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淋  郝晋珉  类淑霞  双文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33-22636
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选择评价对象一确定评价单元一选取评价因子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权重的确定一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大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将其分为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4类用地区,大同市城区以一般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为主。  相似文献   

2.
依据衡水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现状,建立了地下水对地质环境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评价衡水地区地下水对地质环境支撑能力。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面沉降、咸淡水界面下移严重,大部分区域地下水对地质环境支撑能力为中等到弱,从西北向东南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3.
贾桂康  欧钟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77-10579
大王岭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秀丽的自然山水、宜人的气候条件等生态旅游资源。①通过现场勘察,采用风景资源管理系统,选定地形、植物、水体、色彩、邻近景观影响、稀有性、人为改变7个风帚质量因子对大王岭自然保护区进行体验性美感质量评价,其评价总分为20.00分,属A级,说明该保护区自然景观美学价值高,适宜开展各类旅游美感体验活动。②运用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标准,选择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生存威胁6项评价指标对该保护区旅游环境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累计得分86.10分,评价等级为I级,说明该保护区旅游环境生态质量良好,适宜开展生态旅游。③根据景观质量评分细则评价该保护区。得出景观评价总分86.00分,达国际4A级旅游区(点)标准,说明该保护区景观质量基础好,有较大发展潜力。④参考我国山岳型观赏旅游地评价因子模型树,对该保护区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与客源条件、区域经济背景进行综合性定量评价,其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为60.67,占满分的85.6%;区位与客源条件评价结果为11.83,占满分的79.8%;区域经济背景评价结果为10.55,占满分的72.5%。这说明该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区位优势较明显,区域经济背景价值较高,具备良好的发展优势。该研究可为大王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有利于百色地区旅游业的整体提升,有利于百色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旅游项目的进一步推出。  相似文献   

4.
通过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及名茶产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适生模型,进而对名茶适生环境条件进行评价和适宜区划.模型建立和(潜力)评价方法研究对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资源潜力评价、地质调查成果实际应用转化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永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925-20927
实地调查了南坪水库库区和坝址选址的地质条件,对3种不同坝址地质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方案3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且库容条件较好,运行管理较方便,因此,将其作为推荐方案。通过对南坪水库不同坝址选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安全、经济、合理的南坪水库地质条件,确定水库的建设标准及规模、类型,为其他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景观视觉敏感度的棋盘山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因子叠加法和景观可视敏感度法评价棋盘山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采用坡度、距离水库的远近、土地利用、水库景观可视敏感度和河流景观可视敏感度作为单因子,综合评价了研究区的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将适宜性分为很适宜、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和很不适宜5类。结果表明,最适宜生态旅游用地和适宜生态旅游用地占研究区的42.79%,说明本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宜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较不适宜区占研究区的比重最大(30.76%),这些区域可以作为潜在旅游开发区,如果管理措施得当,将会转变为可利用资源,否则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可能影响到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提出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湖北省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出发,以30m×3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择影响人居环境最主要的4个因子(地形、气候、水文与地被条件),定量评价湖北省不同地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居环境指数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趋势,其中西南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周围出现高值区。湖北省人居环境适宜地区面积为1.100 77×105 km~2。从适宜因子分析表明受双因子适宜面积最大,占高度适宜区的63.33%,多因子适宜区和单因子适宜区面积各占高度适宜区2.52%和24.98%。湖北省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面积为4.075 30×104 km~2,占湖北省面积的22.2%。其中,以高度适宜区单因子为标准,适宜性临界区和限制性临界区面积各占2 114.342 2 km~2和2 114.342 2 km~2。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土地面积为4.219 9×104 km~2,占湖北省面积的19.4%,从不适宜区限制性分析可知,人居环境不适宜区受双因子限制的面积最大,占不适宜区32.48%,多因子限制和单因子限制面积各占不适宜区13.37%和10.08%;综合限制型面积最小,只占不适宜区2.01%。  相似文献   

