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西省蚜虫消长与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是非持久性病毒——MDMV 引起。病毒介体是蚜虫,在山西省主要是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麦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um dirhodum(Walker)]的传毒能力未定。实验表明,传毒蚜虫饲毒最适时间5~30分钟,接毒最适时间30~60分钟,持毒期限6~7小时,有效传毒蚜数3~5头。气温20℃麦二叉蚜的传毒效能最高,是春播玉米的主要传毒蚜虫。传毒蚜的高峰期后16~30天是发病高峰,以玉米拔节至孕穗间发病最快,抽雄后渐缓。病害的发生流行取决于毒源量、传毒蚜的虫口密度及其自然带毒率的提高,这过程进展的快慢是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柑橘衰退病毒含量对其蚜传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毒源植株和蚜虫中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的发生情况与蚜虫传播CTV能力的关系,将褐色橘蚜、棉蚜、橘二叉蚜和绣线菊蚜置于分别感染了4个CTV分离株的锦橙上取食24 h后,运用巢式RT-PCR和实时RT-PCR检测蚜虫和锦橙的带毒情况,并分析蚜虫的传毒能力。结果显示,蚜虫中CTV的平均带毒率为0.76~0.84,其中棉蚜的最高,其次为绣线菊蚜、褐色橘蚜和橘二叉蚜。锦橙中各CTV分离株的含量差异不大,与蚜虫传毒效率间无显著相关性;也未发现蚜虫带毒率与其传播CTV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蚜虫体内CTV的含量为5.36×103±2.33×103~2.01×106±3.67×105拷贝,褐色橘蚜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棉蚜、橘二叉蚜和绣线菊蚜;且高蚜传能力CTV分离株在褐色橘蚜体内的含量远高于低蚜传能力分离株。表明蚜虫体内CTV的含量可能与蚜虫传毒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用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混合毒原及分离的4种株系,分别在温室和田间接种不同玉米品种幼苗。结果表明:BYDV的RPV(缢管蚜株系)和RMV(缢管长管蚜株系)侵染玉米幼苗,其症状以细条点症为主,很少产生红叶症。在温室内潜育期为29~34d,田间潜育期较短,为17~21d。BYDV侵染玉米可造成轻度矮化,且不同玉米品种苗期对BYDV的抗性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采自我国内蒙古丰镇县13个春小麦病株标样进行4种蚜虫连续传毒比较,不同温度饲毒和接种试验,薄膜饲毒,2种蚜虫成若蚜传毒比较和血清学酶标试验等,明确我国内蒙古丰镇县小麦黄矮病毒株系为由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有效传播的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对于这个株系,禾缢管蚜与玉米蚜是不能传播的。这种株系在我国冬麦区春麦区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5.
卫青萝卜病毒病生态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生物学、血清学测定,引起天津市卫青萝卜病毒病的毒源主要为TuMV,占67%,菜缢管蚜偏嗜十字花科蔬菜,是传播TuMV的主要介体,其寿命,繁殖力和迁飞受环境因素影响。病毒病的生态防治技术重点是控制蚜虫为害,方法为:地周种植韭菜,玉米隔离带;设银灰塑料条屏障,避开蚜虫迁飞高峰,适期(8月12日)播种,蚜虫传播期喷洒50%病毒1号油乳剂250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南省灵宝县采集的小麦黄矮病病株标样进行4种蚜虫传毒比较、薄膜饲毒、不同温度饲毒和接种试验、麦二叉蚜成、若蚜传毒比较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证明这种标样的病毒只能由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非专化性传播,而麦长管蚜,玉米蚜不能传播.定为小麦黄矮病毒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非专化性株系.  相似文献   

7.
褐色桔蚜是柑桔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最有效的传播媒介,为了解不同柑桔寄主种类和毒源对褐色桔蚜传播CTV效率的影响,检测在以锦橙、凤凰柚和墨西哥来檬作毒源植株时,褐色桔蚜对10个CTV分离株的单蚜传毒率,以及蚜传前后CTV分离株p25/HinfⅠRFLP组群构成的变化,并对其中5个分离株与2个国外分离株进行了p20和p25基因相应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褐色桔蚜传播CTV的能力受柑桔寄主种类的影响较大,以锦橙作毒源植株可以获得最高的传毒率;CTV毒株强弱以及褐色桔蚜虫态(有翅或无翅蚜)对单蚜传毒率影响不明显;褐色桔蚜传播具有p25/HinfⅠRFLP第3组群构成的CTV分离株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台湾75毛豆病毒病主要由蚜虫传毒而致,其发生与蚜虫的成虫迁飞时间与发生量关系极为密切.若成虫高峰正遇毛豆1、2叶展平期,毛豆上落蚜量大,发生就重.所以早播的重于迟播的,露地栽培重于套播的.防治上应以栽培避蚜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才可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9.
桂林地区位于长江流域冬油菜区与华南冬油菜区分界处,油菜病毒病的病原病毒主要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但以后者所占比例为大;病毒主要通过蚜虫迁飞而传播;传毒蚜虫主要是萝卜蚜和桃蚜;病害流行受油菜品种抗病性,毒源作物发病量,栽培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这些与长江流域冬油菜病区具有相似性。该地处于长  相似文献   

