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通过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典型土壤样点进行土壤养分研究调查,实验室处理测定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土壤含盐量等6个因子,综合分析土壤养分现状和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伊金霍洛旗能源开发区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量、土壤全磷量均呈现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含量逐步降低的趋势,土壤全钾量保持相对稳定;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量、土壤全磷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差异性显著,土壤全钾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差异性不显著;有机质含量属于土壤肥力状况的评价标准中“稍缺”、“缺”的类型;全氮含量大部分处于6级水平,即“极缺”,急需大量补充;从全磷含量来看,均处于4~5级水平,即“稍缺”或“缺”,应补施磷肥;全钾含量比较均匀,差异不大,均处于2级水平,即“稍丰”的类型,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长期秸秆还田对黄土旱塬区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秸秆还田对黄土高原旱塬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4a的长期施肥,表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趋势;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富集效应较明显,长期施用秸秆能加快土壤有机质转化速率,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长期秸秆还田对剖面养分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养分含量呈现出减少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全磷含量在耕层较高,在80 cm土层形成最低值。  相似文献   

3.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岗山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中25个样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钾素养分比较贫乏;(2)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含量差异不大,但对全磷及有效钾含量差异显著,均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3)就同一林分类型而言,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有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递减;全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但减小不明显;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间变化规律不明显,半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毛竹林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山西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山西设施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年限耕层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电导率、全量养分(全氮、全磷和全钾)和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种植年限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且相关关系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生产中应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全氮、全磷盈余,全钾耗亏,全量养分关系失衡成为土壤肥力提高的障碍因子;速效养分累积明显;土壤pH值明显低于大田土壤,有酸化趋势;土壤电导率较高,但未达到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水平。表明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和各种形态养分的动态变化可能会导致土壤功能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5.
长沙市不同类型水耕人为土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采集的12个不同土壤类型的水耕人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剖面间理化性质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沙市水耕人为土耕作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很丰富,其中简育水耕人为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潜育水耕人为土全氮和全磷的含量较高,铁聚水耕人为土全钾的含量较高,都依其成土母质和质地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谷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山西省耕地质量及生产能力调查评价数据为基础,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以山西省太谷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全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形因子下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等级上来看,有机质主要位于中等偏低水平,全氮位于较低水平,全磷位于偏低水平,全钾位于中等水平;从分布位置上来看,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在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全钾含量高的地区位于东南部和北部;从海拔和坡度因子等地形因子上看,全钾与地形因子呈正相关,有机质、全氮和全磷与地形因子则呈负相关,其中,全氮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宜昌13个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含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宜昌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水平分异特征,并且在10~20 cm土层变异性达到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94.2%、72.6%、63.1%.整体上各土层土壤养分变异系数随剖面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大部分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的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并表现出从表层往下减少的趋势,尤其以黄棕壤与棕壤最为典型,全磷沿土壤剖面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棕壤、黄棕壤和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为丰富,主要与地表植被、气候条件、土壤结构、人工有机肥料投入等因素有关.土壤有机质、全氮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质地没有明显相关性.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没有明显相关性,主要与土壤母质磷素矿物含量及土壤自身的发育过程有关.黄壤与红壤的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与土壤自身发育过程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黄双双  张世熔  毛竹  李凌  李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32-2333,2335
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洪雅县城乡交错带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异函数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球状、指数、高斯和指数模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条带状或小团块状分布,由柳街低值中心向北逐渐增加,在高岩村和李家湾达到最高;全磷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带状,北高南低,高值中心在红星村-新村-柳街条带以北,低值中心在阳坪农场;全钾的空间分布与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相反,呈条带状或小团块状分布,以柳街为高值中心向北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分别为38.12%、46.97%、87.5%和0,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全磷空间自相关性弱,而全钾具有恒定的空间自相关性.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貌条件和气候等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沾化冬枣栽培区土壤营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沾化的马武(M)、古城(G)和冬枣研究所(Y)3个冬枣栽培区0~3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分析了土壤剖面和各栽培区各元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壤剖面中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分布规律为0~10 cm>10~20 cm>20~30 cm,全钾含量则为10~20 cm>0~10 cm>2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为0~10 cm<10~20 cm<20~30 cm;不同样地之间,土壤全氮、全磷含量为Y>M>G>CK(空地对照),土壤全钾含量为M>Y>G>CK,土壤有机质含量为M>CK>Y>G。综合分析3个样地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冬枣研究所土壤营养条件最好。  相似文献   

10.
