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3700多万吨,至今已有效利用的秸秆量还不足50%,即每年有2000万吨秸秆被废弃和焚烧。江苏省把大力发展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作为农机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的三大任务之一。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对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难点的突  相似文献   

2.
江苏多举措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是江苏省"十一五"农机化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将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机、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每到"三夏"、"三秋"季节,农民为了抢收抢种,把剩余秸秆进行田间直接焚烧,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已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这一社会问题,必须重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走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子。为此,徐州市农机部门把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省委常委、黄莉新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迅速行动,全面部署,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在2009年夏收夏种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徐州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在500万吨以上。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大《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及省、市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徐州市农机部门把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作为2009年“三夏”期间的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宣传,强化技术培训,狠抓措施落实,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市共投入大中型秸秆还田机6608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淮安市农机部门认真贯彻省人大《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围绕“禁烧秸秆,保护环境,综合利用,增加投入”的指导方针,依靠全市7000多台秸秆切碎收割机具、1.35万台大中型旋耕机具,发挥秸秆机械化还田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从2009年开始连续3年...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尚未进入工业化阶段,而秸秆机械化还田是一条能大批量处理剩余秸秆最快捷有效的途径,现阶段防止秸秆焚烧的最有效手段,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秸秆机械化还田引起各级政府及农机部门的重视。通过近几年的推广宣传、试验示范引导,老百姓基本已意识到秸秆还田的重要性及秸秆还田的好处,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各地都扎实地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取得一些成效。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受作业机具、作业成本、作业习惯、工艺技术路线等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老百姓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东风农机集团公司等单位承担的“稻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配套机械的开发和示范推广”项目,于2002年12月21日通过了由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主持的鉴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无锡市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按照“堵疏结合、以疏为主、严管重罚、全面禁烧”的要求,着力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为秸秆处理提供了较好的出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最经济可行、最直接有效、最易于推广的秸秆利用方式。该技术在无锡市推广应用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个别地区还存在秸秆焚烧现象。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政策机制,进一步做好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连云港市北部粮油作物面积约18.7万公顷,每年可产生秸秆220万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连云港农机推广站通过吸收、转化国内外先进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制了秸秆编织机、秸秆打捆机、推广秸秆气化成套设备,有效解决了本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发展成4亿元规模的秸秆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秸秆经济,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市有10万多农户从事稻草加工,利用秸秆青贮氨化饲料养畜发家致富,有近1.3万公顷农田秸秆还田或用来制作沼气,日常生活中使用沼气照明、做饭,沼渣作肥料。  相似文献   

11.
胚芽米是指稻谷在加工过程中能保留其胚芽部分的一种精制米,胚芽位于胚轴的顶端,能发育成胚叶并生长,故胚芽米被称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米“.胚芽在一粒大米中按重量只占3%,但其营养却占一粒米的50%,被誉为“天赐营养源“.胚芽蕴含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及生物活性物质,且含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等.经化验分析,大米胚芽中植物蛋白含量20.8%,脂肪含量20.7%,每公斤胚芽中含维生素B14.5 g,维生素B23.6g,维生素E3.7g,为此,胚芽是大米中的营养“黄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雾化着水技术应用于大米加工进行论述,认为该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调质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广东省种粮大户机械化生产现状和发展的制约因素,选取了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地区6市的186户种粮大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种粮大户的机械化耕整和收割水平已超过96%,机插秧和无人机喷洒农药比例达到40%以上。在广东种粮大户机械化生产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细碎化、小农户对土地流转心存顾虑、农业机械性能参差不齐等问题。未来应当通过鼓励发展土地市场,进一步提高经营规模,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研发和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机械。  相似文献   

