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郑燕 《广东蚕业》2012,(2):31-35
质型多角体病是一种家蚕病毒性传染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质型多角体病多发于秋蚕期,是我国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继家蚕微粒子病之后又一被国家列为动物疫病的蚕病,是每年秋蚕生产的一大隐患。故研究开发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具有安全、高效、快速、环保的消毒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克孢灵的有效成分是稳定态ClO2。ClO2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部分氨基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氨基酸分解破坏,导致微生物死亡;同时ClO2对细胞壁有较好吸附和透过性能,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克孢灵对家蚕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高效、广谱的灭活作用,其除了对家蚕微孢子虫有非常灵敏的作用外,对家蚕病毒病病原(NPB、CPB、DNV)、细菌病病原(灵菌、卒倒杆菌等)、真菌病病原(白僵菌、曲霉菌等),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通过用不同浓度克孢灵处理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悬液后桑叶接种、饲育,从而进一步考察了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裸露病毒粒子的灭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克孢灵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的灭活作用灵敏,用75mg/l作用15min就可以将发病率降低至5%,用100mg/l作用15min,就可以达到完全灭活的效果。试验表明ClO2对CPV病毒多角体和CPV病毒粒子的灭活效果相差很远。本研究为大田生产蚕用消毒药物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电击法取 5龄第 4天的家蚕肠液 ,加入家蚕核多角体病毒 (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sisVirus)和宿主域扩大的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 (Hybrid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opolyhedrosisVirus)的多角体或游离病毒粒子 ,分别作用 70min和 4 0min后 ,感染家蚕细胞Bm 5和秋粘虫细胞Sf 2 1,发现病毒粒子已经被家蚕肠液灭活。进一步用BmNPV多角体喂饲 2龄蚕后 ,收集 2 4h内的蚕粪 ,用培养基浸泡后 ,抽提液中亦不含有具感染性的病毒粒子。上述结果说明家蚕肠液对昆虫杆状病毒的病毒粒子具有很好的灭活作用。因而 ,在家蚕核多角体病毒病预防上 ,提高蚕的健康水平、注意起蚕处理和饲养密度、及早发现和隔离病蚕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熏毒威为块状熏烟剂,稳定性好,成品点燃即可发烟,有效成分的释放率达99%以上。试验证明,蚕室每立方米用药3克,密闭熏烟4小时,对家蚕核型多角体、质型多角体、浓核病毒、细菌及其芽孢、家蚕微粒子孢子等有强烈的杀灭作用。每立方米用药1克,熏烟30分钟,具有同防僵粉一样的防僵效果。对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的蚕座传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蚕、蛹无不良影响。温湿度对熏毒威的杀菌效果影响不大,是一种很有使用价值的新型烟熏消毒剂。  相似文献   

