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湖北林业科技》2017,(6):70-72
指出了山西省珍稀树种丰富,它们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对发展经济、开展科学研究、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及丰富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山西省稀有树木资源保护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稀有树木面临退化和灭绝威胁提出了有效的保护对策,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森林树种构成一种还没有被人们驯化的重要资源。森林群体包括着广泛的未经选择的自然变异。本文中我们讨论了能促使树木具有某些特性和分析自然遗传变异的离体培养技术,讨论了诱导和分离新遗传变异的技术,还讨论了为创造适合人们需要的珍贵栽培品系的遗传可能性的新的联合。但是应该再次强调,在这些技术中现在还没有一个成为常规程序。在组织培养方法被有效的使用之前,要紧的是,同苗期可以测量的特性或在离体培养中能够选择的生化特性相关联的成龄树木所表现出的那些重要特性(依据产量、产品质量或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3.
树木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很多,包括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它们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不能相互代替,它们对于树木生长发育都各有其一定的功能,各元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但树木体中不同化学元素的含量以及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方面对树木生长发育,仅有少数零星资料.本文是用火焰原于吸收光谱法对杨树(Ⅰ—214)叶片中铜、锰、锌、钙进行了定量测定,方法快速、简单、准确.本试验用标准加入法和标准曲线法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并对本方法进行了精密度测试,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林窗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窗模型是一类以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为主要驱动变量对森林动态进行模拟预测的方法, 因其参数易于获得和估计, 结构灵活而开放, 便于研究者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 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世界各地的许多森林类型中得到广泛应用。阐述了林窗模型假设及其发展变化, 系统总结了林窗模型树木生长方程以及影响树木生长的环境因子, 分析了林窗模型对树木死亡过程和更新过程的模拟方法, 指出目前林窗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风对林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风除对森林造成了危害外,还对树木的生长、形态以及森林生态等产生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更多和更强的暴风出现的危险性日益增加。为了更好地理解风害对树木、林分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森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本文对近10年来国际上有关风对林木影响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风对林木影响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1)风与林木的空气动力学关系;2)树木在风力荷载下其适应性的生长机理;3)树木对风的生理响应:4)森林风害的危险评估。所有这些研究大都在人工用材林中进行的。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该研究领域需要开展的其它研究,如1)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的风害研究;2)风害形成的林窗和森林动态研究;3)风害对森林生态主要过程的影响研究;4).风害与森林管理研究。图3参61。  相似文献   

6.
森林与真菌     
如同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许多生物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样,在茫茫的大森林里,高大的树木与小小的真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是:一、真菌促进林木生长高等真菌(包括子囊菌类和担子菌类等),它们和树木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不可  相似文献   

7.
许多城市都是从原来的森林中开拓出来的。砍掉树木,营造房屋,然后形成一个一个的市镇。但是,城市在发展中,却越来越需要森林和树木。一个成年人每天由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约一公斤。如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相似文献   

8.
迄今,大多数种子园已经由许多研究工作者或在他们的密切配合下营造起来。无论如何,种子园的建立目前正在成为一项高标准的林业措施。因而,越来越多的实际林业工作者不得不来对待这个问题,并且往往还缺乏研究人员的经常指导。这就使得造园方法需要简化,对于疏伐做出预先的决定,并且在疏伐的前和后都要保证无性系有某种分布。前几年,这个问题在《森林遣传》上曾进行过讨论,主要结论是:三角形栽植法在理论上略优于正方形栽植法;各个种子园都需要有它的特殊规划,这取决于其无性系的数量,每个无性系嫁接的数量,以及有效园地的大小和形状等;如果还需要对无性系进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许多科研人员致力于树木的“立木工程”的探索研究工作,并有了一定的进展。那么什么是“立木工程”呢?“立木工程”就是在树木伐倒以前,对树木的根部、干  相似文献   

10.
树干解析的误差及其修正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8世纪由于森林和木材产品开始成为商品,于是测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出现。后来随着林业技术对林木计量精度的不断提高,促使林木测算技术的理论和方法都有相应的发展。但作为研究树木各测树指标变化过程的树干解析技术,从18世纪到现在,国内外多沿用老方法无大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测树学教科书在论述树干解析技术时,方法大体相同,都是在树木的不同高度处锯取圆盘,通过对不同高度各圆盘年轮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Betz JM  Brown PN  Roman MC 《Fitoterapia》2011,82(1):44-52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is the discipline that lies at the heart of modern pharmacognosy. The field encompass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tical tools that range from spectroscopy and spectrometry to chromatography. Among other things, modern research on crude botanicals is engaged in the discovery of the phytochemical constituents necessary for therapeutic efficacy, includi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omponents of complex mixtures in the botanical matrix. In the phytomedicine field, these botanicals and their contained mixtures are considered the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 and pharmacognosists are increasingly called upon to supplement their molecular discovery work by ass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nalytical tool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se products. Unlike single-chemical entity APIs, botanical raw materials and their derived products are highly variable because their chemistry and morphology depend on the genotypic and phenotypic variation, geographical origin and weather exposure, harvesting practices, and processing conditions of the source material. Unless controlled, this inherent variability in the raw material stream can result in inconsistent finished products that are under-potent, over-potent, and/or contaminated. Over the decades, natural product chemists have routinely developed quantitative analytical methods for phytochemicals of interest.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duct quality bear the weight of regulatory scrutiny. These methods must be accurate, precise, and reproducible. Accordingly,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of accuracy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true value), precision (distribution of data values), and reliability in the quantitation of phytochemicals in natural products.  相似文献   

