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猷  林伟  唐也  HULCR Jiri  高磊 《植物保护》2020,46(3):147-151
松树材小蠹Xyleborus festivus Eichhoff是东南亚地区为害松属植物的重要害虫,为掌握该虫在中国南方的发生情况及其共生真菌种类,本文通过检视标本馆标本和野外调查,并对采集的标本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类培养,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获得的真菌种类进行鉴定。本文提供了松树材小蠹的鉴别特征,记录了其在中国南方的发生情况、地理分布、寄主等,同时分离出共生真菌7种,并确定其储菌囊中的优势真菌——Raffaelea cf.arxii。松树材小蠹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极有可能引起或加速其他病害发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齿小蠹属昆虫作为小蠹科昆虫种类较多的一个属,是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近年来,从北美地区进境木材、木质包装上截获齿小蠹属昆虫的种类、数量均增长迅速,准确的种类鉴定对防止该类害虫传入我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口岸近期截获频率较多的4种齿小蠹进行描述,并列出北美地区齿小蠹属常见种类的检索表,以期为口岸技术人员提供检疫鉴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从非洲进口木材中多次截获的精灵小蠹属(Hapalogenius Hagedorn,1912)有害昆虫,对该属的分类地位及属内种类修订的新进展进行论述,对口岸经常截获的1种凹额精灵小蠹(Hapalogenius atakorae(Schedl,1951))进行描述,提供重要鉴别特征图和该种2个近似种的重要鉴别特征,并提供该属所有种类的简介附录,包括寄主、分布等信息以及该属与近似属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中国和日本各口岸从东南亚木材上截获的6种截面材小蠹。描述了各种类的形态特征,并编制了相应的检索表,可为进口木材常见材小蠹的检疫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用手工捕捉、灯光和信息素诱集对江苏扬州口岸进境木材长小蠹种类进行调查采集,共采集长小蠹标本1 026头,鉴定出长小蠹科7属、18种,其中检疫性种类9种。在截获的长小蠹种类中,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有6属、13种,占总截获种类的72%,其中检疫性长小蠹8种,占截获的检疫性长小蠹种类的88.9%。  相似文献   

6.
报道在湖北荆州公安县的葡萄树上发现的一种新的钻蛀性害虫——多毛小长蠹(Micrapate simplicipennis(Lesne,1895)),这是多毛小长蠹在中国的首次记录。本文对多毛小长蠹的形态特征、分布、寄主以及生物学特性做了介绍,并编写了中国葡萄上5种长蠹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我国口岸进口木材中多次截获的截材小蠹属(Truncaudum Hulcr and Cognato,2010)昆虫,对口岸常见该属具有重要经济和检疫意义的种类,提供重要形态特征描述和图片,并对该属所有种类进行简单介绍,包括重要鉴别特征、分布等信息,以期为口岸一线的检测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荔枝新害虫—茶材小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秋云  何等平 《昆虫天敌》1990,12(2):95-99,70
前言茶材小(?)Xyleborus fornicalus 又名茶枝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材小蠹属。本文对该虫的生物学、发生特点及防治进行研究如下: 一、为害与形态为害该虫钻蛀荔枝的枝、干,直径2厘米左右的枝条最易受害。受害外部为一直径约2毫米的小圆孔,孔口常有木屑堆积;内观多为一圆环状水平坑道,深达木质部,  相似文献   

9.
杨赛军 《植物检疫》1993,7(6):449-449
同种材小蠹往往雌雄形态差异很大,甚至可能被误认为2个不同种。凹缘材小蠹 Xyleborus emarginatus Eichoff 是进口东南亚木材上经常被截获的种类,国内的资料仅有对其雌虫的描述,对雄虫尚无资料描述。笔者根据截获经焦国尧高级农艺师鉴定复核的凹缘材小蠹雄虫,描述其形态,并和雌虫作一对比。1 形态描述雄虫:体长3.0mm 左右,黑褐色,有  相似文献   

10.
梁琼超  陈升毅  黄法余 《植物检疫》2004,18(4):225-226,F004
2003年7月29日至31日,南海口岸从进境新西兰的辐射松原木中连续6次截获一种小蠹,经鉴定为突背粗小蠹(Pachycotes peregrinus(Chapuis)).至此,南海局从新西兰辐射松原木中共截获3种小蠹虫,即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欧洲根小蠹(Hylastes ater)和突背粗小蠹.这3种小蠹在国内尚无分布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警惕检疫性害虫大洋臀纹粉蚧在中国大陆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臀纹粉蚧(Plaanococcus minor)是一种近年来入侵我国大陆的检疫性害虫,原仅记载于我国台湾,2008年以来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地被陆续发现.该虫食性杂,为害超过250种水果、经济作物、花卉和园林植物.本文介绍了大洋臀纹粉蚧的基本信息、为害特点、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寄主范围、国内扩散趋势、口岸截...  相似文献   

