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河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大豆主产区.夜蛾类害虫在我市大豆田中历年都是零星轻微发生,危害不重,属次要害虫,而最近2年全市有三个县(市)大豆田连续较大面积发生夜蛾科幼虫为害,受害面积达80余万亩,其中减产三成以上的就达40万亩,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此,我们对该类害虫暴发危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1年我县水稻三代三化螟大发生,发生面积为26.5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3.7%,其中白穗率在10%以下的面积有17.5万亩;10~50%的面积有8.4万亩;50%以上的面积有0.6万亩.估计全县损失稻谷1374.9万kg,是本县近50年以来为害最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3.
<正>柘荣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5万亩,随着茶叶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趋重,常年发生面积达到3—5万亩,特别是夏茶为害最重;暑秋茶次之低,海拔茶园春茶也常发生,严重茶园损失率达到10%—20%。  相似文献   

4.
阿勃小麦自1959年引进我区以来,经过几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一直表现比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南大2419小麦增产。襄阳专区自1960年开始种植,到1964年夏收面积达18万亩,约占全区小麦面积的2.87%。根据各地反映,该品种需肥较多。我所为了进一步明确其需肥量,探索不同施肥水平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1961—1962和1963  相似文献   

5.
广东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主要分布在西江、北江下游、漠阳江、鑑江和南流江等江河流域38个县市的低窪易澇地区。9-11月是大发生季节,严重为害双季连作晚稻。每年发生的数量,地区之间极不平衡,但1953,1958,1960,1961年为全省性大发生年,如1960年韶关专区5个县市严重发生,受害面积145,000亩,湛江专区700,000亩,佛山专区  相似文献   

6.
<正> 稻苞虫是水稻上的大害虫,俗名结苞虫、青虫,属鳞翅目、弄蝶科。水稻孕穗期被害后,稻穗比健穗短小5—50%,每穗谷粒减少40—50%,千粒重减轻15—20%,秕粒增加,严重时稻叶被吃光,不能抽穗。据试验每丛稻平均有1头幼虫,可使稻谷减少16%;有幼虫2头时,损失稻谷24%;3头时损失稻谷37%;如果每亩有幼虫7—10万头,可使稻谷减产50%,甚至颗粒无收。我省发生的稻苞虫大约有五种:即直纹稻苞虫、曲纹稻苞虫、么纹稻苞虫、隐纹稻苞虫和小黄斑稻苞虫,以直纹稻苞虫发生为主,约占总发生量的90%,分布于全省稻区;其次为隐纹稻苞虫,另三种发生量更少。本文就直纹稻苞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7.
<正>河东朝鲜族乡现有水田面积36870亩,是尚志市优质水稻主产区,也是国家优质水稻示范核心区.水稻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生产技术位于全省前列,水稻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一、稻包虫常见的有直纹稻苞虫和隐纹稻苞虫,以直纹稻苞虫最为普遍。有些地区间歇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区为常发的虫害。发生特点:成虫白天飞行敏捷,每天上午8—11时,下午4—6时最为活跃,食喜苞类、芝麻、黄豆、油菜等的花蜜。  相似文献   

8.
前言 稻苞虫是本省水稻区域的大害虫之一,如1950年,全省普遍发生,据30余县的统计,被害面积达200余万亩,减产稻谷1亿9千多万斤。因此,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作者于1951—1952年针对它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作过初步研究。其结果曾刊载于1954年昆虫学报4卷2期。但是,还有不少问题未作详细研究;且稻苞虫又是华中区的水稻大害虫之一,如赣、鄂、湘的局部地区,每年或多或少都要遭到一定的损失。为了进一步搞清稻苞虫的某些问题,达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复于1956年起又  相似文献   

9.
我县从1961年就开始进行“两禾两肥”耕作制度中翻稿田(即双季稻田夏闲期间)种植田菁的试验研究。1963年分别在金星农场、大江公社等地进行示范。1964年又分别在不同类型地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样板120亩,全面获得成功。其中永安生产队连年种植面积20—23亩,占水稻面积17.8—20%,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自1560年在意大利发现以后,世界稻产国家均有发生。我国无论南方和北方,秈稻或粳稻,均受其威胁,特别是东北地区更为严重。吉林省1953、1961、1963年均属大流行年分。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的26%以上,损失一般在20—30%,严重的地方达40—50%。黑龙江省1959年全省水稻因稻瘟病而减产达30%以上,1962年佳木斯市郊水稻87,000亩,因稻瘟病大发生,颗粒无收的51,000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围场县小菜蛾总发生面积7万亩,防治面积7万亩,挽回经济损失1.2亿元。主要发生特点是发生期早、为害时间长,虫口密度高、抗药性强,防治成本高等。  相似文献   

