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海河平原区,相对雨养条件下对22个紫花苜蓿品种从草产量、利用年限、饲用品质、适应性方面进行了8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保定苜蓿和中苜1号干草产量较高、返青期较早、适应性较强、持续生产能力强,更适合海河平原区种植。全年刈割4茬前提下,前2茬占全年产量的60%左右,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干草产量逐年降低,第1~3年龄干草产量占8年干草总产量的47%,第6~8年龄(3年)干草产量仅为8年干草总产量的27%,因此生产利用年限以3~5年为宜。研究比较苜蓿品种间生产性能差异,试验进行3年即可作出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宜新疆北疆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选取国内外32个紫花苜蓿品种,利用DPS9.5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对不同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苜蓿年产量以及各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品种干草产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所有参试苜蓿品种中甘农4号、MF4020、甘农5号4年年产量之和排名前3位,分别达58960.60、58051.54、57868.68 kg/hm2;各茬次干草产量总体呈现出第1茬>第2茬>第3茬的趋势,其中第1茬产量占全年总产量比重较高,为44.1%~53.2%;各茬次产量与年产量基本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第1茬与年产量之间的关联度最高,随着茬次的增加关联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第2年年产量与总产量关联度最高。综合4年试验结果得出,甘农4号、MF4020、甘农5号3个品种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优于其他品种,适宜在新疆北疆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施肥与刈割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地区研究了4个施肥处理(ck、N0P、N1P、N2P)和2个刈割次数处理(3次、4次)对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各茬株高和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肥水平下,甘农3号刈割4次年鲜、干草产量均比刈割3次的高,陇东苜蓿刈割4次年鲜草产量比刈割3次高,但刈割3次年干草产量比刈割4次的高。甘农3号在N2P和刈割4次处理下鲜草和干草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1 611kg/hm2和15 117kg/hm2;陇东苜蓿在N2P和刈割4次处理下鲜草产量达到最高,为39 178kg/hm2,在N2P和3次刈割处理下干草产量达到最高,为11 217kg/hm2。在试验地区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均以N2P处理的株高和干草产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合刈割茬次对3个生长高度的苜蓿干草进行产量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高度,第1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品质最优;随着生长高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在每一茬次和全年的产量明显增加;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在酒泉玉门地区,以生长高度为刈割标准,株高在75 cm左右进行刈割可获得高产量和好品质的苜蓿干草。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种植技术优化和精益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灌水定额分配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苜蓿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设置3种灌水模式:(1)F1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2)F2刈割前灌溉50%+刈割后灌溉50%;(3)F3刈割前灌溉65%+刈割后灌溉35%。结果表明,第1年生紫花苜蓿第1茬刈割前株高为F3F2F1处理(P0.05),叶茎比F1、F2显著大于F3处理(P0.05),茎粗为F3F2F1处理(P0.05),产量为F3F2F1处理(P0.05)。第2茬刈割前苜蓿株高为F1F2F3处理(P0.05),叶茎比为F3显著大于F1和F2处理(P0.05),茎粗为F1F2F3处理(P0.05),增长速率在分枝期F1显著大于F2和F3处理(P0.05),现蕾期和初花期F1和F2显著大于F3(P0.05),苜蓿产量为F1F2F3处理(P0.05)。第1年紫花苜蓿的干草总产量为F1F2F3处理,F1处理最高,为10 472kg/hm2,比F2处理增产8%,比F3处理增产19%。综合分析苜蓿的各个性状指标,在新疆绿洲区滴灌条件下,第1年生紫花苜蓿每茬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F1)有利于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科尔沁沙地适宜种植苜蓿秋眠级和刈割次数,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不同秋眠级的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刈割2次、3次和4次对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的增加,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越冬率逐渐降低;秋眠级1~3级苜蓿品种年刈割3次总产量最高,秋眠级4~5级苜蓿品种年刈割4次总产量最高;不同刈割次数各茬次间苜蓿品质不同。