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研究辐照实蝇的鉴别方法,采用10~160Gy辐照桔小实蝇卵和不同日龄幼虫后,分别测定单条幼虫体内的酚氧化酶(PPO)、乙酰胆碱酯酶(ACh 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OD值,并观察虫体黑化情况。结果表明:80 Gy以上剂量辐照桔小实蝇卵、不同日龄幼虫后,能显著降低7日龄幼虫体内PPO、SOD的OD值;80 Gy以上剂量辐照桔小实蝇24 h卵和1日龄幼虫后,能显著降低其7日龄幼虫体内ACh E的OD值;因此通过测定SOD、PPP、ACh E酶活性变化,可以作为判定桔小实蝇是否经过检疫辐照处理的依据。最低以40 Gy辐照桔小实蝇卵、1日龄、2日龄幼虫后,其7日龄幼虫虫体不能黑化,而对照虫体黑化,因此观察虫体黑化亦可作为判定桔小实蝇辐照与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脑乙酰胆碱酯对杀螟松的反应及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水系统中用不同浓度的杀螟松处理食蚊鱼 96 h分别于第 2 4、4 8和 96 h测定脑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活性。另一些鱼在接触杀螟松之前分别用胡椒基丁醚 (PBO)和磷酚三苯酯 (TPP)做预处理。结果表明 ,在 0 .4 mg/ L和 1.3mg/ L的亚致死浓度下 ,杀螟松对 ACh E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 4 4 .2 %和 6 5.7%与用杀螟松单独处理的鱼相比 ,TPP预处理的鱼 ACh E活性更低 ,而 PBO处理后的鱼 ACh E活性较高。本项研究还测定了鱼经过 96 h杀螟松处理再移到清水中之后 ACh E的恢复情况。经过 8d的恢复期 ,用杀螟松单独处理和经 TPP处理的鱼 ,其 ACh E仍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8E杀虫晶体蛋白对马铃薯甲虫具有中等毒性,用亚致死剂量9和7μg/m L的Cry8E分别饲喂2、3和4龄的马铃薯甲虫幼虫,然后测定羧酸酯酶(Car E)、乙酰胆碱酯酶(ACh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β-羧酸酯酶的活性随Cry8E浓度的升高明显提高,随龄期增长活性降低,酶活性在浓度间和龄期间差异都极显著。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下降,2龄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明显升高,并且随龄期变化差异显著(P0.01)。3龄幼虫体内的CAT酶活性随Cry8E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本研究阐明了Cry8E对马铃薯甲虫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为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甲氧虫酰肼对棉铃虫解毒酶活力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亚致死剂量(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处理棉铃虫抗甲氧虫酰肼种群(R)和同源敏感种群(S)3龄初幼虫48 h,测定了3~6龄期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比活力变化。结果发现:经亚致死剂量甲氧虫酰肼处理后,S种群EST比活力除4龄幼虫外均有所升高,且仅在3龄期升高明显;GSTs比活力在5龄幼虫体内显著升高,其他龄期无明显变化;MFO比活力在6龄幼虫体内表现为降低,其他龄期无显著变化。对于R种群,3龄和6龄幼虫体内EST比活力显著降低,各龄期的GSTs和MFO比活力均显著降低。空白对照R种群3~6龄期幼虫的GSTs比活力均高于S种群;EST比活力仅3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MFO的比活力仅5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研究表明: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与GSTs比活力增大关系较为密切;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可诱导敏感种群EST和GSTs活力升高,而使抗性种群3种酶的活力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斜纹夜蛾微粒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纹夜蛾三龄幼虫每头接种2.5×10~4个微粒子虫Nosema liturae孢子时儿乎全部死于幼虫期。但孢子经4℃贮藏1年则致病力显著下降,每头三龄幼虫接种3.15×10~6孢子时仍右35%的病虫可羽化,但罹病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均下降。微粒子虫对棉铃虫三龄幼虫的ID_(50)和LC_(50)分別为143.4孢子/幼虫和1.27×10~6孢子/ml。在4×10~7孢子/幼虫接种时LT_(50)为5.5天。棉铃虫三龄幼虫每头接种2×10~7-1×10~6孢子时产孢量最高,约为1.1×10~(10)孢子/虫。五龄幼虫期为最佳收获孢子期。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大学东校园内糖胶树上的绿翅绢野螟[Diaphania angustalis(Snellen)]4龄幼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氰戊·辛硫磷处理后不同时间(10、30、60、90 min和120 min)对绿翅绢野螟4龄幼虫呼吸代谢、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时,氰戊·辛硫磷药液浓度128.35 mg/L处理绿翅绢野螟4龄幼虫30 min后出现明显的呼吸峰,CO_2释放率达到15.68μL/h,随后迅速降到对照水平。