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管栽模拟试验,以新春6号(管径20 cm、高100 cm)为材料研究不同滴灌水量(W_1:6.597 3 kg/管、W_2:10.367 3 kg/管、W_3:14.137 2 kg/管)和施氮量(纯氮施用量N_0:0 g/管、N_1:0.433 5 g/管、N_2:0.650 3 g/管、N_3:0.867 1 g/管)对春小麦根冠生长及产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水、氮具有显著的根冠双向调节功能,在根系方面,随着水、氮供应量增加,根系干质量、总根长及表面积增加,少水中氮处理的根系变粗。水氮对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大小为根干质量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直径。在冠部方面,增施水氮显著促进冠部器官生长,利于高产的产量构成因子的形成,且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大小为穗粒数小穗数千粒质量,但过高的水氮对有效蘖的形成不利,N_3W_3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不及N_3W_2处理,最终产量以N_3W_2处理最高,达1.656 g/株。水氮在根系干质量及表面积、单株成穗数和穗粒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耦合效应,并且以水分对根冠生长及产量形成的促进效应大于氮素。根冠比随供氮量增加而下降,随供水量增加而增加,且其与WUE呈负相关,与产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通过分析,在灌水量为10.37~14.14 kg/管(折合3 300~4 500 m~3/hm~2)、施氮量0.65~0.87 g/管(折合207~276 kg/hm~2)的范围内均能获得1.37~1.66 g/株(折合7 230.2~8 715.2 kg/hm~2)的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和水氮互作对南疆棉花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和水氮互作对南疆棉花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棉田合理密植和水氮优化调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新疆库尔勒市尉犁县31团进行大田棉花滴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种植密度、灌水量和施肥量3个因素,其中种植密度设置2个水平:26万株/hm~2(D_1,当地种植密度,株距10 cm)和32万株/hm~2(D_2,株距8 cm);灌水量设置2个水平:80%ET_C(W_1,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和100%ET_C(W_2);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200 kg/hm~2(N_1)、300 kg/hm~2(N_2)和400 kg/hm~2(N_3)。在生育期(苗期、蕾期、花期、铃期和吐絮期)测定棉花生长指标,收获时统计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种植密度和水氮交互对棉花生长、干物质累积、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在高种植密度(D_2)下,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累积量均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低种植密度(D_1)下,各指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吐絮期棉花株高和茎粗均在低密度高水中氮(D_1W_2N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5.33 cm和11.16 mm,较D_1W_2N_1、D_1W_2N_3处理分别提高了10.10%,6.40%和6.69%,3.65%;全生育期内各处理棉花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增长量均于铃期达到最大值,D_1W_2N_2和D_2W_2N_3处理的最终干物质累积量较大,但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籽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以D_1W_2N_2处理较大,分别为7 421.0 kg/hm~2和1.50 kg/m~3。在相同种植密度和灌水量下,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吸收效率(UP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均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以D_2W_2N_1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最高,为0.77 kg/kg,较产量最高的D_1W_2N_2处理高4.05%,但其产量较D_1W_2N_2下降约7.0%。【结论】综合高产、节肥和水氮利用效率等因素,种植密度26万株/hm~2、生育期灌水100%ET_C(311.98 mm)和施氮量300 kg/hm~2是南疆棉花膜下滴灌施肥管理的最优栽培方式组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泾惠渠灌区不同水氮供应对冬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为泾惠渠灌区提供合理的灌水施肥运筹方式。【方法】在泾惠渠灌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水(W_(90)和W_(120),即灌水定额为90和120mm)和施氮(底肥60和120kg/hm~2,追肥0,60和120kg/hm~2,即施氮的底追肥处理组合为N_(60/0),N_(60/60),N_(60/120);N_(120/0),N_(120/60),N_(120/120))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各部位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除净积累量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及氮素收获指数外,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各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转移量、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低水处理(W_(90))的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高于高水处理(W120),其中产量增幅为4.88%~7.44%,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幅为6.15%~18.66%,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增幅为19.48%~35.94%。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均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籽粒产量表现为N_(0/0)(5 653.68kg/hm~2)N_(60/0)(6 777.71kg/hm~2)N_(60/60),N_(120/0)(7 165.63kg/hm~2)N_(60/120),N_(120/60)(7 376.92kg/hm~2)N_(120/120)(7 659.88kg/hm~2);氮素积累量表现为N_(0/0)(188.97kg/hm~2)N_(60/0)(229.49kg/hm~2)N_(60/60),N_(120/0)(275.23kg/hm~2)N_(60/120),N_(120/60)(310.00kg/hm~2)N_(120/120)(327.40kg/hm~2);当施氮量过高时,继续增加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适当提高追肥的施氮比例,有利于提高产量、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各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其中N_(60/60)与N_(120/0)处理相比,W_(90)和W_(120)灌水水平下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92%和4.44%,各器官氮素积累量提高11.43%~27.99%,各营养器官转移量提高18.37%~71.81%;N_(60/120)与N_(120/60)处理相比,各营养器官转移量提高15.06%~39.63%。【结论】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灌水定额为90mm、底肥施氮量60kg/hm~2、追肥施氮量120kg/hm~2,即W_(90)N_(60/120)为本试验条件下泾惠渠灌区冬小麦的最佳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4.
