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揭示西瓜核雄性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方法】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西瓜核雄性不育材料Se18不育株和可育株雄花花蕾中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获得了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不育相关特异cDNA片段T12C/B0315S-359和育性相关特异cDNA片段T12C/B0315F-175、T12G/B0318F-260。经过序列比较,T12C/B0315S-359与美洲杨树一段未知的cDNA序列同源性较高(82%);T12C/B0315F-175与葫芦科植物中编码细胞色素C装配蛋白的ycf5基因高度同源(98%);T12G/B0318F-260与植物中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hioredoxinperoxidase,TPx)基因高度同源(84%)。【结论】经序列分析初步认为,这3个片段与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发生有重要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发现和选育新型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有利于深入揭示植物雄性不育的发生机制,丰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笔者报道一种新发现的环境敏感雄性不育系373S的选育过程及其育性随温度、日长的变化基本规律。2002年在一个天然雄性不育群体后代中发现1株嵌合不育株,经过连续自交,育成环境敏感不育系373S。2004—2006年在陕西杨凌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并进行了温度、光照脉冲处理试验。结果表明:373S是主要对温度敏感的雄性不育系,低温可育而高温不育,开花前2 ̄9d的平均温度对育性影响显著,而日长对育性影响不明显,花蕾长度约2 ̄3mm是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用一系列品种与373S测交,F1均为100%可育,在F2代温敏不育株出现几率很高,可以达到7.1% ̄14.6%。进一步精确分析373S光温反应特征、改良其农艺及品质性状、寻找适宜制种生态区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相似文献   

3.
2000年-2004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酒泉市布置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理和遗传因素、密度、温度对裸仁南瓜小瓜型父本经历一段雄性不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裸仁南瓜小瓜型父本雄花开放后经历4 ̄9d的不育雄花期才能开放正常雄花,这是一种自身的生理遗传特征;密度对小瓜型父本雄花不育程度有影响,密度越大雄花不育时间越长,单株产生的无效雄花数越多。25cm×90cm密度条件下不育雄花经历11d,比35cm×90cm、40cm×90cm分别长1d和2d,25cm株距单株平均不育雄花数为8.7个,比35cm、40cm株距分别多1.3个和2.2个,40cm×90cm为理想播种密度;从父本播种到有效雄花开放这一时段温度越高,无效雄花开放的时间越短,较低温度条件下,单株不育雄花数量增加,不育雄花开放经历时间增加。裸仁南瓜小瓜型父本经历一段雄性不育期除自身的生理遗传特征外,密度、雄花开放前温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遂生 《北京农业科学》1996,14(1):F003-F003
现有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的C、T、S型不育性均为母性遗传,作者从1992年发现一类父,母本均完全可育而其特定组合的F1完全不育的新型玉米雄性不育材料,经几年观察此类材料后代,多数植株不育性状较为稳定,为此将此类父母本不育,F1选择性不育的雄花不育材料定义为“特殊雄性不育型”简称“特型”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和发掘水稻两系不育系新资源,用普通野生稻与籼稻珍珠矮杂交,在其杂交后代F2群体中发现1株雄性不育突变体,选择该F2群体中可育株与该不育突变体进行测交,在测交后代群体中继续选择可育株与不育株测交直至群体农艺性状基本一致,获得雄性不育材料,暂命名为长S。该不育材料属隐性核不育,且不育基因与株1S、C815S不育基因等位,用三系保持系、恢复系与高世代群体内的不育株进行测交,测交F1均表现正常可育。自然条件下雄性不育材料表现为长日高温不育、低温可育,且育性转换明显。该雄性不育材料与株1S、C815S正反交F1在江西吉安正季抽穗表现不育,而与培矮64S、9701S正反交F1正季抽穗正常可育。  相似文献   

6.
1987年我们引入了 G17AB 西瓜雄性不育两用系,其不育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属于核不育遗传,其育性分离比为1:1。但该不育系苗期生长缓慢,生长势弱,产量潜力小,抵抗一些病害能力差等。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通过与一些抗病强,产量潜力大,生长势强,耐贮运的优良品种杂交改良,以选育出一些好的不育材料,为充分利用该雄性不育基因开辟广阔前景。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A.G17AB 西瓜雄性不育两用系。B.西瓜品种Sugarlee,1985年从美国引入,大果型品种,平均单瓜重达8kg 以上,果实圆球形,果实外观与 G17AB 不育系十分相似。其果实生育期35~38天。该品种生长势强旺,耐贮运性好,抵抗各种病害能力强。经过我们观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102份丝瓜种质材料的第1~3雌花蕾节位、第1~3雄花蕾节位、开放的第1朵雄花天数、开放的第1朵雌花天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第1~3雄花蕾节位性状之间及第1~3雌花蕾节位性状之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第1~3雄花蕾节位和第1朵雄花开放天数性状间、第1~3雌花蕾节位和第1朵雌花开放天数性状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可以第1雌花蕾节位的高低作为评价丝瓜熟性迟早的标准,早熟材料的第1雌花节位≤7.6,中熟材料的第1雌花节位为7.7~12.9,晚熟材料的第1雌花节位≥13.0。丝瓜的节成性较高。大部分丝瓜品种的雄花先于雌花开放。  相似文献   

