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选用黄芪、白芪、当归、川芎、蒲公英、王不留行、益母草等中药组方,对患隐性乳房炎泌乳黑白花奶牛进行阶段性添加试验。测定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中性粒细胞吞噬力、红细胞C3b花环、免疫复合物花环及花环促进率和抑制率,并检测隐性乳房炎转阴情况。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患牛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用药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隐性乳房炎显著好转,有效率达83%。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中药复方对隐性乳房炎患病奶牛血清中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试验选用穿山甲、芙蓉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通草、丝瓜络、紫花地丁及王不留行等中药按照一定比例组方,采用单纯的水煎浓缩法提取有效成分,对患乳房炎泌乳奶牛进行治疗,以健康牛为对照,对健康牛和用药前后乳房炎奶牛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组奶牛在用药第21天时分别使血清中的LDH和ALT活性下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隐性乳房炎组奶牛血清AST活性在用药第15,21天时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中药复方对奶牛乳房炎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修复奶牛受损的乳腺上皮细胞,降低受损细胞产生的酶含量,具有一定的提高患病奶牛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及免疫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临床型、隐性型和健康型荷斯坦奶牛共80头,用于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及免疫试验,对治疗前后乳中体细胞数(SCC)、乳清中白蛋白(SA)、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使用前后干奶期乳房炎的发病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灌注剂和抗生素对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4.44%和88.24%,有效率均为100%;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86.67%和76.92%,有效率为93.33%和84.62%;对干奶期乳房炎的预防效果分别为88.89%和94.12%,而生理盐水对照组发病率高达45.45%。中药复方灌注剂可以极显著降低患病奶牛乳中SCC、SA、LDH、ALT、AST水平(P<0.01),提高SI和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P<0.01)。试验证实了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修复奶牛受损的乳腺上皮细胞,降低受损细胞产生的酶含量和血乳的渗透性,提高患病奶牛机体的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药复方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结合珠蛋白(HP)、淀粉样蛋白A(SAA)含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选用金银花、黄芪、川穹、穿山甲、芙蓉花、红花、通草、丝瓜络、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王不留行等中药按照一定比例组方,采用单纯的水煎浓缩法提取有效成分,对患隐性乳房炎泌乳奶牛进行内服治疗,并对健康牛和患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HP、SA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在用药第15天、第21天时分别使血清中HP的含量下降到正常水平,与用药第0天相比差异明显;试验组奶牛在用药第15天时血清中的SAA的含量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中药复方能够明显降低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HP、SAA的含量,对受损的乳腺上皮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修复作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具有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中药复方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活性变化的影响,试验选用穿山甲、芙蓉花、金银花、黄芪、红花、连翘、蒲公英、通草、丝瓜络、紫花地丁及王不留行等中药按照一定比例组方,采用单纯的水煎浓缩法提取有效成分,对患乳房炎泌乳奶牛进行内服治疗,并对乳房炎奶牛用药前后血清中LDH、NAG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在用药第15,21天时,分别使奶牛血清中的LDH活性下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用药第21天时,使奶牛血清中的NAG活性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中药复方对奶牛乳房炎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奶牛受损的乳腺上皮细胞,降低受损细胞产生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增强患病奶牛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临床疗效,试验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当归及瓜蒌等中药,按照一定比例组方,采用中药灌注液的常用提取方法水提醇沉法提取有效成分。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比稀释法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该中药复方灌注剂对上述致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每天对患病奶牛乳区灌注该中药复方灌注液40mL,连续14d,发现其对隐性乳房炎有效率和治愈率达95.00%,对临床型乳房炎有效率达90.00%、治愈率达80.00%,用药后乳体细胞数低于20万个/m L,显著低于用药前乳体细胞数(P<0.05),平均日产奶量提高约1kg,表明该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的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变性杆菌、卡他球菌、结核杆菌、流感病毒及多种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由蒲公英组成的中药复方添加于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饲料中,奶牛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隐性乳房炎发生率显著好转,有效率达83%;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超声细胞粉碎法提取中药复方中的多糖,并研究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00只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40只,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复方中药水煎剂和高、中、低3种浓度的中药复方多糖,0.3 