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做好可可广翅蜡蝉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采用室内饲养观察的方法对其羽化、交配、产卵的行为及节律进行研究,并对其田间产卵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可可广翅蜡蝉成虫羽化发生在晚上和凌晨,白天未见羽化;成虫交配主要发生在白天,晚上很少交配,凌晨未见;成虫全天均可产卵,高峰期集中在上午与凌晨;田间主要将卵产在茎粗为1.5mm左右的嫩茎上,产卵深度约0.9mm,产卵刻痕主要集中在距顶梢3cm范围,平均每刻痕卵量约为11粒。  相似文献   

2.
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在本地区一年2代,以卵在2至3年生幼嫩柳条表皮层下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中旬越冬卵陆续孵化出若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陆续羽化为越冬代成虫。第一代卵多于7月上中旬产生在禾本科作物和杂草的茎秆、叶鞘内.第一代若虫高峰出现在8月中旬左右,第一代成虫多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成虫则陆续转移到附近的柳树上产卵越冬。  相似文献   

3.
马拉瓜丽体鱼(Cichlasoma managuense)水泥池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网箱内培育的2龄亲鱼可在水泥池中自行配对产卵。雌鱼绝对产卵量为1 500~2 500粒/尾,相对产卵量500~800 ind/kg。受精卵为椭圆形,暗黄色,不透明,粘性,卵分散排列在巢穴中。试验期间,70对亲鱼中有52对自行配对产卵,产卵率为74.2%,受精率为92.6%。在水温27~30℃时,从受精卵到破膜时间为48 h±41min,出膜仔鱼全长(0.65±0.35)cm,孵化率为84.8%,共获初孵仔鱼40.1万尾。在水泥池中用小体积网箱进行苗种培育,经41~43 d的培育共获得3.0~5.0 cm鱼苗32.2万尾,育苗成活率达78.5%。  相似文献   

4.
1984—1986年我们调查了迟栽甘蓝的菜粉蝶卵、幼虫的季节消长情况。10月下旬—11月初为一代成虫产卵高峰,平均每株为8.3粒,11月中旬左右为5.5粒,12月中旬为3.36粒,1月中旬为零。11月中旬为卵孵化高峰,平均每株有3头幼虫,以后随气温下降而下降。90%以上蛹于11月下旬进入越冬,次年3月开始羽化,另有10%左右幼虫在冬季取食嫩叶,能发育为蛹。据此,讨论了对菜青虫的预测办法。  相似文献   

5.
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20 cm以上的黄鲷雌雄比为1∶0.45。每年有二个产卵期分别在3~5月和11月。黄鲷属卵巢发育不同步、分批产卵类型鱼类。黄鲷每个产卵季节的个体怀卵量为5 400-27 000粒,平均15 000粒左右。经催产后产出的黄鲷受精卵平均卵径886μm,平均油球径184μm。受精后围卵周隙约16μm。在水温20.0~22.0℃、盐度34的条件下,历时36 h 40 min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仔鱼。在养殖条件下,对3龄以上的黄鲷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比较适宜,诱导产卵的成功率较高。用15μg 5 mg/kg的LHRH-A2 DOM能有效地催产Ⅵ期性腺黄鲷产卵。水温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能使黄鲷春季产卵比自然海区的黄鲷提前1~2个月。  相似文献   

6.
养殖黄鲷繁殖特性及诱导产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20 cm以上的黄鲷雌雄比为1∶0.45。每年有二个产卵期分别在3~5月和11月。黄鲷属卵巢发育不同步、分批产卵类型鱼类。黄鲷每个产卵季节的个体怀卵量为5 400-27 000粒,平均15 000粒左右。经催产后产出的黄鲷受精卵平均卵径886μm,平均油球径184μm。受精后围卵周隙约16μm。在水温20.0~22.0℃、盐度34的条件下,历时36 h 40 min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仔鱼。在养殖条件下,对3龄以上的黄鲷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比较适宜,诱导产卵的成功率较高。用15μg 5 mg/kg的LHRH-A2 DOM能有效地催产Ⅵ期性腺黄鲷产卵。水温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能使黄鲷春季产卵比自然海区的黄鲷提前1~2个月。  相似文献   

7.
赣北松墨天牛成虫发生及产卵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野外调查及室内观察对赣西北地区松墨天牛成虫的羽化规律、产卵特性及生活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在该地区1年发生1代,羽化始、末时间分别为4月30日和8月31日;雌虫平均寿命63.2(42~73)d、一生平均产卵量为169.6(91~227)粒;在马尾松树上有卵刻槽占刻槽总数比率室内为59.5%、林间为38.5%;雌虫刻槽主要集中于树干中段2~6 m,对树干直径的选择主要集中在5~14 cm处,对树皮不同厚度的选择为3~13 mm,在此范围以外的厚度树皮上虽然有少数刻槽但刻槽内并无产卵。  相似文献   