连续2 a(2018—2019、2019—2020)以单施化肥(CK-F)为对照,研究牛粪秸秆堆肥6 000(M1-20%F)、9 000(M2-20%F)kg/hm2施用量下,小麦、玉米两季替代20%全量化肥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第1年,M1-20%F、M2-20%F处理小麦分别增产0.52%、13.90%,玉米分别增产17.65%、50.28%。轮作第2年,替代处理小麦产量略有下降;M1-20%F处理玉米产量略有下降,M2-20%F处理玉米增产8.21%。替代处理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M2-20%F处理在玉米成熟期增加趋势明显;土壤全钾含量有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玉米季成熟期总体上增加,在小麦第1季成熟期增加,第2季成熟期略有下降。与各处理当季播种时耕层养分含量相比,所有处理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小麦第1季成熟期均减少,第2季均增加;M1-20%F处理玉米季全氮含量减少,M2-20%F处理增加。耕层土壤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小麦第1季成熟期增加,第2季减少;玉米第2季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均增加。轮作第1年,与各处理对应轮作系...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制度对平凉市黑垆土地力贡献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平凉市黑垆土玉米和小麦田进行了4种不同施肥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平凉市黑垆土土壤生产力趋势从大到小为氮磷钾区、常规区、氮磷区、空白区,黑垆土对玉米供肥能力高于小麦,氮肥、磷肥、钾肥和有机肥配施可使黑垆土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批平衡法,研究了菲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及其交互影响。结果表明,菲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较好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菲在黑垆土上的吸附主要通过分配作用,其吸附等温曲线符合线性Henry方程,Cu2+的存在抑制菲在黑垆土上的吸附;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和专性吸附作用,其吸附等温曲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菲的存在促进了Cu2+的吸附;对菲和Cu2+来说,pH均是影响黑垆土吸附的主要因素,黑垆土对Cu2+的吸附量随着土壤溶液pH值的增加而增加,而对菲的吸附量随着pH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土壤抗蚀性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五省(区)七县(市)柠条林地、农地,人工草地及母质的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粒含量等20多种土壤抗蚀性指标测定比较和多元统计数学分析得出在该区柠条林地的土壤抗蚀性最强,草地次之,农地和黄土母质最弱;同一剖面,表层土壤抗蚀性明显强于下层,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抗蚀性减弱;在林地中,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抗蚀性增强;侵蚀性黑垆土、栗钙土和灰钙土的抗蚀性强于黄绵土和灰褐土,在黄土丘陵区从东向西,土壤抗蚀性有增强大趋势;水稳性团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实际相符,其它指标则表现无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施加马铃薯生物炭对宁南山区土壤水分运移和氮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马铃薯生物炭添加量(0、1%、2%、3%、5%、6%)对宁南山区典型土壤(山地草甸土、黑垆土)水分入渗、蒸发特性及硝态氮淋溶的影响规律及差异。【结果】山地草甸土的入渗湿润峰进程和累积入渗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逐渐降低,黑垆土呈现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Philip入渗模型适合山地草甸土的水分入渗过程,Kostiakov模型适合黑垆土的水分入渗过程;生物炭显著降低了2种土壤的累积蒸发量,土壤蒸发量和蒸发时间复合幂函数关系;2种土壤硝态氮(NO-3-N)淋溶损失质量减少幅度均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小后加强的趋势,且均在1%添加量时减幅最小,6%时减幅最大。