绿翅绢野螟4龄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氰戊·辛硫磷处理初期显著升高,分别达到5.57×10~(-2) n mol/s和12.3 n mol/s,60 min后迅速下降到对照水平,分别为1.87×10~(-2) nmol/s和9.42 nmol/s;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初期与乙酰胆碱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但在60 min后酶活性开始升高,120 min时达到307 n mol/s,极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及解毒酶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茚虫威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具有卓越的杀虫活性,是替代传统杀虫剂及治理抗药性害虫的理想药剂。为了明确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活性及对其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使用茚虫威科学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广西南宁草地贪夜蛾种群3龄幼虫对茚虫威敏感性及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茚虫威的增效作用;并测定了亚致死浓度(LC_(20))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体内MFO、GSTs和CarE酶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LC_(20)、LC_(50)和LC_(90)分别为8.95、20.62 mg/L和73.57 mg/L。DEM、PBO和TPP对茚虫威的增效倍数依次为2.24、2.05和0.50倍。亚致死浓度(LC_(20))茚虫威处理后对3龄幼虫体内GSTs的活性和MFO含量与无药剂处理(CK)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CarE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本文结果显示,广西草地贪夜蛾仍可以用推荐剂量80 mg/L茚虫威防治,而代谢抑制剂PBO和DEM对茚虫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GSTs活性和MFO含量在茚虫威诱导后显著升高,初步推测这两种解毒酶可能影响将来草地贪夜蛾对茚虫威的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菌液中主要的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种高分子量的复合蛋白—毒素Ⅱ。以该菌液和毒素Ⅱ分别饲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检测其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通过生化分析研究了该毒素对幼虫中肠内几种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和毒素Ⅱ对棉铃虫幼虫的取食量和生长发育均有显著的影响,取食拌有菌液和毒素Ⅱ的人工饲料的棉铃虫食量明显减少,发育速度延缓,发育历期比对照明显推迟;尽管一直取食混合原菌液(6.5×108 cells/mL)人工饲料的棉铃虫2龄幼虫前期死亡率很低,但是其生长发育几乎完全被抑制,该处理组所有幼虫均不能化蛹;原菌液对4龄幼虫的食量、发育历期、蛹重及化蛹率均有显著影响。菌液对棉铃虫幼虫的影响与菌液的浓度和幼虫的龄期成反比,稀释50倍的菌液对2龄和4龄幼虫的生长发育仍有一定影响;毒素Ⅱ(51.9 μg/mL)对4龄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短时间(2 d)饲喂原菌液后更换正常饲料,仅延缓了棉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而对其化蛹率、蛹重及羽化率均无明显影响。饲喂毒素Ⅱ的棉铃虫幼虫中肠主要蛋白酶的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9.
解毒酶系在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阿维菌素敏感 (ABM- S)和抗性 (ABM- R)种群小菜蛾的羧酸酯酶 (Car E)、谷胱甘肽 S-转移酶 (GST)和多功能氧化酶 (MFO) O-脱甲基活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除 1~ 2龄外 ,ABM- R种群的 Car E活力显著高于 ABM- S种群 ,显著性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增大 ,ABM- R种群 4龄末期幼虫的 Car E比活力为 ABM- S种群的 2.25倍。动力学研究表明 ,可能是低龄幼虫中酶分子的变构起主要作用 ,而随着虫龄增长 ,酶分子数量的增加对抗性的作用逐渐增大。从酯酶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得出 ,ABM- R种群的 E7、E13和 E15同工酶活力显著提高是导致 ABM- R种群酯酶活力提高的主要原因。ABM- S和 ABM- R种群 GST的活力差异在1~ 2龄期最大 ,为 2.09倍 ,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 ,4龄幼虫期的 GST无种群差异。未检测到多功能氧化酶的 O-脱甲基活力的种群差异。  相似文献   

10.
