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产地的紫苏籽油活性成分检测与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油品质与营养功能,有效开发不同产地的紫苏籽油,收集19个产地的紫苏籽,分析了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活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发现:紫苏籽油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五种脂肪酸,亚麻酸含量58.8%~70.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1.1%~93.8%;紫苏籽油含有△-5燕麦甾醇、菜籽甾醇、β-谷甾醇及环阿廷醇,总甾醇含量67.0mg/100g~94.4mg/100g;紫苏籽油含有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γ-生育酚占总生育酚含量95%左右,总的生育酚含量为63.4mg/100g~99.4mg/100g。通过主成分分析及主成分中各性状载荷分析发现,α-亚麻酸、γ-生育酚、菜籽甾醇是紫苏籽油的特征活性成分,对不同产地的紫苏籽油差异影响较大。对紫苏籽油的12个脂溶性活性成分进行分层聚类热图分析,可将19个产地的紫苏籽油分成6大类。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微波预处理火麻籽(Cannabis sativa L.)对油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火麻籽置于微波功率560W条件下预处理7min,冷却至室温后低温压榨制油。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显著增加了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降低了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使油脂色泽变深,而脱壳处理可使色泽得到明显改善;火麻籽油中检出8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主要的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3.88%、57.59%、16.33%,n-6/n-3脂肪酸为3.52∶1,是一种脂肪酸平衡合理的植物油;微波预处理不影响油的脂肪酸组成,使油中总酚含量增加1倍,总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增加41.99mg/kg和58.68mg/100g;微波预处理火麻籽显著改善了油的氧化稳定性,提高了油的抗氧化活性,与未经微波预处理的压榨火麻籽油相比,微波预处理后油的氧化诱导期延长了1.05h,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分别增加8.46和81.85μmol/100g。表明微波预处理是一种适宜于提高火麻籽油品质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油料作物微孔草种子油的脂肪酸和不皂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脂肪酸成分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亚油酸、亚麻酸有较高的含量,三萜醇含有环阿屯酸及其衍生物,4-甲基甾醇以纯叶大戟甾醇和环桉烯醇为主,甾醇以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为主。  相似文献   

4.
花生籽仁不同发育时期不同部位主要营养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不同油酸花生品种为材料,对籽仁含油量、脂肪酸和蔗糖含量累积规律和基豆先豆间差异及籽 仁不同部位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花生籽仁的发育,含油量增加且高油品种含油量积累速率高于低油品 种,蔗糖含量下降;不饱和脂肪酸逐渐增加,饱和脂肪酸和超长链饱和脂肪酸逐渐下降,亚麻酸逐渐降低到消失,其 中高油酸材料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下降速率以及油酸的上升速率高于普通油酸材料。各材料脂肪酸在基豆 和先豆间无显著差异,而含油量基豆高于先豆。成熟籽仁胚中棕榈酸、亚油酸、花生烯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碳烷酸 含量显著高于子叶,含油量、硬脂酸和油酸含量低于子叶,在胚中约含有0.5%左右的亚麻酸,而子叶中未检测到亚 麻酸。本研究结果为选育品质优的油用型和食用型花生品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豫南地区42份茶树种质资源的茶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茶籽含仁率及茶籽仁的脂肪含量,范围分别在33.53%~71.60%、17.77%~38.39%。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茶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共检测到21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棕榈酸、硬脂酸、顺-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含量分别在2.64%~5.70%、0.21%~1.11%、7.33%~17.29%、0.09%~8.44%和0.01%~0.15%;相关性分析显示,顺-油酸与十三碳酸、十四碳酸和顺-二十碳二烯酸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反-油酸、顺-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除了水仙7202茶籽仁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为3.08∶12.16∶1,其余茶树种质资源茶籽仁中,这三类脂肪酸的比值均约为1∶2.69∶1.37。中黄1号、农抗早、迎霜、鄂茶11号、龙井43、中选8号、崂山3号和黄金叶8个茶树品种,不仅含仁率和脂肪含量较高,而且茶籽仁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丰富、均衡,可初步筛选出来作为豫南地区叶籽两用茶园的候选品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三大产地下属的各10个不同地区的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的差异。采用冷榨法直接榨取亚麻籽中的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和鉴定其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油脂肪酸主要是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其中亚麻酸平均相对含量最高(46. 