mL/只,连续灌服7 d,于第8天处死,进行免疫器官指数、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复方水煎剂组相比,中等浓度的复方多糖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淋巴细胞转化、血清溶血素含量、白介素-2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均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中等浓度的中药复方多糖有显著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蒲公英、金银花、黄芩等中药组成方剂并制成中药乳膏,应用于患乳房炎奶牛。采用形态检查法对奶牛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试验组用药前后差异显著,用药后与健康组差异不显著。从而说明此中药制剂能提高乳房炎奶牛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对于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具有促进的作用,对揭示中药治疗乳房炎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取某奶牛场经CMT法检测患有隐性乳房炎的泌乳奶牛,随机分成中药微生态制剂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微生态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健康对照组,治疗后第5天再用CMT检测乳汁,评价中药微生态制剂治疗效果,并同时颈静脉采血,评价中药微生态制剂对血常规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微生态制剂治疗组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达78.5%、有效率达90.7%;用药后,泌乳量有所提高;用药前,患牛血液中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用药后,血液中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中药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血液中炎性细胞的数量,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健宫散治疗奶牛子宫炎对部分血液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探讨中药复方对产后子宫炎作用机理,为早期预防奶牛子宫炎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年龄、体重和胎次相近的18头奶牛按临床症状、阴道分泌物的性状、B超检查分为3组,患病组(患子宫炎不治疗)、正常组(未患子宫炎)和治疗组(患子宫炎治疗),每组6头。治疗组灌服中药健宫散,患病组与正常组灌服生理盐水。灌药期为7 d。分别于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1、4、7、11、15、20 d采集血液,通过ELISA方法检测用药前后3组奶牛部分血液及代谢指标。结果表明,健宫散能显著提高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数(P<0.05),显著降低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粒细胞数、β-羟丁酸、尿素氮、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含量(P<0.05)。由此可见,中药健宫散能调节部分血液和代谢指标,提高机体抗炎、免疫能力,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子宫炎。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对乳房炎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6头健康奶牛和30头隐性乳房炎患牛,组成健康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壳聚糖1、2、3、4试验组,每组6头。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壳聚糖0 g、0 g、10 g、20 g、40 g和80 g/d·头,探讨壳聚糖对乳房炎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牛连续饲喂2周,分别于试验开始(0周)、1周和2周采取血样,测定血液WBC、LYM、TLYM、BLYM、PMN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血清CIC含量和隐性乳房炎乳阳性乳区/阳性牛的数量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饲喂壳聚糖后, WBC和LYM降低至临床健康牛的水平。活性TLYM和BLYM升高;PMN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下降。血清CIC含量和隐性乳房炎乳阳性乳区/阳性牛数下降。表明壳聚糖具有抵抗炎症、清除血清CIC、调节PMN的吞噬活性,可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隐性乳房炎奶牛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抑菌杀菌、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抗炎、促进乳腺细胞增殖和修复的作用机理,介绍了中草药添加剂、复方中草药传统散膏剂、中草药超微粉、中草药提取物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效果,分析了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存在的问题,为中草药在防治奶牛乳房炎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复方中药秦公散对小鼠脾脏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处理组小鼠脾脏和外周血中用CD3+、CD4+ 、CD8+标记的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4+/CD8+的比值和CD19+标记的B淋巴细胞百分率。结果表明,与蒸馏水组相比,秦公散高剂量组小鼠脾脏和外周血中CD3+、CD4+细胞百分率和CD4+/CD8+的比值均显著提高,对环孢菌素(CsA)抑制小鼠有显著恢复作用(P<0.05);秦公散高剂量(20 g/kg体重)可显著提高健康小鼠脾脏和外周血中CD19+细胞百分率(P<0.05),对环孢菌素抑制小鼠的CD19+细胞百分率有显著恢复作用(P<0.05)。