综合分析得出,在科尔沁沙地灌溉苜蓿种植区,选择秋眠级1~4级的苜蓿品种,年刈割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9.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刈割期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刈割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自选品系和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刈割方案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的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以及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同4月1日开始刈割相比较,4月16日开始刈割单位面积饲草总产量极显著增加(P<0.01),不同品种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提高16.0%~50.2%。相同刈割茬次的饲草品质相比较,饲草中粗蛋白含量以早刈割高于晚刈割,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存在品种差异;WSC、ADF、NDF的含量均以早刈割的低于晚刈割。饲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总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第3次刈割。在不同刈割方案中以4月1日开始刈割的各刈割茬次饲草IVDMD均高于4月16日开始刈割。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和品质,适当推迟首次刈割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再生特性及再生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一年刈割4茬,对中苜2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Zhongmu No.2)单株的再生特性及再生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苜蓿育种?栽培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株之间再生性状存在较大变异,再生总重(39.23%)>再生分枝数(31.64%)≥再生强度(30.94%)>再生单茎重(26.08%)>再生速度(13.15%)>再生株高(10.20%);茬次间除再生强度外其余再生性状变异系数均表现为第4茬>第2茬>第3茬;各个再生性状均在第2、3茬间为极显著正相关,以再生速度(R2=0.8139)和再生分枝数(R2=0.8578)相关系数较大;各个再生性状与再生株重在第2、4茬和第3茬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藏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的刈割试验,构建了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刈割生长动态模型,并分析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干鲜草积累量、刈割高度、干鲜比、营养成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管理措施保障条件下,紫花苜蓿刈割1次的干草年积累量可达1645 g/m2,刈割2次达2128 g/...  相似文献   

14.
扁蓿豆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4年的种植观察发现,种植第1年扁蓿豆和苜蓿生长都较缓慢,扁蓿豆的越冬率在l~4年内随着生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而苜蓿的越冬率比扁蓿豆稍低.返青都在4月末,从返青到成熟期的生育天数扁蓿豆为120d,苜蓿为103d.生活第2年的扁蓿豆草层最大鲜量出现在30~40cm处,其中叶量占52.4%;生活第2年和生活第3年的苜蓿草层结构最大鲜量都出现在40~50cm处,分别为50.6g和55.2g,比扁蓿豆分别少了12.4g和7.2g.种子产量第3年最高,扁蓿豆为188.4kg/hm2,苜蓿为211.95kg/hm2.扁蓿豆的生育期较长,第1年为150d,第2年为125d,第3年为120d;而生活第2年的苜蓿生育期为120d,第3、4年都为103d.  相似文献   

15.
38个多花黑麦草品种在广东地区的生产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自不同国家的38个多花黑麦草品种在广东地区的生产适应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可刈割4次,其中第二茬产量最高,第四茬产量最低,第三茬产量稍高于第一茬;4茬鲜草总产量最高的7个品种依次是LMT1107、Archie、Common 1、Barmultra、Jumbo、Sabroso和01-Lm-1,都在11.22kg/m2以上,前3茬鲜草产量最高的5个品种依次为品种01-Lm-1、LMT 1107、Common 1、Archie和LWD 8181-2,在10.17kg/m2以上;干物质产量最高的5个品种依次是01-Lm-1、LWD 8181-2、BAR 9 TAM、LMT 9034和Jumbo,都在1011g/m2以上;其次为品种Barprisma、Sabroso和02-Lm-1、Archie、LMT 1107、Barmultra和Common 1,干物质产量在950g/m2以上.各品种苗期生长速度与第一茬产量不相关,刈割后1~2周内的再生速度与鲜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每茬刈时高度也与鲜草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晚熟的四倍体品种后期营养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培育高产苜蓿(Medicago sativa L.)