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解析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lisL.)与天冬(A. cochinchinensis)性别分化的特征。【方法】利用石蜡切片结合镜检技术对芦笋品种紫色激情雌雄两性3种性别6个时期的花蕾;同属植物天冬雌、雄、两性株早、晚2个发育时期的花蕾以及芦笋两性花的花药进行形态发育解剖与观察。【结果】芦笋雌花在时期2 (1 mm≤长度2 mm)雄蕊败育,雄花的时期3 (2 mm≤长度3 mm)柱头停止发育,且两性花中成熟花粉呈育性状态;同时对天冬的解剖学结果显示:天冬雌花有明显败育雄蕊残留,雄花中有柱头退化痕迹,两性花的结构与芦笋两性花相似。【结论】从形态学上确定了芦笋性别分化的关键节点,雌花花蕾直径在1 mm之前的阶段是其性别决定关键时期,雄花花蕾直径小于2 mm的阶段为其性别决定的关键,天冬单性花形成过程与芦笋存在一致性。本研究为阐明天门冬属植物的性别决定机制奠定了基础,为芦笋与天冬全雄育种中优良材料的寻找提供了解剖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黄瓜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在偶然情况下也出现两性花.一般雄花比雌花出现的早,雌花出现的部位由品种和外界条件决定.早熟品种第三至四节出现雌花,而晚熟品种第八至十节以上才出现雌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瓜、甜瓜等植物性别决定的研究,发现植物性别决定的基本规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被子植物有1个、2个或3个发育花器官的基因座。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启动基因激活雄性抑制基因,抑制1对雄性启动基因的表达;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雄性启动基因激活雌性抑制基因,抑制1对雌性启动基因的表达。具有2个或3个花器官基因座的植物,上游花器官基因座发育两性花时,将下游花器官基因座分化的雌花发育成两性花,两性花发育成半子房两性花或雄花。上游花器官基因座的雌性启动基因激活雄性抑制基因,将下游花器官基因座分化的部分两性花或全部两性花发育成雌花;上游花器官基因座上的1对雌性启动基因(雄性抑制基因不存在时),激活下游花器官基因座上的1对雄性抑制基因,抑制1对雄性启动基因和1对雌性抑制基因的表达,将下游花器官基因座分化的雄花发育成雌花。  相似文献   

4.
薄皮甜瓜是雌雄同株异花作物雄花为单性,在主蔓第一节即可发生,单生或簇生,雌花在绝大多数品种中是雌型两性花,又称结实花,两性花的中央是柱头,周围着生3~5个雄蕊,花瓣为黄色、五裂、正常情况下有的甜瓜品种自花授粉率在85%以上,因此薄皮甜瓜杂交制种结实花必须去雄,这样才能保证种子的杂交率。  相似文献   

5.
薄皮甜瓜是雌雄同株异花作物雄花为单性,在主蔓第一节即可发生,单生或簇生,雌花在绝大多数品种中是雌型两性花,又称结实花,两性花的中央是柱头,周围着生3~5个雄蕊,花瓣为黄色、五裂、正常情况下有的甜瓜品种自花授粉率在85%以上,因此薄皮甜瓜杂交制种结实花必须去雄,这样才能保证种子的杂交率。  相似文献   

6.
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早熟,品质好,寿命长,产量一般高出雌株20%以上,2001年笔者开始选育全雄品系,广泛引进种质资源组配杂交组合,由于各个芦笋材料生长发育不一致,导致花期不遇,对选育工作影响很大。特此我们进行了人工授粉技术研究,提高了结实率。⒈芦笋的花芦笋的花位于成株主茎拟叶的叶腋处,花朵有的单生,有的簇生,花形均为吊钟形,每朵花有花瓣和花萼各6枚。雄花比较细长,淡黄色,有6枚雄蕊,花药黄色,雌蕊已退化。雌花比较粗短,绿白色,有雌蕊1枚,雄蕊退化。两性花的花形像雄花,有6枚发育正常的雄蕊和1枚不完全退化的雌蕊,具有一定的结…  相似文献   

7.
<正> 1 甜瓜的开花授粉习性 多数栽培甜瓜品种的花器组成属于雄花与两性花同株的类型,即植株上有单性的雄花和两性花,其中能结果的是两性花。两性花本身有雄蕊也有雌蕊,两性花的花粉传到本身的柱头上能完成自花受精结实的生殖过程;两性花之间,雄花与两性花之间传粉也能完成异花授粉受精结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山红景天花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Bor)是长白山区珍稀药用植物,本文较详细地调查了高山红景天雄花、雌花的形态特征,首次描述了杂性花(即两性花)及在群体中雄、雌、杂性花的分布比例。  相似文献   