结果表明,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复方中药秦公散通过提高机体中CD3+细胞、CD19+细胞百分率和调节CD4+/CD8+之间的平衡来显著提高小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恢复由环孢菌素(CsA)抑制的小鼠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枯草芽胞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按等比例制作固态发酵复方中药,并对复方中药发酵前后对奶牛乳房炎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复方中药发酵前后均可显著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P<0.05),可提高牛奶的乳蛋白率(P>0.05)和乳脂率(P>0.05),可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P<0.05),添加复方中药制剂组和发酵的复方中药制剂组的产奶量分别较空白组提高了0.72kg/d和2.64kg/d;经发酵后的复方中药制剂在降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改善乳品质和增加产奶量等方面的效果均优于未发酵的复方中药制剂(即普通中药制剂);复方中药经发酵后,有利于提高中药的利用率及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中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免疫机制,试验采用给患有明显子宫内膜炎症状的奶牛早、晚各灌服宫炎散1次,连用7 d,采集血清,检测血清中IgA、IgG和细胞因子IL-1β、TNF-α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用药后第5天和第7天,治疗组血清IgA、IgG含量极显著高于疾病组(P0.01);用药后第1天,治疗组血清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用药后第3天、第5天和第7天极显著低于疾病组(P0.01);血清TNF-α含量在用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均极显著低于疾病组(P0.01)。说明中药复方制剂宫炎散能够增强子宫内膜炎患牛的免疫防御机能,调节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自拟中药复方制剂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试验选取产犊3到5个月的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3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20头)和对照组(10头)。选取清热燥湿中药大黄、黄柏、公英以及冰片制成涂擦剂,涂擦乳房治疗奶牛乳房炎,试验期为16天。结果表明:涂擦自拟中药复方制剂16天后乳房炎治愈率达89.25%,泌乳量显著提高(P0.05);乳汁中体细胞数极显著下降(P0.01);血浆中GSH-P和SOD活性明显提高,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自拟中药复方制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银黄注射液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黄注射液主要由黄芩、金银花、连翘等多味中药组成,其单药分别的杀菌作用已得到证实,黄芩活血通经、散结消肿,能影响体细胞的代谢,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细胞的杀菌能力,药理实验表明,黄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促进淋巴细胞生成,增加机体免疫力。金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连翘解热镇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通经活血、消肿止痛、活络通乳作用。资料显示,银黄注射液既能通过抗菌消炎来达到防治乳房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节机体的免疫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为探讨银黄注射液治疗机理,本试验通过建立兔乳房炎模型,并通过血液白细胞计数、脾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试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来考察银黄注射液对乳房炎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组白细胞总数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用药后,青链霉素组和银黄注射液组白细胞总数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银黄注射液组和青链霉素组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同时在考察银黄注射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可以看出,注射银黄注射液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增强,与黄芪多糖注射液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芩花注射剂抗炎和免疫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芩花注射剂的抗炎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法,观察芩花注射剂的抗炎效果;采用迟发型超敏反应、碳粒廓清及脏器系数法,观察芩花注射剂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对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芩花注射剂高(10 g/kg)、中(5 g/kg)、低(2.5 g/kg)三个剂量组均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及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P<0.05或P<0.01);能明显抑制2,4-二硝基氯苯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P<0.05或P<0.01),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并提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P<0.05或P’<0.01)。结果表明,芩花注射剂具有一定的抗炎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冷冻透析法制备奶牛隐性乳房炎特异性转移因子,并对其免疫活性进行检测。方法为采用匀浆、冻融、透析被免疫猪的脾脏,制备特异性转移因子,运用理化性质检验、安全试验、无菌试验检验所制备转移因子的纯度及安全性,并运用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及E玫瑰花环试验对特异性转移因子免疫活性进行检测。试验结果为:所制备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特异性转移因子多肽含量为1.3 p g/mL,核酸含量为24μg/mL,OD_(260 nm)/OD_(280 nm)值为2.08,且安全、无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及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表明转移因子可明显增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并能增加E玫瑰花环的形成数。因此,本品可作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药物,亦可作为细胞免疫增强剂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