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茯苓真空脉动中试干燥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茯苓丁工业化干燥过程中破碎率高、干燥时间长的问题,将碳纤维红外干燥技术和真空脉动干燥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基于碳纤维红外板的真空脉动中试干燥装置,以验证该干燥方式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该中试干燥装备由干燥室、真空系统、干燥模块、控制系统等组成。将实际真空脉动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抽真空阶段、真空保持阶段、破空阶段、常压阶段。控制系统以触摸屏为主机,通过MODBUS协议与各从机进行通讯,组成控制器网络。基于对干燥室内真空度的监测,采用时序控制,实现干燥室内"真空-常压"的连续转换。控制系统基于干燥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反馈,实现对碳纤维红外板加热的有效调控。以12 mm×12 mm×12 mm的茯苓丁为试验原料进行了中试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中试干燥装备设计方案可行,控制方案可靠,可有效实现茯苓丁的干燥。真空保持时间、常压保持时间分别为5、4 min时,干燥时间最短,约为480 min。真空脉动红外干燥后茯苓丁一级品占比83. 63%,相比目前的连续式热风干燥,破碎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滚筒式真空脉动干燥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设计了一种滚筒式真空脉动干燥机.该干燥机由干燥滚筒、旋转接头、加热系统、控制系统、真空系统和传动系统组成.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电磁阀可使干燥滚筒内的干燥压力在真空与常压之间有规律地变化.干燥滚筒在增加装料量的同时,还可通过旋转使物料受热均匀,提高机器的生产率.无核白鸡心葡萄的干燥试验表明,在干燥压力为7kPa,一个循环内真空干燥20min,常压干燥4min,干燥温度为60℃的条件下,干燥12h,葡萄含水率可降至16.4%(湿基),糖酸比达到33.2.  相似文献   

3.
不同热风温度对板椒连续式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连续式辣椒干燥机上进行了板椒干燥实验,研究热风温度对辣椒干燥规律的影响,达到保持辣椒干燥品质、提高干燥速率、减少干燥时间、节省干燥成本的目的。通过改变干燥机中循环热风的温度,测量不同时段辣椒的质量、色泽等参数,分析不同热风温度下辣椒的色泽、干燥的均匀性和干燥速率的变化特点。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风温度的升高,辣椒的干燥速率逐渐加快,表面的明度与红色度逐步升高,而干燥的均匀性则逐渐降低。综合考虑辣椒的干燥效率和干燥品质,热风温度采用65℃辣椒能够保证辣椒良好的色泽和均匀性,并能达到较好的干燥速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工夫红茶真空脉动干燥特性与数学模型,本文采用不同干燥温度(60℃、80℃、100℃、120℃)、真空度(50kPa、65kPa、80kPa、95kPa)、真空保持时间(0s、30s、60s、90s)对工夫红茶进行真空脉动干燥。研究结果表明:干燥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短,干燥速率越大;真空度增大,真空保持时间缩短,干燥速率有增大的趋势。工夫红茶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为(0.729 5~2.553 3)×10-9 m2/s,平均活化能为23.10kJ/(mol·K)。采用决定系数R2和卡方χ2对6个干燥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age模型最优,能够准确预测干燥过程中水分比的变化。与热风干燥相比,真空脉动干燥工夫红茶汤色得分明显较高,经提香处理后其感官总分优于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5.
胡萝卜真空干燥工艺参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在真空干燥条件下胡萝卜的干燥特性.进而为其真空干燥确定适宜的工艺参数,选用5种真空度分别为0.05MPa、0.06MPa、0.07MPa、0.08MPa和0.09MPa,在4种干燥温度40℃、50℃、60℃和70℃条件下对鲜胡萝卜进行脱水干燥试验。测定不同干燥工艺条件下胡萝卜的干燥特性。并进行复水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0.07MPa和60℃为胡萝卜真空干燥制的适宜工艺条件。复水最佳条件为温度60℃,时间为90min。  相似文献   

