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1995、2000、2005、2010年4个代表年份浙江省69个县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截面数据对浙江省农民收入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县域尺度上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同时确定驱动农民收入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1995~2010年,浙江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逐渐减少,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低收入县区和高收入县区均呈现出空间聚集态势。具体表现为低收入县区在浙江西南部聚集,而高收入县区在浙江东北部聚集。②自然环境、经济地理区位条件和对外开放程度是影响浙江农民收入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算安徽省农民收入与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2000年和2010年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低收入集聚区自安徽西部向西北部转移,高收入集聚区随皖江城市带"两点一轴线"蔓延;城镇化发展在局域呈现以淮北为"极点"和巢湖为"洼地"的格局;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显示农民收入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避免经典回归忽视空间因素导致对影响程度的高估,城镇化发展有助于农民增收,2010年较2000年作用程度增长188.67%,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农民收入提升,特别是缺少非农就业机会,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蔬菜需求旺盛。研究蔬菜生产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大湾区蔬菜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 2010—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县域蔬菜统计数据和当年行政区划图,计算每年蔬菜产量的全局自相关指数,判断蔬菜生产的区域相互关联关系;借助局部自相关指数探索分析县域蔬菜生产的聚集区域及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蔬菜生产在空间相关作用下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2012—2020 年全局自相关指数通过检验且数值大于 0,表明县域蔬菜生产形成空间正向相关格局,蔬菜生产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现象,并随年际变化不断增强。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分析,发现龙门、博罗、惠城等蔬菜生产区域呈现“高 - 高”聚集格局,并逐渐在大湾区东北部形成聚集格局。而蔬菜生产“高 - 低”“低 - 高”空间格局逐渐受相邻区域的正向相关作用影响,最终与周边区域形成相同格局。通过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蔬菜生产的主要因素,发现 2012 年主要因素为土地、经济水平、劳动力和农业技术投入;2016 年后主要因素为土地,而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说明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是产量增加的第一因素。【结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存在正向空间关联,并逐渐形成产业核心区。今后需在博罗、龙门、惠城、从化等蔬菜生产核心区域,加强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升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带动周边区域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0尧1995和2010年吉林省西部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近30年吉林省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1980-2010年,吉林省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5002413万元减少至4408862 万元,变化率-11.9%;由1980年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逐渐转变为北部高南部低的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由以高价值区为主导的状态逐渐转化为以低价值区为主导的状态袁高-高自相关类型呈减少趋势,而低-低自相关类型呈增加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先增加后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质心1980-2010年总体向东北移动了12.5 km。人为开垦活动是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农民增收路径提供参考,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2000-2014年中国市域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中国地级市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整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在地级市上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的区域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有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仍然较大。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农民人均收入表现出很强的空间正相关,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2000-2014年农民收入的空间集聚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空间回归分析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产值、城市化率对2000年和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用电量对2000年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2014年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2000年、2010年、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GIS、ENVI等软件的技术支持,获取黄山市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及转换情况,借助Fragstats软件分析黄山市景观格局指数并选取9个景观类型指标探究黄山市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8年,黄山市景观类型的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耕地景观逐渐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持续扩张、林地景观先增加后减少。各景观类型空间聚集程度低、破碎化程度高,景观平均斑块面积降低,异质性增加,分布趋于均衡化;山地、人口、旅游收入及交通发展是驱动景观破碎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脆弱性、敏感性和恢复力3个方面构建了产业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均方差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产业系统适应性评估模型,对2000—2014年浙江省产业系统适应性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浙江省产业系统适应性一直呈增强态势,但区域间的差距也逐渐扩大;浙江省产业系统的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始终呈现自浙西北向浙东南降低的空间格局,而敏感性程度由浙江北部城市向四周逐渐降低的扇形格局到自西往东的低、高、低的相间分布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8.
李爽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189-197
以浙江省63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分析了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浙江省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北冷南热”的态势。整体分散,局部聚集,形成了四个聚集中心:丽水市南部、丽水市北部、台州市西部、金华市西部。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形因素、区位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海拔高地区呈聚集分布,海拔低地区呈离散分布,大多传统村落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向阳坡,利于发展农业。与县级区划中心和主要景点距离较近,利于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主要位于GDP和人口密度较低的县区。传统村落核密度与高程、交通呈空间正相关,与水系、主要旅游景点、人口密度、GDP等因素呈空间负相关。浙江省传统村落绿色旅游发展策略:构建旅游协同发展圈,大力发展绿色休闲旅游,深挖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多方互惠共赢等。  相似文献   

