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两委"一肩挑"模式是在弥补农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二元化"治理制度缺陷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乡村治理模式。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多的乡村选择了两委"一肩挑"的治理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究其原因,是不能直面原有"二元化"模式的运行缺陷,不能把握"一肩挑"模式的现实基础和政策依据,不能发掘"一肩挑"模式的运行优势。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破解“两委”矛盾、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的“一肩挑”是村民自治实践中一种被地方广泛采纳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一肩挑”模式既坚持了党的领导又推进了村民自治,可是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挑战,比如说面临党员精英人才的匮乏、“一把手”权力过大,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所以,一方面要明确“一肩挑”的探索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扬长避短,克服短板,稳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3.
农村“两委”“一肩挑”体制建设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和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必要举措。而加强农村 “两委”“一肩挑”体制建设基于三个现实需要:一是有助于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二是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三是提升 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一肩挑”体制建设也面临着制度执行困难、监督体制不完善、乡村人才不足等 问题。为此,加强“一肩挑”体制建设就要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执行能力、完善监督机制合理约束权力、健全选人用人 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村"两委"关系是村民自治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立足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实际,将纷繁复杂的村"两委"关系归结为五种类型,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旨在提出解决好村"两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现阶段农村村民自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民主制度。它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十五”期间,我国村民自治的民主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村民自治不断朝着广度和深度发展,村民自治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一个在党的领导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治理体制框架,已经初步构筑。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  相似文献   

6.
在两委一肩挑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在任职上有了交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但现行农村基层制度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转出现了村自治权力核心模糊、民主决策流于形式、村民民主监督不足和村党组织过于行政化的问题。基于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民主自治性质,农村基层党组织不适宜直接进行内部行政管理,更不应该放任自流,而应以过往被忽略的村民会议为抓手,同时连接村民和村委会,鼓励多方参与民主自治,共同发展,重塑农村民主自治体系,提升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城市和农村基层治理是我国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治理模式的探索中,成都市城市基层治理相继出现了以街居模式、居社分离模式和社区自治模式为代表的传统治理模式,以及以"小单元治理"模式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为创新的治理模式,农村基层治理典型的则有"村民自治"的运行模式和"村民议事会"模式,通过对城乡基层治理模式的横向与纵向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治理主体、运行机制和治理绩效方面各有其特点,但同时,又有基层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能力有限、基层治理彼此封闭隔绝,未形成治理合力以及基层治理缺少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等问题的存在,因而,成都市各城乡基层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理模式,最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乡政村治”作为当今农村基层基本政治格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实际运行中某些地方、某中程度产生了职能错位和运行偏差;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展,明确“乡政村治”中主体职能定位,弄清“乡政村治”运行中的缺陷和偏差,完善和优化现有“乡政村治”管理体制,创造村民自治良好环境,实现村民自治主体性和农村社会和谐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甘保华 《现代农业》2008,(12):66-68
村民自治的出现,代表了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的一个新的进程。在村民自治实施的过程中,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治中担当重要的角色,本文着重阐述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治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1998年11月,我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模式在全国建立起来。几十年来,我国的村民自治,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停滞多年的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变革,农村的基层治理环境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村民自治的运行与理想状态发生了  相似文献   

11.
赵谦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33-6534
在大量村民流出的影响下,流出地村民自治状态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流出地村民自身素质日渐提高,农村社会权力呈现多元化格局;但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却被严重削弱,并使得村民自治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限制。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行的一项重要村级社区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笔者在深入山东省7个县(市、区)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对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状况从村民自治组织及相关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农民对"村官"的评价和选择标准、"四个民主"、"村两委"关系、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以及农民对该制度执行前景的预期等九个方面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村民自治实际情况的几点认识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采取"村社一体,合股经营"的模式,流转村民土地,整合农村沉睡资源,以改革推动发展,实现美好小康生活。本课题小组通过实地走访填写问卷辅以文献查询得知"三权"促"三变"在塘约村的具体实施过程、方法、成效及其对当地村民的经济影响。经后期资料整理发现土地入股对大多村民经济生活并无太大改善、村民对政策认知度不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最后整合村民建议与结合自身相关知识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于中西部资源贫困型村庄更需要重点关注“三治融合”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效的核心动力。以贵州省大多数资源贫困型村庄为例,“熟人社会”冲击了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半熟人社会”使得原子化村庄呈现出“分裂”和“竞争”的状态,分析认为,群众共识(法治)和道德规范约束(德治)无法形成礼法兼具的共同体,因此村民自治成为了“三治融合”长效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让乡土社会中的自治“无为”变成自治“有为”,进一步激活村民内生动力、履行社会公共责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走好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构了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内容、体现大众民主平等的村庄治理模式。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同时,村民自治存在很多问题,未能真正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究其原因,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实行"领导"式管理限制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两委"关系紧张制约着村级组织整体作用的发挥,宗族势力干预村务阻碍了村民自治组织的正常运作,而农民因为经济状况主观上缺乏追求农村基层民主治理的热情是农村基层民主治理最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在村民自治中具有其特殊性和代表性。基于甘青宁民族地区的调查,分析了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化倾向的表现,探究了村民自治行政化的不良影响,并提出矫正村民自治中行政化倾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之下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建设,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起既能充分体现党的领导、符合法律规定,又能适应村民自治特点和规律的长效机制,用和谐稳固的"两委"关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的建立赋予了村民民主权力,农村政治骨干们则控制着权力资源.农村村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理性化和本真的原貌,农村社区权威也由亲缘关系发展到村民自治,是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其中,农村政治骨干们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贾绍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528-2530
村民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功能,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村民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本的民主制度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受到传统政治文化和旧的政治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存在诸多障碍和困境,通过进一步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实践,发展农村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发挥主流政治文化的统合功能来逐渐消解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发展过程中的政治文化障碍,培育适合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新农村公民。  相似文献   

20.
唐斌  黄茂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22):11471-11472,11493
对粤东地区A村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的具体落实情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A村存在着自治措施流于形式、村民自治热情不高、自治过程行政化色彩浓厚等特点,并认为处理好政府与村民的互动、解决"乡政村治"以及农村维权问题是进一步发展村民自治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