9.
连续多年观察青钱柳开花,分析了温度、光照、降水、树高、胸径和花龄对青钱柳幼树花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青钱柳的雌、雄花出现时间与花前积温有关,雄花始终比雌花早出现5-7 d,雌、雄花期能相遇;青钱柳幼树有雌花株、雄花株、雌雄花同株多种花性别类型,其中雌花株出现的概率与前一年的降水量和开花前6个月的光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他花性别类型个体与温度、光照和降水关系暂不明显;不同花性别类型植株胸径和树高均值大小为:两性花株>雌雄花同株>雌花株>雄花株>未开花株;青钱柳幼树花性别转变现象普遍,大部分青钱柳首次只开雌花,第2、3年开花时变成雌雄花同株类型,雄花株比例随花龄增长呈下降趋势,雌雄花同株比例增大;青钱柳开花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停开花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喇叭河森林公园随机调查了38个珙桐生殖个体,每个个体随机选取若干花枝,统计其雄花序和两性花花序数量,结果发现其中35个个体同时具有雄花序和两性花花序,表明珙桐是自然界中稀有的雄全同株植物.雄花序与两性花花序的比例在不同个体间变化较大,可能与个体的资源状况有关.随机统计了53个两性花花序的雄蕊数、胚珠数和45个雄花花序的雄蕊数.两性花中的雌性分配比较稳定,每花含有胚珠7个左右,每花雄蕊数约为1040,显著高于雄花序830.珙桐花期的资源配置与最优资源分配假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并确定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两性完全花诱导和差异基因分离的关键时期与花蕾大小的关系,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不同直径芦笋花蕾的性别分化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在雄株和雌株的花器官发育早期,两者都有雄蕊和心皮。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雄蕊和心皮分别在雌性和雄性个体中停止发育。雄花花蕾直径2.0mm,是芦笋雄花雌性器官发育停滞的关键时期,为雄性两性完全花诱导和性别分化差异基因分离时期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油棕雌、雄花序的发育规律及在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学水平上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油棕花序性别分化机理打下基础。【方法】取油棕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序,测量其长度和质量,制作石蜡切片后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组织学特点。【结果】油棕花序的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雌雄未显性期和雌雄显性期,且雌雄未显性期发育时间比雌雄显性期长得多,约占总时期的80%。雌雄未显性期与雌雄显性期间存在一个花序长度和质量呈指数式迅速增长的时期,即花序发育指数增长期(EGSI)。油棕花性别分化之初,花序开始迅速发育,进入EGSI。油棕雌、雄花序在发育过程中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雌花有一个两性期阶段,由一个有功能的雌花及两侧的伴随雄花组成,伴随雄花选择性败育,雌花成为单性花;而性别分化后,雄花不存在两性期阶段,直接进入单性期阶段。油棕雌、雄花序每个小穗轴上花原基分生组织数目明显不同,雄花花原基的数量远多于雌花花原基,具有数量级差别。【结论】油棕花序发育过程中存在EGSI。幼嫩雌、雄花序的花原基分生组织数目显著不同,根据花原基分生组织的数量可判断尚未从叶片基部露出的幼嫩花序性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与芦笋性别分化相关的蛋白,为揭示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芦笋雌株、雄株、雄性两性株两性分化期的花蕾为材料,采用双向电泳、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结果】通过双向电泳3次重复试验发现,雌、雄花蕾相比,雄花蕾特异蛋白点25个,上调蛋白点5个;雌花蕾特异蛋白点13个,上调蛋白点12个;雄性两性花蕾与雄花蕾相比,特异蛋白点19个,上调蛋白点8个。经过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雄花蕾特异或上调表达同源蛋白6个,包括1个促进α淀粉酶合成的luminal binding protein(Bi P);3个参与糖代谢的蛋白,分别为β淀粉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和胞质磷酸甘油酸激酶;1个与质体相关的脂连接蛋白PAP fibrillin和1个未知功能的Os02g0634900蛋白;雄性两性花蕾和雌花蕾特异或上调表达同源蛋白16个,包括2个参与糖酵解过程的蛋白,即烯醇化酶1和胞质磷酸甘油酸激酶;2个维持细胞结构的蛋白,即肌动蛋白亚型B和肌动蛋白;2个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即ATP合成酶CF1α亚基和ATP合成酶β亚基;2个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蛋白,即小GTP结合蛋白和GTP结合蛋白,1个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失活蛋白,1个参与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的蛋白,即ADP核糖激化因子相似蛋白,1个催化磷酸基团转移的蛋白,即核苷二磷酸激酶,1个脂质相关蛋白,1个与光合作用(光系统Ⅱ)有关的蛋白,即放氧增强蛋白1,1个允许离子、糖和氨基酸被动转运穿过外膜的蛋白,即细胞外膜孔道蛋白,2个未知功能的蛋白,即细胞内病程相关蛋白亚型4和假想蛋白。【结论】β淀粉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胞质磷酸甘油酸激酶、luminal binding protein(BiP)、PAP fibrillin和Os02g0634900在芦笋上的同源蛋白与芦笋雄性器官发育相关;烯醇化酶1、胞质磷酸甘油酸激酶、肌动蛋白亚型B、肌动蛋白、ATP合成酶CF1α亚基、小GTP结合蛋白、GTP结合蛋白、核糖体失活蛋白、ADP核糖激化因子相似蛋白、核苷二磷酸激酶、脂质相关蛋白、放氧增强蛋白1、细胞外膜孔道蛋白和假想蛋白在芦笋上的同源蛋白,ATP合成酶β亚基、细胞内病程相关蛋白亚型4与芦笋雌性器官发育相关。放氧增强蛋白1和细胞外膜孔道蛋白在芦笋上的同源蛋白可能为雌性器官发育的关键蛋白。  相似文献   