8.
依据区域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睢宁县地质环境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地质环境现状进行地质环境分区,并结合地质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分区,进一步强化了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花滩子水库"的开工建设及国家扶贫攻坚项目的实施,将给沿岸区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历史性机遇。笔者通过对库区沿岸资源、贫困人口现状调查,结合"花滩子水库"建设规划,提出环"花滩子水库"脱贫攻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能够直接决定整个项目。文章在ZG水库区地质条件前期的勘察工作中,在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调查的同时,借助钻探、路摊、地质测绘和室内试验等手段,对库区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初步评价,确保水利工程能够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程东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197-10200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赣州市城镇化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为了逐步缩小赣州市中部与东、西部城镇化差距,全面提高城镇化整体水平,笔者主要从七个路径来构建赣州市小城镇发展机制,分剐为:①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②建立城乡一元的户籍管理制度;③建立统一公平的劳动就业制度;④建立多层式的社会保障体系;⑤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财政和投融资体制;⑥建立高效的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⑦建立科学的产业梯度转移对接机制,不仅可以推进赣州市农村改革发展,而且对全国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发展也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发展,从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其方向是城乡一体化,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及各种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流动与整合,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使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进而成为经济、社会及文化相互融合的统—体。本文从世界农村与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及我国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的演变出发,以青岛市为例,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农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面临乡村主导产业退化、粮食生产功能弱化等乡村发展问题,而对于乡村地域系统农业结构改善与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等功能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吉林省为例,选择县域为单元,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分析2005—2019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利用主导因素法分析不同县域乡村脆弱性主导要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乡村地域敏感性呈波动上升趋势,暴露度和适应能力呈下降趋势,综合作用结果导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整体脆弱性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中西部低,两边高”的空间格局。根据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的主导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7种成因类型,极度和重度脆弱程度的14个县,主要以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中度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轻度和轻微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和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因此,提出应从强化水土保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政府支持引导等方面开展差异化调控措施,全面提升吉林省不同县域乡村地域系统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区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广西农业科学》2011,(9):1168-1171
【目的】探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分析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的升级途径。【结果】由于四川民族地区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而其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因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分为原野型乡村旅游和城郊型乡村旅游两种类型。【建议】在松潘—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森林、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朱晓娟  孙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88-12990
引用了郊区城市化理论,认为萌芽型城中村是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与郊区联系的日益紧密而产生的,简要分析了我国城中村的发展现状,并以兰州市萌芽型城中村为例,研究了萌芽型城中村的地理位置、外观、空间结构、经济以及人口特征,进而以西果园镇柴家河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柴家河村作为萌芽型城中村的发展思路,强调应梳理控制村庄发展规模,节约、集约化利用土地;产业化开发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百合经济,挖掘特色产业潜力;实现乡村空间形态发展的城乡融合一体化;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素质,培养具有开拓精神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实现萌芽型城中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翔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9):1168-1171
【目的】探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分析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的升级途径。【结果】由于四川民族地区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而其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因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分为原野型乡村旅游和城郊型乡村旅游两种类型。【建议】在松潘—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森林、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分配的传导机制的基础上,选择1978~2009年相关指标对城乡收入差距中金融发展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等指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但影响效果各有不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农村金融抑制,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根本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然而目前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着城镇化体系不合理、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农民市民化不完全、农村劳动者知识水平偏低、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因此从科学发展的理念下去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构成要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和动力,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坚持以第三产业为新兴动力,坚持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保障,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坚持以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洛阳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又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46-13449
首先,介绍了洛阳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选取镇总户数、镇总人口、粮食总产量、财政预算收入、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6个指标,根据《洛阳统计年鉴2009》中的相关数据,对全市53个非城关镇的建刺镇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将这53个建制镇按城镇质量分为4类。分析了洛阳市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经济措施;城镇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基础设施不足,吸纳人口有限;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柱,发展资金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城镇环境保护压力大。提出了洛阳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的相关对策:从动力机制上看,洛阳市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应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转变;从城镇规模上看,洛阳市应选择积极发展中心城区,做强县城,培育重点镇;从城镇功能上看,洛阳农村城镇化发展应选择专业特色城镇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社会经济的重要标尺,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构建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其中,人口城镇化发展呈上升态势,但明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发展比较稳定,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