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农户影响——以甘肃省华池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而采取的一项空前的重大举措。文中以华池县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华池县主要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及其实施情况。研究表明:退耕实施后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提高了,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同时带动了林业、草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同...  相似文献   

2.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建立了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 33团为例 ,对生态林、经济林、牧草等退耕还林还草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 ,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 :生态林、经济林、牧草地等退耕还林还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 ,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 ,经济林 >生态林 >牧草 >农田 (棉花 )。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对铜川市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铜川市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指出铜川市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有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1999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造林和退耕造林面积分别为16.91×103hm2和4.19×103hm2。耕地面积的减小,有力地促进了铜川市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降低,促进了粮食亩产量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牧草和饲料产量,为铜川市后续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成为铜川市发展当地经济的支点;退耕还林促进了铜川市林业的持续发展,经济林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退耕还林还促进了铜川市农村劳动力内部结构调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摆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加快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1999年我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这一世界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实施五年来,在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和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大面积坡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使整个工程实施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依据1995-2002年安塞县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在对安塞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确定安塞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探讨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在短期内显著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加速了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增长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应是今后几年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宁南半干旱退化山区庭园生态农业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退耕还林还草后如何实现农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针对宁夏南部退化山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试区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4种生态农业模式,系统分析了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及其推广前景,为半干旱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地及周边农田鼠类群落组成进行调查研究,在退耕还林还草地共捕获鼠类6种728只,以根田鼠和高原鼢鼠为优势种;农田中共捕获各种鼠类3种75只,以长尾仓鼠为优势种。比较发现,退耕还林还草后,鼠类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之相适应,鼠害治理应针对不同的鼠类种群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还草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将武川县的土壤类型数据与地形坡度数据叠加分析同时参考土壤侵蚀、降水量和温度等方面的资料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对TM影像目视解译得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并与土地适宜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可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此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为一种技术模式 ,可进行推广 ,对西部大开发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1 ] 。  相似文献   

8.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态发展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协调的系统角度出发,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推算直接测量比较困难的部分数据,并在总结目前生态效益评价定量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近5年来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产生的效益。结果表明,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4年发挥的效益是2000年的近2.2倍,各年的平均增长率都达到50%左右,生态效益逐步发挥,从时间序列上呈积累式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沙漠化地区基于农户的退耕还林政策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在沙漠化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政策,其实施后的绩效评价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由于生态治理的行为主体是政府和农户,主体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目标和行为的显著区别。文中通过对农户的经济行为分析,构建了基于农户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方法,计算出各个指标因子的权重,利用典型区域的农户调查数据,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农户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绩效评价,将为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应用H.T.Odum能值分析方法,分析退耕还草前后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提高了35.14%;环境负荷力降低8.31%;系统可持续发展性指标提高47.38%;系统稳定性指数也由0.809提高到1.015。退耕还草对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和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牧系统耦合度降低了41.74%,应采取措施提高农牧系统耦合度,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陇东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土地和生物资源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但由于受水资源、经济资源及技术条件的制约,从总体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三农”问题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在这种条件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资源消耗型农业向增值型和科技型农业的转变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该区的农业自然禀赋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陇东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是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取得农业的最佳效益,重点是建设山区的生态农业,同时要注重市场导向的作用,树立优质农业品牌意识,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市场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土地合理利用与绿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盆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与绿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如下见解:(1)立足盆地农业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型绿洲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2)盆地农业开发近期应以改造中低产田和恢复弃耕地为主,适度开垦宜农荒地为辅;(3)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盆地农牧业持续发展;(4)重视盆地天然草场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和保护,加快人工草场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北地区农牧业开发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代,随着北方沿海、沿边商埠的开放及其经济辐射作用的加强,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开发,农牧业产品的市场化和外向化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对近代西北地区皮毛贸易规模的变化,以及人类挖掘甘草和苁蓉等对农牧业的破坏状况,探讨人类在农牧业上掠夺式的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认为,片面追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农牧业开发,导致了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巨大破坏.  相似文献   

14.
冀高寒半干旱区的资源特点及高效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寒半干旱区冀西北高原的气候特点及资源类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了现有资源的优劣势,提出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利用并发展该区特有的优势资源,为该区沙漠化的防治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宁夏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灌区的土地资源质量、数量及其自流灌溉和扬水灌溉的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6.
灌溉农业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灌区的灌溉管理和信息化程度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限制了灌区农业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将促进灌区灌溉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宁夏青铜峡灌区为例,对灌区耕地资源及其主要变化类型、灌区土地盐渍化现象及调整力度较大的作物种植结构进行遥感监测与分析,有效地补充了传统获取手段的不足,为灌区管理与合理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多功能农地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北京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地持续减少。单功能的农地利用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增长的多目标需求。北京已经开始了多功能的农地利用,但是农地的多功能利用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本文对北京市建国以来农地利用政策和农地利用效果进行了回顾,刻画了农地多功能利用演变的过程。并分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多功能的农地利用是在资源约束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农业水资源开发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分析了不同年份不同开发决策目标下,柴达木盆地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的开发方案。研制的方案包括农业水资源开发的时间选择、空间布局及合理的农业内部用水结构。研究表明,把柴达木盆地建成青海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基地,关键在于要大力提高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在现阶段,盆地种植业的发展应坚持以内涵挖潜为主,外延开发相结合的方针,在稳定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依托国有农场,恢复撂荒地,有计划地开垦宜农荒地,建设农牧林综合发展的绿洲灌溉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甘肃境内的土地利用,是伴随着甘肃历代王朝的更替而变化的。从汉初以前的畜牧业兼少量农业生产的利用方式,到两汉时期的以农业为主,魏晋时期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在明清时期又注重农业生产等一系列变化,即在不同的朝代,土地利用的方式以执政者按照当时对畜牧业、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以当时的边防和粮食需求而定。从汉代以前时期开始,按照时间序列,以土地利用活动及其导致的土地覆盖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不同朝代所属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到了现代的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方式。纵观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因地制宜的制定特定的发展农业、畜牧业的良好政策,既可以保证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前文"中国东北地区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再探讨。本次在重点分析了区域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势基础上,分地区诊断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在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前提下,重组而不仅仅是一般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知识经济含量,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