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噬菌体技术在水稻白叶枯病预测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73~1979年间,以六合县农科所为基点,研究了测定田水中噬菌体数量的消长来预报水稻白叶枯病。病田噬菌体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早期的田水中很少测得噬菌体,到分蘖末期其数量急剧增加(急增期),以后随病害的发展而增加,到生育末期又逐渐下降。田水中噬菌体的数量达到每毫升500个时作为“急增期”的指标,这时距田间病害的始发期有10天左右,根据噬菌体急增期可以预报病害的始发期。同时,发病田块的噬菌体在急增期的数量一般都达到或超过每毫升1000个,低于这个量的田块一般不发病。根据田水中噬菌体的数量消长,可以预测特定田块在将来是否发病。  相似文献   

2.
《植物保护》1981,7(2):6-7
目前在白叶枯病的测报方面,有采用设立预测田的方法,但只能在见病后预报病害的发生趋势,不能测报于病害发生之前。往往生产上来不及防治即造成危害。几年来我们应用噬菌体检验法进行预测预报,即通过测定稻田水中噬菌体的消长,来推测菌量的消长;再从菌量的消长,来预测病害的发生时间和病情严重度。这个方法可在短期内、较大范围内发出预报;比设立预测田,查发病中心等方法,提前10天做出判断。 一、测定稻田水中噬菌体数量的方法: 分本田田水定点系统测定和面上短期测定两部分。本田田水定点系统测定,早稻田从5月下旬开始,中稻田和杂交稻田分别在  相似文献   

3.
噬菌体技术在江汉稻区水稻白叶枯病预测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测定田水中噬菌体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噬菌体数量的田块分布规律发现:江汉平原混栽稻区,在目前的种植品种结构下,无论是早稻田还是中稻田,将田水中噬菌体数量达到1000pfu/ml(噬菌斑/毫升)作为急增期数值阈值较为合适。从田水中噬菌体数量达到1000Pfu/ml的日期到该田块发生白叶枯病的始病期的期距为15天左右。当田水中噬菌体数量第1次超过1000pfu/ml时,大量取样测定田块中噬菌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此时田水中噬菌体数量超过1000pfu/ml的田块数占测定田块总数的百分率与稻田乳熟期病田率呈显著相关。据此可对白叶枯病的发生期和发生程度进行短期预测。1993和1994年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4.
根据田间白叶枯病噬菌体数量的系统测定,可以对病害发生期和流行程度作出预报。但噬菌体数量测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据多年实践的体会,我们认为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培养基的种类凡白叶枯病菌能够生长的培养基都能作噬菌体测定。但最好的配  相似文献   

5.
 作者应用多重回归法和噬菌体技术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始病前两旬降水量≥ 0.1毫米日数和越冬期(12月至2月)三个月的日平均气温,可以预测田间始病期,(2)在水稻生育期内测定稻田水中噬菌体量,并根据病害流行前两旬连续三次测定噬菌体累计量、降水量和降水量≥ 10毫米日数等可预测水稻后期病害的流行趋势。同时分析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降水量≥ 10毫米日数和噬菌体量)及建立了多重回归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6.
应用噬菌体测定水稻白叶枯病带菌稻种内存活细菌数量的技术,初步找出0.5%盐酸浸种72小时和每毫升含500单位氯霉素浸种48小时,是杀死稻种内病原细菌有效的方法。噬菌体技术必为今后稻种处理药剂的筛选提供一个准确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方中达 《植物保护》1964,2(5):214-214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和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是水稻上的两种重要细菌病害。这两种细菌性病害都可以由稻种传播。稻种非但可以带菌,并且可以传病。为了防止病区的扩大和新病区的出现,加强检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检验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可分室内检验和田间检验。室内检验主要是确定稻种是否带菌和带菌的程度,可以采用种植检验和噬菌体检验的方法,以噬菌体检验更为可靠。室内检验需要一定的设备,工作量较大,同时目前所用的室内检验方法是否适用于带菌量极低的稻种,还有待在生产实践中考验。田间检验就是通过病害的普查,了解病害发生情况,确定无病田和无病区。这样非但可以解决当地的留种和换种的问题,并且为无病稻种的调运提供依  相似文献   

8.
稻白叶枯病与稻叶尖枯病田间症状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继农 《植物医生》2002,15(1):10-10
白叶枯病(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与叶尖枯病(PhyllostictaOryzaecola)都是籼稻上的常见病害 ,且其症状(尤其是后期症状)与发病盛期均相似 ,故二者常被混淆。20世纪70年代在江苏省稻区叶尖枯病已有发生 ,但因白叶枯病发生普遍且流行频率高 ,叶尖枯病多被误认为白叶枯病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江苏省境内白叶枯病有所减轻 ,叶尖枯病有所上升 ,于是又出现了相反情况 ,把白叶枯病误认为叶尖枯病。近几年在农村考察水稻病害时发现 ,不少基层农技人员还是把这两个病害…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菌在什么地方越冬?越冬后怎样传播发展而造成病害?这是防治上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在这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国进行大量调查和研究发现:(1)稻种上可以检验到,并能分离出白叶枯病细菌;(2)试验证明白叶枯病细菌可以在稻种内存活和越冬;(3)病田收集的稻种播种  相似文献   