98%~53. 53%)。内蒙古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的平均相对含量高于甘肃和新疆。亚麻籽油中亚麻酸相对含量最高的产地是内蒙古察右前旗(56. 98%),最终确定察右前旗作为优质亚麻籽油生产地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含油量高且脂肪酸组分丰富的茶树品种,对9个省区49个茶树品种茶叶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品种茶树茶叶籽含油量范围为16.29%~33.80%.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个品种茶叶籽油中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α-亚麻酸,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6.00%~72....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GC)对茶籽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活性脂肪酸对高浓度葡萄糖胁迫下RF/6A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与葡萄糖对RF/6A细胞脂肪酸代谢的调节。结果表明,油酸与亚油酸为茶籽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而茶籽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其品种和产地有密切关系。亚油酸与亚麻酸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RF/6A细胞过度增殖有抑制作用。亚油酸、亚麻酸及棕榈酸对RF/6A细胞的脂肪酸代谢均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农艺性状差异显著的2份油绿苦瓜种质(Y41和Y63)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种子脂溶性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份苦瓜种质分别鉴定出14和19种脂溶性化学成分,脂溶性成分主要为γ-生育酚、环阿屯醇、维生素E、Ela甾醇、β-香树素、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钝叶醇。其中2种脂溶性化学成分为Y41特有,7种脂溶性化学成分为Y63特有,γ-生育酚在2份苦瓜材料中含量均较高,分别为18.388%和22.240%。可见,不同苦瓜材料间种子脂溶性成分及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牛大力藤叶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牛大力藤叶片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其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显示,共鉴定了41个化学成分(除豆甾醇外,其余40个化学成分在该植物中属首次报道),其相对含量为81.22%.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为维生素E(11.52%)、亚麻酸乙酯(10.26%)、γ-谷甾醇(8.53%)、棕榈酸乙酯(8.23%)、叶绿醇(7.00%)、亚麻酸甲酯(5.04%)、亚油酸乙酯(4.13%)、亚油酸(4.09%)和植二烯(3.89%).  相似文献   

11.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青刺果为多年生稀有木本油料植物,是我国特有民族野生资源。在对青刺果油中脂肪酸组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的脂质分析方法,对其所含脂质的种类、组成、相对含量作分析。 结果显示,在青刺果油主要脂肪酸的含量为:油酸39.17%、亚油酸36.16%、棕榈酸16.38%;从比例上看,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接近0.6:1:1。共鉴定出169种脂质,包括76种磷脂,84种甘油酯和9种糖脂; 其中磷脂、甘油酯和糖脂的主要成分分别为磷脂酰肌醇、甘油三酯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  相似文献   

13.
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O/L花生品种8130为材料对其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花生籽仁中,含有8种主要的脂肪酸,按含量高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花生酸、二十四烷酸、花生烯酸;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油酸含量逐渐增多,其它脂肪酸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饱满籽仁中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占全部脂肪酸的80%以上。脂肪酸总量在籽仁发育前期增加迅速,然后缓慢增长,到籽仁成熟期又迅速增加,在收获期达到峰值,油酸亚油酸比值(O/L),随籽仁发育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饱满籽仁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4.
大豆籽粒脂肪酸组分间相关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锋  顾和平 《作物研究》1989,3(3):29-32
大豆油是世界主要食用油之一,提高大豆油的品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豆油的质量主要是由各脂肪酸含量的多少决定的。豆油中含有油酸、亚油酸等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但同时也含有易使油分变质的亚麻酸。因此降低亚麻酸含量已成为大豆品质育种的一个主要目标。大豆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国内外已进行了不少研究,Howell等(1957)、White等(1961)、庄无忌等(1984)、胡明祥(1986)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油酸与亚油酸、油酸与亚麻酸、油分与亚麻酸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显著的正相关。大豆  相似文献   

15.