6.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香菇干燥前后面积收缩率,是评价香菇干燥品质的有效方法。采用真空缓苏(间断)干燥是提高香菇干燥品质,节省能源的有效措施;通过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干燥室真空度、加热板温度、缓苏时刻含水率、缓苏时间4个因素对干燥过程中面积收缩率和干燥时间的影响,建立了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利用多目标非线性优化理论与方法,对香菇真空缓苏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验证,确定最适宜的工艺参数为:加热板温度70℃,干燥室真空度0.09 MPa,缓苏时刻含水率70%,缓苏时间11.3 min,该参数对生产实际中的香菇干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辣椒恒温与控温热风干燥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出相对较好的热风干燥辣椒的工艺,进行了恒温热风干燥和分阶段控制温度热风干燥两种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方法下,辣椒干燥后的品质相差不大,但是在分阶段控制温度条件下,辣椒干燥速率较快、干燥能耗较低。试验所得最优的辣椒干燥工艺是:初始温度为45℃,150min后迅速升温至60℃,风速为1.2 m/s,辣椒达到安全含水率的总干燥时间为420 min。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热风干燥魔芋片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热烫时间(0、1、3和5 min)、热烫温度(80和90 ℃)和干燥温度(70、80和90 ℃)对魔芋片干燥动力学及品质特性(色泽、质地、褐变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完全干燥发生在降速期间。较长的热烫时间和较低的干燥温度能够起到较好的护色作用,降低魔芋片的褐变指数。热烫同时可以降低产品的硬度和破裂度。在90 ℃情况下热烫3 min,然后在80 ℃下干燥480 min可以使最终产品具有最佳品质。   相似文献   

9.
热泵变温干燥对竹荚鱼干燥特性及色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恒温、升温和降温3种温度模式对热泵干燥竹荚鱼的干燥特性及色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初始温度和循环时间,热泵变温干燥能够缩短干燥时间.显著提高半干竹荚鱼片的色泽.竹荚鱼最适合热泵变温干燥的条件为20℃(3.5 h)→25℃(3.5 h)→30℃(3.5 h)→35℃(3.5 h).  相似文献   

10.
微波真空干燥对香蕉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香蕉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品质,探讨了不同干燥因素对香蕉片干燥速率及品质的影响,在不同干燥温度(45、50、55、60℃)、微波功率密度(28、53、82W/g)、真空度(75、80、85、90kPa)及切片厚度(4、6、8、10mm)条件下对香蕉片进行微波真空干燥试验,并运用Weibull模型拟合了香蕉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微波功率密度及切片厚度的增加,干燥时间缩短;Weibull 分布函数能够较好地模拟香蕉片微波真空干燥过程,尺度参数α随干燥温度、微波功率密度和切片厚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干燥条件的变化对形状参数β影响甚微;色泽与干燥温度、微波功率密度、真空度及切片厚度均有关,干燥温度与真空度越高,色差越小,且随微波功率密度的上升而增大及切片厚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微波功率密度和切片厚度是影响复水比的主要因素,微波功率密度为28W/g、切片厚度为4~8mm时,干燥后的香蕉脆片复水性能较好。香蕉脆片的最佳干燥参数为干燥温度60℃、微波功率密度28W/g、真空度90kPa、切片厚度6mm,此条件下香蕉脆片酥脆度最佳,孔隙分布均匀一致。该研究探索了真空微波干燥技术下香蕉片的干燥特性和品质,为香蕉片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山茱萸真空干燥模型建立与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茱萸为试验原料,考察了真空干燥加热温度、干燥室压力对山茱萸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干燥时间和马钱苷质量分数与加热温度和干燥室压力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方法,确定了山茱萸真空干燥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当加热温度为68.1℃、压力为1kPa时,综合优化分值最高时所对应的干燥时间为248min,马钱苷质量分数为  相似文献   

12.
蘑菇热风、微波对流和微波真空干燥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蘑菇进行了热风、微波对流和微波真空干燥的对比试验.热风干燥温度为60℃,风速为1 m/s;微波对流干燥中,热风进口温度为60℃,风速为1 m/s;微波真空干燥其压力为5.1 kPa.微波功率密度均为0.5 W/g.试验建立了3种干燥方法下蘑菇的干燥时间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和蘑菇内部的温度变化曲线.通过测定干燥蘑菇的颜色和复水性来评价其产品的质量.结果表明,应用微波技术大大缩短了蘑菇的干燥时间.采用微波真空干燥,降低了产品温度,改善了干燥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徐树来  刘利军  周治国 《农机化研究》2012,34(8):135-137,147
以玉米淀粉糖浆干燥制粉为目的,通过对玉米淀粉糖浆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的实验研究,获得冷冻干燥的最佳参数组合,即物料厚度8 mm,干燥时间22 h,升华温度40℃。在此条件下,糖粉含水率为2.77%,产品为白色粉末。微波真空干燥的较优参数组合为:微波功率4.02kW,真空度为0.07MPa,干燥时间3min。在此条件下,产品为含水量5.46%的淡黄色粉末。本研究为玉米淀粉糖浆制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辣椒热风干燥的工艺优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辣椒干燥品质为评价指标进行辣椒热风干燥的正交试验,分析了辣椒热风干燥工艺参数对辣椒干燥品质的影响,得到辣椒干燥的最优工艺参数为热风温度50℃、风速1.4m/s、装料厚度45mm。  相似文献   