8.
烟草码绢金龟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码绢金龟Maladera sp.是烟草上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对码绢金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1996~1998年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弄清了码绢金龟的生活史、各虫态生活习性。在昆明,码绢金龟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幼虫在土中做土室越冬。越冬幼虫第2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中旬是化蛹盛期,4月下旬为化蛹末期,蛹期平均为21d。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出土,5月中旬进入羽化盛期,5月下旬为羽化末期。6月中旬至下旬为成虫发生为害盛期,成虫发生期约80d左右。田间成虫产卵盛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雌产卵量平均为27粒。7月上旬至中旬是卵孵化盛期,卵期平均为14.4d。幼虫发育至第2年4月,幼虫期约280d。土壤温度影响幼虫在土层中的栖息深度。  相似文献   

9.
雌蛾冷藏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雌蛾冷藏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方法]将中系1303、日系1302家蚕在交配前于51、0、15℃下分别冷藏122、43、6、48h,交配产卵后计算产卵蛾率、单蛾遗腹卵率和不良卵率。[结果]中系1303雌蛾的平均产卵蛾率以冷藏12 h较高,平均单蛾遗腹卵率以冷藏364、8 h较高;日系1302雌蛾的平均产卵蛾率以冷藏12 h较高,平均单蛾遗腹卵率以冷藏48 h较高。5℃下冷藏12 h的1303雌蛾的单蛾遗腹卵率平均值最低,1302雌蛾的平均单蛾遗腹卵率受冷藏时间的影响,以冷藏12 h的最低。1303、1302冷藏雌蛾的平均单蛾良卵率有随冷藏温度的降低、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5℃冷藏12~24 h的家蚕雌蛾的产卵性能较好,且1303较1302耐冷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的方法对吉林地区的长翅燕蝗生活史及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地区长翅燕蝗1a发生1代,卵在土里越冬,越冬蝗卵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是孵化盛期,蝗蝻发育期为30~35d,每个龄期历时6~7d,6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约1周雌雄两性开始交尾,雌雄交尾约2周以后,雌性蝗虫开始产卵,产卵一直持续到7月末。长翅燕蝗所处的生态环境,对长翅燕蝗的各项生命活动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稻田福寿螺以成螺(中、小型螺)和幼螺越冬,越冬大多位于土表下0.5~2.0 cm处。越冬福寿螺成、幼螺在早稻田于5月初开始活动,6月下旬螺量明显持续增加,7月上中旬达高峰;随着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田间福寿螺成、幼螺种群数量回落,其平均螺量始终维持在1.5~2.0只.m-2,未见明显增加,10月中旬开始田间断水,福寿螺成、幼螺钻入泥中越冬;福寿螺田间调查螺量与水层深浅关系密切。卵5月上旬末始见,6月中旬突增,7月上旬达高峰,其后田间断水,福寿螺成螺停止产卵,卵量下降;晚稻移栽、返青后,田间卵量直线上升,9月中旬达高峰,其后卵量下降,平均百丛未孵卵量保持在4~5块,10月中旬田间断水,福寿螺成螺停止产卵,田间未孵卵量逐渐下降。白鹭对福寿螺种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榆叶象甲是西宁地区垂榆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西宁地区每年发生一代,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为14.8粒,产卵部位集中于叶背,卵期8d左右,幼虫历期25d左右,老熟后在叶柄基部作茧化蛹,蛹期16d左右,从9月下旬起成虫在枯枝落叶层内进入越冬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5—2019年采集野生北方须鳅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探索了北方须鳅的繁殖季节、雌雄鉴别、人工催情、产卵、人工孵化等关键性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催产北方须鳅雌亲鱼55000组,获卵5960万粒,平均催产率为45.0%,平均受精率为56.0%,平均孵化率为42.7%,水花鱼苗为1840.3万尾;辽宁东部山区北方须鳅繁殖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4月上旬,北方须鳅卵径为(2.15±0.07)mm,产卵最低水温为8.5℃,适宜水温为17~22℃,在此温度下,效应时间为23~26 h,人工授精适宜雌雄比为2∶1;受精卵吸水后卵径为(2.35±0.05)mm,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从受精至仔鱼孵出积温为66.67℃·d,受精至仔鱼平游积温为126.5℃·d;初孵仔鱼全长为(4.9±0.8)mm,体质量为(0.6±0.1)mg。研究表明,通过生态调控(温度)和生理调控(复合催产药物)措施,可实现野生北方须鳅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4.
观察和记录了人工养殖条件下的中华花龟(Ocadia sinensis)的产卵行为,分析了其与繁殖性能的关系,同时就气温对中华花龟产卵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产卵行为观察表明,中华花龟产卵巢址一般都选择在高出人工搭建的池边产卵场平面21.148(+6.943)cm (n=60)的地方,整个产卵过程可分为6期:第Ⅰ期选巢、第Ⅱ期掘巢穴、第Ⅲ期产卵、第Ⅳ期盖巢穴、第V期护卵和第Ⅵ期回水体,回归关系分析表明,第Ⅲ期时长与窝卵数呈显著正相关.统计分析了6年的气温与产卵情况的关系,结果显示每年12~2月平均气温之和与2月份的产卵量正相关(P<0.05),12~2月的气温之和决定了中华花龟每年初始产卵的时间.回归关系表明,产卵时长与繁殖性能呈显著正相关,这种选择压力促使雌龟产生质量更好的后代.  相似文献   