8.
张凤英  刘志萍  包海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02-13003
[目的]对大麦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培育出大麦强杂交优势的杂交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4份大麦雄性不育材料2001—17、2001—37、2001—84、2001—116及其衍生后代的雄性不育性状的育性分离现象及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大麦雄性不育的遗传存在因环境刺激偶尔表现出显性单基因核不育遗传现象,其不育性受单显性核基因MS控制,其不育基因型为MSms;大麦雄性不育性状存在稳定的核质互作型遗传,其不育性受细胞质不育基因S,核不育隐性基因rr控制,不育基因型为S(rr),该雄性不育属于CMS型不育;温度对育性没有影响。[结论]大麦雄性不育性状存在稳定核质互作型遗传,该研究结果对大麦的实际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291S是笔者在普通小麦新品系西农291中发现的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材料。本研究对291S的育性转换特性、雄性败育特点及不育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期播种试验表明,291S是一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秋播短日低温条件下表现为部分可育,春播长日高温条件下表现为高度不育,其可繁性和不育性经选择可以得到有效改良。291S在一定的光温条件诱导下会出现雄蕊心皮化现象。花粉粒I2-KI染色发现,291S在不育阶段花粉败育类型以圆败为主。遗传分析表明,291S可能为隐性核不育类型,其不育性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还受到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291S类型的光温敏不育材料在两系法杂交小麦育种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的发现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期播种和混合分群法(BSA)对发现的生态核雄性不育材料春杂的生态学机制、遗传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材料在2 a的分期播种试验中雄花均表现为完全不育,属于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类型.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材料的育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玉米的第2染色体上.位于标记umc 2129和bnlg 1329之间.  相似文献   

11.
以配子供量、球果量数量性状对油松种子园去劣疏伐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研究对油松种子园内118个无性系的球果量、雄球花量及花粉量、花期同步性进行观测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聚类和秩次排序处理。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球果量和雄球花量的差异显著,无性系内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壤条件与管理水平对球果量与雄球花量影响极显著,并筛选出球果量大、配子供量多的13、43、100号等16个优良无性系,将118个无性系分为4类,为种子园的留优去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L.)品种金辉二号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花芽分化过程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雌、雄花的分化和成熟的顺序都是由外而内,雄花可分为花芽未分化期、花芽分化初期、花萼原基分化期、花冠原基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在雄蕊发育过程中形成两大一小的3个雄蕊,没有观察到雌蕊的发育;雌花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法优化核桃花粉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核桃花粉黄酮提取工艺。[方法]试验先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核桃花粉中的黄酮物质,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优化核桃花粉总黄酮提取工艺。[结果]响应面法得出的提取核桃花粉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乙醇浓度64.7%,提取温度80℃,液料比为30∶1 ml/g,提取时间为102 min,该工艺条件可使总黄酮得率达4.17%。[结论]响应面法对黄酮提取的优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为工业化利用丰富的核桃花粉资源提取总黄酮提供生产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冠果花结构特性与结实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智军  张东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564-14565,14601
[目的]分析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花结构特性与结实性的相关性。[方法]对文冠果不结果树、低产树和高产树的雄性花、两性花和果实结构进行大量的形态学观察和数量统计。[结果]文冠果树具有2种类别的花:雄花和两性花。两性花有2种花结构类型:长短花丝花和短花丝花,其中长短花丝花是不孕花,短花丝花是可孕花。单株结果树两性花中的短花丝花数量及比例与其产量呈正相关,且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文冠果树的果实有3种不同的果实开裂方式:3瓣裂果、4瓣裂果和5瓣裂果,其中3瓣裂果占绝大多数,4瓣裂果较少,5瓣裂果罕见。文冠果树的可孕花比例和果实开裂类型所占的比例往往是决定文冠果树是否高产的决定因素,对文冠果品种选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文冠果优良高产单株的筛选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油棕雌、雄花序的发育规律及在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学水平上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油棕花序性别分化机理打下基础。【方法】取油棕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序,测量其长度和质量,制作石蜡切片后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组织学特点。【结果】油棕花序的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雌雄未显性期和雌雄显性期,且雌雄未显性期发育时间比雌雄显性期长得多,约占总时期的80%。雌雄未显性期与雌雄显性期间存在一个花序长度和质量呈指数式迅速增长的时期,即花序发育指数增长期(EGSI)。油棕花性别分化之初,花序开始迅速发育,进入EGSI。油棕雌、雄花序在发育过程中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雌花有一个两性期阶段,由一个有功能的雌花及两侧的伴随雄花组成,伴随雄花选择性败育,雌花成为单性花;而性别分化后,雄花不存在两性期阶段,直接进入单性期阶段。油棕雌、雄花序每个小穗轴上花原基分生组织数目明显不同,雄花花原基的数量远多于雌花花原基,具有数量级差别。【结论】油棕花序发育过程中存在EGSI。幼嫩雌、雄花序的花原基分生组织数目显著不同,根据花原基分生组织的数量可判断尚未从叶片基部露出的幼嫩花序性别。  相似文献   

