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从寄主选择与采集、种蜂准备、管氏肿腿蜂的繁育、林间放蜂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与放蜂技术。管氏肿腿蜂钻蛀性强,对青杨天牛寄生率较高,在山西省北部地区,林间放蜂寄生率一般为60%~70%,最高可达90%左右,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寡节小蜂[Elachertus sp]是白杨透翅蛾[paranthrone tabanlfarmis Rott]幼虫的一种外体寄生蜂,蜂幼虫群体聚集在寄主幼虫体表,以寄主为营养,供其生长和发育,致死白杨透翅蛾幼虫。一九七四年在调查白杨透翅蛾的同时,首次发现虫瘿内的白杨透翅蛾幼虫体上有蜂寄生。自然寄生率达10%,最高达到20%左右。我们为了弄清该蜂的生物学特性、放蜂效果以及应用于生物防治的可能性,于一七五年一九七九年进行了调查、观察、室内培养和放蜂试验:  相似文献   

3.
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Xiao et Wu防治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Hope)幼虫的试验结果表明,虫蜂比为1∶5时,管氏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寄生率可达40%~70%;按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管氏肿腿蜂为1∶5和1∶10的比例分别放蜂,寄生率分别为48.3%和68.9%,寄生率随着放蜂量的增加而提高,最佳放蜂时间为8月中旬,其校正寄生率为55.54%,明显地高于9月份。  相似文献   

4.
在摸清双条杉天牛和管氏肿腿蜂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利用采自西山的管氏肿腿蜂进行了人工繁蜂、放蜂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优良繁蜂寄主,掌握了繁蜂技术及林间放蜂技术,并在西山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9年来共繁蜂6037万头,本场放蜂4865万头,防治面积2371.7公顷,防治效果为88.6%。  相似文献   

5.
选用4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以及苹小吉丁肿腿蜂),按5种蜂虫比例(0.5∶1,1∶1,2∶1,4∶1,8∶1),进行新疆野苹果林苹小吉丁套袋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肿腿蜂均能成功寄生,而白蜡吉丁肿腿蜂以8∶1比例放蜂后30天,虫口校正减退率为65.56%,优于其他处理。将该肿腿蜂再次按5种放蜂比例直接释放在林间,在放蜂后30,45,60天分次调查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8∶1放蜂比例的处理,在第60天校正虫口减退率为50.97%,效果最佳。白蜡吉丁肿腿蜂适合在新疆防治苹小吉丁,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氏肿腿蜂 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防治双条杉天牛在北京地区最适放蜂时间为 5月下旬至 6月上旬 ,虫蜂数量比为 1∶ 3~ 1∶ 6。化学农药对蜂的杀伤力大于植物性农药  相似文献   

7.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林间放蜂技术试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管氏肿腿蜂对栗山天牛进行生物防治,效果较好。本文对管氏肿腿蜂的林间放蜂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株放蜂法、隔株放蜂法优于中心点放蜂法。  相似文献   

8.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管氏肿腿蜂及其携带球孢白僵菌进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死亡率随着接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的接蜂量(虫蜂比1∶2~1∶5)下,松墨天牛龄期越大,被寄生效果越低,对3龄幼虫的平均寄生死亡率为90%,4龄虫平均为77.5%,5龄虫平均为52.5%。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约1×107个孢子时,对4~5龄松墨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5%、75%和100%;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木段内的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感染死亡率为87.13%。  相似文献   

9.
管氏肿腿蜂防治锈斑楔天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锈斑楔天牛是危害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利用管氏肿腿蜂对锈斑楔天牛进行了防治,结果表明:6月上旬,每天9~11时和15~17时放蜂效果最好;放蜂量按虫与蜂比例为1:2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寄主繁殖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及低温储存对其子代的影响,选择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蛹、蜜蜂Apis cerana幼虫、蜜蜂蛹、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幼虫作为寄主繁殖管氏肿腿蜂,观测其子代出蜂量,雌雄比和体质量,比较低温储存不同时间后不同寄主繁殖的管氏肿腿蜂的死亡率和寄生率。结果表明:不同寄主繁殖的管氏肿腿蜂雌雄比差异不显著,双条杉天牛幼虫繁殖的子代蜂出蜂量最多,而黄粉甲蛹繁殖的子代雌蜂平均体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寄主繁殖的雌蜂;在3℃和6℃下,由双条杉天牛幼虫繁殖的管氏肿腿蜂储存时间最长,而黄粉甲蛹繁殖的管氏肿腿蜂储存时间最短;同种寄主繁殖的管氏肿腿蜂在6℃下比在3℃下的储存时间长。随着低温储存时间的延长,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呈下降趋势,双条杉天牛幼虫繁殖的管氏肿腿蜂最长可储存70 d,而黄粉甲蛹、蜜蜂幼虫和蛹繁殖的管氏肿腿蜂最长可储存45 d。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旨在找到呼和浩特地区园林生产应用中控制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新途径。在温度20±2℃、相对湿度60%±5%的室内环境下,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不同虫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低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较高,对高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同时研究了不同虫蜂比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致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接蜂量下,在虫蜂比为1︰1、1︰5、1︰10、1︰15时,寄主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74%、5.10%、15.88%和16.68%。经过分析,认为在呼和浩特地区,可于9月份根据虫口密度以1︰10的虫蜂比防治光肩星天牛。  相似文献   