4.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蚁蚕为材料,测试以低于致死中浓度(LC_(50))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对存活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定Bm NPV-T3对蚁蚕的LC_(50)值为1.41×10~5m L~(-1)。以浓度为10~5~10~3m L~(-1)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给蚁蚕添食后,存活幼虫的体质量显著降低;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对蛹期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10~5m L~(-1)和10~4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的存活幼虫发育至成虫,其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对雌蚕的茧层量影响显著。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以低于致死中浓度的Bm NPV悬液给蚁蚕添毒后,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和产茧、产卵性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Bm NPV对家蚕存在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5.
熏烟消毒剂鲁烟Ⅰ号对家蚕病原体的消毒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溴海因(DBDMH)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杀菌力最强的新一代氧化型绿色环保广谱消毒药剂。采用二溴海因并添加助燃剂配制成蚕用熏烟消毒剂鲁烟Ⅰ号用于家蚕病原体的消毒,结果显示鲁烟Ⅰ号对感染家蚕的主要病毒、细菌、真菌病原均有很好的灭活效果: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和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用2g/m3鲁烟Ⅰ号熏烟30min以上,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用2g/m3或1g/m3鲁烟Ⅰ号分别熏烟1、2h,对白僵菌和曲霉菌的分生孢子用1g/m3鲁烟Ⅰ号熏烟30min,均可达到100%杀灭病原菌的消毒效果。建议在养蚕前后采用3g/m3鲁烟Ⅰ号对蚕室蚕具熏烟消毒,以达到杀灭家蚕主要病原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熏毒威”叶面烟熏消毒,可以较好地杀灭叶面微粒子孢子。试验表明:2g/m~3烟熏桑叶1小时,对家蚕微粒子孢子及其它病原体有较强的灭活作用,对叶质蚕体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用新消毒剂“909”,按使用说明,配成500倍、1000倍消毒液做灭菌和灭病毒试验,浸渍时间分别为2分钟和10分钟。然后把经消毒的大杆菌和病毒给蚕接种。试验结果表明:“909”消毒剂对大杆菌作用2分钟有灭活作用,对多角体病毒(NPV)作用10分钟才有彻底杀灭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8.
测定从广西不同蚕区收集到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对家蚕的致病力。结果:在采集广西10个蚕区的病毒样品中,表现出不同蚕区的BmNPV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致病力最强的是从宜州采集的BmNPV,其LD50为6.91×10^5个多角体/mL,最弱的是从象州采集的BmNPV,其LD50为5.44×10^5个多角体/mL,病毒致病力呈现一定的趋势,即广西南部BmNPV的致病力普遍高于广西北部BmNPV。广西不同蚕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致病力存在差异性,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需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9.
华·康×湘·泰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选育成的1对具有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突出特点的家蚕新品种。为了鉴定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的原原种、杂交原种与一代杂交种(包括正反交)等各种级家蚕对BmNPV的抵抗能力,以洞·庭×碧·波的各种级家蚕为对照蚕品种,利用BmNPV多角体悬浮液对各供试蚕品种的各级蚕种2龄起蚕开展经口添毒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的各种级家蚕对BmNPV多角体的半致死浓度(LC_(50))值均在1×10~9个/mL以上,而对照蚕品种洞·庭×碧·波的各种级家蚕对BmNPV多角体的LC_(50)值均只在10~6~10~7个/mL水平之间,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表现出了很强的抗BmNPV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柞蚕消化液对脓病病毒灭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消化液是柞蚕对脓病病毒感染的主要防御物质。游离病毒在消化液中10分针灭活;多角体病毒在消化液中120分钟灭活。消化液的灭活力随龄期的增进而逐渐提高。在5龄期中,起蚕消化液灭活力低,第3天灭活力有一次下降,除此之外无大变化。蚕儿经0—5℃低温处理48小时消化液对病毒的灭活力有明显的降低。低温处理后的蚕儿移到常温中24小时后,消化液的灭活力可以恢复。起蚕经40℃以上高温处理4小时,消化液的灭活力也有明显降低;但盛食期影响较小。蚕大量喝水也能降低消化液对病毒的灭活力。消化液中对病毒的灭活物质,主要不是碱性的作用,离体的消化液经60℃以上的温度处理1小时,这种物质即失去灭活力。消化液在室温中放置1天会明显地降低活性。低温(-35℃)能保存较长时间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是主要的家蚕病毒病病原之一,由其侵染家蚕引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严重影响云南的蚕业生产。测定分离自云南蚕区的Bm NPV株系(Bm NPV-YN1)对家蚕1~5龄幼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该病毒株对家蚕各龄幼虫的感染致病力。结果表明,以浓度为1×10~8~1×10~5m L~(-1)的Bm NPV-YN1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后,家蚕各龄幼虫的感病死亡率随添食病毒多角体悬液浓度的降低而下降,添食1×10~7m L~(-1)Bm NPV多角体悬液后第7天,家蚕1~5龄幼虫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00%、76.67%、72.22%、56.67%和26.67%。Bm NPV-YN1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与龄期相关,其敏感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龄、2龄、3龄、4龄、5龄。用Bm NPV-YN1多角体悬液添食家蚕1~5龄幼虫后第7天,致死中浓度(LC_(50))估计值分别为4.78×10~4m L~(-1)、5.38×10~5m L~(-1)、2.22×10~6m L~(-1)、7.95×10~6m L~(-1)和3.92×10~8m L~(-1)。在1×10~8~1×10~5m L~(-1)浓度范围内,Bm NPV-YN1对家蚕幼虫的致死中时(LT_(50))与添食浓度相关,对1~4龄幼虫的LT_(50)值随着Bm NPV-YN1添食浓度的降低而增加。研究结果表明,Bm NPV-YN1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效应,提示云南蚕区对血液型脓病的防控应以小蚕期为主,同时密切关注各龄期的眠初期。  相似文献   