15.
1 发生情况。桃小食心虫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结一个扁圆形的冬茧,在树冠下5~10cm深的土层中越冬。幼虫5月中旬开始出土,6月上旬为出土盛期,出土后在土坷垃或砖头瓦片下结一个纺锤形的夏茧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2~3天产卵,卵期7天,幼虫在果内危害20天左右脱果作茧。凡7月中旬~7月下旬脱果的幼虫,完全发生第二代。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仙鹤步甲各虫态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从仙鹤坪保护区采集成虫进行饲养,同时在仙鹤坪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结果]在贵州黔西南地区,仙鹤步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成虫4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发生,6月中旬开始产卵,每次产5~10粒,单雌一年产卵总数50~300粒,平均160粒,卵散产在2~3 cm的土壤下,卵历期一般4~6 d;幼虫共3龄,各龄历期分别为6~10、8~12、6~8 d,幼虫历期一般20~30 d,长的达60 d;平均气温28℃下,蛹历期18~29 d;成虫、幼虫多以蜗牛、蚯蚓和鳞翅目幼虫为食。[结论]为仙鹤步甲的人工饲养、繁殖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17,(12):25-26
通过野外调查和饲养观测,对斑衣蜡蝉在宁夏地区的交配产卵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斑衣蜡蝉在宁夏地区于8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直至10月中旬,成虫多集中在早晨7:00-9:00开始交配,产卵历期3~5d;不同林分条件下,斑衣蜡蝉产卵存在一定的寄主选择性;卵多产于寄主3m高度以下树干的阳面,大多数卵块集中在林缘处。  相似文献   

19.
2015年2月—2019年8月,采用定点监测法、直接计数法、同步调查、远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对河南新乡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陈桥湿地青头潜鸭繁殖生态因子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青头潜鸭求偶行为4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旬繁殖配对基本结束。交配行为罕见,为水上交配、持续5~8 s。巢址选择基本要素为水中孤岛(沙洲),密生芦苇丛、香蒲,巢位高出水面50~100 cm,水质透明度较高,人为干扰度较低;该区域青头潜鸭巢位独立,未监测到相邻巢位。产卵:青头潜鸭5月初开始产卵,日产卵1枚,卵亚白色或淡黄色,无斑点。统计繁殖巢窝卵数(N=7),共计69枚,巢均9.86枚;其中寄生卵6枚,巢均0.86枚。卵(N=30)长径均长50.8 mm,卵短径均长36.9 mm,卵均重40.5 g。监测7个繁殖巢,完成繁殖4巢29枚,未孵化3枚,孵出幼鸟26只,孵化率89.66%。其余3巢被黄鼬、褐家鼠破坏2巢,不明原因弃巢1个。监测7巢产卵共计69枚,孵化率为37.68%。青头潜鸭食性以水生植物为主,主要采食莲、香蒲、慈菇等挺水植物的嫩叶,金鱼藻、菹草、茨藻等沉水植物及附着在茎叶上的水生动物、昆虫等。  相似文献   

20.
柿广翅蜡蝉(Ricania sublimbata)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林果害虫,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柿广翅蜡蝉在浙江1 a发生2代,以卵越冬。4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始现,6月中旬达高峰。第一代若虫始见于7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羽化。成虫交配后即开始产卵,2次产卵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9月上旬,卵主要分布在甜柿下部的枝条上。柿广翅蜡蝉危害严重,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