12.
白杨透翅蛾天敌调查及天敌繁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调查哲盟地区白杨透翅蛾以白杨透翅蛾绒茧蜂及黑姬小蜂为优势天敌。本文介绍了这两种天敌移放及繁殖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3.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通过5菌株感染松褐天牛幼虫研究筛选出毒力相对较强菌株Ma789,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其1.0×10^5-1.0×10^8个/mL不同孢子含量梯度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半致死含量为3.2×10^5个/mL;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室内寄生试验表明,随着接蜂量的增加,管氏肿腿蜂对幼虫的寄生死亡率不断提高,当虫蜂比提高到1∶4-1∶5时,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达96.7%;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Ma789约1.0×10^7个孢子时,对老熟松褐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6.7%,70%和100%。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在通榆、前郭、扶余、白城等县市,先后发现啄木鸟啄食白杨透翅蛾幼虫,特别是冬春季节更为明显。有的地区发生普遍,啄食效果显著,除虫率高,这不仅控制了白杨透翅蛾的蔓延和猖獗为害,而且也为白杨透翅蛾的生物防治增添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为了进一步摸清啄木鸟啄食白杨透翅蛾的除虫效果,以便推动益鸟招引、啄木鸟防虫,治虫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从事林业生产活动中,对其啄木鸟啄食白杨透翅蛾的效果做了  相似文献   

15.
白杨透翅蛾别名杨小透翅蛾、杨暗透翅蛾、串皮虫,鳞翅目,透翅蛾科。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陕西等地。寄主主要为杨柳科、蔷薇科植物。  相似文献   

16.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2005年北京市密云县进行了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5 a放蜂1200万头,累计防治面积3000 hm^2。管氏肿腿蜂5 a平均寄生率达69.68%,寄生率随着放蜂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内放蜂后侧柏的被害率由放蜂前22.78%下降到0.49%;被害木虫口密度由25.4头/株下降到3头/株,下降率88.2%;被害木管氏肿腿蜂密度由放蜂前的0.2头/株上升到2005年的2.5头/株,基本达到有虫不成灾。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白杨透翅蛾是林业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其对林业生产效益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因此,以白杨透翅蛾发生规律为入手点,从成虫、卵、幼虫等方面,分析了白杨透翅蛾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白杨透翅蛾发生的规律,从营林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白杨透翅蛾防治策略,以期为白杨透翅蛾防治作业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释放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新疆杨光肩星天牛幼虫,测定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试验确定,在放蜂15d后,光肩星天牛幼虫开始停止排粪,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寄生率为46.6%,防治效果为45.2%。管氏肿腿蜂对新疆杨农防林带中的光肩星天牛幼虫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几年来,各地在繁殖和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olerma guani Xiao et Wu)防治天牛、小蠹虫、吉丁虫、透翅蛾等蛀干害虫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并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在应用中,大多数单位能很好地掌握此蜂的繁殖和利用技术,防治工作进展顺利,防治效果显著。但也有一些地方由于急于将此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在缺乏技术资料,人员技术培训工作没有跟上来的情况下,匆匆而上,致使在繁蜂技术及应用技术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降低了防治效果,使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各地在繁蜂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  相似文献   

20.
白杨透翅蛾的危害与种植行数、杨树品种、苗龄、苗木的繁殖有关。根据白杨透翅蛾的危害有由边行向里逐步减弱的特点,提出保护行育苗。使用该育苗方法,平均虫株率为1.5%,比常规育苗降低12.5%。一级苗率为85%,比常规育苗提高43.5%。同时每套顷节省防治费1800元,即降低苗木成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又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