12.
地老虎俗称土蚕、地蚕,常见的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三种,武安市以小地老虎为主,主要危害各种蔬菜及农作物的幼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近几年其发生呈加重趋势,发生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发生面积5万亩,2006年达8万多亩。发生程度逐年加重:2005年发生较重的2万亩,2006年达到3万亩。虫口密度每平方米达10头以上,最高单穴虫量5头(玉米田)。由于今年春白地面积较常年偏大,春季雨水偏多,春播农作物面积将会比常年大,为地老虎的繁殖提供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脉中段,平均海拨800米,全县茶树面积2.8万亩.近年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有加重的趋势,全县常年发生面积达到2.65万亩,是茶树最主要的害虫。为此,笔者于2006-2007年以棠口乡鸳鸯溪茶场、泺头清水茶场、代溪顺达茶场、长桥镇半圳茶场、双溪镇红山茶场等屏南县主要茶场对该虫发生规律进行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1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情况 甘薯足卢龙县第一大主栽作物,常年种植在2.3万hm^2。卢龙县甘薯茎线虫病于1968年通过农民从外地引种未经检疫的薯秧传入的。多年来,甘薯茎线虫病一直呈上升趋势。1980年甘薯茎线虫病发生面积800亩,1984年甘薯茎线虫病发生面积2万亩,1991年发生面积达到6万亩,特别是2000年以来发病率加重,2004年发病达到面积29万亩,2007~2008年普查全县发病面积均达到29万亩,为害轻的减产20%~30%,  相似文献   

15.
晚麦产量低而不稳定,严重地影响午季作物均衡增产。近几年来,我县和淮北各地一样,晚麦面积在午季作物中仍占較大比例。据統計,1960—1961年“霜降”后的晚麦占47%,其中“立冬”后播种的占9%;1961—1962年“霜降”后的晚麦占33%,其中“立冬”后播种的占17%;1962—1963年“霜降”后的晚麦又回升到48%,其中“立冬”后播种的占13%。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耕作制度不合理。我县1957年以前高粱面积占耕地面积15—20%,并有一定的晒垡休閑面积;山芋面积一般只占耕地面积8—10%。1958年以后,原有耕作制度变动太大,1960年高粱的面积压縮到3%,山芋面积扩大到22%,因而当年秋种晚麦面积达到  相似文献   

16.
我队现有葡萄287亩,是由1958年起陆续栽培起来的。几年来,因地势低洼潮湿,果实连年发病(炭疽病,白腐病)产量很低。1959年总产0.45万斤,1960年产10.8万斤,1961年产12.5万斤,1962年产17.5万斤,1963年产17.4万斤,1964年产14万斤。由以上产量可以看出,前四年由于新园开始生产,病害较轻,产量是逐步上升的。从1963年起开始下降。1964年试行套袋,通  相似文献   

17.
豫南位于北纬32度左右,东经114—116度,海拔高度79公尺,年降雨量1,000毫米,主要是水稻小麦一年两熟的轮作地区。稻田面积约600万亩,大部分是在淮河以南与大别山以北之间。淮河以北几县种植部分水稻与旱稻。 水稻螟虫在豫南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三种(其中以大螟最少)。水稻区历来螟害严重,特别  相似文献   

18.
安庆专区是个水稻产区,全区耕地面积六百三十八万亩,水田就占68.9%,稻谷产量約占粮食总产的70%以上。但因螟虫为害,历年損失稻谷約占水稻总产2—7%。近年来螟害又有加重趋势,以本所为例,1960年平均总螟害率为0.65%,1961年为4.87%,1962年在药剂防治情况下仍达4.73%。因此,消灭螟害对保証粮食增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現将我所1960—1962年三年来对安庆地区稻螟发生規律及防治研究初步成果整理如  相似文献   

19.
2008—2011年8月,东阿县部分乡镇玉米田和大豆田同型巴蜗牛严重发生,发生面积4.5万亩,一般玉米田平均有蜗牛6.7头/株,最高27头,大豆田平均31.5头/㎡,最高75头,由于该有害生物历年很少发生,群众不了解其发生规律和特点,导致防治不及时,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损失。本文以近三年对不同地块系统观察和普查资料,分析了其生活规律和发生原因,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我县棉花种植面积1.87万hm2,棉铃虫普遍发生为害,是我县历年来棉铃虫发生为害最严重的一年.据调查统计,各代次发生情况是:二代棉铃虫发生为害0.4万hm2,三代为害1.66万hm2,四代为害1.87万hm2,五代为害1.87万hm2,累计发生为害面积5.80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