【结论】施加马铃薯生物炭能提高宁南山区土壤持水能力,减小土壤硝态氮损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马铃薯生物炭对土壤中镉的钝化效果。【方法】 以马铃薯秸秆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制备的3种生物炭(B300、B400、B600)对水中Cd2+的吸附效果;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添加量(0.5%、1.5%、3.0%)生物炭(B400℃)对2种宁南山区典型土壤(黑垆土和山地草甸土)的pH、有机碳及DTPA-Cd含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分析生物炭对土壤中Cd的钝化效果。【结果】 3种生物炭对Cd2+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为:B400>B300>B600;生物炭显著降低2种土壤中DTPA-Cd含量,其中3.0%添加量效果最好,黑垆土DTPA-Cd含量降低幅度大于山地草甸土;2种土壤的pH值和有机碳含量均与各自DTPA-Cd含量变化呈现显著的负相关;3.0%添加量的马铃薯生物炭能促进玉米的生长,降低玉米对Cd的吸收,有效抑制Cd由土壤到玉米体内的转移。【结论】 马铃薯秸秆生物炭对2种土壤中Cd的钝化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黄绵土耕地质量特征及其调控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对甘肃省黄绵土耕地质量特征及其调控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黄绵土土壤养分含量低,且因干旱和瘠薄在1999-2001年以后开始下降,土壤质量处于退化状态。以提高自然降水拦蓄率、保蓄率和利用率为治旱突破口,提出集成田间沟垄微集水耕作与地膜、秸秆、沙草二元覆盖等抑蒸技术的治旱耕作关键技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保肥、供肥能力为治薄突破口,提出化肥秋深施、有机无机绿肥配施、秸秆堆腐还田和首选豌豆、扁豆为轮作豆科作物为主的治薄耕作关键技术,通过抗旱作物+治旱技术+治薄技术组配形式,建立黄绵土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及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陕西主要土壤类型土娄土、黑垆土上,微量元素锰锌硼单施、配施及不同使用方法对番茄、黄瓜、白菜3种蔬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微量元素锰、锌、硼能促进番茄、黄瓜、白菜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单施增产10%左右,配施增产20%左右。肥料效果:配施>单施>不施,增产效果:番茄>黄瓜>白菜;施微量元素锰、锌、硼降低番茄、黄瓜、白菜中NO3--N含量,提高Vc及糖含量,同时施锌肥的黄瓜果实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锌含量明显增加。微量元素锰锌硼喷施或土施对增加番茄、黄瓜、白菜产量,改善品质有同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长期污灌对土镍形态的影响,探讨了用土壤镍形态作为指标评价土壤镍污染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污灌带入到土壤中的镍聚集在土壤耕层,未向下迁移转化,污灌能明显增加耕层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镍的量,对残渣态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3-2004年陇东黑垆土土壤含水量调查结果,分析了陇东黑垆土土壤墒情变化特点,提出的建议是推广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推广抗旱保苗播种技术;加强雨水集流灌溉与覆膜栽培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优化种植结构,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Arc-GIS 9.0软件与县域耕地资源管理系统(3.2版)相结合,对清水县耕地进行高原夏菜种植区域适宜性评价,结合研究区地貌、地形、交通条件,考虑高原夏菜的选地原则,得出清水县高原夏菜的种植规划布局.结果表明:西部黄土梁峁沟壑山区包括郭川乡、金集镇、远门乡、王河乡及丰望乡的西南部,以种植露地蔬菜为主.中部河谷平原区包括永清镇、牛头河及支流流域,以种植设施蔬菜为主.南北黄土梁状中山区包括丰望乡、草川铺、陇东乡、新城乡、松树乡,以种植露地蔬菜为主.东部陇山地区,包括山门乡、秦亭镇、白沙乡,主要以种植露地蔬菜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