12.
刺桐姬小蜂的发生、危害与检疫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刺桐姬小蜂是一种新入侵的有害生物,专一危害刺桐属植物。近两年陆续在美国夏威夷、中国台湾等地严重发生,2005年7月中国大陆首次发现该虫。本文分别介绍了刺桐姬小蜂的发生、传播、危害、鉴定、生物学特性和防控检疫等。  相似文献   

13.
新菠萝灰粉蚧在中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Beardsley)),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虫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特别是墨西哥到巴西之间,另外欧洲、非洲和亚洲也有少量分布。新菠萝灰粉蚧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随后在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大量暴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CLIMEX 3.0与ArcGIS 9.3结合的方法研究该虫在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气候条件下,新菠萝灰粉蚧在我国的适生范围主要分布在18.3°N~27.3°N,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福建、湖南、江西、四川、重庆、浙江、西藏等省市,适生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03%。其中整个海南、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云南南部、福建东南部和台湾西南部高度适生。基于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适生区向北扩展,面积将增加至全国总面积的18.97%;到2050年,适生区北界将向北移至32.8°N,上海、江苏和安徽南部均将成为适生区。鉴于新菠萝灰粉蚧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结果,应进一步加强针对该虫的检疫、根除措施,完善疫情监测体系,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14.
番荔枝实蝇Ceratitis anonae(Graham)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性检疫害虫。在广东口岸,其幼虫连续从入境旅客所携带的水果中被检出。目前关于番荔枝实蝇潜在适生性分布的研究进行得很少,但对于我国的生物生态安全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我们使用3种生态位模型(ENFA模型,马氏典型性模型和Maxent模型)对番荔枝实蝇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潜在适生性分布区域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Maxent模型拥有最好的预测精确度,马氏典型性模型次之,而ENFA模型的预测精确度最差;Maxent模型和马氏典型性模型的预测精确度无显著性差异;根据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番荔枝实蝇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是广西、广东、海南以及云南的少部分地区。分析结果显示,番荔枝实蝇从境外传入中国南部地区并最终在上述地区定殖的风险可能性存在,但风险较小。另外,折刀法(Jackknife)分析显示,6种环境因子,例如地面霜冻频率、年平均降雨量、十月降雨量、四月降雨量、年最低温度以及蒸气压,对于番荔枝实蝇在全球和局部地区的分布模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检疫性轮枝菌及其近似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黑白轮枝菌(V. albo-atrum)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种作物的黄萎病,属于我国重要进境植物检疫对象。本研究对采自我国部分地区和CBS保存的多种植物病原性轮枝菌,包括黑白轮枝菌、大丽轮枝菌及其变种大丽轮枝菌长孢变种(V. dahliae var. longisporum)、三体轮枝菌(V. tricorpus)、变黑轮枝菌(V. nigrescens)和云状轮枝菌(V. nubilum),采用生物学特性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轮枝菌在休眠结构形态上具有一定差异,部分菌株不产生任何休眠结构。各供试菌株在15~25℃范围内均可生长,但黑白轮枝菌在30℃下生长受到强烈抑制,而其他菌株受影响较小。对供试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病原性轮枝菌可聚为9个分支,包括三体轮枝菌、变黑轮枝菌、云状轮枝菌、V. theobromae、大丽轮枝菌、大丽轮枝菌长孢变种和3个不同的黑白轮枝菌分支,黑白轮枝菌、大丽轮枝菌及其长孢变种亲缘关系较近。采用生物学性状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两种检疫性轮枝菌从其他植物病原性轮枝菌中区分出来。  相似文献   

16.
刺桐姬小蜂检疫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是2005年7月在中国大陆发现的重要外来入侵物种,对刺桐属植物造成严重为害,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观察了该虫的羽化、取食、寿命、产卵、越冬等生物学习性;研究了该虫检疫处理和田间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侵染百合的病毒种类及其检疫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侵染百合的18种病毒中,有6种病毒为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在进境的百合中曾检出4种检疫性病毒,因而在进境百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检疫重要性。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报道的百合病毒种类和最新分类进展以及从进境百合中截获的病毒种类。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木虱是原产于北美的重要害虫,近年研究表明该虫能传播马铃薯毁灭性病害———马铃薯斑纹片病其病原菌为(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olancearum,简称Lso),因而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特别关注。迄今为止,该虫及其所传病害在我国尚未有分布,均是我国关注的具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2017年,我国广州、上海口岸首次从进境货物中截获Lso。目前,我国口岸尚未截获马铃薯木虱,但是鉴于其本身和所传带病害的重大危害性,有必要明确马铃薯木虱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和传入风险。本文采用生物学动态仿真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和适生程度,同时对该虫传入我国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其入侵风险等级,为有害生物检疫和国门把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木虱在我国有很广阔的适生范围,中、高度适生区所占的面积大。其中高度适生范围有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东以及四川东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东部、辽宁南部等地区,其入侵风险R值达到2.37,属高度危险等级。建议将马铃薯木虱列入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录,口岸监管部门应严格检疫。  相似文献   

19.
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对植物检疫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概述了我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介绍了部分植物检疫工作发达国家现有名单情况。对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内容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我国各名单存在交叉的有害生物50种(属)。探讨了名单不足之处,提出使名单内容科学合理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