多功能氧化酶系(MFO)与棉铃虫抗药性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本文在增效作用测定基础上 ,研究比较了多功能氧化酶系 (MFO)的三个组分 (细胞色素 P4 50、细胞色素 b5、细胞色素 c还原酶 )在相对敏感棉铃虫 (HDS)与抗氰戊菊酯棉铃虫 (KQR)中的含量、活性及其组织分布规律。增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 ,PBO及 SV1对氰戊菊酯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增效倍数分别达 2 53.99和71.4 4倍 ;初步表明 MFO在 KQR种群棉铃虫的抗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后的生化研究表明 :KQR种群棉铃虫中肠、脂肪体及体壁的三个组分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 HDS种群棉铃虫相应部位的含量 ,其中细胞色素 P4 50在上述三个部位中的含量分别是 HDS种群棉铃虫的 1.76、3.12、4 .15倍 ,细胞色素 b5含量分别是HDS种群棉铃虫的 1.57、6 .2 8、2 .39倍 ,细胞色素 c还原酶活性分别是 HDS种群棉铃虫的 1.4 0、1.88、1.6 4倍 ,说明多功能氧化酶系与棉铃虫的抗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增效剂NIA16388对溴氰菊酯增效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溴氰菊酯品系家蝇(Del-R) 为试材,测定了NIA 对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NIA 对溴氰菊酯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此后对NIA 的增效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NIA 可抑制家蝇体内羧酸酯酶的活性,I50值分别为2.14(±0.22)×10-7mo l·L-1(α-NA )和1.09(±0.39) ×10-9mol·L -1(β-NA ) ,N IA 为4.20×10- 4mol·L- 1时, 其对多功能氧化酶的抑制率达78.63(±0.13)%;此外,NIA 对神经靶标部位的AChE 也有抑制作用, I50值为2.37(±0169)×10- 5mo l·L - 1。几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效果。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测定及对甲胺磷的抗性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3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了江苏省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的抗性水平,并就二化螟对甲胺磷产生抗性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淳和徐州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已达高抗水平,其它地区也表现为中等抗生,在所测定的6个种群中,苏州种群对甲胺磷处于低抗水平,其它种群为中抗种群,澌知体增效作用表明,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对甲胺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酸二乙酸(DEM)的增效作用不明显,对离体解毒酶的研究表明,R种群幼虫多功能氧化酶(MFO)的O-脱甲基作用的活力比S幼虫高,R幼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力与S幼虫无显著差异。以甲胺磷为抑制剂的R幼虫I50是S幼虫的2.52倍,二化螟对甲胺磷的抗性机理可能与MFO的O-脱甲基作用活力增矿山和AChE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多酚氧化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Spodopetera exigua(Hübner)多酚氧化酶(PPO)和羧酸酯酶(CarE)的影响, 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表现了很高的毒力,对三龄幼虫的LC50值为0.80 mg/L。离体条件下,1.0×10-3~0.5 mg/L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率超过50%,且表现为随药剂浓度的增加抑制能力增强的趋势。活体条件下,0.1~0.8 mg/L多杀菌素在处理的早期诱导虫体内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但12 h后却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1.0×10-3~1.0 mg/L多杀菌素在离体条件下对羧酸酯酶不表现任何抑制作用,但活体条件下同样能诱导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对亚洲玉米螟在甜玉米、饲料玉米、无毒棉和有毒棉上的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初孵幼虫嗜食无毒棉棉叶,3龄幼虫则喜食玉米心叶。5龄幼虫在甜玉米上的取食次数最多,取食总时间最长,在有毒棉上的取食时间最短。5日龄以前,取食无毒棉的幼虫生长最快,而后取食玉米的幼虫生长加快;取食有毒棉的幼虫生长最慢,其老熟幼虫的体重仅为取食甜玉米的1/3。取食棉花的幼虫历期明显延长,虫龄增加至6龄。幼虫期存活率、蛹重和每雌产卵量以甜玉米为最高,依次为饲料玉米、无毒棉和有毒棉。试验证明,在扩种甜玉米和无毒棉以后亚洲玉米螟种群将上升。  相似文献   

15.