10.
 1983年6月,在南京郊区的长豇豆上采到1株表现植株矮缩症状的C-7病毒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摩擦接种传病,但可以由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和桃蚜(Myzus persicae)以持久性方式传病。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分离物可以侵染长豇豆、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豌豆、赤豆、利马豆、苜蓿、红三叶、地三叶、绛三叶、葫芦巴,紫云英和苕子等15种豆科植物和曼陀罗1种茄科植物。这些植物大都出现植株矮化,叶片扭曲,卷缩或僵缩,不能开花结实等症状。豆蚜的传病性状中,获毒饲育的最短传病时间为3小时,接毒饲育最短传病时间为10分钟,循回期是24小时左右。但是,传病率最高的获毒饲育时间是2~3天,接毒饲育时间在1天以上。接种1头蚜虫就具有传病能力,5头蚜虫能达到100%的传病率。蚜虫可以终身传毒,蜕皮不影响其传毒力,但传毒有间歇性。根据它的基本性状,病毒C-7分离物是一种豆科植物的黄化型病毒,可能是属于大麦黄矮病毒组(Luteo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11.
MDMV HC-Pro在玉米叶片中的积累及免疫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感病自交系Mo17、掖107和抗病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和MDMV辅助成份-蛋白酶(HC-Pro)在叶片中的积累动态和细胞内定位。结果表明,在接种后3 d,MDMV就在掖107和Mo17接种叶的上位叶积累到了相当高的程度,6 d后达到高峰;而MDMV在黄早四中的浓度一直低于在掖107和Mo17中的浓度。在接种掖107和Mo176 d后,MDMV HC-Pro在上位叶中的积累到达高峰,而在黄早四植株中MDMV HC-Pro直到第9 d才到最高,而且浓度一直低于感病自交系掖107和Mo17。麦二叉蚜从发病植株上获毒后的传毒效率变化与MDMV、MDMV HC-Pro在叶片中的积累动态一致。通过胶体金标记对MDMV HC-Pro进行免疫定位,发现在细胞质中、与质膜相联系的风轮状内含体、片层凝集状内含体、细胞质高密度物质和病毒粒子周围有金标记,说明在这些部位有MDMV HC-Pro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在蚜虫传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用亲合印迹法测定了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与MDMVHC-Pro,及二者与蚜虫蛋白之间的互作。结果表明,MDMV HC-Pro可以与MDMV结合,也可以直接与MDMV的介体——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中分子量约为56kD的可溶性蛋白结合,而MDMV不能与麦二叉蚜的可溶性蛋白直接结合。无论是MDMV HC-Pro,还是MDMV,都不能结合非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可溶性蛋白。酶联板模型的结果与此一致。上述结果说明,病毒不能直接与蚜虫口针中的病毒附着位点(VAS)结合;HC-Pro一端连接病毒,一端连接VAS,在蚜虫传播MDMV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这是关于病毒HC-Pro与介体蚜虫蛋白直接互作的第一个生化证据。  相似文献   

13.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 was examined by analysis of the full coat protein gene of 539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maize and Johnsongrass (Sorghum halepense) from eight different maize‐growing areas in Spai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DMV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49 genetic variants, with the three most frequent accounting for 44% of the isolates. This population was spatially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aize crops in the area. The highest nucleotide diversity values were observed in the old maize‐growing areas in the northeast of Spain (>0·211) and the lowest in the new maize‐growing areas in the west (<0·019). Moreover, the major genetic variants differed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maize‐growing areas. Evidence of host‐associated selection was found in the endemic area of the virus (Lleida), and aphid‐transmission studies suggested vector selection pressure. Assessment of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MDMV population in northeastern areas indicated that time was only significant in Lleida, where it explained 4·8% of the total variation over nine consecutive years.  相似文献   

