA ITSⅡ区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猪旋毛虫和猫旋毛虫为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犬旋毛虫为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为传统的分类学方法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克隆了5个不同旋毛虫隔离种的线粒体LS-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犬旋毛虫黑龙江隔离种与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nativa,T2)的进化关系较近,猪旋毛虫黑龙江隔离种和猪旋毛虫美国隔离种与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spiralis,T1)的进化关系较近。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为传统的分类学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该基因在不同隔离种间较强的保守性为通用型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检测靶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