氮素运筹对滴灌春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氮素运筹对南疆滴灌春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新春6号(大穗型)和宁2038(多穗型)为供试材料,开展不同氮素运筹与施氮量两因素试验,设置N_0(0 kg/hm~2)、N_1(103. 5 kg/hm~2)、N_2(207. 0 kg/hm~2)和N_3(310. 5 kg/hm~2)4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4个施氮时期:R_1(100%基肥)、R_2(60%基肥+40%拔节肥)、R_3(40%基肥+40%拔节肥+20%孕穗肥)和R_4(20%基肥+40%拔节肥+20%孕穗肥+20%灌浆肥)。结果表明:(1)增施氮肥和氮肥后移显著提高春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蜡熟期N_3R_4和N_2R_4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各器官氮素转运量大小为:茎秆+叶鞘叶片穗轴+颖壳,对籽粒的贡献率大小为:叶片茎秆+叶鞘穗轴+颖壳,且大穗型品种氮素运转性能受氮素运筹的影响较大,而多穗型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大;(3)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滴灌春小麦的产量构成及氮素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氮肥后移可以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穗数,但施氮量过多并不能提高小麦产量;(4)新春6号和宁2038在R3N3和R3N4处理下的单穗质量最大,分别达1. 22~1. 26 g/株(折合产量8 506. 16~8 929. 10 kg/hm~2)和1. 09~1. 12 g/株(折合产量8 187. 02~8 357. 62 kg/hm~2),表明在施氮量为310. 5 kg/hm~2、施氮时期及比例为基肥︰拔节肥︰孕穗肥︰灌浆肥=4︰2︰2︰0或2︰4︰2︰2时可获得较高产量,且施氮量越高,大穗型小麦更应注重氮肥后移。  相似文献   

5.