12.
科学小品     
好厉害的膿病病原! 家蚕膿病的病原是一种病毒,病毒感染蚕体后,在蚕体内生成一种多角体。生病6日的病蚕,0.01毫升血液中含有5—600万个多角体一头壮蚕约有1毫升血液,每个多角体中有几百个病毒,那末,一头瓋蚕所能游离出的病毒至少有5—600亿个.而病毒1000—2000个就能使蚕儿死亡因此,一条病蚕的全部血液,可使3000头以上的蚕感儿死亡。  相似文献   

13.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包涵体亚科,它引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是蚕业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培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而RNAi技术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RNAi技术培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一种有机氯制剂对家蚕病原体的消毒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助生 《广西蚕业》2008,45(3):33-37
用二氯二甲基乙内酰脲分别对家蚕的曲霉菌分生孢子、白僵菌分生孢子、细菌芽孢及细菌毒素、质型病毒多角体(CPV)、核型病毒多角体(NPV)进行了消毒防病试验,表明二氯二甲基乙内酰脲对上述家蚕病原体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同时对蚕进行添食二氯二甲基乙内酰脲试验,结果表明对蚕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1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的序列分析(Sumiko Gomi等,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1999(80),1323-1337)家蚕的致病性核型多角体病毒(NPV)(T3 strain)基因组被测序和分析。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是一个有128413核苷酸长的、鸟嘌呤 胞嘧啶含量占40%而且包括编码预测蛋白的全部60个氨基酸的136个开放读码框(ORF)。虽然表型不同,家蚕核型多角体  相似文献   

16.
<正>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群(Cypovirus)。感染家蚕后,能在中肠圆筒形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多角体,这种蚕病就叫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1967年田中等发现一种寄生于中肠圆筒形细胞核中的大型多角体,其患病蚕中肠混浊、褐色、不象细胞质多角体病那样中肠呈乳白色。当时命名为中肠  相似文献   

17.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潜伏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血液型脓病)是家蚕饲养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对该病的病原、感染途径和防治方法等,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后,蚕体内是否存在潜伏病毒,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潜伏病毒在诱发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使蚕发病;有人不同意,认为蚕感染NPV后,可能发  相似文献   

18.
家蚕的病毒病是一种对养蚕业危害最大而又在防治上比较困难的蚕病。现已知蚕有4种病毒病。引起这些病的病毒有核多角体病病毒(NPV)、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和最近发现的浓核病病毒(DNV)。核多角体病病毒(NPV) NPV在蚕细胞核内形成大量包埋着许多  相似文献   

19.
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可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早期或快速检测,根据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mIFV)的RNA序列,设计了具有物种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建立了荧光PCR检测BmIFV的方法。将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同时对BmIFV、家蚕微孢子虫(Nb)、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家蚕浓核病病毒(BmDNV)和桑叶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显示只有BmIFV得到阳性结果。该方法对含BmIFV目标片段质粒的检测灵敏度达10~(-3)ng/μL,对目标病毒的检测灵敏度为3.4ng/μL。同时,对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湖州市南浔区、嘉兴市桐乡市、嘉兴市海宁市、杭州市淳安县5个蚕区家蚕感染BmIFV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5个蚕区BmIFV感染率约为3.6%,为浙江省家蚕传染性软化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家蚕中肠型脓病的病原 家蚕中肠型脓病,又叫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其病原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BmCPV)。该病原属于呼肠弧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主要寄生于家蚕中肠上皮圆筒状细胞的细胞核内(图1)。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以游离态病毒粒子和多角体2种形式存在于病变细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