14.
东北稻区水稻收获秸秆处理方式综合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水稻收获秸秆处理方式对东北稻区秸秆还田效果、耕整地质量、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进行收益综合评价,本文根据秸秆还田的农艺要求,结合不同秸秆处理机具,设置了3种秸秆处理方式:收获时粉碎抛撒(CK,联合收获机自带粉碎抛撒装置)、收获后秸秆处理1(T1,联合收获机自带粉碎抛撒装置+收获后二次抛撒)、收获后秸秆处理2(T2,联合收获机不带粉碎抛撒装置+收获后粉碎抛撒),进行了秸秆还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秸秆处理方式均能实现秸秆全量还田,能够保证正常的田间机具作业和水稻生长。其中,T2的综合效果最优,能实现较好的秸秆粉碎抛撒效果和秸秆掩埋效果,有较高的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在秸秆粉碎抛撒质量方面,T2与CK、T1相比,其秸秆粉碎平均长度及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均优于CK、T1;秸秆抛撒均匀程度显著优于CK,与T1无显著性差异。在后期耕整地质量方面,T2与CK相比,其地表以下和8cm深度以下的植被覆盖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均优于CK;T2与T1相比,其地表以下植被覆盖率有显著性差异,8cm深度以下植被覆盖率无显著性差异。在水稻生长及产量方面,T1和T2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提高1.5%和4.4%,且T2与CK达到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东北稻区水稻秸秆处理方式及配套机具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300mm行距插秧机在南方双季稻区栽插行距过大、穴数过少及不能充分发挥机插稻的增产潜力问题,在300mm行距插秧机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机械优化设计和田间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插植部箱体、苗箱、支架(包括左右支架和中间支架)和浮板4个关键部位技术参数改进设计,研制出了适合南方双季稻区作业的2ZS-488B型(264mm行距)插秧机,并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2个试验点进行不同早晚稻品种机插行距的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插秧机作业性能稳定,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分别为1.55%、2.68%和1.93%,相对均匀度合格率为89.54%。与300mm行距插秧机相比,其产量平均增产529.43kg/hm2,平均增产率达8.57%。该研究结果创新了南方双季稻区新的机械化栽插方式,有利于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6.
冯成玉  陆晓峰 《农业工程》2014,4(3):145-146
2013年在水稻进入穗期以后,部分稻田黑尾叶蝉聚集穗部危害,严重的出现了“黑穗”现象。据初步调查与田间试验,受害稻谷粒质量比健穗粒质量下降5%~11%,并随“黑穗”程度的加重损失增加;呋虫胺、烯啶·噻嗪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等药剂可用于对黑尾叶蝉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7.
针对营口稻区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水稻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施氮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施氮最佳比例为7∶3;氮肥后移可以减少水稻无效分蘖,减轻病虫危害,提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稻摆秧机摆秧量和行走速度同步性问题,设计出了单片机控制系统.同时,介绍了该系统的单片机电路、驱动电路以及单片机的主要程序流程图,并利用Protel对设计的驱动电路进行仿真分析,以验证设计电路是否能产生让摆秧机达到设计要求摆秧量的电流.  相似文献   

19.
掌握水稻灌溉需求规律是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科学依据.选取全国12个典型水稻种植区,构建田间水量平衡模型推求1960-2019年水稻逐年常规灌溉制度,采用Mann-Kendall检验分析水量平衡各要素趋势变化,同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大互信息系数(MIC)进行要素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主要稻区水稻作物需水量ETc表现为中稻(556.39 mm)>晚稻(491.47 mm)>早稻(393.54 mm);灌溉需求表现为中稻(435.94 mm)>晚稻(346.87 mm)>早稻(147.52 mm);降雨利用率表现为晚稻(69.60%)>中稻(65.46%)>早稻(54.68%).近60年来,水稻ETc主要呈下降趋势,华中、华南和东北稻区水稻灌溉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西南和北方稻区主要呈上升趋势.降雨对灌溉需求的影响在北方稻区由生育期累计降雨量主导,而在南方稻区主要由降雨分布特征主导.  相似文献   

20.
南方双季稻区收获机械选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而我国水稻主产区在南方。为此,对南方双季稻区收获机械选型的必要性和原则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国内外现有机型和南方双季稻区的有关特点及对水稻收获机械的特殊要求,指出了南方双季稻区的机型选择。此项研究对当前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