12.
我国林木资源丰富。利用树叶发展野蚕养殖,是一种投资少、效益大的蛋白质绿色产业。野蚕丝是发展纺织工业的特种纤维,野蚕蛹和蚕粪是发展饲料业的优质原料,发展野蚕养殖能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率,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The slurry scaling with cationic emulsified asphalt, which is a new technique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is rapidly extended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echnique should apply an excellent slow set cationic emulsifier. Now, slow set emulsifiers are ligninamines which are synthesized by trimethylamine-epichlorohydrin route. Owing to high price and unstable quality, the extending of slurry scaling technique is affected seriously. We prepare the ligninamine by a novel synthetic method. By the novel method, the cost of production is reduced by more than 30%, and the products have stable quality, high emulsifying function and broad adaptability for various asphalts. The novel synthetic method uses soda lignin, secondary amines and inexpensive aminating assistants as raw materials.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the method may use either one or two-step process, and th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 are uncomplicated and easy to master.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林学科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经济林产业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主体。我国是经济林学科形成的发源地,已经形成了包括经济林产业—经济林科学研究—经济林专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完整学科体系。综述了我国经济林科学研究在经济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经济树种的良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等宏观技术方面和经济林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及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我国经济林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研究队伍数量的不足、科研经费和学科建设投入的不足、研究基础相对薄弱;提出了经济林学科的发展战略,即要做好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平台建设、政策平台建设、产业平台建设、市场平台建设;并指出经济林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是经济林生产的可持续化,经济林种苗的良种化、无性系化,经济林栽培的集约化、标准化,经济林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林产品的多元化、加工利用的深度化、产品质量的安全化。  相似文献   

15.
The slurry sealing with cationic emulsified asphalt,which is a new technique inhighway construction,is rapidly extended at home and abroad.The technique should apply an ex-cellent slow set cationic cmulsifier.Now,slow set emulsifiers are ligninamines which are synthesizedby trimethylamine-epichlorohydrin route.Owing to high price and unstable quality,the extendingof slurry sealing technique is affected seriously.We prepare the ligninamine by a novel syntheticmethod.By the novel method,the cost of production is reduced by more than 30%,and the prod-ucts have stable quality,high emulsifying function and broad daptability for various asphalts.Thenovel synthetic method uses soda lignin,secondary amines and inexpensive aminating assistants asraw materials.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the method may use either one or two-step process,andth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 are uncomplicated and easy to master.master.  相似文献   

16.
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人造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阐述了在中国发展非木材纤维原料人造板的意义,介绍了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近年来开展的利用竹材、亚麻屑、蔗渣、棉秆、葵花秆、麦秸、谷秸、玉米秸、芦苇、豆秸和烟秆等非木材纤维原料制造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和硬质纤维板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上述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适于制造人造板,这些人造板在很多场合可以替代木材人造板使用,因而,在中国发展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人造板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选择性激光烧结后处理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王璞璇  郭艳玲 《森林工程》2014,(2):101-104,191
针对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在无压以及无支撑条件下对材料进行激光加热烧结获得成型件的致密性较低、强度较差的问题,采用后处理工艺可以提高成型件的各项性能.根据不同原材料烧结机理的不同,介绍SLS原材料及其成型方法,分别论述金属粉末、高分子粉末、陶瓷粉末以及复合粉末烧结成型件的后处理工艺研究现状和方法以及成型件经后处理后的性能变化.重点研究SLS新型原材料木塑复合材料和它的后处理工艺,研究表明通过后处理不仅提高制件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其渗蜡件还可以作为精密铸造消失模.  相似文献   

18.
红豆杉属植物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亚飞  王强  阮晓  张莺莺 《林业科学》2012,48(5):116-125
对珍稀药用资源植物红豆杉属的分类、种分布、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学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对红豆杉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目前全球共发现和鉴定红豆杉属11个种,从中分离鉴定出三大类即巴卡亭Ⅲ及其他紫杉烷类物质、紫杉黄酮和红豆杉多糖等共500余种化学成分。对红豆杉属植物的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显著的防癌、抗肿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调节心血管系统、抗炎、抗衰老等药理学作用。红豆杉属植物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减少、红豆杉属植物资源分布地域性与次生代谢多样性、新结构物质发现与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相互脱节等问题。提出引种驯化与构建红豆杉属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红豆杉属高质原料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红豆杉属植物高效利用的技术平台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林业产业科技支撑现状;提出了科技支撑的原则和目标。针对我省林业资源特点和开发现状,提出了在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林果产业、林木种苗产业、生态旅游业、林产加工业方面的待研关键技术。此外,本文介绍了我省拟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并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强化科技支撑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李跇 《林产工业》2020,57(3):74-76
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物联网环境,全面提升了造纸原料物流效率。然而,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下,造纸业亟待优化与转型升级。要结合技术创新进行造纸工艺优化,从而使原材料使用得到有效管控。介绍了物联网与物联网+,分析了传统造纸行业原材料管控短板,提出物联网环境下造纸原料管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