高山  王冀川  徐雅丽  韩秀峰  徐翠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151-5153,5240
[目的]为春小麦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春小麦品种新春22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不同的控水处理(亏缺滴灌、适量滴灌和充分滴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呈"S"型曲线变化,增长速率高峰期出现在挑旗期,直线增长期出现在拔节-抽穗期。土壤水分亏缺造成小麦总干物质积累缓慢,个体营养体弱小,干物质分配以茎秆为中心;土壤水分过量造成小麦营养生长过旺,茎秆和穗部发育不良,产量降低;适量土壤水分处理小麦个体生长稳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产量结构优化,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高。[结论]适量滴灌可协调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小麦增产。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及氮素吸收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探索滴灌春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为生产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新春6号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施氮处理0、225、300、375 kg/hm2,分别用N0、N1、N3N3表示.[结果]滴灌春小麦干物质、氮素快速积累时间分别在出苗后30~61和25 ~55 d,且干物质与氮素的最大积累及最大积累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氮素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小麦产量和氮肥当季利用率随着旋氮量的增加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产量以N2最高,达到7 619.86kg/hm2,比N0增产40.96;.[结论]合理的施氮量和施氮时期是小麦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举措,在滴灌春小麦出苗后25-55 d这段时期需保证水肥充足供应.通过一元二次多项式拟合,施氮量为329.02 kg/hm2时理论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主推马铃薯品种辽薯6号为试验材料,采取膜下滴灌种植模式,在底施氮磷钾(15∶15∶15)复合肥75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5个追施氮水平(N_1:0 kg/hm~2;N_2:60 kg/hm~2;N_3:105 kg/hm~2;N_4:180 kg/hm~2;N_5:225 kg/hm~2),以滴施方式追施,研究施氮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叶、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N_5处理最高。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N_3处理最高。马铃薯的干物质转运量、转移率、平均薯块质量、单株薯块质量、产量均以N_3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产量为46.5 t/hm~2,分别较N_1、N_2、N_4、N_5处理提高92.9%、78.2%、9.7%、18.6%。相关分析表明,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量、积累速率、转运量、转移率与平均薯块质量、单株薯块质量和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N_3处理通过对马铃薯叶、茎及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比例的调控,提高了叶和茎干物质向块茎的转运量和转移率,进而增加了平均薯块质量、单株结薯质量和产量。综上,追施氮量以105 kg/hm~2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水肥条件与春小麦生产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置不同梯度的水肥耦合模式[灌水:W1,4 500 m~3/hm~2;W2,6 000 m~3/hm~2;W3,7 500 m~3/hm~2。施氮(尿素):N1,450 kg/hm~2;N2,600 kg/hm~2;N3,750 kg/hm~2],分析了水肥耦合对春小麦叶片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水肥耦合对春小麦叶片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不同,当水肥交互作用时,总体表现为水分处理的影响要高于氮素处理的影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3(充足水分)W2(适宜水分)W1(自然降水);成熟期春小麦生长特性各指标总体表现为W3W2W1;相同的水分处理时,春小麦植株属性各指标随着氮素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的氮素浓度处理时,春小麦植株属性各指标随着水分处理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春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总体表现为W3W2W1;而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总体表现为W1W2W3;水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水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互作效应分析表明,水分×氮肥对穗数、穗粒数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处理组合的籽粒产量以W2N2的组合最高,说明供水量与施肥量之间有一个平衡系数,为充分发挥春小麦的产量潜力,最佳的管理措施是水肥相互配合。本研究中W2N2水肥组合应为春小麦高产高效的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9.
氮磷配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究氮磷配施对小麦干物质向籽粒分配的调控效应,以高产小麦品种‘鲁原502'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氮磷处理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性状差异。结果表明,适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可促进小麦起身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以及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向营养器官的分配,对越冬前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影响。增加施氮量可提高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以及对籽粒贡献率,同时降低花前营养器官总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增加施磷量则可提高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总转运量以及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均可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研究结果表明,240kg·hm~(-2) N、100kg·hm~(-2) P_2O_5(N_2P_2)处理可作为黄淮麦区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获得高产的施肥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滴灌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特征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3 150(W_1)、3 900(W_2)、4 650(W_3)和5 400 m~3/hm~2(W_4),对照滴灌量为0(CK)共5种不同处理,研究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处理冬小麦的LAI和干物质均呈W_3W_4W_2W_1CK的变化规律;干物质快增期出现在拔节后4~55 d,快增期持续时间(△t)为35~50 d,最大积累速率(V_m)为0.043~0.075 mg/(株·d);花前同化物转运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呈增加趋势,但花前、花后同化物转运总量以W_3最大为1.574 g/株。产量最高为8602.41 kg/hm~2(W_3处理),分别较W_1、W_2、W_4和CK增产12.41%、2.77%、1.07%和33.00%。【结论】冬小麦全生育期适宜的滴灌量为4 650 m~3/hm~2。  相似文献   

11.
