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良种为突破口推进茶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茶叶生产与出口大国,为迎接世纪之交茶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促进茶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结构,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良种为突破口,加快无性系良种的选繁与推广应用,扩大良种名茶与名牌产品的产销,促进茶叶总体质量水平与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茶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本文试就良种在茶叶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九五我省茶树良种选育的重点及加快良种推广应用的关键措施作一简述。1良种是建设一优两高茶业推进茶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2.
皖垦茶业集团下辖敬亭山茶场、十字铺茶场、九连山茶场和祠山岗茶场,拥有茶园1800hm2。随着名优茶战略意识的强化,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已成为皖垦茶业集团提升茶叶经济的重要途径。地膜覆盖技术在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实践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包伟华 《茶业通报》1997,19(1):15-16
无性系茶树良种具有变异小、发芽整齐、高产、优质等特点,有利于实行茶业机械化,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有利于名优茶的生产和开发。但是,如何提高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茶叶生产者。笔者根据池州地区茶业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涓桥茶叶实验站50亩无性系茶苗移栽的实践,结合对全区近4千亩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情况的调查,就这一问题谈些浅识。一、影响因子分析无性系茶苗具有无主根、须根细弱且水平分布的特点。影响其移栽成活率的有三个因子,即:生态因子、种质因子、技术因子。1、生态因子:直接影响茶苗成活率的主要是土…  相似文献   

4.
建设标准化茶园,是推进茶业现代化、实现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选用良种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实施茶树良种工程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势在必行。1实施茶树良种工程的必要性首先,良种是科技的结晶和载体,品种是物质基础,品种的优劣,不仅决定茶叶产量高低,而且严重影响茶叶品质的优劣,从而影响茶叶生产的效益,实践证明,良种园效益可达5000~8000元/667m2以上,是常规茶园的2~3倍,凡是良种发展好,覆盖率高的地方,那里的茶叶生产水平和效益就相对较高。国内无性系良种覆盖率福建省达95%,浙江  相似文献   

5.
无性系茶树良种是茶叶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茶叶可持续发展和茶叶产业化的基础。本文重点综述了福鼎大白、白毫早等8个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品质特征、适应性和推广种植情况,对光山县发展无性系茶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荣光明  钱子华 《茶业通报》2005,27(3):110-111
茶业是岳西山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全县现有茶园6400hm2,其中开采茶园4666.7hm2,年产干茶1750t,年产值7900万元,其中名优茶700t,产值4300万元。全县获国家有机认证茶园53.3hm2,绿色食品认证茶园366.7hm2,无公害认证茶园无性系良种茶园733hm2。全县成立茶叶协会组织28个,县内外固定茶叶销售窗口229个,人均茶叶收入超过500元的重点村12个,茶叶单项收入超过万元的农户655户。为做大做强茶业经济,使之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主线,农民增收的第一渠道和农村经济的第一产业,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全县茶业现状时,发现良种是茶叶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7.
王文杰  廖万有 《茶业通报》2004,26(3):107-109
本文就安徽茶业发展中的无性系良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茶农改换无性系良种的意识、相关政策与资金投入、无性系良种栽培管理技术等是影响安徽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就发展策略与技术需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覃士才 《茶业通报》2002,24(3):23-25
应用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新茶园,是提高茶园建园质量,开发名优茶、提高茶叶品质的基础,是培植五峰新世纪茶叶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县茶叶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的一项重大科技措施。因此从1997年冬开始,我县引进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6号”、“白毫早”等,在全县3000多个农户中栽植茶苗2800万株(其中自繁240万株),建无性系茶树良种园250hm2,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4.85%,实现了“一年栽、二年采、三年亩收入过千元”的目标,最高的茶农亩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春茶开园…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实施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茶业发展积极作用。经过分析安徽茶业情况后认为:安徽茶区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天然品质优异;茶叶加工体系完备;实施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给安徽提供了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跨越的发展良机。并就安徽茶业如何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0.
皖垦茶业集团面积大、产业多,是集科、工、贸(内、外贸)为一体的专业企业,集团辖四个国有茶场(十字铺茶场、敬亭山茶场、祠山岗茶场、九连山茶场),控股三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绿魁茶业有限公司、安徽敬亭绿雪有限公司、安徽省青草湖酒业有限公司),拥有两个全国知名品牌,“敬亭绿雪”茶叶和“青草湖”酒业。茶业集团茶园面积占全省2.5%,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占21%;  相似文献   