14.
李新江  建德锋  陈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861-8862
[目的]提高芦笋的产量。[方法]以不同阶段的芦笋花蕾为外植体,筛选花粉的最佳生长阶段(即最佳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芦笋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以花粉处于单核期的花蕾为最佳试材,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1.0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KT 0.1 mg/L+NAA 0.20 mg/L。[结论]该试验结果为芦笋的快速繁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开花物候特性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6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开花物候、花期长短、雌花开花数量以及雄花序数量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雌雄花开花物候差异明显,6个无性系间雌花差异最长为10 d,差异最短为2 d;6个无性系间雄花差异最长为9 d,差异最短为1 d。6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雌花、雄花序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无性系21号、28号和104号雌花开放数量大,可以将其定为高产、丰产的主栽品种;无性系5号、27号、35号雄花序数量大,可以将其定为授粉品种,为其它花期相遇的无性系授粉用。根据试验的研究结果,无性系5号、27号、35号可以作为无性系21号、28号和104号的授粉品种。  相似文献   

16.
利用雌雄异花的黄瓜品种,研究了单性结果果数和产量等6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性状的遗传力以雌花数和单性结果果数较高,分别为98.47%,88.89%;而开花期与第1雌花数节位较低,分别为56.62%,31.03%。遗传变异系数以单性结果果重和雌花数较高,分别为37.51%,37.38%,而第1雌花节位和开花期较低,分别为11.57%,6.23%,表明对雌花数这一性状进行早世代单株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而对第1雌花节位和开花期2个性状进行选择须在高世代进行单株选择才会有较好效果。雌花数与单性结果果数(r=0.8346)、单性结果产量(r=0.686)之间以及单性结果果数与单性结果产量之间(r=0.9247)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在理论上对单性结果性能的选择完全可以通过对雌花数的选择而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文冠果花性别分化及花药内淀粉动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在对文冠果花芽分化和成花过程进行外部形态及细胞学观察的基础上,对其花性别分化即孕花与不孕花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在蕾前期两种花在形态及解剖构造上未见差异,但在单核小孢子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后,差异日趋明显.孕花中雌蕊发育正常,雄蕊发育缓慢,花丝短,绒毡层消失比较晚,花药不开裂,花粉无萌发力,形成败育的雄蕊.而不孕花雄蕊发育正常,子房却在单核期停止发育,迅速退化.影响文冠果花性别分化的主要因素是与树体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孕花中败育的花药较早就出现淀粉粒贮藏不足,这可能与子房和雄蕊对营养物质的竞争有关,小孢子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败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芦笋不同组织浸提液对辣椒的化感效应。[方法]以辣椒为侵体,通过测定芦笋不同部分水浸提液对辣椒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芦笋对辣椒的化感效应。[结果]芦笋地上部和地下部组织水浸提液对辣椒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均表现出抑制作用;高浓度芦笋地上部和地下部组织水浸提液对辣椒幼苗的生长及叶绿素含量均具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浸提液具有促进作用。芦笋不同组织部位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弱不同,地上部分水浸提液化感作用明显强于地下部分。[结论]该研究为选择芦笋的间作作物及其秸秆的再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康旭  袁江兰  孟鸳  邓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87-788,791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C-CO2)提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工艺,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绿芦笋粉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评价指标,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利用GC-MS对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最佳条件为:CO2流量20 L/h,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提取率达到98%;主要包括37种化合物,其中以烷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酯类。[结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SC-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提取率高,这为绿芦笋粉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