9.
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以吉林省七五到十一五(1986~2010年)25年间的粮食产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结合GIS技术,对其25年粮食产量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年内吉林省粮食产量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平均值为0.36128,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性,粮食产量全局空间自相关除十五期间明显增加外,其他时期均较稳定;粮食产量"高-高"聚集(HH)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中南部的粮食主产区,从七五到十一五期间其范围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并且逐步向东南转移。粮食产量"低-低"聚集(LL)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的粮食低产区,其中东部动态变化不明显,西部地区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利用相关分析方法从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20个因子中筛选出6个主要因子(化肥施用量、机耕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化肥使用量和机耕面积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以吉林省七五到十一五(1986~2010年)25年间的粮食产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结合GIS技术,对其25年粮食产量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年内吉林省粮食产量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平均值为0.36128,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性,粮食产量全局空间自相关除十五期间明显增加外,其他时期均较稳定;粮食产量“高-高”聚集(HH)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中南部的粮食主产区,从七五到十一五期间其范围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并且逐步向东南转移.粮食产量“低-低”聚集(LL)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的粮食低产区,其中东部动态变化不明显,西部地区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利用相关分析方法从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20个因子中筛选出6个主要因子(化肥施用量、机耕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化肥使用量和机耕面积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1.
为厘清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态势,减少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本研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非粮化地域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2018年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面积为8.3×106 hm2,非粮化率为38.3%;非粮化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非粮化面积则呈两边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土地流转面积是驱动干旱半干旱区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的最重要因子,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和乡村劳动力人数也影响了地域分异特征,但不同地域内各因素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非粮化受经济、社会、政策因素影响大,今后应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调整惠农补贴并优化资源配套,加大监管的同时谨防“一刀切”,实现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三协同”  相似文献   

12.
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克里格插值法对研究区内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和冠层郁闭度(CC,canopy closure)2个冠层参数进行空间分布估算研究,并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球状模型可以用来反映LAI和CC的空间变异,且两者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特征。②协同克里格插值得到的LAI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为0.635 1,而CC的决定系数R2为0.428 5;与普通克里格法相比,基于协同克里格法的LAI和CC预测精度均得到改善,其中LAI预测精度提高了1.94%,均方根误差减少2.00%,平均标准误差减少0.18%,而CC预测精度提高了4.82%,均方根误差减少1.90%,平均标准误差减少1.30%。③安吉县毛竹林LAI和CC都具有从西南到东北逐渐递减空间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吉县不同区域毛竹林经营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省183个县域为基本单元,选取人均GDP指标,结合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1998-2016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减弱态势.低于四川省人均GDP平均水平的县域是县域经济数量结构的主体地位将长期保持.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经济发达的县域集聚在成都平原和安宁河谷平原的腹地,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差异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基于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从省域、地理区域和县域3个尺度探讨1995—2015年山东省农业化肥施用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山东省农业化肥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相对较高,变化趋势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2)化肥施用强度最高的是鲁东地区,其次为鲁中和鲁西地区;化肥施用强度总差异呈波动性上升的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原因;3)山东省县域化肥施用强度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增强,烟台的大部分县(市)成为稳定性热点,济南、淄博、莱芜和聊城的大部分县(市)成为稳定性冷点;4)化肥施用强度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农民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口数量和化肥价格无显著影响。未来应继续推广普及科学施肥技术,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县域农业化肥施用差异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和GWR模型,探讨了2000-2010年江西省农业化肥施用的地域格局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化肥施用负荷量各年均值表现为先升后降,2000年各县(市)的单位耕地化肥施用负荷量集中于225-675 kg/hm2,2005与2010年则在411-675 kg/hm2和675 kg/hm2两级较为集中,高负荷量值呈增加趋势,高负荷量地区由南至北范围扩大;县域化肥施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分布显著;3个年份中,热点区范围由北到南移动、先收缩后扩大,冷点区则表现为由西向东迁移、发展变化;各类驱动因素对不同时间、地区化肥施用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收入和劳动力起推动作用,人口、种植结构和农业技术对化肥施用多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新动能与新路径,本文关注并分析了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浙江“26县”政策,介绍了“26县”政策出台的现实背景,总结了“26县”政策的主要内容,阐述了“26县”政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并利用2013—2019年浙江省83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26县”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26县”政策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时,“26县”政策显著缩小了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城乡差距,但在缩小工资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城乡差距上的作用不显著。上述发现既可为迈向共同富裕的绿色发展之路提供现实依据,也可为激发乡村生态要素优势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地统计学方法,对米东区农田土壤Hg含量进行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米东区土壤Hg含量范围为0.05~0.28 mg/kg,平均值为0.11 mg/kg,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1995)二级标准限值,是乌鲁木齐市农田土壤背景值的2倍;土壤Hg具有较好的空间变异结...  相似文献   

18.
余涛 《古今农业》2011,(4):96-102
抗战前浙江农村蚕、棉、桐副业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处于衰落状态,农民生活恶化。浙江省政府为应对危机,挽救农村副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推广优良品种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减轻中间商人剥削;培训农村基层人员传播先进农技知识。在施政过程中既多管齐下又按步就班并取得初步成效:推广区农民收入提高;产品逐渐恢复市场信誉...  相似文献   

19.
张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37-11740
基于2000年江苏省1:10000地形图及相关自然地理、人口、社会经济等数据,应用点格局分析及冗余分析技术,对江苏省村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号观背景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0—8km的观测尺度上,村落系统总体表现出随观测尺度增加,依次呈均匀分布一随机分布一聚集分布的变化特征,但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分析村落空间格局特征与景观背景要素的相关关系发现:村落在聚落占地率较高、王i£块密度较大地区趋于均匀分布,在地形要素等限制作用较大及经济水平较高区域多呈随机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地区多呈聚集分布,总体上,自然地理要素对村落空间格局特征的影响最显著,社会经济要素的作用其次,区位与交通要素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