11.
回顾即将过去的20世纪,我国茶业经历了由建国前严重衰落到现代全面振兴的历史性转变: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八十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名优茶开发生产,不仅促进了茶类结构的调整与茶叶品质的提高,而且带动了茶树良种的推广和栽培模式的优化。然而,由于体制多变、市场波动和科技、资金投人不足等因素制约,一些问题诸如良种茶园比例与单产水平不高,名优茶与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大,茶叶生产的规模效益与比较效益低等,导致近年茶业经济呈现滑坡的趋势。为使我国茶业保持健康稳定地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深…  相似文献   

12.
王国征 《茶业通报》2005,27(4):169-169
本文简要分析了祁门县茶叶生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运用科技手段,在良种推广、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和茶业产业化等领域,提高祁门县茶业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茶业通报》2014,(3):132-132
《茶业通报》是由安徽省茶业学会主办的茶叶类刊物,旨在交流国内外茶叶科学技术,介绍茶叶的商业知识,发表茶树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茶树良种选育、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生理生化、制茶、茶叶机械、茶叶审评检验、  相似文献   

14.
无性系茶树良种作为茶叶生产的基础,不仅是茶叶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保障,它对实现茶叶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无性系茶树良种引进的相关问题以及产业化开发技术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来稿须知     
《茶业通报》2012,(1):40-40
《茶业通报》是由安徽省茶业学会主办的茶叶类刊物,旨在交流国内外茶叶科学技术,介绍茶叶的商业知识,发表茶树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茶树良种选育、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生理生化、制茶、茶叶机械、茶叶审评检验、茶叶贸易出口、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6.
王芳  田保良 《茶业通报》1998,20(4):14-15
自九十年代以来,茶叶经济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然而,名优茶生产却异军突起,成了茶叶生产的“支柱”。1996年春茶期间,名优茶市场价格坚挺,产销两旺,大有压倒大宗茶的趋势。回顾名优茶发展的历史,无性系良种是名优茶发展的基础,哪里有无性系良种,哪里就有名优茶。句容市也是如此,无性系良种的推广也比较快,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1句容市无性系良种茶发展概况句容市是江苏省四大产茶县(市)之一,现有茶园2333.3hm’,其中无性系良种47.Zhm’。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无性系良种,先后从福建、本省…  相似文献   

17.
影响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因素及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茶树品种结构、茶园生态环境与建设、茶叶采摘、土壤、肥料及病虫害防治等制约因素对信阳茶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为信阳地区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茶农增收、茶业增效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汪祖圭 《茶业通报》2000,22(3):25-25
近两年来 ,县委、县政府狠抓高效茶园建设 ,大力开发名优茶促进了我县茶叶经济的发展 ,加快了茶业产业化的进程。为使我县高效茶园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特对我县今后实施高效茶园建设提出几点建议。1 高效茶园建设要从发展良种新茶园抓起。 茶树良种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我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祁门种和杨树林种分别为国家级和安徽省级地方群体品种 ,另外还有祁门茶叶研究所选育的安徽一号、安徽三号、安徽七号及祁门县农业局选育的杨树林 783 ,这些都是经过国家认定或审定的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 (尤其是杨树林 783和安徽七号 ,…  相似文献   

19.
茶树扦插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华 《贵州茶叶》2009,37(4):24-26,3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名优茶越来越成为人们青睐的食品,同时也成为茶业效益的主要支柱。而作为名优茶的基础,茶树良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扦插繁殖的无性系茶苗具有生长迅速、出苗一致、保持母株优良特性等特点,成为茶树苗木繁育最为有效的技术。由于茶叶属于一年种、三年管护、  相似文献   

20.
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全县国土面积1413km^2,辖8个乡镇、79个行政村,人口1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1万人,农业人口中涉茶人口7.63万人,全县2011年茶园面积4773.3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400hm^2),茶叶总产3250t,其中夏秋茶产量2400t。全县春茶以名优茶为主,人工手采能够确保名优茶质量要求,春茶后期和夏秋茶以生产大宗红、绿茶为主,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60%以上,由于劳动力的缺乏和手工采摘的成本提升,影响茶叶及时采摘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比较低,研究示范山区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是提高采摘工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