油葵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与土壤盐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盐量对油葵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实含油率和籽仁含油率随土壤盐含量的升高下降明显,且籽仁含油率受到的影响大于子实含油率。土壤含盐量的增加,促进棕榈酸、亚油酸的生成,抑制油酸的生成,但硬脂酸、亚麻酸的变化受土壤盐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土壤盐含量对籽仁含油率组分的影响依次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亚麻酸。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盐量对油葵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实含油率和籽仁含油率受土壤盐含量的影响下降明显,且籽仁含油率受到的影响大于子实含油率。土壤含盐量的增加,促进棕榈酸、亚油酸的生成,抑制油酸的生成,但硬脂酸、亚麻酸的变化受土壤盐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土壤盐含量对籽仁含油率组分的影响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亚麻酸。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化学滴定及气相色谱等手段,对产自云南普洱的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及8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指标(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折光指数为1.462 9~1.463 4;相对密度为0.914 8~0.916 7;碘值为859~903 g·kg-1;皂化值为189.0~193.2 g·kg-1;棕榈酸含量为14.29%~15.75%;油酸含量为57.83%~61.41%;亚油酸含量为18.81%~23.11%;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19.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2%~82.4%。大叶种茶树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油茶籽油、橄榄油较为接近,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接近1∶3∶1,脂肪酸的组成比例较为均衡,极具研发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7种主栽油用山茶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山茶果实经济性状、茶油脂肪酸组成及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7种主栽油用山茶的果实经济性状、脂肪酸组成、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小果油茶的鲜出籽率(60.07%)、干出籽率(37.47%)、鲜果含油率(10.76%)最高;浙江红山茶的出仁率(64.99%)、种仁含油率(60.23%)和干籽含油率(38.47%)最大,油酸(82.69%)和单不饱和脂肪酸(83.18%)含量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5.96%)含量最低,是高油酸品种选育的理想材料;7种山茶籽油中的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等3类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低依次为β-谷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其中博白大果油茶的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最为丰富,这可为3类活性物质利用提供潜在植物源树种。相关分析表明,β-谷甾醇含量与出仁率、干籽含油率呈显著负相关,角鲨烯、维生素E与果实经济性状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珍珠豆型花生脂肪酸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地栽培条件下,以海南小粒粉皮、海南小粒红皮和桂花36为试验材料,通过检测果针不同入土时间(10d、20d、30d、40d、50d、60d)籽仁脂肪酸含量,分析珍珠豆型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变化主要取决于油酸和亚油酸的变化,油酸、O/L值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均随籽仁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果针入土60d时,桂花36的油酸含量、O/L值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均同比最大,分别为51.14%、1.85、3.93;亚油酸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果针入土30d的海南小粒红皮为36.04%,亚油酸最小值出现在果针入土60d时的桂花36为27.64%;其他六种脂肪酸中除了硬脂酸含量有所上升之外,棕榈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稀酸、山嵛酸基本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种类众多、结构复杂,准确定性定量非常困难。本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选择反应监测扫描模式下,两对离子对定性、外标法准确定量植物油中七种主要甘油三酯,包括:三亚油酸甘油酯(LLL)、1-油酸-2,3-亚油酸甘油酯(OLL)、1-棕榈酸-2,3-亚油酸甘油酯(PLL)、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POL)、三油酸甘油酯(OOO)、1,2-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OOP)、1-棕榈酸-2-油酸-3-硬脂酸甘油酯(POS)。使用反相色谱柱分离甘油三酯,以异丙醇/乙腈混合溶液和乙腈/水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15 min内可实现甘油三酯的分离与检测。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均在0.996以上,检出限为0.3μg/kg,定量限为1.0μg/kg,精密度(RSD)为1.2%~4.9%。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能够实现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中七种甘油三酯的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