平腹小蜂滞育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腹小蜂是果树蝽类害虫的优势天敌,对重要果树蝽类害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商品化生产的平腹小蜂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果树蝽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为精确控制平腹小蜂的羽化时间和提高防控效果,本文对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龄期平腹小蜂的滞育诱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平腹小蜂的滞育虫态为预蛹,从卵期开始至预蛹前期,对其进行低温和短光照刺激均可以诱导其进入滞育。短光照(6L:18D),17℃条件下,处于卵期、1~2龄期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发育至预蛹期,滞育率分别为76.37%、81.51%和60.28%,其中卵期开始诱导和1~2龄开始诱导的处理之间,滞育率无显著性差异,且卵期处理组和1~2龄处理组的滞育率显著高于2~3龄处理组的滞育率;短光照条件下,当温度降低到11℃和14℃,对1~2龄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诱导滞育,滞育率显著下降到20%以下。综合而言,短光照条件下,温度在诱导平腹小蜂进入滞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龄期平腹小蜂在17 ℃持续处理后,预蛹的滞育率不同。在本研究中,17℃结合短光照,对卵期和1~2龄期的平腹小蜂进行诱导,可获得较高的滞育率。  相似文献   

16.
寄主植物对棉铃虫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研究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在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幼虫发育天数差异较大,其顺序是:棉铃(14天)=人工饲料(14天)<扁豆(16天)<番茄(19天)<青椒(23天);(2)所有供试害虫均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是主要组成成份,第3龄期的差异比较显著;(3)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的活力随幼虫发育逐渐减小。3龄时期幼虫的活力较高于其他时期,取食青椒的棉铃虫酶活力高于其他4种植物。上述结果说明,幼虫第3龄期可能是解毒的关键时期,代谢过程是多酶系的复合反应,酶活力的变化与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不成正比,多功能氧化酶是重要的解毒酶,羧酸酯酶作为水解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蚕的一种微孢子虫对小菜蛾的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从家蚕体内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Vairimorpha sp.对小菜蛾的致病力。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当起始侵染期为小菜蛾2龄幼虫,浓度为1×10~6孢子/ml时对当代小菜蛾的致病力最高,幼虫的死亡率可达80.00%~82.67%,蛹死亡率可达50.00%~52.94%,而小菜蛾雌成虫的产卵量由对照的249.64~278.38粒/雌下降到120.56~126.72粒/雌,产卵量下降50%左右;当起始侵染期为3龄幼虫,浓度为1×10~6孢子/ml时,当代幼虫的死亡率只有40.00%~61.33%,与起始侵染期为2龄时相差很大,蛹死亡率和成虫每雌产卵量下降率与起始侵染期为2龄时差异不大。另外,家蚕微孢子虫还可通过垂直传染方式影响下代小菜蛾幼虫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具有防治潜力的菌株,本研究从马铃薯甲虫僵虫虫体上分离菌株NDBJJ-BFG,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喷雾法和覆土法测定了不同浓度下该菌株对马铃薯甲虫室内毒力的致死中浓度LC50及半致死时间LT50。结果表明,经形态特征与r DNA ITS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菌株NDBJJ-BFG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该菌株对1、2、3和4龄马铃薯甲虫幼虫的LC50分别为0.91×10~6、1.51×10~6、5.09×10~6和6.84×10~6个/m L;采用喷雾法和覆土法处理蛹的LC50分别为1.43×10~7个/m L和8.15×10~6个/m L,成虫的LC50分别为5.08×10~7个/m L和2.97×10~7个/m L。在孢子悬浮液浓度相同时LT50随虫龄的增大而延长,其中成虫的LT50最长,其次是蛹;在相同龄期下LT50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大而缩短。表明菌株NDBJJ-BFG对马铃薯甲虫1龄和2龄幼虫具有高毒力,其在马铃薯甲虫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