15.
苦瓜微波-热风振动床干燥湿热特性与表观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热风对苦瓜片微波干燥特性、湿热特性与表观形态的影响,利用微波-热风振动流化床干燥机,研究了新鲜苦瓜片在不同微波-热风组合方式下的干燥动力学特性、热像变化、水分状态分布、色泽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热风对微波振动流化床干燥有显著影响,微波0.6W/g、微波0.6W/g+热风60℃+风速3m/s、微波0.6W/g+热风70℃+风速6m/s比单独热风70℃+风速3m/s的干燥时间分别缩短56.4%、70.5%和75.6%。在表观形态上,单独热风干燥的脱水苦瓜片与新鲜苦瓜片色泽最为接近,两组微波-热风组合干燥所得样品色泽优于单独微波干燥。在湿热特性上,微波-热风组合干燥后期物料温度均匀性显著优于单独微波干燥,4种干燥方式下NMR波谱下的水分信号逐渐降低,且主峰向左移,水分的活跃程度降低,MRI信号显示,热风能改善微波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均匀性。扫描电镜观测表明,单独热风干燥对保持脱水苦瓜片细胞完整性效果最明显,微波-热风组合干燥的细胞完整性显著优于单独微波干燥。微波-热风组合振动流化床干燥工艺在保证被干物料品质前提下还极大提高了物料干燥效率,缩短了干燥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甘薯片气流膨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析了膨化温度、抽空干燥温度和抽空干燥时间对产品的硬度、脆度和色泽的影响,并对变量进行了响应曲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膨化温度、抽空干燥温度和抽空干燥时间对甘薯片的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得出的较佳气流膨化甘薯片工艺参数组合为:膨化温度91℃,抽空干燥温度75℃,抽空干燥时间47 min。研究结果可以为气流膨化甘薯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葱籽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参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空冷冻干燥能保持物料的活性。为此,对葱籽冷冻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葱籽干燥前含水率、加热板温度和预冻降温速率对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利用非线性优化理论与方法,得到了葱籽冷冻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葱籽(含水率10.5%)冷冻干燥最佳工艺参数为:加热温度为40℃、冷冻速率为-0.86℃/min,干燥室压力在100~200Pa之间。  相似文献   

18.
辣椒干燥加工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JH-500型辣椒干燥设备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以及辣椒干燥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并研究探索出与设备配套的干燥工艺及参数。通过辣椒干燥加工技术及设备的示范推广,得出JH-500型辣椒干燥技术及设备用于辣椒干燥加工是可行的,不仅能够提高辣椒干燥加工生产率和干辣椒品质,减少鲜辣椒霉烂损失,还能促进辣椒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干燥是罗非鱼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罗非鱼干制食品在营养、色泽、风味等方面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而且容易保存,广受消费者喜爱。罗非鱼干燥加工采用的主要技术有:热风干燥(HAD)、热泵干燥(HPD)、真空冷冻干燥(VFD)、真空微波干燥(VMD)、超临界CO2干燥以及组合干燥(CD)等。本文将论述近年来罗非鱼干燥加工技术的类型及优缺点、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猕猴桃片旋转托盘式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猕猴桃片基于旋转托盘式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品质优化工艺,探讨了不同功率密度(3.33、6.25、9.58W/g)、干燥温度(40、45、50、55℃)、腔室压力(5、10、15、20kPa)及切片厚度(3、6、9、12mm)对猕猴桃片干燥特性的影响,比较了旋转托盘式相对于传统水平转盘式微波真空装备的优势,并研究了不同模型拟合预测猕猴桃片水分比变化的准确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随着功率密度的降低和切片厚度的增大,物料干燥过程中存在更为明显的恒速段;当干基含水率降至1.3g/g左右时,干燥过程转入降速阶段。综合考虑感官评价及干燥时间可得,功率密度6.25W/g、干燥温度45℃、腔室压力5kPa、切片厚度6mm干燥条件下猕猴桃片干制品品质最佳。旋转托盘式微波真空干燥可大幅提升物料装载量,干燥均匀性较传统方式提升了16%,干燥平均能耗仅为后者的71.2%。通过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实测值的比较,BP神经网络模型决定系数R2可达0.996,相比Weibull模型能更好地预测猕猴桃干燥过程的水分比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