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两委”“一肩挑”体制建设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和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必要举措。而加强农村 “两委”“一肩挑”体制建设基于三个现实需要:一是有助于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二是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三是提升 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一肩挑”体制建设也面临着制度执行困难、监督体制不完善、乡村人才不足等 问题。为此,加强“一肩挑”体制建设就要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执行能力、完善监督机制合理约束权力、健全选人用人 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村支部和村委会矛盾重重,严重影响村民自治作用的发挥。"一肩挑"模式是我国农村地区在从解决两委冲突的实践中探索出的新的模式。该模式在实际运行中收效良好,然而也不免存在缺陷,并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只有客观全面的探究其运行效果,并加以理性分析,才能完善"一肩挑"模式,使其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破解“两委”矛盾、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的“一肩挑”是村民自治实践中一种被地方广泛采纳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一肩挑”模式既坚持了党的领导又推进了村民自治,可是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挑战,比如说面临党员精英人才的匮乏、“一把手”权力过大,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所以,一方面要明确“一肩挑”的探索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扬长避短,克服短板,稳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4.
两委合一有助于协调农村两委成员间的矛盾,但在当前政府行政管制模式未变、村级自治刚起步的大环境下,却加剧了农村基层管理的行政化、两委权力的独占化以及群众参与自治的冷漠化。解决两委问题必须首先探寻两委问题的根源,两委问题不是简单两委成员与组织间的矛盾关系,其实质为国家下行权力和村民自治上行权力的冲突。协调镇村关系,推动行政下行权力和民主上行权力的良性循环,是彻底解决两委问题,实现乡村有序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对乡村进行有效的治理,农村基层党组织属于乡村治理的基本体系,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基层党组织治理的能力和乡村治理的整体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在进行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典型问题:一是基层党员素质较低;二是基层组织治理体系不够健全;三是村"两委"关系欠协调;四是村"两委"的各自职责不分明。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才能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简称两委)是我国农村中最重要的两个村级组织,也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在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制度规定不明晰、上级政府指导不力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两委关系失衡。解决"两委"之间的矛盾,是更好地实施村民自治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农村"两委"关系失衡的表现及原因,提出处理"两委"关系的思路---掌舵与划桨分开。  相似文献   

7.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乡村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党的十九大以来,天津市积极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换届选举后,已全部实现村、党组织一把手“一肩挑”,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得以确立,村“两委”班子更加团结,乡村治理效率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8.
当前乡村社会的诸多冲突,根源在于乡村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缺陷.所以,在充分肯定"乡政村治"模式的制度初始绩效的同时,对"乡政村治"模式制度性缺陷的梳理和剖析对变革和选择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实现国家乡村治理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党和国家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广大农村"两委"干部工作在农村第一线,他们是农村社会最直接的管理者。新形势对农村"两委"干部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2种方式,深入探讨分析村"两委"班子成员工作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作执行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以下相应提升建议:(1)引进综合型人才,培育本土基层干部,丰富农村人才队伍;(2)加强国语教育,完善培训机制,提升干部农技能力;(3)提高干部个人思想素质、政治水平,明确责任意识;(4)增强村干部参政议政意识,提高干部自身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是农村社会稳定的根基,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三权分置"办法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方法和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路径选择。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沙洋模式"运行的外部环境,并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发挥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三是完善农业保险服务动态提供机制。通过分析,并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实现沙洋模式的推广,破解农地细碎化治理难题,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有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乡村治理模式已不适应乡村治理发展的内在需求。本研究基于在成都市XX社区的实地调研,强调目前乡村治理困境就是空心化问题、农村内部分化,且农地确权对乡村治理主体中的农户,在其失地后身份的转化过程中加剧了乡村治理困境。该研究的经验对于推动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和"治理有效"目标的实践也有参考价值,同时也验证农地确权因素对于研究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村两委干部作为乡村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广东省S市H区的农村为研究对象,研究S市H区如何培育出称职的"领头人",使两委干部在新老交替后,农村基层治理不仅可以正常运转还能越来越好,进一步论证农村基层治理领头人的力量对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徽农业科学》2020,(3):252-254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两个重要任务,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面对新情况和新挑战的时候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农村"两委"职责不明确;农村基层组织治理体系不健全;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基层党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等,需要进一步在思想、队伍和制度方面加强建设,创新工作方式,以及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共同前进。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意义深远而重大。在社会学视阈里,促进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建设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塑乡村社会公共精神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改善和保障乡村民生、实现乡村社会"七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托底;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  相似文献   

15.
与城市环境治理相比,农村环境治理还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农村环境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作用,还需要农村社会中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尽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来进行研究写作,对P镇存在的三种治理模式:"乡政村治"治理模式、"新乡贤"治理模式、"网格化"治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旨在研究如何结合各种治理力量,使农村环境治理实现最优化,以建设生态宜人的乡村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新"生产力的代表,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际化、信息化、绿色化、生态化、组织融合化等新特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制度绩效,并从生产关系方面引起了乡村治理主体及其结构的变化。传统基本主体"村民"向"职业农民"转变,"同质化"向"异质化""多元化"转变,治理格局向"一元主导多元参与"转变。这些发展变化反映了乡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运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治理主体及其结构体系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新的乡村治理方式也被寄予期望。浙江省上虞区祝温村推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有效构建了"德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自治为目的"的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乡村善治。本文以上虞祝温村"三治合一"治理模式为典型案例,分析德治、法治、自治三治模式的具体实践和主要内在运行逻辑,以期为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村民自主治理和传统的政府干预治理范式,但是这两种范式已经不能有效地治理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问题。合作治理作为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具有其理论依据和逻辑契合点。因此,“政府—引导—农民行动—村委会沟通”的合作治理模式应该成为农村内源性环境污染治理的趋势,从而实现美丽乡村和宜居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当前乡村社会的诸多冲突,根源在于乡村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缺陷。所以,在充分肯定“乡政村治”模式的制度初始绩效的同时,对“乡政村治”模式制度性缺陷的梳理和剖析对变革和选择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实现国家乡村治理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惠州市龙门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独特的乡风、民风及宗族关系建立了"两规三联一法"乡村治理模式.该模式是龙门县基层治理的一次成功尝试,较好地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促使多种社会力量加入乡村治理,有效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的积极性,具有可推广性.研究发现,该模式促进了农村集体共同价值观和权利、义务意识的形成,对当地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