新品种,以110个苜蓿高产单株的半同胞后代为材料,研究其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及全年产草量一般配合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产草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植株共22株,一般配合力中等的植株共48株,一般配合力较低的植株共40株;淘汰40株产量一般配合力较低的单株,收到70株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单株相互杂交的种子,完成了一次轮回选择。苜蓿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产草量广义遗传力分别为H2=34.95%,H2=50.42%,H2=29.52%,H2=1.9%;苜蓿全年产草量的广义遗传力为H2=25.5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收获期对2种玉米农艺性状和生物学产量的影响,选择适宜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制作青贮饲料的玉米品种以及最佳收获期。[方法] 以全株青贮玉米吉东81和粮用玉米甘优702为试验材料,试验期为2019年9月5日至10月5日,设11个收获日期,分析不同收获日期2种玉米株高以及各部位鲜物质产量、干物质含量和干物质产量的变化。[结果] 2种玉米株高随着收获期的延长呈先增加后平稳趋势,9月17日吉东81和甘优702的株高最高,分别为3.51 m和2.94 m,试验期间吉东81的平均株高显著(P<0.05)高于甘优702。2种玉米茎叶、秆、果穗和整株鲜物质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干物质含量呈递增趋势,干物质产量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2种玉米整株平均鲜物质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吉东81的整株平均干物质含量和干物质产量显著(P<0.05)低于甘优702。[结论] 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吉东81最佳收获期为9月23—26日,粮用玉米品种甘优702最佳收获期为9月17—20日,且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吉东81更适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推广。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秋眠级数的4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第1茬干物质生长与≥5 ℃有效积温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各器官干物质生长趋势一致,干物质生产潜力、最大生长速率、干物质生长盛期的平均生长速率均表现为全株>茎>叶,但是最大生长速率和平均生长速率所对应的有效积温值范围有差异。全株、茎和叶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分别出现在5 ℃初日后有效积温达504.72~609.45 ℃、574.47~643.91 ℃、444.53~543.25 ℃之时;平均生长速率转折点所对应的有效积温值范围为总干物质为384.61~716.54 ℃;茎干物质为424.48~773.36 ℃;叶干物质为320.42~642.48 ℃。2)不同苜蓿品种间干物质生长存在差异。半秋眠性品种路宝、牧歌401和美国杂交熊全株、茎、叶的干物质潜力大,最大生长速率较大,生长盛期内的平均生长速率较大,各转折点所对应的有效积温值相对较高,且其迟滞期的有效积温值也相对较高,秋眠性品种超级13R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詹淼华  沈益新 《草地学报》2010,18(4):603-606
为探究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植株基部腋芽的萌动特性,分别在主茎第2、3、4、5、6、7和第8复叶期(20007年5月至8月底)于第1复叶节和第2复叶节之间切除主茎,在剪切后第0、2、4、8、12 d观测各处理主茎基部新生芽(茎)数以及残茬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一年生野生大豆子叶节上对生着2个腋芽,其只有在主茎第4复叶展开前打顶刺激下才能萌动生长,否则枯死;单叶节上也存在2个对生的腋芽,无论主茎剪除与否,均可萌动生长成分枝;第1复叶节上存在多个腋芽,在节上存在分枝的情况下,剪除主茎仍能刺激节上休眠腋芽的萌动。主茎剪除后,残茬中可溶性糖含量短期内显著下降(P<0.05);不同生长期刈除主茎,其残茬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无显著差异,且与残茬上休眠芽的萌动和生长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推测,一年生野生大豆植株基部休眠芽在较短生长时期内便失去萌动能力,早期刈割和提高留茬高度是确保刈割后再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五脉山黧豆是长根茎型豆科牧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生长季后期,五脉山黧豆无性系种群生物量59.6%分配于分株,40.4%分配于根茎.经过对样本的观察,创建了按实际生活年限划分豆科植物根茎年龄的方法.五脉山黧豆的根茎最多可生活3个年度,但至生长季后期3龄级根茎存活量甚少,并已经失去了繁殖力.当年形成的1龄级根茎大多是从2龄级根茎上产生.2龄级根茎几乎没有死亡.根茎长度的年龄结构表现为1龄级与2龄级大体相同,3龄级陡度减少.根茎生物量的1龄级比率比根茎长度的有所增加,2龄和3龄级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五脉山黧豆无性系种群采用了优先向1龄级根茎输送与贮藏营养物质的生存与发展策略.在水淹后恢复演替群落具有地被植物种间竞争的条件下,五脉山黧豆仍可以通过指数函数迅速地增加着无性系的子代数量,同时也迅速地扩展着无性系的生态位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