春小麦水氮磷耦合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重点研究水肥耦合效应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新疆春小麦合理水肥运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运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方法,采用氮磷水三因素五水平试验设计进行水肥试验.[结果]氮肥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磷肥次之,水分最小;氮与磷对产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水肥交互耦合效应大小顺序为:水磷耦合>氮磷耦合>水氮耦合;其中水磷耦合对产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水氮耦合和氮磷耦合对产量的提高有相互替代作用.[结论]获得到了春小麦水肥管理优化方案,即:灌溉量5 380.5~5 992.2 m3/hm2、施氮量400.1~487.2 kg/hm2、施磷量195.6~249.2 kg/hm2,产量达到7 000~8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选用春小麦品种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节水处理研究灌水次数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1水的W1处理可显著增加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尤其增加60~100cm深层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而随着灌水的增加,春小麦深层同层土壤贮水及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率随之降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总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降低,但春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春小麦开花以后的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随灌水次数增加明显增加;生育后期灌水有利于提高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不利于春小麦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增加灌水次数,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比例,降低土壤贮水的利用比例,增加春小麦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但春小麦灌水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灌水次数较多的处理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生育后期物质向籽粒转移量增加,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春小麦穗数、穗粒数明显降低。综合考虑春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利用效率、物质生产等因子,确定灌二棱水+拔节水2水的处理是春小麦获得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模式。  相似文献   

13.
肖军  加孜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15-8918
[目的]研究滴灌下水肥耦合对北疆冬小麦生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确定北疆滴灌冬小麦最佳水肥施用量.[方法]供试作物为当地主栽小麦品种新冬8号.采用2因素3水平设计,2因素为灌水量和施氮量,灌水量3个水平分别为2 700、3 600、4 500 m3/hm2,施氮量3个水平分别为150、450、750 kg/hm2;对照为常规畦灌处理,灌水4次,灌水量为3 600 m3/hm2,施肥量为450 kg/hm2.[结果]滴灌和畦灌条件下冬小麦株高变化趋势为返青分蘖期至抽穗期急剧增长,抽穗后株高增长相对缓慢;拔节期水分增加对小麦株高的影响较大;在相同灌水量的情况下,冬小麦株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施氮量的情况下,滴灌冬小麦株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滴灌和畦灌条件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在生育期内呈正态曲线变化,随着小麦生育期推进LAI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孕穗期LAI最高;在相同灌水量的情况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LAI也增大;在相同施氮量的情况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LAI随着增大;水肥耦合对小麦产量、穗数、千粒重和质量影响较大,但对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大面积推广冬小麦滴灌技术和制定合理的灌溉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河西走廊沙漠边缘春小麦的灌溉量,为解决该地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春小麦种植区,通过5种不同灌水量处理进行了田间节水灌溉试验。[结果]在干旱胁迫下,春小麦生育速度加快,提前成熟。通过分析春小麦叶面积、灌浆速度、干物质重量和产量,得到苗期和从乳熟期到成熟期是进行节水灌溉和调亏灌溉的适宜期。[结论]该地区春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在3 600~4 000 m^3/hm^2,头水在拔节前10~15 d灌溉,灌水量占灌水总量的25%;二水在孕穗期灌溉,占30%;三水在开花期灌溉,占30%;四水在乳熟前3~4 d灌溉,占1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滴灌硅肥和氮肥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方法]在滴灌种植模式下,研究不同追肥处理对春小麦主要品质、粉质参数、拉升参数的影响。[结果]滴灌氮肥和硅肥处理的面筋指数分别为64.25%和80.65%;粉质指数分别为79和63;拉伸指数分别为349.7和328.7 EU。