10.
白叶枯病是我省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生产实践证明,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耐病性差异很大。因此,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的一项有效措施。赣化二号是我校育种组化学杀雄中、筛选出的高产杂交种,为了鉴定其抗病性,我们对赣化二号等10个品种在校内用盆栽进行了早、晚两季抗白叶枯病鉴定,并在晚稻田中进行田间接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噬菌体技术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发展趋势预测,关键是能否准确地测定稻田水中的噬菌体数量。噬菌体数量是通过一定量的稻田水在指示菌的琼脂平板上显现的噬菌斑数量反映的,随着气温的升高,田水中所含的杂菌数量也急剧升高,将影响噬菌斑在指示菌底板上显现。为了使培养基底板清晰地显示噬菌斑,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稻田水样品,以减轻杂菌的干扰。作者通过对几种方法的比较,选择出一种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徐闰成 《植物保护》1964,2(5):215-216
应用噬菌体研究稻白叶枯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日本已广泛应用于病害诊断、预测等方面,但所采用的方法都较繁复。我们于1962年开始探索简易方法,以便适合于目前基层研究单位的设备条件,能广泛开展此项工作。 噬菌体的分离,根据文献介绍,一般采用过滤灭菌法、离心沉淀灭菌法或氯仿灭菌法分离,都需要特定的设备或消耗药品,且操作费时。我们试用不灭菌直接分离法,效果也很好,效率也高,每次可分离大量样品,很适用于田间系统测定灌溉水、土壤、稻叶和种子内噬菌体的消长。依样品的处理方式和步骤分混合法、涂抹法和组织分离法三种。  相似文献   

13.
1986年以来,我县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为害日趋严重。从1986年前的年发生面积666.7hm~2以内,上升到目前的年发生面积1.2万hm~2以上。已成为我县水稻上第二大病害。 1986年以来,白叶枯发生面积逐年增多。1986年发病6600hm~2,1987年7333.3hm~2,1988年8466.7hm~2,1989年6733.3hm~2,1990年1.207万hm~2。1986年仅四湖水系内6个乡发生,到1989年所有乡镇都已见白叶枯病。白叶枯病造成损失1987年量重达600t,其它年份有病无灾。白叶枯病在我县  相似文献   

14.
水是稻白叶枯病菌主要的传播、蔓延和侵入为害的媒介。因此,七十年代我省稻白叶枯病大流行期,江汉平原农民素有早稻草还田做晚稻底肥的好习惯。为了解除农民害怕早稻病草还田会影响到晚稻发病的疑虑。作者曾在“割早插晚”期间(7月中旬),进行田水中病菌存活期研究。证明在高温季节  相似文献   

15.
病情指数是病害发生普遍程度与严重程度的综合体现,其数值越大,表示病害越严重。但是,要计算病情指数必须对病害进行分级,在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的调查过程中,当出现白叶枯病病斑面积界于叶面积的1/2—3/5之间,纹枯病顶叶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时,参照《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分级标准就无法划定级别,笔者认为这两种  相似文献   

16.
细辛叶枯病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辛叶枯病(Mycocentrospora acerina(Hartig)Deighton)是一种毁灭性新病害。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早春可再生大量次生孢子,成为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该病是一种典型的多循环病害。气流和雨滴飞溅是田间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种苗带菌可进行远距离传播。低温、高湿、强光有利病害流行,其中温度是影响田间流行动态的主导因素。周年发病动态可分为春季始发期、初  相似文献   

17.
稻白叶枯病(Xanthomoas-oryzae)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来,我市的早、中、单、双晚稻均有发生,其流行程度是双季晚稻重于单季稻,单季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每年四稻因此病为害而造成的稻谷损失在100万公斤左右。为搞好白叶枯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现谈点实践中的体会。一、病情流行预报要掌握四点1.发病初期症状的识别:病害初期症状的识别是搞好预报和防治的基础。据多年大面积的观察,我市流行的白叶枯病初期表现的症状有3种:(1)急性型:发病初期病叶灰绿色,然后向内侧卷曲,呈青枯状,多见于叶片上部,  相似文献   

18.
新洲县1996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湖北省新洲县植保站(431400)操守三朱盛南韩灵杰水稻白叶枯病自70年代初在我县早稻上暴发成灾以来,20余a(年)已经成为我县常发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中、晚稻发病受害严重。近10a(年)3级发病以上的...  相似文献   

19.
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的通径分析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nas oryzae pv.oryzae)是广东省化州市晚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流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年度间流行程度的波动,在品种基本一致、耕作栽培模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气象条件是决定该病流行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探索晚稻白叶枯病流行因子的相互关系及主导因子,给流行趋势预报及防治对策提供重要信息,作者通过整理1985~2007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根据气象资料,分别对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通径分析和回归模型建立.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证明发生白叶枯病的病区稻种内有白叶枯病菌存活,同时也存在大量的能寄生消解病原细菌的噬菌体。病原细菌和噬菌体都存在于颖壳内;噬菌体的存活期比病原细菌为长,但病原细菌至少可以存活半年以上,作为下年初次侵染的来源。稻种内的细菌侵染秧苗的途径,目前尚不清楚,侵染以后有一个较长的潜育期是非常可能的。无病田的稻种内没有噬菌体或存活的病原菌,因此,检查稻种内噬菌体和活的细菌是很可靠的检验方法,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证明。测定噬菌体是最简便的方法,灵敏度也高。由于吸附噬菌体的活细菌可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噬菌斑,故测定噬斑菌的数目也是很好的检验方法,灵敏度虽不如测定游离噬菌体的方法简便,但它可以测出有活细菌的存在和它的数量。测定噬菌体的增殖也能准确检验是否有活细菌存在,但是方法还有待改进和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