16.
文冠果雄性可育性相关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针对文冠果单性雄花与两性花中存在的可育与败育两种不同类型雄蕊 ,为在分子水平上探讨雄性不育的机理 ,作者采用mRNA差别显示技术 ,分析始花期两种花药中基因的表达情况 .从雄花花药中初步筛选到N15和N2 42条与雄性可育性相关的cDNA片段 .同源性比较发现 ,N15片段与大豆质体rps12、rps7、16SrRNA、NADH脱氢酶基因共转录序列的同源性达 95 %,并与矮牵牛雄性可育系线粒体中的可育性相关基因结构吻合 ;N2 4片段的部分序列同拟南芥染色体 3中CHR3v0 7142 0 0 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 80 %.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育性相关基因调控文冠果育性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  相似文献   

17.
板栗早实性与开花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板栗具有超乎寻常的早实性 ,在一般的管理条件下 2年生实生苗与嫁接苗一样就能开花结果 .板栗早实性除与遗传特性有关外 ,还与板栗花芽分化、花序形成特性和开花习性等开花生物学特性有关 .板栗在芽内只进行雄花序原基的分化 ,而雌花簇和所有花器官分化形成都是芽外完成的 .开花物候期、雌 (两性花序 )雄花序比和雄花序长度等受品种类型、环境条件和树体营养水平的影响 .在宜良试验点早大栗开花最早 ,雄花序最长 ,雌 (两性花序 )雄花序比最大 ( 1∶3.1 ) ;9家种则反之 ,开花晚 ,雄花序短 ,雌 (两性花序 )雄花序比小 ( 1∶ 6.5 ) .在各类花序上的雄花以结果枝上单性雄花序最先开 ,其次是雄花枝上雄花序 ,最后是两性花序上的雄花  相似文献   

18.
文冠果雄蕊发育的解剖学及雄性不育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研究文冠果雄性不育机理 ,该文观察了文冠果雄蕊发育的形态及解剖结构 ,并通过双向电泳方法对花药蛋白进行差异分析 .结果表明 :①两性花花药和雄花长、短花丝花药中均含有具萌发能力的花粉粒 ,但两性花的饱满花粉粒比雄花的饱满花粉粒少 ,两性花花粉败育可能发生在双核花粉粒时期 ;②雄花的短花丝后期能伸长 ,花药能正常开裂散粉 ,而两性花的花丝始终不伸长 ,花药不能开裂 ,这表明文冠果雄性不育的症结主要在于花药不能正常开裂 ,其次在于部分花粉败育 ;③在蕾期 ,两性花花药蛋白与雄花花药蛋白无差异 ;至开花期 ,至少有 2个多肽(B1 ,B2 )的表达存在差异 .对B1 进行了纯化和测序 ,序列为AGSDDVKVPIHPGSG .经蛋白质数据库检索 ,尚无与之同源的序列 .  相似文献   

19.
白桦雌雄花同花序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桦幼树的引种移栽试验中,首次发现,在少量的植株上不仅有正常的雄花序和雌花序,而且还有雌雄同花序的花枝,即在同一花序上,上半段为雄花序,下半段为雌花序。此现象在有关资料中均末见有报导。  相似文献   

20.
S351-1西瓜雄性不育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新发现的西瓜S351-1雄性不育材料的植物学特征的观察及遗传特性的研究表明,西瓜〔Citruluslanatus(Thunb.)Matsum&Nakai〕S351-1雄性不育材料的花药小而皱缩,始终不产生花粉。其不育性为一对隐性核基因所控制,育性分离稳定,自身农艺性状良好。该材料的发现拓宽了西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