[结论]与滴灌硅肥相比,适量追施氮肥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减氮条件下新疆滴灌小麦高产高效的调控途径,分析滴灌春小麦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调控效应,为新疆滴灌春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采用裂区设计,氮素为主区,品种为副区;于2019年在田间滴灌条件下设置7种减氮配施有机肥水平(NCK、N5、N10、N15、N20、N25、N0),比较分析不同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条件下,强筋小麦新春38号和中筋小麦新春49号的花后同化物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变化。【结果】在灌浆期内,花后干物质(茎、叶)随灌浆期推进呈先升后降趋势,峰值出现在花后14 d,而穗干物质则呈逐渐增大的变化。随减氮配施有机肥程度增加,2个品种的花后干物质积累、花后干物质转移率、花后贡献率、粒重及灌浆各参数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N15处理下各指标均达到最优值,N15>N20>N25>N10>N5>NCK>N0。2个品种的快速累积持续时间(t2~t1)、平均灌浆速率(Vmean)、最大灌浆速率(Vmax)与粒重间均存在显著关系,且平均灌浆速率与粒重间的直接效应最大,2个品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1.034 7和0.957 3。在N15处理下, Vmean相比其它处理分别增长了1.92%~30.58%(新春38号),1.02%~27.93%(新春49号)。【结论】在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下,以N15处理(85%N+15%有机肥)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转运率及贡献率最高,籽粒粒重最高,与之相关的灌浆各参数表现最优,即N15处理为最优配比组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施肥量及灌水量调控,研究水肥最优组合,为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节水节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四水平的裂区试验设计,以新冬36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0 kg/hm2(N0)、375 kg/hm2(N1)、450 kg/hm2(N2)、525 kg/hm2(N3)四个施肥量(纯量);四个灌水梯度为3 450 m3/hm2(W1)、4 200 m3/hm2(W2)、4 950 m3/hm2(W3)、5 700 m3/hm2(W4)。分析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等性状,研究水肥因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至灌浆期呈快-慢的增长规律,Logistic方程对其进行拟合表明,各处理从拔节后6~10 d干物质开始快速积累,41~49 d后转为缓慢积累。N2W2进入快速积累时间最早,最大积累速率较高。叶面积指数(LAI)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后期逐渐减小,N2、N3处理在拔节至孕穗期快速增加,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穗粒数与水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最终产量表现为N2>N3>N1>N0,最高产量为N2W3处理的9 848.13 kg/hm2,与N2W2处理无显著差异。水肥交互作用对穗数及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P<0.05),与千粒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施肥量450 kg/hm2、灌水量为4 200 m3/hm2,即N2W2处理为兼顾高产节水、省肥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滴灌供水条件下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方法]滴灌水量根据实际生产条件设置:高水5 250 m3/hm2、适水3 750 m3/hm2、少水2 250 m3/hm2和亏水750 m3/hm2;灌水次数与灌水定额根据小麦生育期需水特点、湿润层大小和地区气候特征设定,全期共滴灌7水。[结果]春小麦株高直线增长期在拔节中期~扬花期,高秆品种(新春19)此期较长且增长速率较大。滴灌小麦的分蘖高峰期在拔节前后,LAI高峰期均在孕穗~扬花期,主茎绿叶数在孕穗期达最大数目。滴灌供水不足造成个体生育期提前,株高降低,LAI高峰期前移,且最高LAI值降低,个体营养体弱小;过量滴灌造成生育期延迟,群体LAI过高,麦株营养生长过旺,影响穗部发育,影响产量;适量滴灌春小麦个体生长稳健,产量节构优化,产量高。[结论]不同基因型品种对滴灌水量反应有差异,矮秆品种新春22受水分调控较大,故应注意保证适量供水以确保高产。  相似文献   

20.
钾肥用量对甜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雪锦  张炎  胡国智  李青军  胡伟  冯炯鑫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2):2286-2291,2298
[目的]研究甜瓜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对甜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田间小区试验,施钾量不同处理为:0、75、150、225 kg/hm2.[结果](1)随施钾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快增期(△t)延长,施钾处理比不施钾处理延长了1~6d;施钾增加了甜瓜在At时期内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快增期时施钾处理单株积累量比不施钾处理增加95.15~139.67 g;Ko、K1、K2、K3各处理总干物质积累速率依次在播种后63、66、65、64 d达到最大值.(2)合理施用钾肥,有利于甜瓜茎粗增长,成熟期K2处理比K0、K3处理的茎粗值分别高出3.49、3.17 mm.(3)施钾量在150 kg/hm2时,叶绿素含量、含糖量达到最大值.(4)施钾对甜瓜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施钾量在150 kg/hm2时,甜瓜产量达到最大值31 223 kg/hm2.[结论]在经一元二次方程模拟后得出钾肥最佳经济施用量为116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