14.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的纯化及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实验提纯了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辅助成份-蛋白酶(HC-Pro),并制备了其抗血清。MDMV HC-Pro的分子量约为57kD,提纯产量为0.3mg/100 g病叶。琼脂免疫双扩散测定证明MDMV HC-Pro抗血清的效价为1:16;微量免疫沉淀法测定时其效价为1:1024。该抗血清只与MDMV HC-Pro有明显的反应,与健康玉米汁液和MDMV无反应。MDMV HC-Pro抗血清可以专化性地抑制HC-Pro的蚜传活性。  相似文献   

15.
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胶体金标记法和荧光抗体标记法研究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ft mosaic virus,MDMV)的机制。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需要辅助成份-蛋白酶(Helper component-proteinase,HC-Pro)的参与。在电镜下观察到HC-Pro可以与MDMV粒子结合。用FITC标记的HC-Pro抗体和MDMV抗体证明,HC-Pro可以直接结合到蚜虫口针上;而MDMV粒子不能直接结合到蚜虫口针,必须在HC-Pro的辅助下才能结合到蚜虫口针上。这为HC-Pro在蚜虫传毒过程中起桥梁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MDMV粒子主要吸附在蚜虫口针的尖端和中间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在测定了5种蚜虫对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播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FITC)标记方法,观察到蚜虫口针中MDMV附着位点(VAS)的存在。结果发现不同蚜虫之间的传毒效率及VAS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的传毒效率最高,达66.8%。并且其VAS也最明显,位于口针末端约50μm处。通过试验发现,尽管在VAS存在的情况下,用提纯的不含HC的MDMV进行蚜虫传毒试验,其传毒率为零。只有当HC与MDMV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才可有效传播。至于蚜虫是如何释放病毒的还不清楚。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蚜虫对MDMV的传播是一个"识别-吸附-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测定了5种蚜虫对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播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FITC)标记方法,观察到蚜虫口针中MDMV附着位点(VAS)的存在。结果发现不同蚜虫之间的传毒效率及VAS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的传毒效率最高,达66.8%。并且其VAS也最明显,位于口针末端约50μm处。通过试验发现,尽管在VAS存在的情况下,用提纯的不含HC的MDMV进行蚜虫传毒试验,其传毒率为零。只有当HC与MDMV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才可有效传播。至于蚜虫是如何释放病毒的还不清楚。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蚜虫对MDMV的传播是一个"识别-吸附-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玉米病毒病发生调查简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1993年对陕西中、东部地区玉米病毒病发生和流行因素进行了调查,明确了在陕西发生的玉米病毒病中玉米粗缩病占70%~80%,玉米矮花叶病占20%~30%。前者在田间仅由飞虱传播,其初侵染源来自于越冬的飞虱成、若虫及带毒冬小麦;后者主要传播媒介为蚜虫,初侵染源只有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影响发病原因与玉米品种、播期及传播媒介种群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1988~1991年调查河北、河南、山东和北京地区刺槐花叶病树率为4~87.5%,一般30%左右。蚜传试验说明:豆蚜(Aphis craccivora)能将花生矮化病毒(PSV)从刺槐传播到花生。在田间经常观察到PSV由刺槐花叶病树林向花生传播,形成病害发生梯度。1990~1991两年河南开封田间系统观察,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蚜虫在刺槐上形成繁殖高峰并产生有翅蚜虫向花生地迁飞,随后花生地内出现PSV病株。1990和1991两年河北滦县、迁安病区调查,未发现PSV种传苗,开封PSV感染病株种子,PSV种传率0.025%。PSV引起花生病害一般年份发病很轻。与种传相比,刺槐作为病害初侵染源,对PSV在花生上流行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陕西玉米病毒病及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MDMV-B)、玉米粗缩病毒(MRDV)和大麦黄矮病毒(BYDV)。用血清鉴定225份病株样品中,MDMV-B、MRDV和BYDV侵染分别占40%、23%、4.5%。MDMV-B和MRDV复合侵染占23.5%。在田间自然条件下,MDMV-B主要通过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传播,MRDV则由灰飞虱以持久传播。MDMV-B、MRDV和BYDV的粒子大小分别为735~755 nm×17 nm、70~75 nm和23~30 nm。随着玉米生育成熟,侵染逐渐降低,为害亦趋减轻。研究认为,玉米品种、播种期、播量、田间传毒介体数量及发生早晚和地膜覆盖等是影响玉米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